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意义
㈠ 学习灾害地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会对我们造成损失,对我们生活甚至生命构成威胁,就像你身边有一个人会对你产生威胁一样,自然我们就会想要将威胁降到最低,最直接的办法是了解它,也就有了灾害地理。也不知道你懂了没有。。。
㈡ 区分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1.在理论上的意义
从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两者的内涵来看,地质灾害的内涵较多,规定得较为严格;地质环境问题的内涵较小,规定得宽泛,地质环境问题包含了地质灾害和非地质灾害即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
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其后果往往是累进性的,较轻微的财产或经济损失。对其发生规律、动力学过程及成因的探讨,可运用现有的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来完成。这些内容与地质环境系统调查、评价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预测,可沿用“由历史推测未来”的思路,采用平衡体系或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近似地外推计算。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系统突变所导致的,所以,又称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的建立在平衡体系和平稳随机过程基础上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揭示其客观本质,这也是目前有关地质灾害预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非线性系统突变理论的学习,探索有关地质灾害动力学机理及实用的预测方法则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此可见,将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相区分,关系到今后的理论研究方向。
2.对于社会管理的意义
突发事件响应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只能按轻重缓急,量力而为之,对那些社会影响大、损失严重特别是涉及人群安全的突发事件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是构建应急事件各种预案的基本指导思想。从环境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将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与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区分开来,把前者作为突发事件的主要防范处理对象既便于实际操作,也为确定地质环境突发事件响应体系的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㈢ 灾毁土地复垦社会效益评价的意义
灾毁土地复垦社会效益的评价应该从促进当地社会生活和谐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项目实施后应对项目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施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鉴别、统计、分析和研究,以判别项目在社会方面的可行性与适宜性。通过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及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能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来对复垦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灾毁土地复垦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复垦后土地的产品和服务要最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仅要求进行最有效的生产,还要求社会将服务与生产进行更有效的分配,实现项目的高效性。除此之外,社会效益还应包含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保障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效益。当经济效益相等时,社会效益大的项目应进行优先考虑;当经济效益不等时,其对社会效益提升的显著程度也应是考虑重点。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相对于普通土地整理项目的单位面积投资更多、工程难度更大、回收期更长,经济效益不是太明显;灾毁土地复垦项目又是一项非盈利性的政府无偿投资项目,有着明确的社会效益目标。因此,社会效益是其实施后效益评价的重要的考察指标,但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应当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的长效机制。
㈣ 灾难旅游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建议观看《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分支体系。提高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手段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灾害电影鉴评是《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梦幻般的演绎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灾害发生过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贴切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㈤ 一道高中地理题: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可以确定一些地质灾害高发区。更有效预防,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如这次汶川大地震。
㈥ 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做基础。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还对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极大破坏生态环境。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防治工作。现就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简述如下:
(1)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江大河上中游水利枢纽工程、内河航运通道、宝成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大工程,由于地域跨度大,且多处在或穿过地质灾害易发区,故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并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保障上述工程安全施工和运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减灾工程措施,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
(2)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截至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63座,建制镇20312个,城镇总人口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6.1%。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预计2020年左右,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45%~50%,城市数量将达到1000~1100座,建制镇将达到29500~30500个。
城镇建设中因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愈加突出,许多山区城市,如重庆、兰州、大连、十堰、攀枝花等,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严重破坏了山地斜坡的自然平衡状态,成为滑坡、崩塌灾害严重的城市。平原城市为满足发展需要,用水量增大,从而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有40座以上的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因此,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提供安全、稳定的建筑场地,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采取减灾工程予以治理;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也需要及时给予治理。
(3)对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意义与作用
西部各省(市、区),特别是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尤其严重;东北老工业基地因矿产资源开采诱发的采空地面塌陷和露天边坡稳定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因此,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减灾工作。
(4)对资源开发的意义与作用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赖于优良的地质环境,又对地质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的尾矿弃石形成了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露天采矿形成的边坡破坏,地下采矿引发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突出,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为了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也必须对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此外,还需对地下水超采诱发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防治。
(5)对国土安全的意义与作用
沿国界分布的界河因塌岸灾害常造成国土面积的损失,从而威胁国土安全;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使国土质量下降,可开发利用程度降低。因此,亟须对界河塌岸灾害进行整治,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实施有效的减灾工程,提高国土安全度。
㈦ 认识大数据对减轻地震灾害有什么意义
1、经过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这句话的问题在于没有主语。版可以改成“经过汶权川大地震,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或“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欢腾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拥抱和迎接圣火——人拥抱圣火是会烧伤的~呵呵个人意见哈,是改成“欢腾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圣火”或“欢腾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圣火,以拥抱迎接火炬手”
㈧ 基本认识
4.1.1 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一般以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为典型代表,是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类似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的“地面破坏灾害”(ground-failure hazards)。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则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生产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壳外表圈层,它的上界面为起伏的地表面,下界面为人类活动影响的最大深度(约20km,水库诱发地震最大深度),在陆地范围内,相当于地壳的硅铝层。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发展,地质界常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4.1.2 地质灾害区域暴发的基本特征
地质灾害预警对象主要是降雨、融冻等极端气象条件变化引发的区域或流域群发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局地暴雨影响下的完好斜坡地区是坡面型“链式”反应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这类地质灾害具有显著的特点,是实施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的重点与难点。它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内出现。
2)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区域多灾种呈群体出现。
3)“链式”反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同一地点逐次快速转化,破坏力极强。
4)同时暴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内先后或同时出现,具有突然暴发性,宏观上完好的坡体突然滑塌或“奔流”;当地人称为“涡旋炮”或“山扒皮”。
5)持续超强降雨作用:局地区域性持续超强降雨造成极大冲刷力,使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松散堆积层奔涌而下。
6)地形陡峻,地质结构上软下硬:一般斜坡坡度25°~70°,高差100~400m;地质上具备二元结构,上为松散堆积层,下为坚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触处形成强大渗流带;松散堆积层厚度小,一般0.5~5m。
7)植被类型特殊:生态环境不利于固坡稳定,如大量种植毛竹、杉树等浅根性、速生速长类树种,在持续的暴风、暴雨“耦合”作用下加剧斜坡表层的整体破坏。
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房屋、道路建设切坡而很少维护,缺乏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房屋结构简易、破旧,房屋结构抗破坏强度低。缺乏灾害风险意识。
9)后续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如中国新滩滑坡(1985年6月12日),菲律宾特大滑坡灾难(2006年2月17日)。
10)发灾区域总体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重大,但单点损害的规模较小。
11)分析发现,滑坡的发生在过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两项参数中,存在着一个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时,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
12)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
13)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或局地单点暴雨达到临界值时出现突发性群发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1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过程后期或雨后数天内出现。
4.1.3 预警分类
目前,对单体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在技术上相对比较成熟,也比较易于开展群测群防工作,而对群发型地质灾害,特别是一定地质背景下由气象因素引起的群发型滑坡、泥石流的预警预报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显不足。群发型地质灾害是指在某一区域多灾种呈群体出现的现象。地质灾害预警是一种包括预测与警报的广义“预警”,在时间精度上包括了预测或预估(估测)、预警、预报和警报(数小时)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是一个政府机构、工程技术与公众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体系。
按预警对象的物理参量划分,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可划分为空间预警、时间预警和强度预警3类,一次圆满的预警应包括这3个物理参量,且应该计算做出每个物理参量发生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从而确定向社会发布的方式、范围和应急反应对策。
(1)空间预警
空间预警是在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比较明确地划定非确定时间内滑坡泥石流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及其危害性大小。空间预警基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层突变等)和诱发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诱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极大差异。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也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有条件时,应分别研究预警地区的24h降雨强度(h24)、1h降雨强度(h1)与10min降雨强度(h1/6)与岩土体饱和状态及滑坡或泥石流复活的关系。
(2)时间预警
时间预警是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单体),给出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某一种(或多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将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将要发生的预警信息。时间预警基于预警区域的地质环境状况、诱发因素发生范围与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等开展工作。时间预警一般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技术观测,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专家会商,并报有关管理部门认可后发布。
(3)强度预警
强度预警是指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规模、暴发方式、破坏范围和强度等做出的预测或警报,是在时空预警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预警,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追求的目标,也是目前研究工作的最薄弱环节。
由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既有其地质演化的内在规定性,又受多种随机因素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时间、空间和强度三要素的预警也就都存在一个可能性大小(概率描述)的问题,目前以预警等级来表示。
4.1.4 预警阶段划分
地质灾害预警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或勘查评价)、观测(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灾害发展趋势分析会商、预警信息传播和适度的准备反应或防治对策等5个步骤,相应包括了预测(数年)、预警(数月)、预报(数日)和警报(数小时)等多个层次的多种精度的预警功能(表4.1)。预测是指时间精度较低,着重灾害发生集中的区域,预测基础是调查数据;预报、临报和警报的时间精度较高,必须有系统连续的观测或监测数据和基于正确的区域地质环境分析或地质体变形模式的综合分析。
表4.1 预警工程的阶段划分
4.1.5 预警产品发布
预警产品一般用红、橙、黄和蓝和绿五色表示,一般用暖色调表示比较危险,冷色调表示比较安全,因此,预警产品等级对应的色调划分为5级(表4.2)。
表4.2 预警产品等级及色标
㈨ 简述汶川大地震抗震抗震救灾的意义
2008年5月12日,这必将成为国人难以遗忘的一天。当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截止目前,仅四川地区就已造成数万人死亡。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国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汶川地震之极度惨烈,是为国殇。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难以幸免。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父母永失其所爱,孩子永失其所亲。汶川成为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
一、众志成城 抗击震灾
今天,当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自救之时,我们依然要发扬这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全社会紧急动员起来,与灾区人民同患难、共呼吸、心连心。有了这样的同胞之情,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灾难便也能在分担中减小
二、中华同悲 举国哀悼
5月19日14时28分,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的“头七”。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哀悼氛围中,举国降半旗致哀,我们用全民族的眼泪,悼念这次地震灾害中的罹难者、在救灾中的牺牲者,更用全民族的意志,昭示中国对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极大尊重
三、汶川一震 痛变中国
汶川地震激发的新全民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
四、同心赈灾 共患国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间有情,送大爱度劫难。四川大地震,遇难的兄弟姐妹及其家人的巨大伤痛,使得所有国人椎心泣血。尽管我们看到,灾难发生后,那些身处灾区蒙受灾难的灾民,那些奋战在救灾一线的救援人员,以及热切向灾区伸出援手的全国人民,用人间大爱和人性光辉穿透了灾难的阴影
每条依次展开论述,可以说很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㈩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自然灾害预测预防中激发因素与分析方向的意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陆地面积缩校同时,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陆地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以上表明大陆部分冰川的伸展与退缩,影响范围扩及全球。在这里,显然冰川的扩大与收缩是原因,其影响是结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缩又是许多原因造成的。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以上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体,反之,整体也制约着部分要素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