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地热

中国地质大学地热

发布时间: 2021-02-02 22:20:31

1. 中国地质大学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叶大年 1939.7 矿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与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共17名)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哪个水文水资源的导师比较热的呢 给下建议 哈

院长万力肯定不错啊 ,不过他的学生自己都不怎么带了 都是给别人代带。另外周训老师的地热研究的很不错啊,最近武雄老师很火!

3. 当雄县羊易地热田()

羊易地热田位于拉萨市西北72公里,在羊八井地热田西南55公里处,距尼木县城5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地热田海拔4550—5050米。

羊易地热田地处羊八井-羊易盆地的南端,是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地热田的形成和展布明显受近南北向和北东、北西向的断裂控制,在地热田中部形成中新统火山岩地垒,东西两侧为断陷盆地,上覆第四系泥质砂砾层,东侧最厚,超过600米。喜马拉雅期粗面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组成热储盖层,下部为花岗斑岩和花岗岩,高温热流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的裂隙中,是基岩裂隙型热储。羊易地热田在平面上呈椭圆形,南北长4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由中心到外围,温度依次降低,中部高温区温度高于150℃,面积1.6平方公里,是热流体的主要升流区,也是热储的主体,已获得热储最高温度为207℃,单井汽水总量大于100吨/小时,最大381吨/小时,单井最大发电潜力达10000千瓦。在高温区外围是中温地热资源区,温度为90—150℃,面积5.9平方公里。整个地热田热流体自喷井的相对闭井压力为2.8—9.4公斤/平方厘米,相对工作压力为0.95—11.3公斤/平方厘米,单井汽水总量为19—381吨/小时,干度13%—26.9%,推算2000米深度内储存热总量为9.14×1014千卡,可回收热量为5.86×1013千卡,目前可开采的汽水总量为1045吨/小时(200℃),具有建立30000千瓦地热电站的资源条件,远景装机容量为50000千瓦。

羊易地热田的地表地热显示千姿百态,集中分布在三条北东方向的山沟中。正规的地热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4—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地热组对这一地区的水热活动进行了考察,做了一部分水化学分析,计算了天然热流量为2.6×104千卡/秒。1977—198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康文华等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调查,认为羊易地热显示受工布江达-羊八井东西向断裂与班戈-康马南北向断裂复合构造控制。1981—1984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刘连捷等对地热田及羊八井-羊易盆地进行1∶10万地热路线地质调查,认为水热活动主要受基岩断裂控制。

1984—1985年,西藏地矿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雷自孝、靳宝福等在羊易热田进行1∶5万重力、磁法、直流电法综合物探普查。按电阻率极小值10欧姆米等值线圈定面积为4.8平方公里,经证实大致和中高温地热区范围相当,15欧姆米等值线圈定面积10.1平方公里,大致与25℃以上地热区范围相当。

1985—1987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在羊易地热田进行了详查,并于1985年6月施工第一口地热钻井。然后以钻探为主要手段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共施工勘探孔19个,总进尺8087米,最深钻孔825.5米,另施工测温孔13个。进行了地球物理测井和热储工程测试等项工作。这一期间在羊易地热田工作的还有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进行的土壤汞、砷、锑、铋测量;北京大学地热室朱梅湘和中国地质大学李家振分别研究了该地区的水热蚀变和火山岩,都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1988—1990年,地热地质大队对羊易地热田进行勘探,共施工钻孔15个,总进尺11831米,最深钻孔1149.44米。1989年10月施工208号井时,在311米深度获得温度为207℃的高温流体。对各钻孔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测井,热储工程测试也相应进行。并与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卢润等合作,进行了热储模拟计算,预测了羊易地热田的开发潜力。1991年由梁廷立等编写提交了《羊易地热田勘探报告》,同年12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了勘探报告。

羊易地热田是我国大陆上迄今所发现的高温地热田之一,是基岩裂隙型热储,勘探难度较大,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和西藏地矿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以及内地的有关研究单位互相配合,用10年时间完成了该热田的普查、详查和勘探,向国家提供了又一处可供开发利用的中型规模的地热田,热流体温度高、压力大、流量大,经长期放喷观察,结垢很少,表明羊易地热田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4.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好不好啊我要辅修!急~~

地大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大的院系之一,历经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的五系、七系,武汉地质学院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探矿工程系、测量教研室,中国地质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勘察建筑与工程学院,于1998年在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应运而生。工程学院经过建设、发展、壮大,现下设五系一室,即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测绘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学教研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科点6个(地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安全工程、钻井工程、资源与环境遥感),硕士学科点11个,本科专业(含方向)13个;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有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俄罗斯外籍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5名,教职工150余名,现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各类研究生400余人。

全院教职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硕果累累。50年来,我院已累计培养各层次的工程建设人才1万余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勤恳工作、开拓进取,取得突出成就,大多已成为国家许多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其中孙金龙、石昆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在注重日常教学的同时,我院始终加强教材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各类教材300余部。我院的教学研究项目已完成数十项,其中唐辉明教授负责的“土木工程(岩土)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2000年度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同时,我院在2000年自筹经费出版教学研究论文集《工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集中反映了我院的教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是体现学术水平和提升学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50年来我院已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200余项,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纵向科研方面,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成功率逐年提高,无论是青年基金,还是重大项目都屡有斩获,累计经费额度已近千万元;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额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完成和在研的项目数达200余项;大陆科学钻探号称“亚洲第一钻”,集中体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最高水平,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中有70%是我院的毕业生,而作为技术专家,我院的杨凯华教授等人直接参与该项工作。与此同时,我院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许多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等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完成的项目数达到300余项,经费额度超过2000万元;在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治理方面成绩卓著,保证了一些高速公路、重要设施的安全;我院的非开挖铺管技术开创了武汉市“地面车水马龙,地下管缆横穿”的先河,该技术在我国属于先进水平,已在国内的许多地区大显身手,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张国榉教授主持研究、生产的凿岩钎头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已产生经济效益60多亿元,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奖励2万元,并被授予“湖北省优秀专利发明者”称号,是我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迈入快车道,目前已和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俄国、英国、荷兰、新西兰、瑞士、挪威等数十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关系,不定期地进行互访,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工程学院是有着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大院,数十年来以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建设人才、为国家工程建设服务为己任,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建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一流的工程人才培养摇篮,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工程建设基地。我们相信在海内外校友的支持和关注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进取,努力奋斗,工程学院必将再铸辉煌!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普油气方向试题

1、标准层: 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 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 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油气藏: 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6、石油: 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储集单元: 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
8、孔隙结构: 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吼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孔喉配属关系。
9、沉积旋回: 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0、折算压力: 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11、油气田: 受局部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12、地温梯度: 在恒温带以下,埋藏深度每增100米时,地温增高的度数。
13、储集层: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又称储层。
14、岩性标准层: 岩性的特征明显,厚度稳定,连续性好,分布广泛,易于识别的地层。
15、含油气盆地: 地壳上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长期以沉降为主,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并存在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16、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17、烃源岩: 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生油岩)。

1、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 含硫化合物 、 含硫化合物 、 含硫化合物 等三类。
2、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 上 ,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裂缝 。
3、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红模式 、 绿模式 、 蓝模式 、 白模式 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简述高异常地层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
高异常地层压力的形成原因:流体热增压,地热温度上升是有机质成熟排烃或者流体受热体积膨胀;剥蚀作用;断裂与岩性封闭,含烃地层因为构造运动上升,高于生烃深度压力变大;刺穿作用;浮力作用;粘土矿物成岩作用,比如蒙脱石的脱水。

2、简述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远近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的关系、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主要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3、试述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特征的差异性,并列举各自的主要岩石类型。
生油层具备生油能力,可以生成油气.但一般不能储集油气。这是因为,一方面组成生油岩的沉积物颗粒极细,其储集空间极不发育;另一方面若生油岩所生成的油气原地储集,不能排出生油层外,则生油过程就难以继续。因此,要使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得以储集、富集、聚集成藏,还需要储集层。沉积岩中细粒的,如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均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砂质泥岩,甚至泥质粉砂岩也有可能作为生油层。按岩性,生油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质生油岩,另一类是碳酸盐岩生油岩。
储集层必须具备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才能担当储集油气的重任。也就是说,储集层必须具备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岩石中一些大的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孔隙较大,砂岩、砾岩、多孔灰岩、白云岩等渗透性较好。
封隔性是盖层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盖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有三类:泥质岩类盖层、膏盐类盖层和致密灰岩类盖层。
** 说明:尼玛,绝对当年老师讲的生储盖,可惜木听课,自己总结,估计不一定对或全。 **

6. 地热能开发目前做的好的公司有哪些非诚勿扰,求专业人士解答!

废话不说了,推荐地大热能,原因有三点。1、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组建的,技术专强硬。2、地热发属电项目都已经在国外进行了,一般的地热开发肯定做的了。
3、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已经成功被地大热能进行针对性运维。

7. 地热能供暖怎么样国内有没有做的比较好的公司。

目前地热供暖分为直接抄利用和非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浅层地热能的利用,浅层地热能一般用于地源热泵,深层地热能一般是地热井供暖。国内比较好的推介湖北地大热能科 技有 限公 司,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建的,在国内来说技术很过硬。

8. 关于地热井

可以在网络上搜抄索相袭关,目前国内的温泉资源比较少,分布比较分散,随着开采技术的成熟,开采地热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即地下热水不自溢出地表也可以被人们利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钻凿地热井,对地下一定深度以内的地热资源通过热载体进行开采利用。目前的技术钻井深度一般可以达到3000到5000米,地热资源利用比较好的有羊八井高温地热田,西安地热田,北方集中在北京和天津两地。以北京为例:作的比较大的两家是华清地热和北京市地热研究院,相关介绍请参考网络网站。

9. 有谁能告诉我打温泉井之前为什么要做地热勘察,不做不可以吗

温泉资源勘查是指借助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钻探等领域的理论和勘查技术,解决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分布地域、资源储量、品质及开发适宜性等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温泉资源勘查,了解项目区是否具备温泉成矿条件、建立项目区温泉资源成矿模型和概念模型,设计地热钻井(位置、深度、水温、水量);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综合性评估;从而有效地降低温泉开发项目风险。
地热勘查对成功打出温泉水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专业的地质勘查可以规避很多项目开发的风险,比如了解项目地区地底下的资源情况,在哪可以成功钻井,钻井深度,水温水量,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如果不做专业的地质勘查会很盲目,也会有很多失败的风险。建议找专业的地热勘查公司进行专业的地热(温泉)勘查,湖北地大热能有限公司拥有全球范围,特别是中国境内的地热(温泉)分布现状及其成矿规律的独家地热资源(温泉)地质资料库。能够为地热(温泉)资源勘查、开发及利用提供有专业信息。
同时,地大热能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优势,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热开发研究所为载体,组建了一批由海内外学者组成的世界一流的交叉人才团队。聚集了十大优势学科领域(地质学、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资源管理)三十多位专家学者。
在地热(温泉)勘查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