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
❶ 在山区公路,施工过程中不利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安全和质量保证措施
1)根据图纸,由翻样出钢筋料单,并有项目工程师核对数量、直径、搭接位置和长度、弯钩角度、弯点位置,保证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绑扎时认真执行操作工艺。
2)混凝土浇捣前应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各方面条件都齐备后,开出浇捣令。对于现场的振捣、养护都必须按操作规程或方案进行。及时抽检混凝土的坍落度,并制作好试块,试块要进标养室养护。
3)在土建和安装的交叉施工过程中,要预先制定好操作顺序,确保不漏项,特别要做好相互间的成品保护工作。
4)工程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和被交底班组,相互办理签证手续,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技术要求、操作方法、质量验收标准、工期要求、安全要求等。
5)当前个分项工程完工,项目质量员必须按规定进行验证,并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认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要求和国家验评标准,交业主或其代理人监理工程师验证。
6)施工过程中加强工程的技术复核,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加强当职检查和控制、班组或施工人员自检、互检、告检。前道工序检查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彻底杜绝结构质量通病。
7)加强样工作,对重要构件的主要部位和复杂部位以及模板、钢筋必须做到先翻样、审查、后加工、再施工。
8)要做好半成品、成品的保护工作,要制定半成品的保护内容、措施,并指定项目副经理、施工员组织落实。
❷ 在桥梁工程中,计算跨径与标准跨径有什么区别
一、跨径和标准跨径的区别:一般所说的跨径是指的标准跨径,通常计算出来的跨径比标准跨径短一些。
二、计算跨径与标准跨径定义。
1、计算跨径:对于设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支座中心间的距离;相反,对于不设支座的桥梁(如拱桥),跨径是指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2、标准跨径:对于梁桥,是指墩到敦的中心距;对于拱桥,一般是指净跨径。
(2)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扩展阅读:
桥梁的结构分类:
1、桥梁按照受力特点划分,有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五种基本类型。
2、按多孔跨径总长分:特大桥(L>1000m);大桥(100m≤L≤1000m);中桥(30m<L<100m);小桥(8m≤L≤30m)。
3、按单孔跨径分:特大桥(Lk>150m);大桥(40m<Lk≤150m);中桥(20m≤Lk≤40m);小桥(5m≤Lk<20m)。
4、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舟桥、机耕桥、过水桥。
5、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6、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7、按承重构件受力情况可分:为梁桥、板桥、拱桥、钢结构桥、吊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悬索桥)。
8、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9、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桥梁----网络
❸ 地铁施工排出地下水后对地质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吗
地下水是地质依存的环境之一,地下水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地下不仅可以通过开挖涌出,也可以人为地向地质体内充水,通过增加地下湿度来提高地下水的水位高度,但值得严肃考虑的是,这些措施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会诱发地质灾害产生。据科学研究表明,地下水是诱发自然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地质灾害中更是达到70%~80%都与地下水的状况不佳有关。因此地下水是地质工程设计者在设计地质工程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因素。
二.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当建筑施工场地存在地下水时,必须要重视由于水位变化以及其腐蚀性和渗流破坏性等不良影响因素给工程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1.地下水的水位变化给工程建筑的不利影响。
站在地基和基础的角度来看,地下水位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利的。如果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幅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它所带来的影响还并不明显。一旦地下水位超过这一范围值,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发生较大变化,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水位上升超过一定值之后,会逐渐浸湿和软化地下的岩土,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地基土的抗压强度大大降低,增大了岩土的压缩性能。当这种现象出现在是结构不够稳定的湿陷性土、盐渍土、膨胀性岩土等中时,会显得更加严重,最后直至破坏建筑物,并导致建筑物的严重变形。如果建造的建筑物带有地下室,它的防潮、防湿效能会大大下降。在压缩层范围内如果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则会加重土壤的自重应力,从而导致基础的附加沉降。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地基上的土壤土质不均匀,或者地下水位没有在整体建筑物的地下均匀而缓慢的下降,地质基础就会由于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沉降。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膨胀土或者粘土等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后会发生本身收缩,这同样容易致使建筑物变形或者遭致破坏。地下结构物由地下水产生的浮力而托起,在钢筋混凝土水池空池产生不利荷载的情形下,如果因突降暴雨而导致的地下水位猛升,必然会严重破坏建筑物的结构稳定。除此之外,当地上河流水位上涨时,会引起地下水水位同样的上涨,这样也就威胁到河流两岸土壤的稳固性,如果是山区河流的话,这种地下水位的变化很可能破坏山谷两岸的稳固,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因此,在河流附近进行施工建造时,更应该要考虑周到,掌握该地地下水变化可能会给施工带来的最大破坏,如果条件不允许,就要另择场地进行建造。
2.地下水对建筑施工的不利影响。
在影响安全施工的所有自然因素之中,地下水是需要第一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a.有些侵蚀性很强的地下水渗入,会逐渐侵蚀施工管材和它的基础。b.施工排水可能改变地下水的动力条件,促使留存在基础里面的细颗粒逐渐成为流砂,构成威胁。c.在往下深挖时,承压水可能会突然井喷。d.由人为的施工降水可能会导致岸坡的不稳定。e.把废弃的水排水向外任意排出,可能会引起新的地基隐患。
3.地下水对开挖基坑带来的影响。以排桩加锚杆为例来说明地下水带来的影响。
3.1不管采取哪种计算方法,在设计支护结构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如何,都直接对它的荷载大小产生影响。这也可能造成支护结构的直接失效或者是位移的数值过大。
3.2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能通过降低锚杆和四周土体之间的紧密度来损耗建筑物的抗压力。
3.3地下水的变化不仅造成施工过程遇到各种困难,而且它会逐渐侵蚀支架结构,使得常常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下降。
3.4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当可能造成侵蚀,破坏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3.5如果槽底的土质为粉土或者是砂土时,地下水位变化可能会导致基地的管涌和隆起。
4. 地下水的腐蚀性建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水中镁、氯及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比较高时,对钢筋混泥土所产生非常的腐蚀作用会非常大。当地下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和钢筋混凝土相互作用时,会生成产生复硫酸盐。它的体积会比原来增大2.5倍,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钢筋混泥土的结构;此外,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凝土会被带酸性的地下水所腐蚀;氯离子不仅会腐蚀钢筋,也会很大程度上侵蚀混凝土。
5.地下水带来的流沙现象对建筑施工的危害。
流沙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属于危害较大的一类。流沙现象是由从下往上而渗流出来的地下水所产生的力量同土壤的有效重量大致相同时所造成的,这时候,原来土壤颗粒相互之间的应力就会逐渐消失,这样就导致土壤颗粒处在半悬浮的状态中,并且随着水流而动。例如:如果挖地基的地方选择在低于地下水位的地方,此时地基内的水位低于地基之外,如果不采取降水作业,就会导致地基内的地下水向上方渗流,这样也就会很容易引发流沙现象的产生,最终导致基地坑底的泥沙向上翻涌,给建筑施工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更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安全稳固。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采取在施工过程中增加渗流路径、减少地基基坑里外之间的水头差的措施。。6.地下水沙土振动液化影响建筑施工。
在沙土饱和后,由于震动的影响使其变得紧密,导致增加沙土颗粒间隙的水压,而原来沙土颗粒之间的紧密度会大大减少,抗压强度也会随之降低。在振动次数增多的情况下,会不断增加沙土孔隙之间的水压,甚至会导致完全消耗完沙土颗粒之间的紧密度,最终使其处于半悬浮的状态之中,沙土逐渐呈现液体化趋势,直到最后沙土完全被液化掉。沙土在被液化后,会在地基裂缝处向上冒出形成井喷现象,最终地基完全失去作用,发生沉降。地上建筑物也会塌陷。
7.地下水的冻胀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在严寒地区,当建筑物地基内埋藏有地下水时,水分往往因冻胀作用而迁移和重新分布,形成冰夹层或冰锥等,促使地基冻胀、融沉,建筑物则产生变形,轻者出现裂缝,重者危及使用,这种情况下,在冻结地区建筑中必须慎重对待。
三.地下水的监测工作
在我国现阶段,工程建筑部门对地下水的监测还不够完善,管理还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往往都是事后才来进行处理和探讨。而不能在事故发生前发现并采取解决措施。而地质灾害预报预防工作至今仍然还是处在薄弱环节。由地震所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破坏力巨大,而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在其中起着一定的诱发的作用。因此,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努力做好预防监测工作,可以获得巨大的隐形价值,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检验建筑工程质量,也是作为预防报告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