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31 11:14:16

A. 汶川地震引起了哪一种地质灾害急啊!

这要看你如何理解地质灾害。因为地震、火山暴发都属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内若按国务院颁发的《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确定的6种地质灾害类型,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也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汶川地震后,震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体堵塞了原水流的下泄通道,并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所以泥石流灾害为地震间接引发,其直接原因还是降雨或堰塞湖的坝体溃决。上述三种地质灾害在今后数年仍会多发。地震直接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类型还有地裂缝,会对房屋等建筑物造成破坏。

B. 四川在汶川地震后的地质灾害

离离原上草,一来岁一源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川盆地四季雨比较多,山也多,一直以来山体滑坡就多,而不是地震后才多的。在全国各地山多的地方,只要雨下多了,就有泥石流发生,只是没像四川那样被关注,也不像现在一下子就被报道了出来。当然发生大的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相对比较少,几十年才一次。

C.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危害

一、汶川大地震的危害性分析

汶川大地震为何破坏力这么巨大?汶川大地震为何影响面如此之广?从大的方面讲,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地震密集带;若从微观上讲,汶川地震又是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而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此次8级地震,震中地区破坏烈度为10度,当地建筑及设施根本无法达到如此烈度要求,自然会损毁严重。

目前,灾区至少倒塌近2000万间房屋,死亡及失踪者近8万人,面对城乡生命线系统顷刻的全部摧毁,各方人士都在紧张地评估着灾损:国际巨灾风险建模公司AIR环球公司在5月19日的灾损评估是:本次地震造成的所有投保和未投保的财产损失可能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也有专家初步评估其灾损在3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我认为,在对一些地区灾情尚未完全查验清楚的情况下,准确做出灾损判断是困难的,但我坚信,此次地震的灾害直接损失将是自联合国1990年倡导“国际减灾十年”至今最多的一次,其灾害损失应在3000亿元人民币之上。我对此次灾害危害性的特点归纳为:汶川地震是1949年以来中国震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10万平方公里)、损失也最为严重的地震,其危害能量高出唐山3倍,是阪神大地震的30倍;汶川地震涉及的灾区人口众多,最保守的说也达4千万;汶川地震发生在我国正处于通货膨胀的上升阶段或高通胀期(2008年4月CPI为8.5%);汶川地震的灾区主要是高原,其地质灾害频发,因此每一次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危害性都巨大,这种综合危害度是平原地区的十倍。此外,对汶川地震危险性的分析,还必须包括西南区位整体多灾风险的分析、西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事故隐患的分析等;尤其不可忽略西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遭破坏的损失度。

D. 汶川地震引发的灾区滑坡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E. 汶川地震属什么类型的地震

汶川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下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汶川地震的鉴定,从中可以知道是构造地震。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专家根据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F.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一般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有: 泥石流 崩塌 滑坡 地裂缝 堰塞湖 等

其带来的不可预见后果是严重的。

G. 汶川地震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汶川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回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答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千米范围内的县城和200千米范围内的大中城市。成都、陕西、甘肃、宁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藏、江苏、江西、上海、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H.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极重灾区空间分步特点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专并且你的悬赏分属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I. 汶川大地震

(一)汶川大地震概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一带发生震级8级地震,震中位置为:31°N,103.4°E,即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 20~30km,属浅源地震。此次地震最大裂度达Ⅺ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km2。据中国地震局报告,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24659次。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北川、什邡、绵竹、汶川映秀、彭州等地。震感波及面广,重庆、甘肃、陕西、山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都有震感。

(二)汶川地震受损情况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截至2008年7月21日,遇难69197人,失踪18379人,受伤374176人,受灾4624万人。地震对灾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使灾区交通通信设施、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农林用地受到严重损毁;震后次生灾害频发,大大改变了原有地貌,造成河道堵塞、植被破坏、人文自然景观严重受损。

1.直接经济损失

1)房屋毁损。2314.3万间房屋受损,652.5万间房屋倒塌,倒塌房屋涉及337.9万户农村村民,153.2万户城镇居民。初步评估,汶川、北川和清川的县城和部分乡镇,基本成为废墟。

2)基础设施毁损。道路交通:四川6条高速公路局部受损,10条国、省干线、5条国道、10条省道严重受损,2300多千米的农村公路基本上全部毁掉。通信设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3897个,移动通信、小灵通基站累计损毁28714个,光电缆损毁28765皮长千米,累计通信电杆倒断142078根,直接经济损失约67.2亿元。水利设施:水库出险2380座,其中有溃坝危险的69座,高危险情的310座,次高危险情的1424座,据估算,修复重建需资金360亿元左右。电力设施:764座水电站受损,初步估计,电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农业生产设施:损毁乡村供水设施49949处,供水管道36521km,堤坝损毁996.4km。

2.间接经济损失

1)农业损失:四川农业生产和农业系统遭受的损失高达 70.85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9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7万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71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56万亩,绝收25万亩。

2)工业损失:灾区大量企业厂房倒塌,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产品毁损。截至6月19日,四川省规模以上受灾企业4812家,其中,重灾企业674家,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重点大型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至少需要3个月。

3)服务业损失:商贸流通业,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受损商业网点138960家,损失达267.82亿元;旅游业,地震导致四川省384家旅游景区、684家旅行社、524家星级饭店、58家旅游汽车公司处于停业、基本停业状态,经济损失达624亿元;5月份,四川省限额以上住宿与餐饮企业营业额为7.1亿元,同比下降8.5%。

4)金融业损失:四川省内67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停业,其中155家农行网点停业,352家农信社网点停业。保险业有80家分公司、570家支公司、869家营销服务部因灾受损,营业场所倒塌房屋2489间、损坏房屋1.28万间,经济损失约3.69亿元。

(三)地震的原因

汶川县一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南部为邛崃山系,东北部与龙门山脉相接,西部多由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组成,地面高差大、坡度陡,沟谷纵横,切割强烈。汶川地震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1)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阻挡,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构造带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并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3)属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km,因此,破坏性巨大。

4)成灾原因还有:灾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坡度大、高差大,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数量多、规模大,成灾严重。截至2008年9月4日,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如唐家山等。同时,复杂的地貌及次生灾害也给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人为方面原因:城乡布局不合理、建筑结构抗震强度低、场地条件差等。

(四)救灾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协调,形成强大攻坚合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截至18日12时,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5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2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52人,共救治伤病员3813143人次;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燃油307万t、煤炭655.6万t。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655600套、正安装3800套、待安装600套,生产地已发运900套、待发运7900套;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67.49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97.44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74.24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23.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0.05亿元;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2.74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92.1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 238.23亿元;向灾区调运的中央储备救灾粮累计出库 374340t,食用油累计出库9435t;电信光缆损毁里程合计37005皮长千米,已恢复31709皮长千米;四川、甘肃、陕西因灾受损商业网点(含个体工商户)总计138960家,已有127904家恢复营业;地震灾区有组织劳务输出合计170412人,本地就业合计664989人

(五)灾后重建的对策与建议

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等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城镇选址等各项任务,因此,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快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同时应长期开展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报与灾害防治,并加强基础研究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1.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灾害危险性、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等条件,结合灾情状况,对规划区进行重建条件适宜性评价,综合评价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重建规划总体布局、城镇乡村及企业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进行较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科学评价场地地震安全性。

2.开展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和灾害防治

一是深入研究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背景、过程、特点、原因和规律,划定风险等级区域,制定灾害预案、防治规划和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防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综合措施,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防、预报、预警和评估工作,修订完善防灾预案。

3.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

加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泛采用“3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J. 汶川地震后,主要震区的地质地形有哪些变化

这次地震是典型的断裂带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经过版很短的距离权就可以抵达地面,因此对于地面上的物体破坏更为致命。从烈度分布平面图不是以震中为圆心,不断向外画等距离圆圈的扩散方式,而是在断裂带上展布。此次地震的破裂带呈“中间窄,两头粗”的哑铃状。哑铃的一头是汶川县的映秀镇,另一头是北川县城。地表破裂带的表现形式受断层几何部位、断层运动方式和地理构造复杂等影响,主要为山体崩塌和地层错动。小则几十万平方米,大则几千万平方米的大面积的山体开裂、失衡,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滑入谷地形成山体滑坡,而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大量松散岩体,不仅掩埋了村镇、道路,还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这也是此次地震地质灾害深重的原因之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