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学

中国地质学

发布时间: 2021-01-29 12:08:39

A. 急!!国内地质学专业高校排名

看分类了,基础地质,南大是很牛的,地大武汉,地大北京,吉大,西北大内学,成都理工,长容安大学等
矿产地质:矿大北京,矿大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科如果不是地质专业,考研就算考了地质类,毕业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现在好多研究生都是家里有那个行业的关系,考那个专业的研究生,还没入学,就业单位都搞定了

B. 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与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陈宝国 员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老一辈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或留学师从世界级学术大师,回国后成为地质学学科和学术理论的奠基者和引领者;或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和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在教育、地质勘查、学术研究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反映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经历、学术研究、重大成果等,将鲜活地丰富我国地质学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推动和发展学术传统,从而为准确把握未来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照和借鉴。深入研究他们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探讨他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历程、方法、关键节点、关键因素,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力,解剖他们成功攀登科学高峰的社会环境、科研和工作条件、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进而探求我国地质学学科和事业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学术传承和学术传统的发扬光大,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翟裕生主任在《地质学史论丛·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地质人物史一直是学史研究的重点,“努力探索人物的学术思想、治学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点”。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方面已有人物传记和年谱出版,也有论述重大地质成果和机构建设中先驱者的事迹与贡献,缅怀和纪念前辈业绩;更有一批前辈学者的文集出版,系统地收集了他们的学术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献资料和照片等,使这些人物的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展现,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借人传事 借传述史

我国有人物传记的历史传承,《史记》开创了传记文体,有帝王本纪和各色人等的列传;但一部二十四史,称得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物,几无踪迹可寻。科学家传记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以谨严的学术梳理见长,阐发人物学术和治学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见;但是他们的事功、德行、思想、个性,都将为后辈学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鼓舞后人在学术道路上奋发进取,这是值得深入开掘的园地和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观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黄汲清、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等已有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传主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早期各级地质机构创立者和地质事业的领导者,而且他们投身地质学研究的时代,正是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除丁文江外,他们都迎来了新中国,为新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借人传事,借传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径。

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胜云等编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时代》一书,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间的书信为史料,是考证李四光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尤为难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诸多名家手迹,弥足珍贵。参以《李四光传》(陈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谱续编1889~1971》(马胜云等,2011,地质出版社)等研究资料,为我们的人物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为此,以李四光研究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仅16岁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同盟会创建会员,22岁(1911年10月)参与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任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窃夺革命成果后,愤而辞职,24岁赴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转入学习地质学。他以《中国之地质》为题的学位论文,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在学位论文中写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们要求新一代的黄帝子孙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已晚”。李四光无论是投身革命,还是选择地质学,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振兴中华紧密相连。

李四光开创中国冰川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诸多文章述及,我们缀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途径的由来。李四光本人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兴趣萌生于家乡传说的巨石——“打牛石”(当地传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乱,天公抛下此巨石,赶走金牛星),年仅12岁的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片麻岩巨砾,遗留在江汉平原的冰川漂砾。在英国学成之后,他曾赴欧洲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质。192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在河北沙河县沙源岭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带发现冰川漂砾(带有擦痕的巨砾)、U形谷地和圆滑的孤丘等,从而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当他把这些材料携回北京,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年会(1922年)上报告这些发现。在场的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rson 时任农商部顾问)和加拿大籍学者步达生(D.Black)都表示怀疑,甚至断言第四纪时期中国纬度过低(与阿尔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后来,李四光在《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些什么》的演讲中,回忆此事时用了“他轻视地置之一笑”记述了那一刻的场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质系学生赴江西庐山实习,并先后三次在庐山研究冰川遗迹,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和冰川运动痕迹,到地形、地貌,划分出鄱阳、金井、木楼三个冰期和考证其时代,从而奠基了李四光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1922年当李四光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用英文发表在英国的《地质杂志》(V.59,No1.P14~21)上时,国际地学界对第四纪大冰盖之说尚存争议,他在文章中说:“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1940年他在华南调查时,再度著有《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一文。这些史实表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问题面前是勇敢而严谨的。1941年美国学者戴特拉(转引自周耀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三次大论争》,1972,天地纵横,尹培基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表的文章中,确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说:“干科学工作的人们,第一要有勇气,要有毅力……仅靠高谈阔论,世界上就没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说:“说而不行,行而不动,用力不准确,都不是科学的精神”(1942,建设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画出李四光奠定中国冰川学的学术研究过程。

1958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为首任主任委员,1959年他已70岁高龄,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处、香山、潭柘寺等处调查冰川遗迹,对三家店东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后观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开创的中国冰川学出发,还可进一步梳理地质历史时期的冰川堆积,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峡地质,识别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碛层”(新元古界,距今约650~740Ma),中国冰川研究者的师承关系,直到现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气候学证据等,转入到冰川学的学科史研究。因此,因传述史,不仅反映时代风云,也是学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从《年谱续编》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题为《咏铁锥》的新体诗,发表于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个玲珑世界。再过百万年,可祗剩得几堆尘土,几堆余灰。这是迷。破迷还赖我铁锥。工作复工作,莫道吃亏,我们今天定要作出一块纪念碑。还要待谁?!”。地质学中的“迷”,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国第四纪冰川之谜,无疑是一块高耸的科学纪念碑。我们认为,人物史研究应该通过史实、学术记录(本人或同时代人的学术评价)和多方面史料,还原人物科学攻关的全貌和全过程,从而撰写前辈的科学作风和学术传承。

二、史蕴风云际遇,文传时代潮流

每个人物都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际遇、行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作为个体人物,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特别是科学工作和科技贡献,则不可能与时代之间都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于发现天才人物与其科学贡献之间的关系。每个时代之中,千变万化的个人性格、人生际遇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别是工作经历和环境成就了人物的独特性。如果不从研究人物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和情感、个人际遇、工作条件,以及对科学问题引发的兴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径,那就很难写出为什么作这项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须收集相当系统的资料,筛选与研究主旨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据的推理分析,将史实合理地形成论证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评价。作为科技人物史的学术评价,应减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观评价,更多地引证同时代同行科学家的评价、学术观点和成果的引用情况。

如前辈地质学家中的翁文灏,无疑是地质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前后主持中国地质事业达30多年,1926年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之前有4年为代所长),1932年创办清华大学地质系,在地质学科史上首建燕山运动构造旋回,可以说在地质学领域颇多建树,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事业史与他有密切的关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经济部长、行政院院长,1951年回归新中国。他的历史际遇如此,对他的研究更多是从民国人物角度,传写他的人生轨迹。如李学通著《翁文灏》(1996,兰州大学出版社)和《翁文灏年谱》(2005,山东教育出版社),潘云唐著《翁文灏年谱》(1989,《中国科技史料》,10卷4期),张淑岩著《翁文灏的石油业绩》(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以及其他回忆纪念文章,对翁文灏的学术经历及历史背景做了有价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对他学术贡献的研究,以及翁文灏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宏观作用及个性研究还比较粗略,数量也不多。在中华民国时代,翁文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李四光,但在地质学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建树,还是对地质科学的贡献而言,李四光应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这是大时代风云际会中,个人历史轨迹不同所致。作为1912年获国外博士学位的翁文灏,最早的海归人士,在地质学科技领域的贡献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态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据史料,许多前辈学者作古多年,或身后萧条,史料难觅;或仅有后辈亲属、学生等的断片记忆,有的虽事同而说法不同;或史料辗转引述,以致失真。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错乱和讹误中进行鉴别,务求得到传主和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完成从史料到史实,还是研究的第一步。作为学术性人物研究,重点应落在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剖析和论述其学术成果,从而使史料与学术贡献挂钩,真实反映前辈学者学术科研活动的轨迹,关键节点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反映其学术成果的科学意义所在。以此丰富我国地质学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弘扬学术传统。

作为人物史研究或传记写作,需要对史料的骨架进行合情合理的构建。与年谱编制不同,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科研项目、地质考察的收获、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等,都有所理解,进而谨严地论学析理,梳理出和叙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者选取的人物,特别是深入了解后,往往萌生出对人物的热爱与尊敬,行文叙事不免带有浓烈的感情。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观冷静是史学研究者的必要素养之一。同时,评价学术成果和贡献时,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往往延续多年,分别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切忌将相关材料笼统地归类,或排列成流水账。最好能将不同时期的学术成果的前后关联性吃透和理解,从而阐明学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应该说,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深入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学术思路探究,作为非同专业的研究者常会彷徨于外,尤难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断。人物史研究的学术(学位)论文,要以首尾贯注的文笔析事论理,先要确立论文的框架,细究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做到叙事有血有肉,达到写出可感可触的鲜活人物形象,切忌罗列学术活动和史料,尤应注意运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细节和生活小事,适当引入相关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笔端流泻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王恒礼,王子贤,李仲钧.中国地质人名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3]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年谱续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和他的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C. 请问 吉林大学地质学研究生与中国地质学(武汉)地质学研究生哪个容易些

不好说。看你什么情况。若你的专业不是地质方向的,这两个学校的版老师都不乐意要的。权而且往往最好的老师本校学生都已经预定了。除非你能考出比本校学生高很多的分。你要是地质专业,学校是二本以上,现在速到各校联系老师。十一期间一定要联系上。
否则就直接考吧。填个方向,等调剂。我是吉大的,我们的线很低,当然地大也很低,地质都低。但低的是什么,古生物专业的和本校的已经跟老师生产实习的学生。吉大分数虚高的很厉害,380以上的分大量。这是因为大部分专业可以考化学不考数学的缘故。 资源勘查工程 唯独这个 必考数学 所以分低。英语低至43 地大应该也差不多。

D. 女孩子去中国地质学什么比较好找工作呢学哥学姐帮帮忙啊。。

我国排前知名地学学校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吉林大学地学学专院(原长春地质学院)、属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等,现在地学方面的专业都比较好找工作,对女孩子来说,野外比较辛苦,也不方便。我建议专业方面注重室内工作,目前,我国地学方面最缺人才的是岩矿分析师,建议在地质大学里学岩矿分析专业以后非常吃香。

E. 中国哪个大学地质学专业好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

F. 中国地质学的《中国地质学》扩编版

中国地质学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 李四光等
出版、发行者: 地质出版社专
出版发行时间:1999
来源数据库属: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李四光原著《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编著
所有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扩编版并列正题名:The geology of China
标识号: ISBN:7-116-02828-5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词: 地质学---中国地质学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P562
载体形态: 821页

G.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预言过中国哪些大地震

以下是李四光毕生精力研究的地震带,从区域看,很多位置都处于地震带上,我在太原,和临汾一样,虽然不在李四光预言的四大地震带,但是也在普通地震带上。除了太行山沿线相对比较不稳定,其他地方都还行,不要担心太多,北方城市里的房子比南方抗震性要强很多。

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H.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唯一的女儿,现状如何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唯一的女儿,在2002年5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了。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读者可能不熟悉这个人。他曾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科教小组组长。简而言之,他在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他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地质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李四光家族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独一无二的院士家族。女儿和女婿都是优秀的科研人员,甚至是中国科学院的优秀院士。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风格可以使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才。现在李四光唯一的孙女也在为地质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李四光先生如果知道的话会很高兴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