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定位

工程地质定位

发布时间: 2021-01-30 07:59:07

『壹』 工程上GPS卫星定位怎么用

方法如下:

1、定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测量,一种是动态测量,也叫差分测量,又分为实时差分和后处理差分,但是实时差分用的比较多一些,可以快速获取定位点的三维坐标。

2、对于静态测量来说,就是同时用几台GPS长时间观测,时间可根据工程需要而定,然后将观测的数据,用软件进行解算以及平差,得到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坐标。

3、对于动态测量,就是用一个或多个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其他的作为流动站,基准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同时向流动站以数据链的形式发送差分数据,流动站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来自基准站的差分信号,进行实时差分,获取定位点的三维坐标信息。

(1)工程地质定位扩展阅读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

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具体应用如下:

1、船舶远洋导航和进港引水

2、飞机航路引导和进场降落

3、汽车自主导航

4、地面车辆跟踪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5、紧急救生

6、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7、个人通讯终端(与手机,PDA,电子地图等集成一体):电力,邮电,通讯等网络的时间同步:准确时间的授入、准确频率的授入

8、测绘相关:道路和各种线路放样、水下地形测量、地壳形变测量,大坝和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

9、GIS应用:工程机械(轮胎吊,推土机等)控制、精细农业

『贰』 地质勘查的产业定位

1.我国地质勘查业属于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12-1),我国地质勘查业属于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如专业技术服务业,或采矿业。

表12-1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地质勘查业是以地球表层为调查对象的行业,但正是它的服务对象才是真正形成和推动地质勘查的发展推动力。如图12-1。

图12-1 地质勘查业的服务对象

从横向看,地质勘查业是个独立的行业;从纵向看,它又分属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而且是这个产业的组成部分。例如,矿产勘查和矿产开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采掘业。

2.地质勘查业的3种产品

这里所说的产品,是指地勘单位可以直接取得收入的地质成果和技术劳务。主要分以下3种:

(1)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它是一种用益物权,反映的是可供勘查和开发的不同探明程度矿产资源储量。地质报告是它的说明书。

(2)非矿地质报告,包括各种专业的地质勘查报告。有的按调查手段分,有的按用途分。

(3)地质勘查的工程手段(实物工作量)。统称技术劳务,如地质、钻探、测试等。

3.矿产勘查从来都是地质勘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矿产勘查投入占地勘费的90%左右,它的产品既包括探矿权、采矿权,也包括各种实物工作量。今后10年,它仍将占地质勘查投入的绝大部分,同时地质环境勘查投入会逐步增大。

『叁』 大亚湾北部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李植庭1钟广见2黄家坚2

(1.广东省台山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李植庭,男,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地质系,现工作于广东省台山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一直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

摘要利用旁侧声纳、浅层剖面探测等物探方法对大亚湾北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测,发现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具有浅层剖面记录清晰,反射特征明显的典型性特征。确定了三个反射界面R1、R2、R3,进行全区的追踪闭合。R1界面特征稳定,为强振幅的连续反射,除局部有冲蚀外,界面平直;R2振幅较强,连续性较好,有轻微起伏;R3为起伏变化较大的强振幅反射界面。测区底质基本属于砂质粘土。

关键词大亚湾工程地质旁侧声纳浅层剖面砂质粘土

1区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东联码头靠近海岸,在大亚湾的北部(图1,冯志强等,1996),在鹅洲岛北东部,港口泊位区在南海石化项目地点的南东部大约2km地方。

1.2地形和水深

大亚湾北部地区从海岸线往外,20~200m之间,标高在-10m以上。岛的西部海滩平缓,水深为4~5m。

东联码头位于大亚湾的北海岸。从澳头河口至Fan He港,海岸线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段:①泥质岸线,从罗望角至岩前村;②砾砂和砾质岸线,从岩前村至李霞村;③砂质岸线(组成了海角和海湾),从李霞村至Fan He港。沿岸一般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冲洪积平原和砂堤等。

1.3气象和水文

根据霞涌气象站得到的1992年1月至1993年1月数据,以及本次观察的数据,盛行风主要为ENE—E方向,频率为26%;下一个盛行风为SSE—SSW方向,频率为22%。根据惠阳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当地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一股冷空气流影响,在春季盛行近北风。当受强冷空气流影响时,风速可达布伦福特5到6级,最大可达8到10级。在夏季和秋季,当受季节风影响时,盛行偏南风。当遇上热带风暴时,最大的瞬时风速(在3秒之内)可达40m/s。在5月和11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有11个台风天,最多一次记录是1年达到26个台风天。

图1区域位置图

Fig.1Regional location map

最高气温为38.5℃,最低气温为0.7℃。在湾内每年平均气温为22.4℃和23.1℃。气温从4至6月增加很快,平均每月可增加大约3℃;气温从10至12月降低很快,平均每月可降低大约5℃。

平均最热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6%;平均最冷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4%。

年最大降雨量为2646.2mm,年平均降雨量为1989.4mm,在一天中最大降雨量为490.3mm。

年平均有雾天数为17天,在一年中最多的有雾天数记录为35天,有雾天主要在10月和3月。

年平均闪电天数为85天,在一年中最多的闪电天数记录为120天。

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理论最低潮为平均海平面以下1.02m。潮汐特征(在理论最低潮以上的基础上):平均高潮面为1.67m,最高潮面为2.86m,平均低潮面为0.64m,最低潮面为-0.24m,最大潮差为2.68m,最小潮差为1.03m。

陆地或岛屿挡住了大亚湾,除了在SE—E方向的位置,大亚湾是朝向南海。但从开放海面涌进的海浪在这个地区消散掉了。

大亚湾潮流是不规则半日混合潮,从开放的海面进入湾内遭受了重大变化。在潮流涌进湾内,由于海岸和浅海地形影响,浅水影响是明显的。当潮流涌进湾内时,涨潮持续时间逐渐减少,涨落范围增加。结果,湾内涌起的波浪每天产生四次高潮和四次低潮。湾内残留的潮流受到地形和风向的影响,湾内残留的潮流速度(1~10cm/s)少于湾外(10~26cm/s)。

1.4研究程度

2000年以前完成的工作、现有的数据和资料如下: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于1992年11月完成钻孔104个。物探资料调查面积26.5km2,浅地层剖面探测于1992年7月完成65km。

水文资料(表1)

表1水文资料

2测量和放样

2.1测量坐标系、高程基准面

坐标系:东联港水工码头、调头区、栈桥、海堤采用大亚湾独立坐标系,投影面为高斯平面。

高程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面,该基准面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关系式如下:理论最低潮面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82m。另外,本次用水准测量方法联测了国家Ⅲ等水准点新稔11,求得了1956年黄海高程系与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如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1399m。

2.2测量方法

Ⅳ等GPS控制网的布设和施测

定位

东联港水工码头、调头区、栈桥、海堤测量的定位采用DGPS方式进行,采用有GPS-RTK功能的GPS接收机,基准站设在NH2,它在测量船作业期间不断向其发送差分信号。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小于1m。

水尺设立及水位改正

采用NA2002电子水准仪按国家Ⅳ等水准的要求从BM2引测到米岭村新GPS点NH3,然后引测至位于霞涌镇附近的水尺1,位于东联港区附近的水尺2和水尺3。

进行水上测量作业时,水位观测每五分钟观测一次。

东联港水工码头、调头区、栈桥、海堤的水深测量采用水尺2及水尺3的水位数据进行改正。

地形测量采用GPS-RTK测量技术。东联港水工码头的岸边测至澳霞公路北侧。

测量平面精度为10mm;高程精度为±2cm。

3数据采集和处理

东联港区码头、调头区及海堤的测线按50m×100m格网及25m×25m格网布置实施水深测量、旁侧声纳探测及浅地层探测。50m×100m格网面积为1.734km2;25m×25m格网面积为0.467km2;岸边陆域部分0.059km2,采用地形测量方法施测。

在野外作业期间,正值冬季,大亚湾海区通常吹3~4级的东北—东风,由于受到两次寒潮的袭击吹6~7级强风,测区内海况一般为轻浪,仅有几天为中到大浪。测区潮位通常为0.5~1.5m,最大潮约为2.3m,最小潮约为0.6m。

3.1水深测量

水深测量采用挪威NAVTRONIC公司生产的NAVISOUND210型测深仪,换能器固定安装在测量船的左舷,在大的测量船(腾龙3号)上,换能器吃水深度为1.1m,在小的测量船(惠东1036号)上,换能器吃水为0.4m。作业时工作频率为220kHZ,量程设置为50m。测量的水深资料通过RS232串口传输到导航计算机并通过Hypack软件与导航定位资料和波浪补偿资料同时记录,记录时,每秒记录9个水深资料,测深仪同时打印模拟记录。记录上的点由Hypack导航定位软件按等距离方式控制打印,相邻mark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50m。

声速校正和换能器吃水校正是把校正声速值和换能器吃水深度值输入测深仪,由测深仪自动完成。

声速校正工作在每天作业开始前和工作结束后各进行一次,校正声速值由声速剖面仪(SVP)测得,作业期间测得的声速变化范围为1504~1515m/s,每天所采用的校正声速值为每天作业前所测得的声速。为了保证测深资料的可靠性,每天都进行测绳测量水深,把绳测得的水深值与同一点经过换能器吃水校正和声速校正后测深仪测得的水深值进行比较。作业期间每天的校正声速值和测深仪测深与测绳测深对比。

资料整理时,根据换能器和定位天线的平面位置关系,对换能器的位置进行了修正,修正公式为:

△X=sprt(a×a+b×b)×cos(α-θ)

△Y=sprt(a×a+b×b)×sin(α-θ)

式中:a,b为定位仪天线相对于测深仪换能器的偏移量,a为平行于船舷的偏移量,b为垂直于船的偏移量。

θ=arctg(b/a)

式中:a为测量船前进方向的方位角,由定位仪测得的前后两点的坐标确定。

原始记录文件中,每一秒钟测得一个坐标值(包括84坐标和大亚湾独立坐标)和十个水深值,以及记录了相应的时间和涌浪改正。绘图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绘图比例要求的点距对原始记录坐标进行取舍,并取出对应的水深、时间、涌浪改正,生成坐标文件。

原始记录文件中的水深值是没有经过潮位及涌(pitch heave and roll)浪改正,该两项改正在内业资料整理时进行,根据每一个坐标对应的时间加入潮位和涌浪改正。潮位资料由观测水尺获得,波浪改正资料由涌浪补偿仪测量并记录在原始记录文件中。

3.2旁侧声纳测量

海底图像扫描采用美国klein公司生产的klein2000旁侧声纳系统,作业时声纳拖鱼放置于作业船左舷水下,拖鱼电缆释放长度约20m,工作频率选用100kHz,量程选择:东联进出港航道中心线及基两侧扫测量程为200m。采用数字记录并打印监视图像,记录上mark点由Hypck导航定位软件按等距离的方式打印,相邻mark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50m。

3.3浅层剖面测量

浅层剖面测量采用美国datasonic公司生产的SBP-5000浅剖面系统,作业时换能器放置在测量船右舷,水下1.4m处,工作频率为3.5kHz,激发间隔为500ms,扫描宽度为100ms,采用模拟记录,记录上mark点由HYpack导航定位软件按等距离方式控制打印,相邻mark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50m。

在资料解释过程中,依据所获取的声学图像,结合东联码头区本次的地质钻孔进行地球物理解释,确定各反射层的反射界面、各层的岩性,通过时深转换,计算出反射层的厚度。时深转换的速度模型及时深转换尺。

单道地震剖面测量采用英国GeoAcoustics公司生产的Geopulse单道地震系统,作业时电火花震源,接收电缆均置于测量船左舷水下1m处,激发间隔1000ms,扫描宽度为125ms、相邻Mark点距为50m。

4工程地质特征

4.1水深测量

区内海底地形十分平坦,总体上是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单一水下斜坡,水深最小的在测区西北部,仅为0.30m,测区内水深最大的位于东南部,达5.20m;水深等值线呈北东向展布,以4.0m的水深线为界,本测区可划分为西北、东南两个区块;西北部海底地形变化稍大,水深0.3~4.0m,平均坡降为2.7×10-3。东南部海底地形变化则相对平缓,水深4.0~5.2m,平均坡降只有1.0×10-3

4.2旁侧声纳

根据旁侧声纳扫测资料显示,并结合测区内的钻井资料综合分析,测区内的海底障碍物及底质分布特征如下:

在本区的中西部有一片宽约400m,长约1300m的珊瑚礁滩呈北东向展布,经钻孔揭示,珊瑚礁滩的厚度达到3.40m,该礁滩在声纳记录上特征十分明显,清晰。该礁滩是本区的主要障碍物。

本区的北部区域,表面沉积物为粉细砂到中粗砂,经钻探揭示,砂层的厚度达到3.25m。

本区南部区域,表面沉积物由淤泥和砂质淤泥组成,经钻探揭示,本区南部区域的肥粘土厚度均大于3.Om。

4.3浅层剖面探测

层序划分

本区的浅地层剖面记录大部分比较清晰,反射特征明显,但是局部区域,特别是DL6线以北的浅水区段,浅层剖面的记录面貌及反射特征则相对比较模糊。根据横穿K4、K5、K6……K10井的DZ11剖面,划分出R1、R2、R3三个反射界面,并从已知到未知进行了全区反复的追踪、对比和闭合。

R1界面平直,特征稳定,为强振幅的连续反射,在测区的西北部浅水区段缺失。R2振幅较强,连续性较好,界面起伏明显。R3为起伏变化较大的强振幅反射界面,在测区西北部浅水区段(珊瑚礁滩区),界面特征比较模糊,断续,连续性较差;在测区东南部界面特征则比较清晰,连续性较好,在浅层剖面记录上局部以尖峰状、灰黑色反射团块特征产出(图2、3)。

图2浅地层反射剖面特征

Fig.2Reflecting feature of 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

浅层结构

底质:根据旁侧声纳和浅层剖面资料显示特征,并结合测区内的钻探所揭示的结果。本区西北部的底质为粉细砂到中粗砂;测区中、西北部有一宽约400m,长约1300m的珊瑚礁滩呈北东向展布;其余区域的底质基本上为淤泥—砂质淤泥。

R0—R1层的厚度

该层在浅地层剖面记录上为浅灰色的近水平层,岩性均一,变化小;据分析,该层属于全新统海相沉积地层,经区内钻井揭示,该层为淤泥—砂质淤泥,厚度2.85~6.15m。

层Ⅰ的厚度分布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厚度等值线大致呈北东向展布。层I的厚度变化从本区西北角往东南角呈逐渐增厚趋势,厚度最小的位于本区西北角和西南角,只有2.0m;厚度最大位于测区东南角,达到7.0m。本区的其余区段,层I的厚度变化都较小,平均厚度均在3.0~5.0m之间。

R3界面的深度(风化壳顶面深度):R3界面深度变化范围较大,为4.0~22.0m,总体呈西北浅东南深趋势。本区西北部R3界面深度为4.0~12.0m;本区中部R3界面深度为12.0~18.0m;深度等值线呈近东西向展布;本区东南部R3界面深度为18.0~22.0m,并以零星的低凹、凸起形态产出。

图3浅剖地震解释剖面

Fig.3Sub-bottom seismic interpreted profile

参考文献

冯文科等.1988.南海北部晚第四纪地质环境.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冯志强等.1996.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何廉声主编.1987.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North Part of Daya Bay

Li Zhiting Zhong Guangjian Huang Jiaji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y using geophysical methods of sonar and profiles,We have surveyed engineering geology in the north area of Daya Bay.We discovered three reflection interface:R1,R2,and R3.Reflection interface R1is a stable and flat surface;its amplitude is much strong and continuing.R2reflects a little unlation,a good continuing,and strong amplitude.R3reflects a very big unlation and great variation in amplitude.The seabed material is sandy clay.

Key Words:Daya Bay of South China SeaEngineering Geology Sonar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Sandy clay

『肆』 工程地质勘察一般用到哪些器械

1、钻机:主要采用汽车站、30钻机和150钻机,另外还有磨盘300、冲击钻等。
2、取土器:用来取土样的回器具,有厚壁和薄壁之分;
3、标贯和动力触探设备:用于各种原位试验;
4、钻答杆:为钻进的传动工具;
5、钻头:分压轮钻头,合金钻头、三翼钻头和螺杆动力钻具等;
6、管钳、链钳、大锺、铁楸、捞砂的筛子、垫叉、护孔板、套管、镐头、螺丝刀、米尺、钢卷尺(50m)、铅笔、笔记本、记录表格、标签、土样铁皮、塑料胶带、水桶、开口扳手、活板手等工具;
7、泥浆泵:包括配套的高压胶管、配电箱、三角架、导链、钢丝绳(含卡子)等;
8、经纬仪和水准仪:测量孔口标高和孔位定位用,包括塔尺等辅助测量辅助用具。
上述东西备齐后,你便可以开拔了。

『伍』 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监测技术的任务和作用

9.1.1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的内容

人类生存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环境监测的对象就是组成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各个部分或局部,监测的内容是监视和检测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有害物质和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9.1.1.1 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监测的对象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中,任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失调或破坏。由于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当外界变化较小时,环境系统能自动调节恢复平衡。通常把环境所具有的自动调节和恢复系统动态平衡的能力称为自净能力(self-purification ability)。环境的自净能力不仅与进入环境的有害物的量有关,还与环境的容量有关。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使环境因素的变化超过了环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恢复能力时,环境系统恢复不到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超过部分即构成了对环境系统的污染(或危害)。环境学中把产生(或排放)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有害物质和因素的发生源称为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每一种对环境产生污染(或危害)的物质或因素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的对象是岩石圈浅表层地质环境,监测的内容是监视和检测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天然污染源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监测的内容,以其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介质污染监测(pollution monitoring of enviromental media):包括对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质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振动、放射性等物理污染的监测。

(2)地质灾害监测(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calamity):包括对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的监测。

(3)岩土工程环境监测(enviromental monitor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包括对地基变形、地面沉陷、边坡变形、围岩变形、坝体安全、诱发地震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效应的监测。

在上述各对象的监测中,都包括有许多项目。例如,水质污染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两类:一类是反映水质污染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镍等。此外还有水体流速、流量的测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因人力、物力、技术条件及环境条件等限制不可能对所涉及的项目全部监测,须根据监测的意图、污染物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监测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从中挑选最关键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实施监测。

9.1.1.2 环境监测的类型

9.1.1.2.1 监视性监测(general monitoring)

又称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是按一定的要求和计划,定时、定点地测定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分析污染物超标程度和频率,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这是一项经常性的监测工作,使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可及时掌握环境要素的受害现状和变化趋势,以便随时调整控制措施和实施治理方案。

9.1.1.2.2 特定目的性监测(special monitoring)

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是为完成某项特种任务而进行的专门监测。有如下方面。

(1)事故监测:在危害环境事件发生后进行现场追踪监测,测定危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防止事态发展提供监测依据。此外,通过监测可发现事故的苗子,预报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种监测对查清事故的原因、控制事故的发展及善后处理起着重要作用。如核电站泄漏事故引起放射性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事故等突发性危害的监测等均属此类。

(2)仲裁监测:是为解决执行环境法规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而向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提供仲裁意见的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为检查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情况而进行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治理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等。

9.1.1.2.3 研究性监测(scientific monitoring)

又称科研监测,属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监测,是探索危害环境的因子和因素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研究危害环境事件对人体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性质及影响程度,研究如何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水平,以及对某个环境工程或建设项目的开发预评进行综合性研究等。

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占有主要地位。随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环境管理中科学化、定量化的要求将更为严格,从而将更加依赖环境监测。

9.1.2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的任务和作用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是实施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任务的手段和保证。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技术迅速发展,仪器分析、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在环境监测中已广泛应用。环境监测技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单一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流动监测及卫星遥感监测等。监测的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监测的过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各种连续监测系统相继问世。地理信息系统(GIS)、大地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的3S技术用于区域性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1.2.1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的任务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监视和检测,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治理和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环境的监测技术不仅仅是各种测试技术,还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面宽,需要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时还必须考虑社会性问题。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我国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55%。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灾害已造成千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事故的善后处理和整治费用高达数十亿元。而由此给社会带来的间接损失,则更无法估量。近十年来,直接由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处理费用达数千万至上亿元的有近十起。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必将带来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灾害与环境问题。正确评价和监测地质环境的恶化、及时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严格控制和规范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以提高地质环境的质量,减轻灾害对人类的威胁,从而保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提高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水平,已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是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需要,更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9.1.2.2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的作用

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有如下主要作用:

(1)地质环境质量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及时、准确的环境质量信息是确定环境管理目标,进行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监测技术,否则难以实现科学的目标管理。

(2)强化环境管理和保护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依靠监测技术。因为没有监视和督察,制度和措施将流于形式。

(3)评价和检验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效果必须依靠监测技术,否则难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监测技术工作在防范地质灾害、避免工程事故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陆』 (二)准确把握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从产业分类上来看,采矿业属第二产业;地质勘查业是第三产业(表8-1)。地质勘查业与科技、卫生、金融、信息、教育等这些服务型产业同属一类,说明了它的服务性质,因此,也可说属于服务业(表8-1)。表8-1所指的地质勘查业包括:区域地质勘查业、海洋地质勘查业、矿产地质勘查业、工程地质勘查业、环境地质勘查业、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业、地质工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服务业等。公益性地质工作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它自然归属第三产业或服务型产业,对于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为主体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来说,是集调查、研究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新型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

表8-1 我国的产业分类方案

续表

专栏8-1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主要职责(节选)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主要职责是:

(1)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组织实施国家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和国家交办的部分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地质勘查工作。

(2)组织实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预报预警与专项防治。

(3)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地质研究,以及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应用研究;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引进与推广。

(4)受国土资源部委托,组织拟定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组织实施质量监督和重大项目监理。

(5)建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信息网络系统,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

(6)开展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前期地质工作。

(7)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担的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成果管理。

(8)承办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摘自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既有调查,又有研究,本身不产生物质财富,但它产生知识或信息,是利用知识和信息提供服务。

关于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既要考虑国际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只有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才能准确把握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

作为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样具有一般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特点,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因此,中国地质调查局最重要的任务是采集和收集信息、存储和管理信息、传播和发布信息、供应和提供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优质服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目标。

2004年7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升格为国土资源部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的“三定”方案(专栏8-1),明确规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这为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柒』 地质工作的产业定位

地质勘查在我国的产业分类中曾是一个独立的产业,但是,在 2002 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02) 中,被分入到第 M 类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此不再具有国民经济一级产业的地位。按现行的分类标准,地质勘查业是一个二级产业,其产业代码为 78,下含 5 个三级产业: 能源矿产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其他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在2007 年北美产业分类标准 ( NAICS) 中,将地质勘查归入石油天然气开采产业和矿业,其二级类为 “矿业、采石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 代码: 21) ”,三级类为 “矿业支撑活动 ( 代码: 213) ”,四级、五级类与三级类名称相同,之后有 5 个六级类,分别列出了对油气、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业的支撑产业,这些矿类的地质勘查是其中的产业内容之一。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等调查工作归入“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 ( 二级类,代码: 54) ”中的四级类 “建筑、工程和有关服务 ( 代码: 5413) ”。区域性地质工作分属两个五级类: “地球物理调查和制图服务 ( 代码: 54136) ”,“调查和制图服务 ( 地球物理除外) ( 代码: 54137) ”。

在 2007 年国际产业分类标准 ( ISIC) 第四版草案中,将地质勘查归入 “矿业支撑服务活动 ( 09) ”。石油天然气勘查和其他矿产勘查分别归入两个三级产业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归入三级类 “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支撑活动 ( 091) ”,这个三级类目前只列出一个四级类产业,其名称也是 “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支撑活动 ( 0910) ”。在这个四级产业类中,除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外,还包含其他一些支撑油气开采的服务活动。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个四级类中,不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等工作。其他矿产的地质勘查被归入三级类 “对其他矿业和采石业的支撑活动 ( 099) ”,这个三级类目前也只列出一个四级类产业,其名称也是“对其他矿业和采石业的支撑活动 ( 0990) ”。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等调查活动被归入到第 M 类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 ( 代码: 70) ”中,其二级类为 “建筑和工程活动; 技术检验和分析 ( 代码: 71) ”; 其四级类为 “建筑、工程活动及相关的技术咨询 ( 代码: 711) ”; 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所属的四级类名称仍为 “建筑、工程活动及相关的技术咨询 ( 代码: 7110) ”,其中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调查。实际上,所有的地质调查活动和除与油气、矿业和采石业有关的地质勘查活动 ( 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都包含在这个类型中。

由以上产业归类可看出:

( 1) 北美产业分类标准和国际产业分类标准的分类体系基本相同,对地质勘查业的归类思想也基本相同。这两个分类标准都把地质勘查分别归入两个产业大类: 将与油气和矿石开采 ( 油气、矿业、采石业) 有关的地质勘查归入第二产业的采掘业中,而将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归入第三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业中。前者是一个以钻探为主,辅之其他探矿和地质工作手段的地质工作,是完全的商业性地质工作; 后者是以区域性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其他门类地质调查为特征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公益性地质工作,部分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 ( 如石油公司的地震勘探) 。

( 2) 归入采掘业中的地质勘查工作,其归入的具体产业类型属于对采掘业的支撑,而不是采掘业本身。这种支撑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为采掘业提供钻井和矿产信息方面的技术服务。因此可以认为,虽然商业性地质勘查被归入第二产业,但它仍然具有第三产业的特征,只是因其与采掘业在经营主体、投资主体、技术操作上密不可分,才成为相应的采掘业中的一个子类。

( 3) 我国新的产业分类标准,将地质勘查统一作为一个第三产业,置于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大类中,这相当于把以公益性为主的地质工作与以商业性为主的地质工作放在一个产业类型中,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勘查产业分类思路,不利于明晰两大类地质工作的服务目标、优化两大类地质工作的服务体制与机制、增强两大类地质工作的社会经济服务效果。我国地质工作的产业分类,需要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借鉴国际产业分类标准,进一步调整到位。

『捌』 地质环境调查的定位与内涵

地质环境调查是获取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定位是应用基础和应用服务。应用基础方面,包括研究和调查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变化规律、地质环境时空变化机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机理等。应用服务方面,包括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管理地下水、保障地质环境安全、防治地质灾害所需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和服务;满足国家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农业灌溉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向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图6-1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内涵与服务方向示意图

从专业领域而言,地质环境调查涉及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三门学科。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属于地质科学领域应用地质学范畴的重要学科,研究内容各有侧重,水文地质学侧重于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学侧重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环境地质学侧重于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同时,三者互有交叉,相互渗透,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图6-1)。例如,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既属于水文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也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在研究内容上,地质灾害调查隶属于环境地质学。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关系着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往往把灾害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并列,以强调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

『玖』 地质工作的基本概念

“地质工作”一词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我国特有的名称,它是我国为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全国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地质学教育和相关管理工作而 “确立”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在我国的地质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外不用 “地质工作”这个名称,他们通常将我国所称为的地质工作划分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 ( 探) ,其余与地质相关的工作都有专门的称谓 ( 如地震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同位素地质等) ,而不用 “地质工作”来统一表述。

我国的地质工作实际上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勘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及其相关的地质科学与技术方法研究等诸多工作的总称。其基本概念是: 运用地质 ( 球) 科学的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手段,调查、研究和认识地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资源 ( 能源、固体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 ,改善居住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最终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观察与研究它的现状及其形成和演变,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的全球变化,地质工作不仅仅是寻找和发现地壳表层埋藏的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天然资源,而且涉及国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等社会经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渗透到生产建设的全过程。

“地质工作”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一般称为 “地质勘探”。它是反映当时以寻找能源、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为主要工作内容。1963 年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对地质工作的定义作如下表述: “地质工作,是运用必要的和一定水平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各种专业手段,通过多样的、适当的组织形式,调动人力物力,对地质现象,按需要与可能,有选择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反复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导、管理和促进调查研究,以期有利于生产的科学技术工作。其目的是要查明地下物质的结构,特别是有用物质,包括地下资源和其他有用物质存在的状况; 掌握以及运用有关一切地质现象的自然规律,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 《地质辞典》 ( 地质出版社,1983) 将其解释为 “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质勘查”的含义较 “地质勘探”更为广泛,是指涉及野外实地调查、施工的地质工作,既包括区域性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也包括具体的点上的地质勘查工作,在涉及工程勘查时一般通用 “勘察”两字。

地质工作的概念和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有较大的区别。地质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就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张炳熹院士在 《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列出了地质工作的 10 个服务领域和众多服务部门。

就地质工作管理而言,1999 年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以前,地质工作的范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技、地质教育、地质装备生产、地质科技情报、地质图书出版、地质工作管理等广泛的领域。

自 1999 年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在对 “地质工作”的有关论述中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名词,对以前使用的一些概念又有了新的解释,赋予新的或不同的涵义,各方对其的理解和使用存在有较多的歧义。也正是由于对这些名词不同的理解,影响了对 “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影响了地质工作定位的认识。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地质工作的范畴有了新的调整。地质装备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随着全国主要地学高等院校的合并和重组,地质教育已走向社会化,一般情况下不再在各类文件上专门提到地质教育。目前对地质工作的理解一般只包括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技等内容。

国土资源部组建后,在国土资源部正式文件中往往以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工作、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国土资源人才培养等来覆盖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地质教育、地质科技情报等工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