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寨地质灾害

中寨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31 01:11:00

A.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一)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灾种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矿山地质灾害(图3-1)。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共计达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总灾数的20.9%;泥石流175次,占总灾数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总灾数的25.5%;崩塌316次,占总灾数的15.3%;地裂缝484处,占总灾数的23.5%;矿坑突水121处,占总灾数的5.87%;其他矿山地质灾害6次,占0.51%。上述矿山地质灾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统计 单位:次

注:其他地质灾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矿库溃坝等。

根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2)对矿山地质灾害规模的划分标准(表3-11),将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划分为大、中、小3类。其中大型矿山地质灾害58次,占总灾数的2.81%;中型147次,占总灾数的7.13%;小型1856次,占总灾数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见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

备注:只要其中一项指标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规模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以云南省发生的次数最多,为694次(表3-12),占总灾数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总灾数的28.43%;再次是贵州481次,占总灾数的23.34%;重庆市254次,占总灾数的12.32%;西藏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次数最少,为46次,占总灾数的2.23%。

1.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该省矿山地质灾害694次,主要发生在有色金属矿山。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有采矿场(坑)3065处,选矿厂1000余处,废渣堆2912处,尾矿库(堆)544年(表3-13)。形成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灾种有滑坡171处(大型14处、中型23处、小型134处),崩塌56处(中型6处、小型50处),泥石流78处(大型4处、中型12处、小型71处),地面塌陷169处(大型3处、中型19处、小型153处),矿坑涌水41处,地裂缝179处,疏干泉点100个。以滑坡、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灾害灾种较多,其他类型较少。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煤矿山,其次是有金属矿山,各类矿山地质灾害481次。其中大型8处,占总灾数的1.66%;中型12处,占总灾数的2.50%;小型461处,占总灾数的95.84%。滑坡62处,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55处;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缝161次,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159处;矿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四川省发生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的次数仅少于云南省,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占四川总灾数的22.9%;泥石流78次,占四川总灾数的13.3%;地面塌陷147次,占四川总灾数的25.1%;崩塌的102次,占四川总灾数的16.9%;地裂缝87处,占四川总灾数的14.8%;矿坑突水37次,占四川总灾数的6.3%;其他矿山地质灾害5次。各种矿山地质灾害中,大型21次,占总灾数的3.6%;中型53次,占总灾数的9.1%;小型512次,占总灾数的87.4%。

表3-13 云南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表3-14 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统计

4.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亦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煤矿山。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矿山地质灾害254次。其中滑坡69处,占27.1%;泥石流6次,占2.4%;地面塌陷39处,占15.3%;崩塌87次,占34.2%;地裂缝37处,占14.6%;矿坑突水15次,占5.9%;其他矿山地质灾害1次。各矿山地质灾害大型6次,占2.30%;中型18次,占7.09%;小型230次,占90.55%。

5.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灾害

西藏矿产开发尚时间较短,规模不大,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尚不突出。据西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不完全统计,西藏矿山地质灾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缝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罗布莎铬铁矿山、朗县铬铁矿山,其次是玉龙铜矿矿山等。

(二)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相当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62亿元,死亡人数1982人。从经济损失来看,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5.80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61.67%;其次是重庆市,直接经济损失3.83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5.34%;再次云南省,直接经济3.07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1.90%;四川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1.31%;西藏矿山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少,为0.0178亿元。贵州省和重庆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的原因,与煤矿山发生的泥石流和矿坑突水灾种有关。

从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看,云南省死亡人数最多,为1203人,占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死亡总人数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数358人,占西南地区矿山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8.06%;再次是贵州省,死亡288人,占西南地区死亡总人数的14.53%;重庆市死亡130人,占西南地区矿山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2.32%;西藏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最少,为3人,占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死亡总人数的0.15%。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多的原因,与有色金属矿山形成的突发性泥石流和滑坡灾种有关。贵州省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

1.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7亿元,死亡1203人。该省历年来矿山地质灾害至少破坏或威胁200余条公路、500余个村庄安全,掩埋耕地4000余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严重,影响和破坏土地面积2163.36hm2、各种建筑物120×104m2、公路100余条,直接经济损失1.41亿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79亿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处,塌陷面积994.54hm2,单个面积0.1~64hm2,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形态以圆形、半圆形和长条状为主,塌陷深度0.3~10m,影响和破坏公路近100条,15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3亿元,死亡15人;地裂缝179处,常与矿山采空区相伴产生,呈群带状分布,单缝宽1cm至数米,长数米至2000余m,主要危害是损坏民房,破坏耕地,威胁矿区安全生产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24亿元;矿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于开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矿体时,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矿老硐,或主平坑位于河流附近,受断层破碎带影响及支护不力导致顶板隔水层变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矿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响矿区生产,威胁井下人员安全,有些场合还会造成地表河流断流。如玉溪煤矿矿坑突水淹没矿井长380m,造成龙潭断流,北衙金矿矿坑突水停产40天等。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贵州省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2.48亿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4.11亿元,死亡48人;崩塌是贵州省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一个灾种,突发性强,不易防范,危害性大,崩塌57处造成死亡84人,威胁房屋12061间,威胁人口12516人,威胁公路117.5km,毁坏耕地22.0hm2,毁坏房屋15间,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泥石流12处,死亡27人,破坏土地87.85hm2,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73亿元;地面塌陷106处,塌陷坑直径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积最大0.4km2,形态大多呈竖井状或巨形锅底状。附近伴生有较多地裂缝和大面积沉降,地裂缝长10~100m,宽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区控制,两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坏耕地、林地501.67hm2,破坏公路150余条,10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直接经济损失约0.05亿元;地裂缝161处,常与采空区伴生,少数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现,裂缝间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达500~800m,个别长1000m,裂宽一般0.2~1.5m,少量2~5m,个别6~9m,裂深一般0.4~5.5m,个别达100m(从地表可见100m以下开采坑道冒出热气),单个裂缝群分布面积一般100~1000m2,少数1~2km2。如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铜厂坡地裂缝群分布面积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100多户民房、仓库、学校墙体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芜,坑道渗水淹没,牲畜滑进裂缝致死,仅大河—纳福一带毁坏耕地5km2;地面沉降55处,主要分布在煤矿山,如六盘水市19个矿山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破坏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坏各类公路418km,31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直接经济损失约5.78亿元,为贵州省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矿坑突水28处,死亡53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3.四川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死亡358人,影响范围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死亡88人,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泥石流78次,直接经济损失0.2亿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处,陷坑直径5~10m,坑深6m,呈漏斗状,仅宝顶地区煤矿采空区塌陷变形面积达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82亿元,死亡36人;地裂缝87处,缝深一般0.5~3m,最深5m,宽0.05~0.4m,最宽1m,长十几米至数百米,最长达1000m,主裂缝间距3~5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死亡8人;崩塌102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2亿元,死亡48人。

4.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重庆市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3亿元,死亡130人,影响范围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数最多,为58人,占死亡总数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乡鸡公咀发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县鸡冠岭发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7亿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总数的16.91%,直接经济损失0.25亿元;矿坑突水是重庆市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为2.4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县涌洞乡川河煤矿发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庆市发生的各类矿山地质灾害以能源矿山(煤矿)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经济损失3.68亿元,占总损失的96.08%;金属矿山(主要是锰矿)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0.08亿元,占总损失的2.09%;非金属矿山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0.07亿元,占总损失的1.83%。

5.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西藏各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铬铁矿山和铜矿山,其次是煤矿山,累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0.0178亿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处,死亡3人,造成经济损失113万元,占总损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处,塌陷面积约10hm2,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占总损失的33.70%;地裂缝20条,直接经济损失4万元,占总损失的2.24%;泥石流1处,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占总损失的0.06%。

B. 采空地面塌陷

(一)霍西煤田区

据现场调查,霍西煤田区共发现6处采空塌陷,中型的1处(T5),小型的5处(T1、T2、T3、T4、T6),其形态多呈园形或椭园形,坑口直径1~10m,有的为群集陷坑相连而成的长条形。深均为1~6m间。其中除T4塌陷基本稳定外,其他均稳定,其危害对象是破坏土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距管线距离均大于500m,对管线不构成威胁。各灾害点分布和特征详见图9-8及表9-10。

表9-15 泥石流基本要素及易发程度综合评判表

表9-16 岩溶塌陷、黄土塌陷等发育特征综合说明表

管线在K278~K335区段穿越霍西煤田区,由南往北依次有:霍州煤电集团下属的辛置煤矿、曹村煤矿、梭峪煤矿、李雅庄煤矿;临汾市营的什林煤矿、师庄煤矿、王庄煤矿;灵石县营或集体经营的柏圪塔煤矿、南头沟煤矿、荡荡岭煤矿、西岭沟二坑煤矿、西岭沟煤矿、石林沟煤矿、冯家坛煤矿、马和煤矿、水峪煤矿和南王中煤矿,共17座。其中霍州煤电集团所属各矿年实际生产能力均在100万~250万t之间,其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式综合开采,开采工作面宽120~150m,长1000~1600m,采深400~500m之间,机械化程度高,回采率高,形成的采空区极大,地面变形主要是大面积地面下沉引发的规模较大的地裂缝。目前2号煤已采空,主采5、6、9、10、11号煤,局部已存在多层复采空区。市营及其他集体煤矿年实际生产能力在5万~30万t之间,其开采方式为房柱式,开采工作面较小,回采率一般30%~50%,形成的采空区小,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小型的地裂缝和塌陷坑。

本次调查和搜集霍西煤田区地裂缝共40条,采空塌陷6处,均发生于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中,受开采方式影响,大型煤矿采空区地裂缝规模较大,中、小型煤矿采空区地裂缝规模较小,其中巨型的6条,大型的16条,中型的14条,小型的4条。地裂缝多呈直线型,少数为折型,裂缝长一般0.2~2km,最长达4km,宽度一般0.1~1.5m,最宽达3m,剖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并具有拉张下错的特点,可见深度5~15m,裂缝多以群缝式排列组合出现,每处地裂缝由多条单缝构成,断续延伸。目前,多数地裂缝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地裂缝不仅破坏了土地的平整性,使大片土地弃耕荒芜,而且使好多村庄因房屋受损而搬迁,危害程度较大,损失惨重。距离管线小于500m或与之相交的地裂缝有L3、L4、L5、L6、L9、L10、L13、L15、L17、L18、L20、L21、L24、L27、L28、L32、L33、L37,达18条,这些地裂缝都处于发展变形阶段,对管线无疑有较大影响。现状评估采空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一大。各条地裂缝分布和特征详见图9-8及表9-11。

(二)东山煤田区

管线在K472~K495区段穿越太原东山煤田,由南往北穿越的煤矿区有:五龙沟煤矿、南寨湾煤矿、小窑头煤矿、东山煤矿、芦家湾煤矿、瓦窑头煤矿、窑头煤矿、中间河煤矿、红光煤矿、朝阳煤矿、葫芦套煤矿、寨沟煤矿等。其中大型煤矿有东山煤矿1座,中型煤矿有长沟煤矿和五龙沟煤矿,其他均为小型煤矿。小煤矿年实际生产能力在3万~9万t之间,其开采方式为房柱式,开采工作面较小,回采率一般30%~50%,形成的采空区小,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中、小型的地裂缝和塌陷坑。

图9-8 霍西煤田采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分布图

本次调查和搜集东山煤田区采空塌陷20处,采空地裂缝共21条。大多发生于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中,小部分发生于二叠系砂质页岩中。采空塌陷中型的7处,小型的13处,形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串珠状密集分布的不规则形,单体形状大小不一,多群集分布,主要破坏土地。采空地裂缝规模大型的3条,中型的8条,小型的10条。基本稳定的3条,不稳定的18条。地裂缝呈直线型展布,长一般0.2~1000m,宽一般0.2~0.5m,最宽2.0m,长者断续延伸,常有串珠状小塌坑分布;短者连续延伸,宽窄不一,方向杂乱,其危害对象是土地和村民住宅。由于管线穿越东山煤田小煤矿集中开采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在管线上和其周围比较发育,沿线村庄均已不同程度发生房屋裂缝。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分布和发育特征详见图9-9和表9-10、表9-11。

C.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黄润秋教授。实验室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实践,围绕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实际需求服务。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

针对复杂地层岩土体,存在裂缝开度大、封堵困难、浆液凝结时间长、循环冻融寿命低、材料损耗严重等突出问题,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在水泥-化学浆液的溶剂化膜理论方面具有突出创新,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浆扩散测试装置和开发的SJP系列黏度时变灌浆材料,解决了速凝灌浆材料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低这一国际性难题,并在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组成、性能参数及浆液扩散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新颖性,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荣获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军、黄润秋、李正兵、裴钻、罗建林、袁进科、杨富平、张晓超、焦瑞峰、董秀军等(图32)。

图32 相关项目获奖情况

2.自主研发了浆液扩散测试装置,解决了浆液流速、压力与流量的测试难题以及对浆液扩散的影响

试验流体生成装置产生灌注浆液,按设计的灌浆压力、灌浆量向浆液扩散测试装置提供实验流体(图33)。

图33 浆液生成装置

3.研制了SJP型黏度时变性灌浆系列材料,它们分别适用于陡倾宽缝岩体、架空松散地层、盐渍化土、冻土等复杂地层

开发研制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浆液为原浆,掺入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调控5~90min,为常规水泥浆终凝时间缩短了1/5~1/10。3天期强度高出普通水泥浆2.5~4倍,后期强度较普通水泥浆高出20%~30%(图34)。

本项成果已经推广应用于水利水电、矿山、铁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如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危岩体及边坡坝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岩体锚索和固结灌浆加固工程、遂-资-眉高速公路路桥(涵)过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荣红岩子高边坡应急治理工程、九龙斜卡水电站坝基防渗灌浆工程、“九寨•云顶”项目建筑地基加固处理工程、凉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云南昆明舒铂广场基础工程(2013年)。通过科学控制水泥浆液扩散范围,减少复杂岩体灌浆用水泥量高达30%~90%,成果在企业的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达14.7亿元,产生利润1.12亿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浆液的使用和排放,达到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图34 SJP型液浆材料实验数据

D. 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完工了吗

据了解,6月25日九寨沟遭遇强降雨,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部分民回房和基础设施受损,景区答启动Ⅳ级应急抢险预案。山洪、泥石流导致景区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沟被泥沙、滚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积体阻断公路,道路出现多处垮塌、断道,村寨内多户民宅受损。

在这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已经建成的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不过,为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景区从7月1日起采取临时性闭园措施,暂停接待游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础设施、道路都已修复。九寨沟景区的89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开放时间会在安全评估达标后确定,目前暂无开放时间表,喜爱九寨沟美景的游客尚需耐心等待。

E. 九寨沟地质灾害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了解,6月25日九复寨沟制遭遇强降雨,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部分民房和基础设施受损,景区启动Ⅳ级应急抢险预案。山洪、泥石流导致景区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沟被泥沙、滚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积体阻断公路,道路出现多处垮塌、断道,村寨内多户民宅受损。

专家表示,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使人工工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了解到,九寨沟景区的89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开放时间会在安全评估达标后确定,目前暂无开放时间表,喜爱九寨沟美景的游客尚需耐心等待。

F. 贵州省安顺市近年地质灾害的个案

贵州安顺-六枝-纳雍地复区地质灾制害特点

贵州安顺-六枝一带是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共有785处,其中滑坡372处,崩塌246处,地裂缝77处,泥石流47处,岩溶塌陷11处,洪涝洼地32处.纳雍县的岩脚寨的的基岩顺层滑坡、六枝旧院的切层滑坡、六枝特区龙潭乡朱家寨的松散层滑坡、纳雍县菁口寨崩塌、纳雍县垮山口泥石沟的泥石流等是区内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实例.纳雍县的岩脚寨地区有几个村寨、六枝旧院坐落在古滑坡体上,有很大的隐患,建议通过移民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G. 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预计何时完工

去年发生的“8·8”九寨沟7.0级地震在九寨沟景区造成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汛期连续多轮强降雨又造成景区临时关闭。7月30日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将在8月底完工,目前景区暂无开放时间表。

在这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已经建成的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不过,为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景区从7月1日起采取临时性闭园措施,暂停接待游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础设施、道路都已修复。

专家表示,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使人工工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H. “7·”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革底滑坡

1 引言

2014年7月17日3时许,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革底村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该滑坡灾害造成了3人受伤,260栋1180间房屋及一所学校倒塌,共涉及革底村334户1024人,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滑坡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威胁到滑坡下游四古梁、下革底、坡底下等三个村寨共85户325人及印江至木黄省道,木黄至天堂县道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近亿元。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底滑坡区为溶蚀—侵、剥蚀性深切河谷斜坡地貌,斜坡上台、坎等微地貌相间分布发育。总体地势为东高、西低。区内最高点位于调查区东部革底村后山顶1033.45m,最低点位于调查区西南部下革底的两岔溪,约768.5m,相对高差最大达264.95m。原始地貌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改造强烈,总体地形地貌呈台地和斜坡相间分布的特点,坡度5°~40°缓陡相间分布。

(2)地层岩性

区内分布、揭露的岩土层从上至下有第四系耕土层(Qd),厚度0.2~0.5m;残坡积粉质黏土夹碎石层、碎石土层(Qdl+el),厚度3.1~7.1m;下伏基岩为下奥陶统大湾组(O1d)中厚层状泥灰岩,分为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强风化泥灰岩呈碎块状,厚度2.5~8.6m。

(3)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滑坡区邻近区域出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内,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以及斜坡上方平缓汇水区的补给,一部分以垂直渗透的方式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另外一部分呈分散形式从临空面以及低洼处排泄,富水性弱,水量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基岩裂隙水主要以潜水形式富集于基岩节理裂隙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山体顶部平面汇水区侧向补给、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垂直补给以及大气降水补给,与上覆松散层类孔隙水具有较好的水力联系。大部分水量以270°顺坡向排泄,以泉的形式于革底村西侧冲沟东岸出露转化为地表水,沿冲沟最终排泄至木黄河;少部分水量以分散方式于革底和坨里村民建筑区基岩出露处或低洼处排泄。

2.2 灾害规模及影响范围

滑坡位于印江县木黄镇革底村,整体平面呈“喇叭状”,整体滑向283°,见照片1。滑坡后缘至革底村后山顶,基本达到次级分水岭位置;滑坡前缘位于坡脚对门沟底部,滑坡过程中,滑体从对门沟底部剪出,造成地表隆起并沿滑动方向发生大距离推覆,滑体前缘跨过冲沟推移到达对门沟右岸约85m。滑坡体左右侧以斜坡坡向转向及冲沟边缘线一带为界。

照片1 革底滑坡全景

滑坡体后缘宽175m,前缘宽530m,滑坡体斜长615m(不包括推覆到对门沟右岸的85m),滑体平均厚度11m,滑坡体积约238.47×104m3,属于大型中层切层基岩滑坡,基本特征见照片2。

照片2 滑坡特征

根据地形还原及当地村民反映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滑坡变形及滑动过程中,革底村房屋沿250°方向滑移了约150m;坨里村寨沿245°方向滑移了100m距离,部分房屋随滑坡体冲上对门沟右岸约50m的斜坡上。

2.3 发生原因

该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

滑坡所在坡体窄台地和短斜坡交互分布,坡体顶部为平缓地台并且分布有大量水田,汇水条件较好且外来水源丰富;滑坡中部、前部为人类工程活动切坡形成的台阶状边坡,改变了原始地形条件,加剧了斜坡岩土体变形。

(2)岩土体结构

滑坡所在斜坡坡向为307°,坡度为10°~35°,下伏基岩产状为285°∠23°,斜坡结构为顺向坡结构,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不利因素;上部滑坡体为第四系(Q)覆盖层及强风化泥灰岩等,强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层间存在软弱夹层,其力学性质较差,在上部滑体下滑力超过阻滑力的情况下,导致滑坡体滑面沿软弱夹层面发生剪切破坏。

(3)大气降雨

革底滑坡发生前,印江县持续降雨半个月,尤其是滑坡发生前一天7月14日,木黄镇遭受大暴雨侵袭,持续时间长达约8小时,降雨量超过200mm。突降大气降水一部分沿地表冲沟向低洼处径流,加速了滑坡周界的形成,降低滑坡体侧向阻滑力。滑坡顶部地形坡度较为平缓,组成滑坡体的坡积土结构松散,渗透性相对较好,下部基岩为相对隔水层。在大气降雨作用下,降雨以及生活生产用水一部分从地表径流排泄,一部分产生垂直渗透,沿基岩面向滑坡前缘和两侧地势低洼区径流排泄。一方面滑坡体自重加大,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增大滑带土含水量,降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另一方面降雨在滑体中形成渗流产生渗流压力,改变了斜坡岩土体水动力条件。增大滑体下滑力,降低滑坡抗滑力,使得坡体变形加剧以致失稳破坏。

(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革底村作为木黄镇镇政府周边村,经济条件较好,为木黄镇最富裕的村之一,随着近年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大量3、4层小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斜坡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斜坡(地质环境)的负荷,降低了斜坡自身稳定的临界状态,加速了该斜坡的变形滑动。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日常巡查监测

灾害发生区在历次详查、排查、日常巡查时未发现异常,不属于地质灾害监测隐患点。

3.2 险情的识别与预警

(1)识别判断: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和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中,因宣传到位,普及相关地质灾害预防知识,使灾区村民能够提高警惕,根据所了解的地质灾害常识,识别滑坡临灾时的征兆。

(2)启动预警机制:发现险情的村民及时向村干部报告,村干部立即向乡政府报告,并积极组织自救。乡政府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有序的组织村民撤离危险地带,从而未造成人员伤亡。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4.1 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市级防灾预案,紧急救援受灾群众及施工工人,同时上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

4.2 临时安置及恢复重建

(1)地方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并积极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强化滑坡危险区域的警戒、监测等工作,实行交通管制,在滑坡治理前,严禁危险区域内人员和车辆通行,滑坡灾害稳定前,禁止群众进入灾群抢运物资;

(3)由于滑坡前缘及后缘两侧仍存在一定的临空面,存在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应急抢险工作必须保证人员安全。

(4)加快滑坡的治理工作,尽快开展治理设计和施工。

(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识灾、防灾、避灾意识。

5 经验与启示

(1)党委、政府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注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

(3)牢固构建群测群防体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