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
❶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职工总数534人,其中在职职工310人,离退休职工224人;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40人,副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125人。内设8个综合管理部门、16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科研业务保障部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挂靠所内。
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1篇、EI检索论文23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专利29项,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让,获著作权1部。获批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建省研究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卢耀如院士再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石建省、王贵玲研究员受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机物污染水样泵管口采样器”成功转化为产品,投入批量生产。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
获奖证书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副所长张永波、张兆吉、李援生,纪委书记张民福。
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永波(右二),副所长张兆吉(左二),副所长李援生(右一),纪委书记张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查明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调查土地利用类型与污染源分布;构建了有机分析实验平台,对全国33个实验室实现网络远程质量监控。
大型盆地和东南沿海典型地区深部水文地质调查与综合评价取得地热资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温地热资源以及干热岩勘查、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多处高温地热异常。西藏古堆高温地热显示区地热钻探230米深度温度达195 ℃,为我国目前地热勘探中同深度温度最高钻井,川西地区高温地热钻探填补了理塘、巴塘地热钻探空白。首次开展干热岩科学开发利用试验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干热岩钻探选址取得进展,完成东南沿海干热岩资源潜力区地球物理勘查。
贵德县扎仓沟干热岩钻孔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听取项目汇报
热坑间歇喷泉
热水塘沸喷泉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甘肃兰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发生概率难以计算的难题,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以郑州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发生原因与机理,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石家庄、北京、洛阳为研究区域,研究了污染物在这些地区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与包气带的防污能力,改进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评价方法技术,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战略研究。查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分布范围、农业种植现状及其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状况与趋势、各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资源保障农田生产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与灌溉农业之间关系、小麦、玉米等秋粮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程度和应调控阈以及节水灌溉与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出相对农民模式的综合优化节水灌溉方案和实施对策,示范应用取得显著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创编了我国“国家主要含水层图工作大纲与技术要求”,全面完成《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史》出版稿,对发展我国水工环地质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粮食主产基地黄淮海区灌溉农业的用水强度、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图
祁连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盖现状解译图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我国重要能源基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先后开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调查”、“神东煤炭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与老空区普查”和“晋东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6个1∶5万标准图幅调查(面积约2520km2);实施一批探采结合井,总出水量约14736m3/d,有力地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在多年冻土区融区控水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强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强径流带分布与演变、采煤条件下上覆含水层疏干破坏机理、矿区含水层保护理论技术、老空区老空水普查技术方法和1∶5万水文地质编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区野外调查任务,填补了我国沙漠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白。调查湖泊洼地133个、泉点29个、机民井88个,人工揭露地下水73处。初步查明沙漠东南部第四系沉积基底特征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规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质钻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积基底和含水层结构,并首次获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参数,为沙漠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通过全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对我国各类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用途进行分析总结,圈定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温、中低温地热区(田),提出地热发电规模及远景布局。查明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圈定若干干热岩远景分布区,提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目标及方向。开展了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研究,制定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路线图,为地热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区覆岩三带宏观分布规律,采场应力分布对覆岩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特征、关键层分布对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影响机理,分析总结了采动裂隙发展与含水层结构变异演化规律,基本掌握采空区裂隙发育特征及渗透性变化规律,建立了典型矿区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异数值模型,创造性提出采空区渗透性跃变曲面“椭抛凹形体”概念。
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应用GMS软件初步建立了试验场三维地层结构图,建立了勘察回灌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维水流模型,发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拟技术和优控管理信息技术。完善了滹沱河冲洪积扇三维地下水流模型,采用嵌套技术建立区域模型与示范区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范区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组分的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
沙漠腹地水文地质钻探
含水层结构破坏物理模拟试验
地下水回灌试验场立体图
❷ 中国地质大学跟郑州大学哪个好
二者各有各的特点,评价好与不好和个人的观点和角度不同,下面介绍一下二者的主要区别:
一、学校历史不同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二、学校规模不同
1、中国地质大学
截至2020年,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占地总面积1435545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07575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所)、6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22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8635人。
2、郑州大学
截至2020年,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余亩,设51个院系、116个本科专业,教职工5700余人,有全日制本科生5.1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9万余人,留学生2500余人。
三、院系设置不同
1、中国地质大学
设有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等19个学院。
2、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51个院系。
四、学校特色不同
1、中国地质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平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
研究生院、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2、郑州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7年)、211工程(1996年)、部省合作共建高校(2018年)、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2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8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五、主要奖项不同
1、中国地质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2013年)、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
2、郑州大学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200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200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17年)。
❸ 郑州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矿业大学等类学校哪个文科比较好急!!
专业来说复 是郑大的文科专制业稍微强一点。
名气是重要,但是专业也重要,厦门大学名气大吧,它的医学专业就特别烂,考研人家北大都不让他们那得学生报考。
我个人觉得 城市问题得看你以后想在那就业发展了。
如果你以后想在河南的话,那报郑大的吧
想在外省的话就不要报郑大,报地大
❹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刚、李 涛、李会军、杨欣德、徐耀辉、鄢犀利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1)系统划分了中国西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体系(纬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经向系),详细论述了各构造体系组成、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展演化史及其六种基本特征(阶段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转换性、复杂性),进一步总结了构造体系复合、联合的六种关系(斜接、反接、截接、重叠、包容、改造);(2)首次恢复了古构造体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讨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构造应力场特点,论述了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含油气体系、控油气聚集带规律,建立了六种低序次扭动构造控油气田模式(帚状、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叠瓦构造);(3)查证中国西北地区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首次报道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石炭系液体油苗,结合对其他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潜力巨大;(4)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进行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评价优选的一级区内发现10多个油气田,对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令哈旺尕秀煤矿剖面石炭系油苗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主要完成人:张发旺、程彦培、董华、黄志兴、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刘坤、张健康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成果简介:“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属于地质调查项目“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的成果,项目周期是2008~2010年。该成果创新性地开展了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揭示了亚洲地下水循环规律;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数学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时空综合认知的地下水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洲际地下水编图与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该成果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广泛适用性。这一重大国际性成果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需求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亚洲水文地质图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
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赵军伟、鞠建华、郭 敏、何凯涛、崔丽琼、李 亮、顾洪枢、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矿业联合会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所属工作项目(2006~2010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报告”成果已应用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也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和“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说明(手册)”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并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10〕146号”文发布,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依据,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完成“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形成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编辑出版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汇编》和《实施节约能源资源应鼓励地质勘查新技术及应用》论文专集,为从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准确数据,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出版专著
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军、秦燕、刘锋、万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瞄准国际前沿,研发我国第一个硝酸盐和硫酸盐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个LA-MC-ICPMS微区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内陆盆地硝酸盐矿床中发现氧同位素非质量效应,证明硝酸盐为大气成因,揭示了硝酸盐迁移演化轨迹,建立大气成因硝酸盐矿床成矿模型。根据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质量效应提出,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一套韵律层代表一次海底热液活动,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型铁矿为同期异相关系,两者可互为过渡,建立BI F成矿模型和硅铁韵律层形成新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❺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我国的矿产资源。
注册资本:1817万人民币
❻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成都)怎么样啊本人选矿
我猜你是中南的?这单位很好的,我有俩同学在里边,也是选矿。。。这个跟郑州的是兄弟单位,这种单位不多,很有地位,我是这么认为的。。。待遇不会差,工作氛围那就往好了想就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