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图图例

工程地质图图例

发布时间: 2021-02-02 08:10:52

1. 地质图的起源

地质图的绘制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于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尔之间旅行时,发现南英格兰地层的层序适用于整个英格兰。由此便决定要绘制全英格兰的地质图,并开始为这一目的陆续地收集资料。大约在1801年前后,他完成了英格兰、威尔士地层分布的一般地质图。史密斯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在标准地区确定地层层序;然后,注意这些地层中含有的化石的特
征,并确定自古到今的差异,将其作为标准化石对其他地层进行不考虑岩性的对比。史密斯之后随着时代的前进、地质学的发展,地质图的编制越来越精确,表现的内容也逐渐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上,开始讨论有关地质图的问题,1881年通过了俄国A.II.卡尔宾斯基提出的地质图图例,并逐渐发展成今天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图图例系统。现在所说的地质图,也包括为某种特殊目的,着重表现某种地质现象的图件。1981年美国编成的1:750万的环境工程地质图,日本编成的1:20万基岩地质图,以及国际合作编成的1:500万各大洲地质图都是比较著名的地质图。
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不同比例尺地质图,表示地层年代的界、系、统、组、层等的分级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层次愈细。在没有注明岩性的情况下,有时要与区域地层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体种类、性质及结构特点。各种实用性和分析性地质图,虽增加了专门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内容,但大多利用区域基础地质图派生编制。
中国最早的地质图,是邝荣光在1905年编制的《直隶地质图》,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版的 1:100万地质图,是中国第一批正规出版的分幅地质图。据1982年统计,中国已编制完成1:100万地质图55幅(全国共62幅),覆盖面积约894万平方千米;完成1:20万地质图853幅,覆盖面积 500多万平方千米。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1973)、《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中国构造体系图》(1976)、《亚洲地质图》(1975),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1980)等。

2. 煤矿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图例

煤矿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三级瓦斯地质图,是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预测成果的直观表达和高度概括。瓦斯地质图,内容丰富、区带分明、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直观简明、使用方便,使得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瓦斯综合治理有了共同语言,它直接用于安全生产管理、瓦斯 ( 煤层气) 抽采利用和煤矿规划,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和图件。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日趋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越来越显得重要。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矿井,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2007 年,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中煤协会科技 [2007]54 号文,下达了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行业标准的通知。

“图例”是表达图的纲领性语言,是编图工作的关键技术。此次提出的煤矿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图例 ( 表 1. 1) ,是瓦斯地质研究和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多年的结晶,它随着瓦斯地质编图工作的发展将不断完善。

表 1. 1 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图例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字高为 AutoCAD 中取值,新罗马字体指 Times New Roman。

3. 地质图和其他图件的编制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最主要成果图件。它是按GB958的规定和比例尺的要求将工作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及特征,综合反映在地质图上。所以,地质图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应精心编制。编制的图件包括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和地质图等。

(一)作者原图的编绘

作者原图是在野外实际材料图基础上,作者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协同制作的综合性图件之一,其图框内的内容是根据野外验收意见。由作者补充、修改、完善,并对部分地质内容重新修正、对地质要素进一步合理取舍后,修编于1:5万薄膜图上。经再次扫描、计算机矢量化、数学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制图软件再编辑的彩色地质图。

作者原图图框外的内容须由作者根据出版要求,在实际材料图图框外的内容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如图切剖面、有关模式图、综合柱状图、接图表、地质图调查单位、相关地理信息等),图框外内容可由作者根据图面结构进行调整,编于白磅纸上或清绘于薄膜图上。

作者原图上的图层,设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现将作者原图的成图步骤与主要内容叙述如下:

1.地形底图的选择

地形底图应是符合要求的国家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正规地形图。但对图上的地形地物要素须作适当简化,以便能清晰地表示地质内容。

2.地质体的取舍

野外手图上的地质内容翔实多样。针对这一情形,在编制地质图时要先拟定地质体取舍,归并乃至扩大表示的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参见地质图的编绘内容。

3.拟定图例

在编图之初应拟定工作区的图例,在编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情况,作适当的增删或修改。

图例应按照GB958—89《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规定来编制。图例应包括各种线条、符号、文字代号和简短的说明等内容,力求简洁美观,易于区别和记忆。其编排顺序和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也可在遵循上述原则的情况下,编制出新颖的地质图图例(图5-1,5-2)。

图5-1 湖南桂东沙田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图5-2 贵阳花溪燕楼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4.编图原则

(1)填图单元的表示

沉积岩区作者原图(1:5万)均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填图单位。

组及正式命名段和层的编图组是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1:5万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地质研究中最重要的单位。因此,一般来说,在1:5万地质图上应把每一个组都绘制出来。

虽然组内正式命名的段和层也是重要的填图单位,但它们在此只是辅助说明组的特征,因此段只在其顶、底界线能被准确填绘时才参加编图,层则多以特殊的线条或色线来表示。

非正式岩石单位的编图为了便于进行区域地层研究在大区内取得一致,提高岩石地层划分和地质图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组不易划分过细过小。组过细不仅不能充分显示丰富多彩的客观地质现象,反而会导致岩石地层划分的僵化和地质图的呆板化。将地层序列内的特殊生物富集层、旋回、事件层、局部的岩性变化、成岩变化、动力变形变质、矿化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参加编图。充分利用颜色、符号、线划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较多的层次加以表示,却能在保持图面活灵活现总体脉络清晰的基础上,反映更多的具体细节(图5-2)。

非正式段:如1、2、3段.上、中、下段,砂岩、页岩、灰岩段等,也是常用的编图单位。这种单位虽不像上述那些非正式单位那样具体、详细,但仍然是不可少的。如组内的某一部分被命名为正式段后,其余的称为非正式段。非正式段已为大家所习用,当组的厚度大,岩性渐变或地质构造、岩性变化特别复杂时,用非正式段配合上述其他类型的非正式单位(如构造混杂岩、糜棱岩等)参加编图是非常之必需的。

群的编图除以组为基本单位外,为了保证图面的真实性,对那些厚度特别小的组,则可采用并组为“群”这一夸大方式来表示,但并组为“群”一定要遵循地层指南的规定,不能任意强行归并。

(2)图式

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质图内难以表现的重要细节,使地质图各具特色,图式应根据工作区地质构造情况和印刷技术要求灵活确定而不作统一规定,但图名、图幅编号、比例尺、图例、责任表、资料来源、接图表是地质图不可或缺的内容。图框外其余版面可灵活编排些能辅助说明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图表,可为地质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要编制的内容参见地质图的编制。

(二)编稿原图(铝板或薄膜)的编绘

由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MapGIS制图软件进行编绘,其图框内的内容同作者原图图框内内容,其中地理部分采用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收集的国家测绘局最新出版的1:5万数字地理图数据。图框外的内容按照出版有关规定要求,将作者原图上图框外的内容扫描,矢量化和再编辑,调整好图面结构摆布,其代号、线、区编辑与图框内有关地质内容属性达到完全对应。

(三)地质剖面图的编绘

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编绘地质剖面图(图切)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图切剖面图一般以1~3条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条横穿图幅的主干图切剖面,其余图切剖面可以横穿图幅,也可以不横穿图幅。若两条剖面都横穿图幅,则不必图切第三条剖面。

(2)图切剖面图要能充分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方向。尽量选择在地层(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断层较少,又能反映图幅主要构造形态的空间位置。强调:①图切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必须一致;②地形、各种地质要素必须与平面图相吻合。

(3)图切剖面图须按“左西右东、左南右北”方位置于地质图图廓下方;剖面长度不宜超过图廓宽度。图廓下方只有列两行剖面的宽度,如果剖面多于两条时,可将短剖面列于一行,主干剖面应独占一行。

(4)当剖面线与某地质界面的夹角小于80°时,该界面产状在剖面上应用视倾角值画出。(注:在图面上示出的数值应是真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纹表示,应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组合。

(6)图切剖面各层的岩性花纹应与综合柱状图及图件中各对应层的岩性花纹一致。剖面中各地质体的符号、颜色应与地质图中各对应地质体的符号、颜色一致。

(7)图切剖面图的地质体界面应依其产状用手工作自然勾绘,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画成直线。

(8)图切剖面的断裂,应用箭头表示上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9)图切剖面可利用地质图图例,无需单列图例。

(10)图切剖面上要有地形要素(如村庄、山峰)、剖面号等内容。

(四)地质图的编绘

地质图是根据最终验收成果,在原有编稿原图基础上,据评审意见补充、修改,利用计算机MapGIS绘图软件编绘、制版、印刷的最终图件。其制图方法与过程实际上是编稿原图制做的延伸,主要制作流程基本相同。其图框内、外的地质内容是根据最终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图5-3)。

现将图面上应表示的基本内容叙述如下:

(1)在1:5万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地层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征清楚的深海沉积,具有指相意义特殊沉积,特殊意义的岩石、古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面理、线理产状、重要的钻孔位置、图切剖面线、化石点以及同位素年龄样采集地点和年龄值等地质要素,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用地质代号、花纹和颜色表示地质体物质组成、岩相和时代。颜色按统一色标着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体、单元、超单元、混杂岩岩块(片)、按地层处理的喷出岩、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纹和时代单位代号复合表示;蚀变带的岩性以花纹表示;脉岩可按时代着色加岩性代号,也可按岩性着色。图面负担过重时,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符号表示,第四纪喷出岩可按岩石类型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地层,构造地层(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层时代的同时,叠加花纹符号表示其形成环境或岩性岩相特征;大面积出露的变质岩区,亦可用花纹直观表示其构造变形特征(主要是面理置换特征)和变质程度等内容;以上各项着色均遵循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图5-3 地质图平面格式布置图

(据卢选元等,1987,修改)

(3)最终地质图仅能表示直径大于2m m的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 m 条带状的地质体。对小于这个限度的地质体要进行合理的归并;对密集细小的岩脉群应选代表性的几条岩脉加以表示;若为含矿岩脉则需适当扩大表示。而对具有独特意义、且厚度很小的标志层、小岩枝等地质体可放大到1mm 示之;所有放大表示的地质体应保持其所属层位、形态、接触关系的真实状态。

(4)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加以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因客观条件限制,人迹罕至地区,允许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如属此种情况,则须注明,以使资料应用者了解实际情况。

(5)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各图幅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图幅专题调查重点和特色表示有关内容

1)沉积岩区应着重反映区域沉积岩性岩相变化特点,盆地演化等内容,可用地层柱状图表示区域岩石地层单位和层序地层特征,并可同时表示多重地层划分有关内容,也可辅以地层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作为边图,突出表现区域地层特点

2)侵入岩发育区可将研究较详的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就位机制、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等作为其表示的主要内容:火山岩发育区可用柱状图表现火山作用特点,同时辅以一定的古火山机构立体图等互为映衬,相互补充。

3)变质岩发育区可突出表示构造—地(岩)层柱状图或构造变质变形序列表、变质相图、变质变形特征图、重要叠加改造关系、构造剖面图、构造解析图等内容;造山带区,在图框外可着重表示造山带演化模式、蛇绿混杂岩填图单位划分表、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区域地质特点的航、卫片影像资料、照片或素描图,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适当表示,如:可附测区小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图、影像图等。

总而言之,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表现特色,各图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特点。提倡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杜绝利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6)附在1:5万地质图图框下方的图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具体需表示的内容参见本章地质剖面图的编绘内容。

(7)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有关编图原则和方法的具体操作,还可参考1:50000“三大岩类填图方法指南”,但对花岗岩类填图单元(如单元、超单元)的表示,建议以岩性加时代和典型产地的办法,应突出岩性和时代。有关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年代代号使用,建议尽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叠世长兴组(P3c)等(图5-1,5-3;附录V彩图1)。

(五)构造纲要图的编绘

构造纲要图是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把各种构造形态和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平面图,它能使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和掌握全区的构造特征,尤其在构造情况较复杂的地区,能够表现出该地区较为清晰的构造轮廓。构造纲要图是地质报告中构造章节最主要的插图。

1.构造层

将划分各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画在图上,以划分出各构造层,并注明其时代代号。

2.褶皱

在各个构造层内用轴线表示褶皱的延展方向。一般用实心线表示背斜,用空心线表示向斜(见附录Ⅲ)。一定要遵循褶皱核部出露宽的地方,将轴线加宽,出露窄的地方画窄。褶皱倾伏时轴线要消失,褶皱有分支,则轴线亦分支。

轴线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示褶皱紧密,稀疏的地方则表示褶皱平缓。轴线的画法,要结合两翼岩层产状,定夺其轴线所在,若两翼产状相等,则轴线平分核部或轴部的岩层,反之,则要考虑出露效应。

正常褶曲、倒转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都应以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别。

3.断层

不同性质的断层应用不同的断层符号表示。线条的长短表示其规模的大小,其被掩盖的部分或需推测的部分可用虚线示之。断层有时可按方向、性质等给予标号和特定的几何图形编号,如

等。

4.岩浆岩体

绘出岩体边界的界线和岩体内部相带界线。用不同的符号注明其岩性和时代,若有原生流动构造及原生节理,也要有选择性的画在图上。

5.产状要素

在构造纲要图上还须将代表性的产状要素标示出来。

此外区内主要河流、高程点和一些村镇、地名要加以标注。值得说明的是: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5万,但要缩小图面。

(六)地质矿产图的编绘

矿产图是综合反映工作区各种矿产分布状况的图件,它是研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的主要资料。

矿产图的编制方法及主要内容如下:

(1)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作底图(地质图色要调浅),以便于清晰地反映矿产内容;

(2)全面准确地用符号大小、代号或颜色等标出工作区内所有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和各种异常区(点)的规模、矿体形态、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和找矿标志等,并标出各种异常的种类、等级和范围;

(3)对区内的所有矿床、矿点、矿化点,不分矿种,由西往东,自北向南进行统一的连续编号,并将编号注入矿产登记卡的相应栏内;

(4)一般矿产与特种矿产应分别成图;

(5)矿产图的图例、图示按规范要求编绘。

(七)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在国土大调查与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调查,其调查范围与区域地质调查相同或调查范围较大的,均应视需要和可能编制相应的专门图件,如成矿预测图、水文(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和农业地质图等。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必须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1:5万地质图为底图编制,均应按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4. 什么叫地质图,

表示地质现象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为反映地质现象的空间展布,除平面图外回,常同时编制柱状和剖面图答,以表示地层程序、岩性的水平或垂向变化和彼此接触关系。地质图可被用于研究和分析许多地质特征(如必层层序和厚度、地质构造及地质历史),预测地下矿藏的位置和储量及其开凿条件。 广义的地质图包括岩性-岩相分布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第四纪地质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等。

5. 求地质类的有用的资料,我是新人

地质类书籍太多。最有用的就是规范了。
刚好正在整理目录,还不全,你就按照这个目录去收集吧。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3.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17229-1998)
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
5.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
6.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7.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
8.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9.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
10.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
11.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
12.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
13.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14.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
15.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
16.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
17.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
18.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
19.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
20.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
2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8- 1993)
2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 0079-1993)
23.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 0131-1994)
24.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
25.《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26.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2010地质出版社)
27.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
28.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9.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0.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31.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32.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3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34.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3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万)(DZ/T0011-91)
3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万)(DZ/T0167-1995)
3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38.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
39.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40.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14496-93)
4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5-93)
42.原地质矿产部-90物化探异常查证要求
43.地球化学调查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0
44.地球化学调查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0
45.化探次生晕普查技术规程——1992内部标准
46.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
4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 0227- 2010)
48.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DZ/T 0032- 1992)
49.《钻探、井、槽探操作规程》(YS 5208- 2000)
50.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48-94)
51.水质分析方法标准(GB 7466-7494-87)
52.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 0181-97
53.岩石矿物分析(DZC 20-4)
5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 123-88)
55.土工试验规程(DZC 20-6)
56.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GB/T 14158-93)
5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 55-1987)
58.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1986)
59.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60.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17-1991)
61.饮用水分析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62.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 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
63.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6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6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
66.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
6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199)
68.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ZBD14002-89)
69.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ZBD14003-89)
70.土壤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71.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原地矿部)
7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
7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93)
74.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90)
7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77.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7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7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
80.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DZ/T0063.2-93)
81.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0124-94)
82.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
83.饮用天然矿泉(GB8537-95)

6. 什么叫地质边路图

地质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
地质图的绘制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于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尔之间旅行时,发现南英格兰地层的层序适用于整个英格兰。由此便决定要绘制全英格兰的地质图,并开始为这一目的陆续地收集资料。大约在1801年前后,他完成了英格兰、威尔士地层分布的一般地质图。史密斯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在标准地区确定地层层序;然后,注意这些地层中含有的化石的特征,并确定自古到今的差异,将其作为标准化石对其他地层进行不考虑岩性的对比。史密斯之后随着时代的前进、地质学的发展,地质图的编制越来越精确,表现的内容也逐渐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上,开始讨论有关地质图的问题,1881年通过了俄国A.II.卡尔宾斯基提出的地质图图例,并逐渐发展成今天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图图例系统。现在所说的地质图,也包括为某种特殊目的,着重表现某种地质现象的图件。1981年美国编成的1:750万的环境工程地质图,日本编成的1:20万基岩地质图,以及国际合作编成的1:500万各大洲地质图都是比较著名的地质图。
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不同比例尺地质图,表示地层年代的界、系、统、组、层等的分级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层次愈细。在没有注明岩性的情况下,有时要与区域地层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体种类、性质及结构特点。各种实用性和分析性地质图,虽增加了专门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内容,但大多利用区域基础地质图派生编制。

7. 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历史与发展方向

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院士,在他近年的专著中,对国内外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历史作了很好的总结。他把我国水文地质图编图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1950年开始到60年代末。随着国家有计划的开展区域普查工作,我国陆续编制和出版了大量按国际图幅编制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和少数按自然单元编制的区域性水文地质图,如1∶100万的黄淮冀平原和松辽平原水文地质图系。其编图方法主要采用了前苏联水文地质图的模式,地质内容较多,而水文地质要素相对不足。

第二个阶段,即整个的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总结以往水文地质编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制定的国际水文地质统一图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编图方法与统一图例。在编图原则上强调了水文地质图紧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条件和开采模数等内容。各省、自治区、市或重点地区都分别在多年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编制出版了各类中小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挂图、图系或图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这些成果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得到国际水文地质界高度的评价。

第三阶段,从1980年到现在。该阶段为配合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结合许多经济区开发、能源基地建设和流域规划等不同目的,编图工作的重点转向了“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方面。如北京、辽宁、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均编制出版了环境水文地质图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以及华东、东北、京津唐等经济区,都分别编制了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和环境水文地质图,为国民经济的建设规划提供了地下水方面的科学依据。

关于国际上的水文地质图编图历史,陈梦熊院士指出,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工作,早在1950年就成立了国际水文地质图委员会,并建立了专门工作组,制定了国际统一图例,1965年首先以欧洲为试点,编制了比例尺1∶150万的欧洲分幅图,1970年由英国科学院与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联合出版了国际水文地质图图例,开始在各国试用,并于1974年译成中文引入我国,对提高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编图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89年在德国汉诺威召开了第一次全球性的国际水文地质图学术会议。大会展出的大量图件反映了80年代各国水文地质编图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之下,我国进展缓慢,仍基本停留在70年代水平上。“其主要差距是由于我国水文地质编图的指导思想仍停留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含水层划分的理论基础上,以反映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和富水性为主,而未能应用地下水流系统的观点,反映水资源和动态环境发展。在制图技术方面,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中尚未起步”(陈梦熊,2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水文地质编图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著名的德国水文地质编图专家史特洛克迈尔(W.F.Struck-meier)与法国的马尔加(J.Margat)共同编著出版了最新《水文地质图编图指南与标准图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1995年出版)。该指南除对编图方法与原有国际图例进行补充和修改外,还提出了按不同工作阶段与不同要求建立水文地质图分类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普通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及地下水脆弱性图,并按研究程度划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高级程度的水文地质图,应编制成相当于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区域地下水系统图。与此同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还出版了伏尔巴(J.Vrba)与扎波罗切克(A.Zaporozec)编著的《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根据以上两个新出版的指南,已在好几个地区编出了样图。以上的指南和样图虽具有权威性,但无论在理论上和编图方法上,除反映含水层富水性为主的水文地质图比较成熟外,地下水资源图和地下水系统图等都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之相比,水文地质图的计算机编图技术已走在了编图理论方法的前面。在许多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编图软件的编图功能已远超过人工编图的水平。

为提高我国水文地质编图水平,1995~1998年期间陈梦熊院士和林学钰院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了松嫩盆地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系列编图的研究工作。他们按国际上最新的编图理论编出《松嫩盆地地下水系统与地下水资源分布图》、《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图》、《松嫩盆地地下水水环境脆弱程度图》、《松嫩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图》和《松嫩盆地地下水开发模式图》,并全部实现了编图工作的计算机化。尽管由于原始水文地质资料不足的限制,使图件的内容不尽完善,但不失为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正进入国际水文地质编图的新潮流。

8. GB12328-90综合工程地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9. 工程地质图图例

粉质粘土和片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