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野外实验

工程地质野外实验

发布时间: 2021-02-03 02:40:18

1. 工程地质勘察野外编录中卵石是怎么描述的急

卵 石 :颜色(青灰夹黄色),密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专确定)),湿度属(稍湿/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磨圆度(呈圆形或次圆状),分选性(好,一般),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物(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圆砾:浅灰黄色、灰色,饱和,中密,分选性差,以石英砾、卵石为主,石英砂次之,砾、卵石磨圆度较好,石英砂呈次棱角状。

(1)工程地质野外实验扩展阅读:

主要是对岩性进行描述!如:描述其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及形成条件进行描述,如果有特殊的构造也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还要观察岩石的破裂面,看其是否有划痕,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构造运动的证据!再就是还要量取其主裂面与岩心轴的夹角!最后就是取样,按照国家规范进行取样的话,就要取二分之一样,不过有些时候要视情况而定 有的矿山就要求取全样。

具体情况具体来定,有些矿山根本不按国家标准规范干活!

2. 野外地质观测路线主要观测内容

1.沉积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

1)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2)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须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剖面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

3)进行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4)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研究,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应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构造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6)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

2.火山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重点如下:

1)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注意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2)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要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火山地质作用现象按实际记录,重要现象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3)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详细划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查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机构特点,研究古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4)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历程。

5)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沉积岩性岩相特点和岩浆侵入活动等资料,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的成矿作用。

6)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吻合,为地质图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3.侵入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图区侵入岩主要为面积较广的花岗岩类,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确定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重点如下:

1)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的温压条件或深度,以及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剥蚀情况、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脉岩和包体、流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特征。

2)查明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3)稳定地区Ⅰ型花岗岩类(除古老变质基底岩系)一般可采用谱系单元法进行研究,按成分或结构序列,划分侵入体,建立岩体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在造山带,应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翔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及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可按岩性年代方法填图,进行填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和填绘。

4)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依据其相互关系与围岩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和矿化或蚀变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确定岩体侵入时代和顺序。对侵入岩时代的确定,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对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5)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各类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的认识,探讨岩浆活动的演化历史。

6)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

4.变质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调查。因此,在区域变质岩区的填图宜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的方法进行。重点如下:

1)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建立变质岩岩石的构造—地(岩)层单元,研究单元间界面性质及叠置关系,收集各单元变质、变形事件特征的有关资料;查明主期变形的面理置换特点,收集先期变质变形和原生沉积构造形迹,注意研究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叠加改造的相互关系,在查明宏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从不同规模尺度对变质地质体进行研究。

2)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以及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点,恢复原岩建造。

3)在查明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建立变质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确定变质作用类型,结合进行地层对比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原岩时代。合理划分变质作用期次,并确定其时代,查明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在综合上述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变质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相或构造层次,拟定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序列,结合相关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特点,探讨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建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据。

5)中深变质岩区调查,除上述内容外,尚需对混合岩化作用特征进行调查。目前对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本技术方法暂采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观点,开展混合岩区的调查工作。凡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区,应着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产生混合岩化的构造环境,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以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层次及形成深度的温压条件。

5.混杂岩和蛇绿岩的主要观测内容

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中,特别要注意对混杂岩(mé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应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填图。造山带是混合物质场,尤其是多旋回造山带,在经历了多期次开合和洋陆转换及后期的陆内俯冲、叠覆、剪切走滑、伸展滑脱及一系列强烈的热事件、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作用下,更使原本成层有序的物质建造发生强烈改造、重组,最终大多以混杂岩的面貌出现在造山带区。重点如下:

1)造山带“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块)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的物质场。针对这一主要特色,混杂岩调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查清其各类构造岩片(块)的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及变形变质历程,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这一调查方法称之为“混杂岩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2)从整体上查明“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质”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3)“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在“蛇绿岩”保存发育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有关岩浆岩组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的岩块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6.第四纪地质体

该类地质体因形成时代新,除沿滨海平原或平原地区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大面积分布外,一般在丘陵山地区大多呈零星分布,且其成因类型复杂。重点如下:

1)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填图。

2)丘陵山地区第四系分布零散,应着重查明区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

3)注意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7.地质构造主要观测内容

1)对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研究,可参照变质岩区填图有关要求进行。

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研究其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奠定基础。

3)应用现代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不同类型造山带的地质填图。着重查清造山带三维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研究造山带旁侧前陆、后陆/断陷盆地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地层层序构筑特征和物源成分特点,为盆地、山脉转变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对卷入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各类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建立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体制的演化转变、探讨造山作用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对造山带基底形成阶段、洋陆转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后造山隆升—剥蚀阶段的物质建造、变形、变质特点进行研究,重塑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4)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8.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调查主要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调查工作,是和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应贯彻以点突破,以面为主,重点检查或评价,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筛选10%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

9.其他专项调查主要观测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的水文工作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开展工作。

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填图,其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注意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路线点、线间距以能较好控制专项调查特殊对象的总体特征,并能收集到有关对象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为目的。如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滑坡或垮塌堆积群发地区,存在有地震活动的活动断裂带,或因工程地质需要面对某部分地域进行的专题地质构造调查等。

10.野外填图手图地质体标定

1)野外手图上应尽可能标注所观察到的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类地质体界线、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

2)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图上。

3)基岩区内面积小于表中限定的第四系,图上可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进行观察描述,并适当夸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察描述,并标注在图上。

4)所有重要地质界线、地质体、正式填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等均应有足够的观察路线和观察点控制。在观察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地质要素、参数数据。露头良好的路线、主干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信手地质路线剖面,对重要地质现象、接触关系均应有素描图或照片反映其实际情况。

3. 野外勘探与试验资料搜集与整理

2.1.12.1 槽探

2.1.12.1.1 目的

了解浅部地层岩性以及观测槽探设计的专门项目内容。

2.1.12.1.2 基本要求

按槽探技术要求进行槽探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1.3 内容

(1)槽探统一编号。

(2)槽探野外编号:野外施工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槽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槽探目的:进行槽探的用途,解决的问题。

(7)地貌部位:槽探工程所处的地貌单元。

(8)施工日期:施工的年、月、日。

(9)照片编号及说明:简要说明照片内容、类型、拍摄地点和日期。

(10)施工过程。

(11)主要观测内容与地层描述:主要观测内容是指槽探设计的观测内容(包括地层描述),地层描述是指对地层岩性、结构、层序和形成环境的详细描述。

填写附表29。

2.1.12.2 水文物探

2.1.12.2.1 目的

(1)划分测区地质剖面,确定含水层、隔水层、软弱夹层的分布、含水层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及富水地段。

(2)覆盖层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埋藏冲洪积扇的分布、结构、底板形态。

(3)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态。

(4)地下水水位区域埋深和地下水TDS变化规律,以及咸水分布范围、咸淡水界面、咸水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5)岩溶发育带的分布位置、发育程度及其深度,寻找隐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暗河。

(6)隐伏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空间分布与风化壳厚度,对风化壳进行分层、分带。

2.1.12.2.2 基本要求

按物探技术要求进行物探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2.3 内容

(1)物探统一编号。

(2)物探野外编号:野外施工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地貌部位:物探工程所处的地貌单元。

(7)物探方法:如为表中所列的方法,可在前面方框中打勾;如为其他方法,则在最后一行详细填写名称并在前面打勾。

(8)照片编号及说明:简要说明照片内容、类型、拍摄地点和日期。

(9)施工过程。

(10)物性分层及描述时代:用标准地层时代符号。

(11)岩性与物性描述:岩性描述岩石颜色、结构、名称,物性描述岩石物理特性。

填写附表30。

2.1.12.3 试坑渗水试验

2.1.12.3.1 目的

了解浅部地层渗透性,计算其渗透系数。

2.1.12.3.2 基本要求

按试坑渗水试验技术要求进行试坑渗水试验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3.3 内容

(1)试验统一编号。

(2)试验野外编号:野外试验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试坑直径:单位m。

(7)试坑深度:单位m。

(8)渗透深度:单位m。

(9)水层厚度:单位m。

(10)毛细高度:单位m。

(11)岩性:一般简单描述岩石的颜色、结构和名称。

(12)延续时间:试验持续时间。

(13)供水桶:指供水桶水面高度。

(14)渗水体积:单位m3

(15)稳定流量:稳定渗透时的流量。

(16)累计延续时间:累计试验持续时间。

(17)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描述。

(18)试坑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

填写附表31。

4. 地质野外实验报告如何写呀。。。。。。主要是不知道格式是什么

分为4章
第一章 概况
第二章 测区地质
第三章 工作方法 工作量 和质量评价
第四章 结束语

5. 如何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

6. 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野外实验有哪些

工程地质室外测试的主要方法有:静力载荷试验、触探试验、剪切试验和地基内土动力特性试容验等。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手段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测绘;如:地面测绘、航测、卫测等,是基础,是根本。
2.工程地质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钻控等。
3.工程地质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大型现场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
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对房屋变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进行动态的长期观测。
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及计算。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7. 野外地质化探方面需要哪些工具

工程地质室外测试的主要方法有:静力载荷试验、触探试验、剪切试验和地基内土动力特性容试验等。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手段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测绘;如:地面测绘、航测、卫测等,是基础,是根本。 2.工程地质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钻控等。 3.工程地质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大型现场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 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对房屋变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进行动态的长期观测。 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及计算。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8. 为什么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实验必须与室内实验翔结合

岩土材料与普通建筑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者不同,普通建筑材料多为工版厂生产,即人造材料权,易控制,而岩土材料的生产者是地球,与大的地质环境有直接联系,无法控制。现场取样后,用于实验的试样实际遭受了扰动或损伤,实验室结果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还存在强度指标的尺度问题),现场实验相对准确,但受实验条件限制,测量结果不如实验室测试控制得好,且费用相对高昂,因此,勘察过程中两者需要结合。

9. 工程地质勘察野外记录表中粗砂的成分描述要怎么写

颜色,状态(稍密-中密),粒径大小,颗粒成分,钻进快慢,岩心状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