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发布地质灾害
Ⅰ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地质灾害预报分几级
分四级,即特级预警、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及一般预警。
Ⅱ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央气象台发布的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Ⅲ 中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发布的地质灾害预报共分几级 5级 Ⅳ 哪些气象天气会发生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中的一种,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内的发生比容例是最大的,大概占71%。事实上,气象灾害就是在大气运动中正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或气候状态,由于在强度、范围、时间等尺度上超出了承受体的承受能力、直接或间接的对自然和社会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形成了气象灾害。对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出现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或气候状态。我国的气象灾害种类若细分接近数百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寒潮、冰冻、大风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要辩证的看待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某种天气对于某些领域形成灾害,对其他领域也可能影响不大,或者换个角度看反而是有益的。比如台风,台风暴雨和大风的破坏能力是惊人的,在所有气象灾害中台风的灾害力最大,但是如果所影响地区持续干旱高温,台风可以带来的丰沛的降水来化解。雷电灾害也很严重,但是雷电可以净化空气等等。 Ⅳ 气象台有关地质灾害的播报词 滑坡 泥石流 Ⅵ 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3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1〕33 号)和 《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现有资源,共同推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综合的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网,加快对易发区及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升级改造,加强对已建气象设施的维护和保障,使气象观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满足地质灾害易发区市 (地、州)、县 (区、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会商机制,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要建立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和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会商,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提出相关防范意见和措施建议。要依托现有通信专线,进一步加强双方信息数据共享,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灾害数据的充分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完善双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灾害应急联动方式渠道,丰富应急联动技术手段。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部门、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做到责任到人。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 要加强科研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安装、运行维护、检测校准、通讯协议、信息交换共享、预报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联合加强对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针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等特点,联合研发 6 小时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产品,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要积极推动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福建省泉州市、云南省玉溪市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验研究,探索积累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易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农村等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传播设施建设,努力拓宽预报预警信息覆盖范围。要加强与广电、电信、城建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联合响应机制,利用电视和电台、手机短信、城区显著位置电子广告牌等设施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保证预报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播发及时。 五、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地质灾害气象业务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服务提供模式。对于面向公众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实况监测信息等服务,属气象部门公益服务范畴的,由各级气象部门无偿提供。对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个性化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由气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予以提供。 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