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
⑴ 怎样快速的学会写工程地质的勘察报告,主要是房建和边坡的求高人指点,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把别人的报告拿来照猫画虎,然后被总工一顿狂批,几次下来后,你就会啦!
⑵ 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内容有哪一些
(1) 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 能的破版坏形式;
(2) 提供验算权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 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 案的建议;
(4) 对需进行抗震设防的边坡应根据区划提供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5) 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
(6) 对所勘察的边坡工程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以及开挖或构筑的适宜性做出结论;
(7) 对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工程尚应提出沿边坡开挖线的地质纵、 横剖面图。
⑶ 工程地质边坡,有说坡向与岩层倾向夹角在30°的算是顺向坡,夹角30-60的是切向坡具体范围
郭敦顒回答:
《西部探矿工程》 > 2008年 > 第10期载
作者:王淑红;寸江峰文章《顺向岩质边坡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根据边坡走向及倾角与岩层走向及倾角之间的关系,层状岩质边坡大致可以分为近水平边坡、顺向坡、切(斜)向坡、垂向坡及反倾坡几种类型。其中顺向坡是指边坡走向及倾向与岩层走向及倾向基本一致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2005年 > 第03期作者:白云峰,周德培,冯君文章
《顺向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的上限值》——
在边坡工程中,把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与走向之间夹角小于某一范围的边坡称为顺向坡,反之则称为斜向坡.
目前对于顺向坡的范围———即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的上限值尚缺乏系统研究,也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不同的部门根据各自的经验选择了不同的标准,如铁道部门多采用 45°,水利和电力部门分别采用 30°和 40°,而国外则多采用 20°作为顺向坡的上限值 [1~5].已有的研究表明,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斜向坡远远大于顺向坡的规律 [6].因此,合理地确定顺向坡的上限夹角是岩土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对边坡工程治理设计和工程投资也有重要影响.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难以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顺向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的上限,笔者采用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统计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1模型试验设计1. 1边坡(原型)特征渝怀线泔溪—龙潭(DK370~DK395)段内共有 20个路堑边坡,中心平均挖深 15~20m.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线路方向)的夹角δ在 0~40°之间变化;岩层倾向线路,倾角α=20°~36°.边坡岩体为寒武系中统平井组白云质灰岩,中厚至厚层状,层理较为发育.模型试验以上述 20个路堑边坡(本文共计4页)
(上资料来至网络一下)
从上述二文的论述中可知,目前对于顺向坡与切(斜)向坡的范围尚无较公认的界定。
⑷ 工程地质问题 试述岩石产状对工程边坡稳定的影响及其在工程中的应对
边坡的稳定受岩石产状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I)岩体结构因素:在岩体强度及稳定性分析中,结构面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因素,结构面强度比岩体本身的强度低很多。由于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岩体的整体强度大大降低,这增大了岩体的变形性能和流变性质以及加深了岩体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连续性等。大量的边坡工程失事证明,一个或多个结构面组合.边界的剪切滑移、张拉破裂和错动变形是造成边坡岩体失稳的主要原因。从边坡稳定性考虑,应特别研究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规模、连续性及间距、起伏度及粗糙度、表面结合状态及充填物、产状及其与边坡临空面的关系等。
2)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影响和计算边坡稳定的重要参数。对它的测定和选用应仔细研究,并考虑其与潜在破坏条件相协调。
应对措施,据潘院士所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层次:通过地勘工作基本摸清岩体中的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剪切错动带……(统称为结构面)的产状和分布,以及这些结构面上的物理力学特性,测定相应的参数。这是以后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层次工作十分困难,不仅因为需很大的工作量和资金,更由于天然岩体的复杂性和勘探手段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完全”查清情况,只能取得间断的几个数据,从而其结论不可能是定量和确定性的,更多是宏观上的判断、评价和估计,数据则带有统计(概率)和随机的性质。这也是岩石力学问题不可能像某些结构分析那样能给出较确定答案的原因。
第二层次: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将岩体概化为一个可以进行数学处理的模型(数学物理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要能基本上反映所研究岩体的各种边界条件(例如存在的各种结构面),而且要确定岩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所有反应(应力、应变、变形、包括流变、开裂、扩展、屈服、破坏、崩坍……
),也就是要确定岩体的“本构定律”,和许多参数、判据,才能分析。显然,任何模型都只能是岩体的近似模拟。初期,岩体常被概化为非线性的连续体,后来逐渐发展为不连续体。
第三层次:对以上模型作数学分析,给出成果,提出措施,进行反馈。我国通过七•五、八•五攻关,结合李家峡、二滩、漫湾、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实践,在以上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成绩,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⑸ 工程地质:简述边坡的破坏模式
崩塌,座落,山崩,崩塌,岩堆,滑坡,蠕动变形,面蚀、冲沟,石流滑坡土滑等
⑹ 道路病害问题
道路是一种延伸度极大的线形建筑物,主要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跑道等。道路建筑物由三类建筑构成:①路基工程:它是线路的主体建筑物,包括路堤和路堑。②桥隧工程:如桥梁、隧道、涵洞等,它们是为了使线路跨越河流、深谷、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地段、穿越高山峻岭或使线路从河、湖、海底下通过。③防护建筑物:如明洞、挡土墙、护坡、排水盲沟等。
在不同的线路中,各类建筑物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线路所经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公路路基包括路堑和半路堤、半路堑等。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问题,在气候寒冷地区还存在公路冻害问题。
(1)路基边坡稳定性
路基边坡包括天然边坡,半填、半挖的路基边坡以及深路堑的人工边坡等。因具有一定坡度和高度在重力作用、河流冲刷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形和破坏,其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崩塌。
路堑边坡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引起古滑坡复活。由于古滑坡发生时间较长,长期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下其外表形迹己被改造成平缓的山坡地形,难以发现。当施工开挖使其滑动面临空时,很可能造成已休止的古滑坡重新活动。
(2)路基基底稳定性
一般路堤和高填路堤对路基基底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它不仅承受车辆在运营中产生的动荷载,而且在填方路堤地段还承受很大的填土压力。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面的倾斜程度、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性质与产状等。此外,水文地质条件也是促进基底不稳定的因素,它往往使基底产生巨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
(3)路基材料
路基工程需要的天然建筑材料不仅种类多,如道砟、土料、片石、砂和碎石等,而且数量也较大,并且要求各种建筑材料产地沿线路两侧零散分布。建筑材料的质量和运输距离常常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
(4)公路冻害
公路冻害具有季节性,冬季在低气温长期作用下,土体中水分重新分布,并平行于冻结界面形成数层冻层,局部还会有冰透镜体。因而土体体积增大(约9%),产生路基隆起现象。春季地表冰层融化早,而下层尚未解冻,融化层的水分难以下渗,致使上层土的含水量增大而软化,在外荷载作用下,路基出现翻浆现象。
⑺ 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问题
边坡稳定性问题是工程界及工程地质界争论已久的一个老问题,至今亦未获得解决。
关于在黄土中修建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国内已有不少人在从事研究。在黄土中修建渠道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基本上与路堑边坡稳定性是相同的。
对已建成的渠道及路堑边坡破坏现象分析得知,边坡破坏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在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作用下产生边坡侵蚀及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和施工不合理而破坏了土体平衡条件引起滑坡现象。边坡侵蚀现象可以用施工措施上加以防治(一般采用打光和抹光法处理较有效)。如果设计上发生错误,则滑坡性边坡破坏在施工上是难以防治的。显然,要想保证所建的边坡稳定可靠,必须作出正确的边坡结构设计,即对边坡稳定性作出正确的预报。下面讨论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这里所说的边坡稳定性不包括侵蚀方式边坡破坏问题,而主要是指滑坡破坏所产生的边坡破坏。到目前为止,研究边坡稳定性的一般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5种:
(1)根据极限不平衡理论,建立严密的数学力学方程式的数学力学分析法:是由雷金(1857)首创,由前苏联B.B.索柯洛夫斯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此种方法在数学力学理论上是严密的。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展到能够充分地反映天然土层的复杂的基本特性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故在实践中采用的还不多。
(2)假定破裂面,试算边坡土体平衡条件的半经验法:为库伦(1773)所首创,以后有很多的学者继续进行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破裂面的假定。其目的是简化数学力学分析法,便于实践中应用。因各位学者所研究的土质特性不同,故所提出的假定在实用上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如实践中采用最广的圆柱状滑动面的假定,对塑性土体是适用的,对脆性及流性土体便不适用。
(3)根据极限平衡条件,以破裂面作为稳定边坡的数学力学分析法:是前苏联什利亚平等人提出的。从其基本原理上很容易发现其假定本身是不尽完善的。在实际现象中亦常可以见到滑动面所构成的边坡并不稳定。因此,这种假定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再继续研究。
(4)工程地质条件对比法:是工程地质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方法。但有时,由于人工条件超越了天然的及已有的工程条件,在运用上常常遇到困难。这一种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才有发展前途。
(5)模型试验法:虽然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但此种方法尚处在研究阶段,但从原则上来讲,是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
由上述可见,各种方法中皆有其优点及其不足的地方。故在实践中,往往采用多种多样方法来进行比较、研究。应当指出,在采用某种方法进行工作时,必须对各种方法的运用条件首先弄清,否则必将形成主观性和盲目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亦应防止任意拼凑的现象。
为了解决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问题,我们采用了上述的第二种及第四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即通过对已有的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现象的考察资料分析,拟定出一种核算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的经验方法,进行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预测。我们除了对已建成的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外,又补充对已建成的天兰路、兰银路路堑进行了考察。考察中着重地注意了3个问题:①不同的黄土层中边坡稳定情况;②黄土边坡破坏方式及破裂面的形状;③黄土的结构构造现象,如构造节理,柱状劈理等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对已建成的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情况在渠道考察一文(参看《孙广忠地质工程文选》)中已做了介绍,在讨论边坡稳定性预报原理和方法之前,先来讨论一下路堑边坡稳定性考察结果,路堑边坡考察资料介绍如下:
(1)天兰路路堑主要位于老黄土中。老黄土层上部一般分布有10~20m的新黄土,该线路堑边坡一般为1∶1.0,少数的陡至1∶0.5。
不论路堑所穿过的黄土类型如何,其边坡系数为1∶1.0者,除少数地段(如寒水岔)因地下水活动发生过破坏现象外,一般的皆稳定。而边坡陡于此者则不尽然,有的稳定无事;有的则发生了破坏现象。
图12-1 天兰路几个代表性边坡剖面稳定情况
如图12-1所示,边坡系数为1∶0.5,上覆20m新黄土,下部为老黄土,边坡总高近60m,上部发生了破坏现象,而下部还很稳定。
同一地段附近,路堑边坡系数为1∶0.75者,安全稳定,未发生破坏现象。
(2)兰银路狄家台至兰州段,有如下3种情况(见图12-2):
a.高10~15m的新黄土路堑,其边坡系数采用1∶0.5者,多不稳定,而采用1∶1.0者则稳定。
图12-2 兰银路(兰州至狄家台段)路堑边坡稳定情况
b.老黄土构成的路堑边坡,高15~20m,边坡系数为1∶0.5者稳定。高30~40m的边坡,边坡系数取1∶0.75的同样亦稳定。
c.上部为10~15m的新黄土,下部为老黄土,老黄土厚30余米的复式土层结构路堑,上部采用1∶1.0的边坡系数,下部采用1∶0.5的边坡系数情况下,边坡未发现破坏现象。反之,上部新黄土部分边坡则发生过破坏现象(图12-2b)。
应当说明一点,边坡破坏多发生在新黄土层中,但老黄土有时因受上部新黄土的影响,有时亦发生破坏。
(3)永登一带已建成的中小型黄土渠道,考察结果得到如下3点概念:①高10m左右的新黄土边坡,在施工时,边坡系数若采用1∶0.5,稳定性不同,破坏现象多发生在边坡顶部,高度大于15m的新黄土边坡在施工时多不稳定;②高度达30~35m的老黄土渠道边坡,施工时,边坡系数采用1∶0.6,并未发现破坏现象;③渠道通过具有构造节理的黄土层时,构造节理面倾向渠槽,节理面倾角大于40°~54°时,常发现发生破坏现象。
(4)临夏北塬渠考察结果,高达15m的老黄土边坡,施工边坡系数采用1∶0.5时,边坡稳定;当高度达30~35m,边坡系数采用1∶0.6,同样稳定。
(5)天然剖面黄土具有柱状壁理时,边坡常为垂直的。悬崖前常存在有块状黄土堆,此概系剖面上黄土沿着垂直壁理面倒塌所形成的。
在野外工作期间,我们除了对黄土边坡稳定性一般概况进行过调查外,并观察了黄土边坡的破坏方式及其破裂面形状。
黄土边坡破坏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层结构及构造特点。黄土边坡破坏方式有3种方式:①均质的及微成层状黄土(不论新的或老的)边坡破坏时多具有一定的破裂面。边坡破坏时,系沿着破裂面向下滑动;②具有构造裂隙的黄土破坏时,则主要系被节理切割成块状的土体沿着裂隙面向下滑动;③具有柱状劈理的黄土构成的边坡破坏时,则主要是以倒塌的方式破坏。
在工作中发现,黄土边坡破坏时,其破裂面的形状有如下3种(图12-3):
(1)破裂面形状接近于直线形。破裂面倾角多为65°~70°,亦有的小至50°。
图12-3 黄土人工边坡破坏形式
(2)破裂面由两段直线组成的折线状,上部直线段远远大于下部直线段。
(3)其破裂面由两段直线及一小段曲线联成的折曲线状,且上部直线段远远大于其余二部分的组合。
上述(2)及(3)两种破裂面的上部倾角一般的为60°~80°,多为70°~75°,底部倾角常为35°~40°。
上述三种破裂面形状中,不论哪一种,其顶部皆存在着一段垂直的悬臂。悬臂的高度随黄土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新黄土为0.8~1.2m,老黄土为1.5~2.5m。根据实际考察得知,在边坡高度小于30~40m时,破裂面呈折线状边坡的下部缓倾角折(曲)线部分范围在整个破裂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一般很少超过1/4或1/5。在边坡破坏范围较大或有地下水活动参与作用时,破裂面的实际情况与此大有不同。关于这种类型破裂面的资料还不多,尚不明确。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低边坡的稳定情况。
根据实际观察的资料分析,我们初步得出结论:即黄土渠道低边坡稳定性可以采用直线假定破裂面或平面破裂面的假定来预测。
预测工作中可以采用如图12-4所示的力学计算草图,计算进行黄土边坡稳定性:先假定一定的边坡坡度,在该边坡的不同高度a,b,c等点做不同倾角的假定破裂面,核定其最大稳定高度。如此假定几种边坡系数进行最大的边坡高度核算结果,便得出如表12-1的资料。这个资料经过经验资料校正后,便可作为设计的标准(表12-2)。
图12-4 黄土边坡稳定性核算草图
图12-5 不均质土层边坡稳定性计算草图
黄土层的工程性质计算指标在不同深度处不同。在进行施工边坡稳定核算时,我们建议按图12-5的假定来解决,即假定破裂面上垂直压力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正压力Ni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抗剪力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剪应力Si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则斜坡上土体平衡条件可以用式(14-5)来表示,即:
地质工程学原理
式中:hi为工程性质相同的土层厚度;γi为hi土层内的天然重度;φi为hi土层的内摩擦角;ci为hi土层的抗剪力常数;α为假定破裂面倾角;Li为具有相同ci的假定破裂面长度Li=hi/sinα。以上便为均质的及微成层状的黄土边坡稳定性核算原理及方法。
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将陇西典型地段黄土渠道施工边坡核算结果列于表12-1。
表12-1 陇西地区修筑黄土渠道计算边坡极限稳定高度
表中系选用新黄土的γ=12.8~13.0kN/m3,w(水)=10%,φ=21°,c=22kPa,老黄土的γ=13.5~14.0kN/m3,w(水)=15%,φ=27°,c=35kPa。稳定系数K=1.10的作为极限稳定高度。
与前述资料比较,显然,计算结果与考察中所获得的资料大致相符。陇西地区黄土中修筑渠道边坡稳定系数的参考资料见表12-2。边坡稳定性不仅要保证分台阶的稳定性,同时必须保证总边坡的稳定性。总边坡稳定性系由分边坡系数与分边坡高度及台阶宽度所决定。
表12-2 陇西地区修筑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参考资料
陇西地区新黄土与老黄土常叠覆堆积,形成双层结构的土质剖面。这种双层结构的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是值得注意的,即老黄土层上覆有新黄土层时,边坡稳定性有减低的趋势,结合陇西地区新黄土分布情况,我们对老黄土层上覆10~15m的新黄土层的双层结构土质剖面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核算。结果为双层结构土质剖面的黄土渠道边坡,如果上覆新黄土层部分取极限稳定边坡系数时,则下部老黄土层部分采取相应高度(按总高度)单一土层的极限稳定边坡则不稳定,即其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
因此指出,在双层黄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在修建工程时,应当特别地注意研究其稳定性。一般地说,上部如果取极限稳定边坡时,则下部应当采用较相应高度单一土层极限稳定边坡缓一些的坡度,或者放缓上部边坡。究竟以何种方案为宜,应当由经济比较来决定。
老黄土中常发育有交叉的构造节理,它对边坡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发育有构造节理的黄土边坡,破坏时,边坡土体系沿节理面向下滑落。
在野外考察工作中见到,由发育有构造节理的老黄土组成的边坡破坏时,斜坡上土体沿着节理面向下滑落时的节理面最小倾角(表12-3)。由发育有构造裂隙的老黄土构成的边坡,当倾向渠槽的节理倾角大于38°~40°时,边坡即有破坏的可能性。边坡沿着构造节理面破坏的严重性并不在于边坡上被构造节理切割过的小块土体滑落,而问题在于它有可能引起边坡大规模的破坏(图12-6)。
表12-3 由构造节理较发育的老黄土组成的边坡破坏时节理面最小倾角
老黄土中节理面一般多呈轻微胶结的。然而由于开挖、卸载及风化作用结果,常又呈分离状态。从土的抗剪强度观点出发,此时,沿着节理面的抗剪力常数可以视为零,而其抗剪抵抗主要由内摩擦角来承担。
据此,经我们分析的结果,得到裂隙性黄土渠道施工边坡的稳定性与节理面倾角间关系可以简化如式(12-10):
地质工程学原理
式中:K为边坡稳定系数;φ为黄土沿着节理面的内摩擦角;α为节理面倾角。
式(12-10)表明在发育有构造裂隙的老黄土中开挖渠道时,其边坡稳定性与边坡的高度关系不大,主要决定于构造节理面的倾角与黄土沿着节理面的内摩擦角之间的关系。
构造节理发育的老黄土抗剪强度一般都很高,其内摩擦角达35°~40°者并不罕见。而且节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胶结性,这与上面的观测结果是相符的。
为了工程安全着想,在发育有构造节理的老黄土中开挖渠道时,当裂隙面倾角大于老黄土沿着节理面的内摩擦角时,其边坡角必须放缓至老黄土沿着节理面具有的内摩擦角一致;也可以采用锚固加固,内锚头必须位于穿过构造裂隙面一定深度处。
图12-6 裂隙所引起的边坡破坏
图12-7 发育有柱状裂隙黄土垂直边坡破坏草图
图12-8 具有柱状劈理的黄土倾斜边坡稳定性核算草图
一般地说,陇西黄土的柱状劈理不甚发育,陇东黄土柱状劈理比较发育。
在野外考察时,我们有时见到具有垂直劈理的黄土边坡常呈倒塌式破坏。这种现象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原因是由于黄土柱底部的黄土,在上覆柱状土层自重压力下破坏所引起的。如图12-7所示,具有柱状劈理的黄土垂直的边坡高度为h,上覆土层自重为γ,则作用于其底部土层上的压力(Q)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假定底部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p,则高度为h的具有垂直劈理的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采用式(12-9),用试算法,可以较容易的求得具有垂直劈理的黄土可能保持的最大的边坡高度。发育有柱状劈理的垂直边坡破坏主要是在底部黄土浸水的情况下,故p应取黄土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如果在发育有柱状劈理的黄土中开挖成斜坡,其稳定性可用图12-8所示的力学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这时柱状劈理底部的黄土抗压强度应采用有侧限抗压强度。
由上述可知,黄土渠道的边坡稳定性是很复杂的问题。在评价黄土渠道边坡稳定性时,只有综合地考虑各种黄土层的特性、结构及构造作用发育情况,确定出正确的预报方法,边坡稳定性才能得到正确的预报结果,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黄土渠道边坡一般是低边坡,如果遇到高边坡时,可利用“第四章第二节中所述的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在此不重述。
⑻ 求一篇工程地质的论文,3000字左右,关于 高陡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的
你好的!
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
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
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网络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
【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⑼ 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在工程区地层内,中细砂岩具有中厚层状、块状特征,坚硬完整;粉砂岩属中等强度岩石;炭质页岩较软弱,则为强度低、完整性最差的岩石。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出露的地层岩性特征如图7-1和表7-3所示。
图7-1 4#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边坡强烈卸荷,对本段边坡来说,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但由于边坡处于条形山脊的近北东段,总体来说地下水较贫乏。水库蓄水后,水库库水将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边坡岩体的透水性与岩性及其组合密切相关,砂岩因构造裂隙发育,延伸较长,裂隙间流通性较好,故透水性较强,尤其是卸荷带内砂岩体的透水性较强,边坡中所夹软弱带为相对隔水层,对边坡中地下水的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
表7-3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地层岩性特征
开挖后边坡的地形大致如图7-2所示。
图7-2 开挖后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地貌景观
溢洪道在进水口边坡后缘的开挖轴向沿下游约为145°,开挖宽度约30m,开挖高程为852m。坡体顶部从早期约900m高程开挖至885m高程,顶部预留宽度为5~30m,为将来修建成阿公路留出一个平台。引水发电洞开挖的主体工程在洞口处,发电洞进水口所在高程为800m,洞口以外为一个长约80m,并一直向外延伸约20m的进水平台,再往外为冲砂洞进水口,开挖高程为750m;引水发电洞进水口洞脸边坡走向约340°,800~830m高程坡角为90°,830~847m高程坡比为10/3;847~885m高程坡比为4/3。发电洞上、下游两侧边坡则按4/3坡比放坡。引水发电洞洞宽6m,高约8m,拱型洞顶,洞间距约10m。
⑽ 什么情况不算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坍塌,算地质灾害还是安全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边坡坍塌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地质原因发生,则算地质灾害,如果是安全措施不到位,则属于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