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壹』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资怎么样
看你什么职称什么级别了
『贰』 考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主要考数一还是数二想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您好,具体考哪个,必须要到你想报考学校的招生目录里去查学。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叁』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待遇怎么样
待遇不错吧,
『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招聘什么专业
http://www.iheg.org.cn/web/ShowSpecial.asp?SpecialID=13这里面有招聘信复息
有:水文制地质相关专业、环境地质相关专业、计算机与地理信息专业等,很多
『伍』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该单位为正厅级单位,该单位以前是国土部直属单位,属于其科研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
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该单位在业务上和认识上很多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的
『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有在职职工2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技术职称84人。
2008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20.59万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各类项目经费达到4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总资产达到1243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员在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篇,ISTP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84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副所长张发旺研究员
所长、党委副书记石建省研究员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深入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准确评价及合理开发矿区土地资源,实现矿区复垦和生态环境再建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贵州乌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研究员。从雨季及旱季的地表与地下常规水质、有机物成分对比,以及土壤中成分与有机质的对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学与机械作用,研究水系统的生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温控溶蚀试验,探索库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的不同温度溶蚀作用与有关库水—地下水的生态特征。揭示了人类蓄水对生态水文地质的显著影响,以及人工化肥与污染对石漠化与生态特性的影响。
卢耀如院士(右一)在毕节鸭池镇取土壤水样
大柳塔双沟塌陷区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图
压力溶蚀实验装置
碳酸—硫酸盐岩建造中复合岩溶发育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凤娥研究员。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环为线索,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地球化学模型和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影响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对碳酸盐岩的侵蚀性、如何识别微生物引起的与硫有关的氧化—还原作用,以稳定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以及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后的蚀变矿物来识别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复合岩溶发育中的作用。
硫酸盐岩中分离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扫描电镜照片
(a培养温度35℃;b、c、d培养温度均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深层水形成演化和聚气成藏的古水文地质论证: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汪珊研究员。以川西坳陷为研究靶区,上三叠统深层水渗流场、化学场形成演化研究为主线,论证了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依据深层水现代化学与初始化学的平衡差异,论证了上三叠统深层水在地史过程中一直向浓缩盐化、正向变质的地球化学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层水形成演化规律性和成因类型的演化模式。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生气储气能力,以及油气生成期、运聚期和圈闭期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提出了评价预测聚气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刘长礼研究员。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了15省(区)177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为146个城市建立了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这些成果被许多城市用于城市规划、后备水源地论证、垃圾场地选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压实水水头形成演化系列图
华北平原东部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少玉研究员。项目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经验,研究了工作区浅层地下水分布规律,建立了联通示范井,使弱含水层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积浅层咸水区,解决了抽咸换淡水土改良的疑难问题;使傍河区实现了浅层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环巧用,项目成果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王贵玲研究员。项目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和《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范》的编制;根据平均布井法评价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可开采资源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完善了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和区划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专家组检查项目的天津示范井建设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张兆吉研究员。通过野外调查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认识,研制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样方法,编制了《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综合研究技术要求》,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评价,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实施了有机分析实验室质量监控,进行了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以及石油类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通过对世界的地下水资源图和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相关图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数据库框架,研发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浏览系统。对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样板区编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野外采样试验研究
工作人员现场取样
『柒』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主要任务
以地下水及其相关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科研与调查相融合,建设好四方面队伍:
建设一支精干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社会公益性科技创新队伍,成为国家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设一支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调查研究队伍。构建一个可长期运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支撑、集野外观测试验、测试分析与室内模拟、综合信息集成与网络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管理高效,服务优良的地调科研管理队伍.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和成果转化占领市场、实现独立经营的技术开发队伍。 最终,建成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地质调查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地质调查科研机构。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展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开展多种尺度水循环系统演化规律-环境效应,以及地下水质量变化机理、改良技术、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特别是干旱区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潜力调查的技术研究、资料汇总与实际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下水水质保护调查与工程示范。开展水-土-生态相互作用研究,发展我国生态地质学理论体系。开展全国性及跨区域水土资源利用保护,特别是区域性土壤侵蚀、沙漠化、盐碱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调查研究和工程示范。针对地下水的不同赋存条件,研究相应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论、新方法。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察开发技术系统研制-综合应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有效勘查、监测、防治理论与方法。承担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工作。开展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继续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研究。
承担第四纪地质调查和研究任务。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承担水工环重点工程应急项目的会战、攻坚和示范服务;承担水工环地质领域调查研究数据信息及情报的汇集、管理、分析应用工作,开展专业工作信息化研究,发挥专业数据处理中心的作用;承担全国性和跨区域水工环综合编图和区域调查总结工作,参与编制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计划,参与制定专业调查标准和规范;承担水工环地质专业测试分析工作,从事相关专业测试分析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究及专业测试仪器研制与开发,发挥专业测试中心的作用。
『捌』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这个单位待遇怎么样,硕士进去试用期结束每月能拿多少啊,谢谢
单位目前正在石家庄盖新的办公大楼,大概2012年底能全部迁回石市工作,这点不用担心。至于待遇问题,相较于石家庄市平均收入来说,也还可以,欢迎投考和就业。
『玖』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拾』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人员机构设置
该所现有人员458人,其中在职职工265人,离退休人员19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专程院属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6人。在职科研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85人,中级研究人员59人,初级研究人员67人。 该所设有9个专业研究室、4个科研保障中心、1个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部、1个地热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环境地质研究中心设在所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