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衢州工程地质

衢州工程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1-27 21:12:15

❶ 衢州的自然环境

衢州的地理位置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18°01′到119°20′,北纬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北邻 安徽,省内与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下辖江山市、龙游、常山、开化县、柯城区(县级)和衢江区(县级)。全市现有46个乡、47个镇、2597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62个城市社区。土地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华夏古陆北缘,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中部为钱塘江凹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东逐渐展宽。境内平原占15% ,丘陵占36%,山地占49%。北部为千里岗山脉,西部为怀玉山脉,南部为市内最大山脉仙霞岭山脉,全市最高点为江山市的大龙岗,海拔1500米。
衢州的自然环境
衢州境内水量丰富,其中五分之一为地下水,五分之四为便于直接取用的地表水,且水质优良。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水质,市区是全浙江省唯一一个饮用水源保持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达到4000多立方米,接近全浙江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其中开化县人均占有量最高,达到8000多立方米,远远高于我国2300立方米的人均值。
衢州不仅水资源充足,水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大量分布在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等地,平均每年可发电超过7亿度。现有的水力发电站包括乌溪江水电站、黄坛口水电站、铜山源水电站、庙下水电站、峡口水电站等。其中黄坛口水电站被称为“浙江第一颗夜明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中型水电站,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水电站,还有“水利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衢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亿年前奥陶纪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

❷ 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管理

一、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得出实证权重后概率法和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两种方法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合理。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选择相对保守的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作为风险区划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图7-28,见彩页),同时以实证权重后概率法作为补充。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大约占整个衢江区面积的1/3,主要的行政区域为:北部地区的灰坪、太真、庙前、双桥和上方镇的大部分;南部地区的岭头、洋口、举村和湖南镇、坑口、长驻、大洲镇的南部小部分地区。这些区域地形地貌主要为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降雨量也相对较高,存在的地质灾害危害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这些区域是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区域。

二、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一)衢江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人口密度表7-37可以看出北部地区灰坪、太真、双桥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北部地区主要位于地质灾害风险性较大的区域,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衢江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制定一些有利于这些乡镇人口外流的政策,以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性较大的区域的相对人口密度。

(2)详细勘查该区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同时详细勘查该区域那些建在泥石流隐患沟口、滑坡隐患点及附近的居住人口状况,对这些人口状况和房屋进行统计和登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居住在这些隐患点附近的居民采取搬迁策略,达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

表7-37 衢江区各个乡镇建筑面积上人口密度表

注:该人口密度是指乡镇人口数与乡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深灰色表示整个乡镇位于高风险区,浅灰色表示部分位于较高风险区。

(3)加强该区域内人口密集区及活动频繁区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该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降雨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该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地质灾害高威胁期降低其风险的目的。

(4)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该区域内人口较集中且人类活动较频繁地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段进行防护,如采取减少物源、改变排水径流方式、加固坡脚等措施。

(5)对该区域内居民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过程及产生的危害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身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预防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从最大限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二)衢江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安全

图7-29(见彩页)为衢江区主要道路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西北部和东南部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存在着一定道路及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对位于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区域内的道路段、通讯设施基座分布位置等基础设施,采取详查方式摸清其所处位置的地质灾害类型、威胁程度等隐患情况。

(2)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详查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段及位置进行防护,如采取减少物源、改变排水径流方式、加固坡脚等措施。

(3)加强该区域内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该存在基础设施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降雨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该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地质灾害高威胁期降低其风险的目的。

(三)衢江区土地利用方向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结合土地利用方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制定衢江区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与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相结合;在兼顾本地区资源制约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南部和北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大的区域规划较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活动。

(2)在土地利用方向上,优先开发和发展衢江区中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低的区域,同时将衢江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大的区域作为发展旅游和生态用地。

(3)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性政策,将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区域内的经济繁荣区的经济重心迁移,达到在该区域内减少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最终以降低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度。

(4)若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区域内不得不开展大规模工程活动,在进行充分的工程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专门的气象监测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机制。

三、结论

(1)本次研究是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为研究区,将地质灾害的危险预测与灾害损失分析和概率风险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预测灾害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对其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级别进行了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并展开了相应的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管理研究。

(2)本次研究采取了基于统计学的Bayesian方法的数据驱动权重模型(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数据驱动权重模拟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滑坡历史分布数据,建立滑坡分布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即根据在各影响因子不同类别中滑坡分布的统计情况来确定各影响因子对滑坡灾害的贡献率(权重)大小。与专家知识模型相比,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和可靠,避免了专家的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后,利用另一时期的滑坡分布历史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成功率预测,使评估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可以得出: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响最大,表明它们对衢江地区的地质灾害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最小。

(3)承灾体易损性包括物质易损性和人口易损性。承灾体易损性不仅取决于承灾体本身的承灾能力,还取决于当地社会抵御滑坡灾害的能力,这包括减灾措施、灾害预报和灾害应急准备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次研究选取了人口分布密度、房屋建筑物财产价值、通讯基站投资、公路、耕地资产、园地资产、林地资产等承灾体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同时采取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衢江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行了评估。

(4)本研究根据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易损性评估的研究结果,通过交叉运算得到了衢州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滑坡风险性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滑坡危险性主要受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响,滑坡易损性主要是人口分布影响较大,居民点和道路及通讯基站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东南部林地资产较大,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这些地区滑坡风险性较高。

(5)在风险管理上,应加强衢江区风险性较高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内的人口密集区及活动频繁区、道路和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周边的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这些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这些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针对这些地区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危险地段进行防护;在土地利用方向上,应减少对该区域的大型人类工程的投入,将该区域作为发展旅游和生态用地。

图7-2 衢江区地形地貌影像图

图7-7 滑坡影响因子图(a)

图7-7 滑坡影响因子图(b)

图7-8 滑坡影响因子二值权重图

图7-9 滑坡后概率预测图

图7-10 预测二值图

图7-11 通讯基站分布图

图7-12 房屋财产图

图7-13 道路图

图7-14 耕地资产图

图7-15 园地资产图

图7-16 林地资产图

图7-17 人口分布密度图

图7-18 财产易损性

图7-19 人口易损性

图7-20 滑坡易损性

图7-21 滑坡易损性重新分类图

图7-22 滑坡危险性(后概率法)

图7-23 滑坡危险性(指数叠加法)

图7-24 滑坡风险性(后概率法)

图7-25 滑坡风险性(指数叠加法)

图7-26 实证权重后概率法

图7-27 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

图7-28 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

图7-29 衢江区交通道路与通讯基站分布图

❸ 浙江衢州地坤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浙江衢州地坤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02月2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一专般经营项目:工属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工程勘察劳务类(岩土工程治理、工程钻探、凿井)等。
法定代表人:张杰
成立时间:2006-02-20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80000005021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衢州市柯城区双港街道艺春路58号2楼

❹ 衢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衢州旅游特色:
衢州旅游资源丰富,经普查表明,衢州现有各类旅游资源单体1192个,分属121种类型。衢州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同时还拥有紫微山、钱江源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文物古迹多达2040余处。
衢州旅游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景点丰富、交通便捷、特产众多、野趣较浓等优势,确实是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称。
衢州有着非常难得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纯朴的民俗民风。衢州境内多山多水,钱江源是钱塘江的源头,九龙湖、月亮湖、仙霞湖是衢州山水旅游线上的明珠,江郎山、紫微山、古田山、齐天山(又名九华山)等景点则是衢州山水旅游线的精华。九龙湖风景区,两岸青山,一江碧水,有千岛湖之秀、三峡之美,是避暑疗养休闲的好去处。首期开发的九龙湖水上乐园,以黄坛口水库人工湖为主,配以现代化的水上游乐设施,可供游人饱览湖光山色、田园风光,怡情养性,乐趣无穷。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有被誉为“南孔圣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宗孔氏家庙、围棋仙境烂柯山、“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江郎山、“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国际地科联组织确立的我国首枚“金钉子”。

衢州美食特色:
美食之一:“三头一掌”,即兔头、鸭头、鱼头和鸭掌。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药等辅料烧制的“三头一掌”味道鲜美、色香俱全,到目前为止,在衢城烧“三头一掌”的大排档达150余家,几乎成为夜宵的主打品牌。
美食之二:烂柯山鱼。“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围棋发源地烂柯山下,有一个石室鱼庄,是吃鱼的好去处,那里有鲇鱼、鲑鱼、汪刺鱼、石斑鱼、老虎鱼、太阳鱼,做法别具匠心。
美食之三:药王山药膳。药王山药膳以绿色为主,有仙菇养颜羹、药王如意鸡、神农三宝鸭、千金小龙鱼、韭菜胡桃、栗子腰花、蜂蜜雪梨、清螺香粥、猪脚绣花针和小公鸡炖山王杞等。

衢州工业特色:
衢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发展势头良好。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410工程”,即培育建立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有机硅单晶硅等4个全国制造中心,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钙产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制品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在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优先扶持列入“410工程”的特色产业,以提升区域特色竞争力,加快衢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其中市本级主要扶持衢州经济开发区的矿山风动机械、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等产业发展。
衢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99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城市总体规划内的新兴综合区,规划及行政管辖范围为26.5平方公里。下属三个工业功能区,其中:1、东港功能区;2、白沙功能区;3、金属制品加工功能区。
经过十年的建设,有入园企业近700家,投产的工业企业1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区内常住人口4.5万人,企业职工2.5万人。区内形成了金属制品加工、机械电器、皮革服装、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2004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工业增加值8.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 .21亿元,区内企业出口交货值8.29亿元。

❺ 衢州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我做作业要用!!!!!!!!!!!

你是做调查报告吧?我这里有做了一半的,可以给你。
来自家乡的调查报告——

前言
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吃着美味的小吃,看着繁华的街市,我不禁疑惑起来:衢州到底在 哪里?衢州的历史如何?衢州的自然环境如何?

正文
衢州的地理位置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18°01′到119°20′,北纬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北邻 安徽,省内与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下辖江山市、龙游、常山、开化县、柯城区(县级)和衢江区(县级)。全市现有46个乡、47个镇、2597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62个城市社区。土地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华夏古陆北缘,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中部为钱塘江凹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东逐渐展宽。境内平原占15% ,丘陵占36%,山地占49%。北部为千里岗山脉,西部为怀玉山脉,南部为市内最大山脉仙霞岭山脉,全市最高点为江山市的大龙岗,海拔1500米。

附:衢州地理位置图

衢州的历史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辖区内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矛等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属百越之地。
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一作大末)。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荆王国地。十二年(前195),吴国地。景帝四年(前153),诛吴王刘濞,复属会稽郡。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新安县改属东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说溪以县得名,仍隶东阳郡。
南朝宋、齐、梁三代,新安县隶属不变;陈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领信安、定阳2县,隶缙州。
隋大业三年(607),太末、定阳2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为州治;同时,析太末县之西设白石县并置榖州,州领太末、白石2县,白石为州治之所;七年(624)废衢州,并定阳,须江、白石、太末4县入信安县,隶婺州;贞观八年(634),从信安、金华2县析置龙丘县;武后垂拱二年(686),复置衢州,辖信安、龙丘、常山3县,属江南道,信安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龙丘县之西置盈川县,衢州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5县;证圣元年(695),分须江、定阳、弋阳3县置玉山县,隶衢州;天宝元年(742),改衢州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同年,玉山县改隶信州;衢州仍辖信安、龙丘、须江、盈川、常山5县,信安为州治,隶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779),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复隶浙江东道;二年(781),又改隶浙江西道;贞元三年(787),复隶浙江东道;元和七年(812),废盈川县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隶衢州
五代时,衢州属吴越国(907-978),州治倚西安,辖西安、龙游、常山、江山4县;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
北宋时西安县仍为衢州治,属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总管府,西安县倚廓,隶江淮行省浙东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西安倚廓,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衢州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顺治八年(1651),浙闽总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治所;宣统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县并入衢州府,由府兼理县事。
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军政分府,兼理县事;民国元年(1912)二月,废府,改西安为衢县;三年(1914),实行道制,衢县属金华道,并为道尹驻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复设,道尹仍驻衢县;十六年(1927),设第一特区县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衢县;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衢县仍为公属属址;一九四六年,专员公署与保安司令部合并,称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驻衢县;一九四八年,衢县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址移金华。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县解放,始设军管会,后建衢州专员公署。衢州市,专属仍驻衢州,县政府迁至樟潭镇;一九五一年,撤销衢州市,县府迁回衢县城区,专署驻衢县;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专员公署撤销,衢县属金华专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并入衢县;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龙游县并入;一九六一年,复置常山县;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复衢州市,县、市并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县并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龙游县析出,另立县治;一九八四年,辖区不变;一九八五年五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市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五县及柯城区;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县改县级市,属衢州市。
衢州的自然环境
衢州境内水量丰富,其中五分之一为地下水,五分之四为便于直接取用的地表水,且水质优良。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水质,市区是全浙江省唯一一个饮用水源保持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达到4000多立方米,接近全浙江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其中开化县人均占有量最高,达到8000多立方米,远远高于我国2300立方米的人均值。
衢州不仅水资源充足,水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大量分布在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等地,平均每年可发电超过7亿度。现有的水力发电站包括乌溪江水电站、黄坛口水电站、铜山源水电站、庙下水电站、峡口水电站等。其中黄坛口水电站被称为“浙江第一颗夜明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中型水电站,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水电站,还有“水利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❻ 衢州水资源调查报告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eases of longyou large ancient underground caverns

李丽慧 牟会宠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摘 要: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支顶为主的观赏式保护措施.图7,参14.
关键词: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力学破坏;水害;保护措施
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02(2004)03-0018-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编号:40272112)
作者简介:李丽慧(1976-),女,河北省行唐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研究.
作者单位:李丽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牟会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杨志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陆民(浙江省龙游县文化旅游局,浙江,龙游,324400)
徐建宏(浙江省龙游县文化旅游局,浙江,龙游,324400)
郑舰(浙江省龙游县文化旅游局,浙江,龙游,324400)

参考文献:

〔1〕杨志法,王思敬,许兵,等.龙游石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8(3),292-295.Yang Zhi-fa,WANG Si-jing,XU Bing,et al.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Longyou stone caverns and primary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0,8(3),292-295.
〔2〕杨志法,李丽慧,潘炜.关于大型古地下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3(5):23-27.YANG Zhi-fa,LI Li-hui,PAN Wei,et al.Discussions about large-scale ancien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2003.3(5):23-27.
〔3〕王思敬.巧夺天工的龙游石窟[J].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2001,20(3):8-9.WANG Si-jing.The wonderful artical excelling nature,Longyou Grottoes[J].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Trends,2001,(53):8-9.
〔4〕李丽慧,杨志法,张路青,等.关于龙游石窟斜顶"设计"中工程科学问题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3(4):25-29.LI Li-hui,YANG Zhi-fa,ZHANG Lu-qing, et al.On the engineering scientific problems about the inclined roof design of LongYou Grottoe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3(4):25-29.
〔5〕HATZOR Y H,TALESNICK M,TSESARSKY M.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stability of the bell-shaped caverns at Bet Gurvrin,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2002,(39):867-886.
〔6〕TALESNICK M L,HATZOR Y H ,TSESARSKY M.The elastic d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of a high porosity,anisotropic chal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2001,(38):543-555.
〔7〕孙钧,凌建明.从工程科学角度看浙西大地的龙游石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2(1):131-133.SUN Jun,LING Jian-ming.Examining the Long-you Grottoes in the western land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1,22(1):131-133.
〔8〕SUN Jun-Lin,JIANG ming,JIA Gang.China's Longyou grottoes,Zhejiang province[J].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2001,6(3):44-46.
〔9〕浙江省地质矿产厅区调大队五分队.衢州市幅地质图说明书[R].1995.The 5th Unit,Regional Survey Team,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Zhejiang Province,Instruction of geologic map,Quzhou city breadth[R].1995.
〔10〕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衢县幅,金华幅)[R].1982.Team of Zhejiang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Areal hydrogeology census report (Qu xian breadth Jinhua B) 1:200 000[R].1982.
〔11〕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GU De-Zhen.Basement of Rock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M].Beijing:Sciences Press,1979.
〔12〕冶金工业部第一地质勘查局二队.衢州市水利水电局,浙江省衢州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R].1997.The 2nd Team,Bureau of Geology Investigation,Ministry of Metallurgical Instry,Bureau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of Quzhou City,Survey report of ground water sources[R].1997.
〔13〕叶仲魁.龙游县水利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YE Zhong-kui.Water conservancy annals of Longyou county[M].Beijing:The Union Press,1990.
〔14〕李丽慧,杨志法,潘炜,等.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加固方法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5(6):98-101.LI Li-hui, Yang Zhifa, Pan Wei,et al.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and reinforcement methods of the large ancient underground cavern group found in Longyou[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5(6):98-101.

收稿日期:2003年12月26日

出版日期:2004年9月25日

❼ 衢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一、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根据浙江省小流域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1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开采沉陷、岩溶塌陷)等四种,其中以滑坡为主,共31处,占60.8%;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各有8处,各占15.7%(表7-4)。

表7-4 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30处,占58.8%;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占41.2%(表7-5):

表7-5 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根据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6),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44处,占86.3%;次为中型,共7处,占13.7%(表7-7)。

表7-6 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

表7-7 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统计表

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一)滑坡(隐患)

滑坡是衢江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共31处,占60.8%;规模以小型为主,为28处,中型3处;已发生点19处,隐患点12处;稳定性较差11处,稳定性差20处。

滑坡大多发生在20°~40°的斜坡上,平面上呈半圆或舌形,剖面上以直线型或阶状为主。一般长20~70m,宽20~60m,厚1~3m;最大长300m(长大于100m的5处),宽250m(宽大于100m的3处),厚10m。一般方量500~6000m3,最大33万m3(大于10万m3的三处)。

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岩组多为坚硬较坚硬其他沉积岩岩组、坚硬块状上侏罗系火山岩岩组、坚硬块状燕山晚期花岗岩岩组,以土质滑坡为主,滑体由含碎石粉粘土、碎石土等残坡积土体组成,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滑动面一般为(较完整)基岩面。滑坡以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动形式较为常见,具蠕动期长、多期次发育等特点,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常为暴雨引发。

滑坡实例:湖南镇里村胡家滑坡

该滑坡位于湖南镇里村胡家自然村东北山坡,低山地貌,出露地层为中侏罗统马涧组地层。该滑坡始发于1955年,从1998年起,每逢雨季,后缘均出现裂缝,现后缘裂缝长10m,宽0.1~0.3m,可测深度0.3~0.5m,2002年前缘出现小规模崩滑,毁坏房屋一间。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长28m,宽22m,厚3~4m,体积2200m3。主滑方向240°(图7-3)。

图7-3 湖南镇里村胡家滑坡隐患平面、剖面示意图

滑动面为基岩面,滑体为残坡积碎石土,结构松散;下伏基岩为中侏罗统马涧组含砾粗砂岩,厚层状构造,较完整。雨季,松散土体饱和,重量增加,抗剪强度降低,雨水沿基岩面渗流,易诱发土体失稳。该滑坡稳定性差,对前缘住户(23人)构成较大的威胁。

(二)崩塌(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崩塌8处,占15.7%,均为小型规模,已发生点6处,隐患点2处,稳定性较差3处,稳定性差5处。一般方量小于2000m3,最大39000m3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40°的陡坡上,一般坡高8~15m,崩落体多为残坡积物和风化破碎基岩,崩塌处基岩层理、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部分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倾向坡外;前缘修路、建房削坡破坏了原有地质体的应力平衡,增大了临空面。种种因素为崩塌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崩塌实例:峡川镇失母湾村崩塌

该崩塌位于上方镇-衢州公路旁(峡川镇失母湾村),丘陵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劳村组地层。2001年6月初次发生崩塌,2002年8月崩塌三次,随即后缘出现一条裂缝,长80m,宽0.4~1m,垂直位移0.5~0.8m。该崩塌平面形态呈半圆形,长60m,宽90m,厚2~4m,方量16200m3,崩落体为残坡积碎石土和松散破碎基岩(图7-4)。

图7-4 峡川镇失母湾村崩塌平面、剖面示意图

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劳村组砂岩,中薄层构造,岩石风化较强,层理发育,产状15°∠14°、30°∠15°、50°∠19°,近倾向坡外,属不利结构面;斜坡原始地形坡度约40°,开挖后,增大了前缘临空面;受放炮影响,基岩更加破碎。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发生崩塌。该崩塌稳定性差,对过往车辆和行人构成一定的威胁。

(三)泥石流(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泥石流8处,占15.7%;小型、中型规模各4处;已发生点2处,隐患点6处;稳定性较差2处,稳定性差6处。一般厚0.5~1.5m,最小方量800m3,最大18万m3

从泥石流发育的地形地貌条件看,衢江区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沟谷较顺直,坡降较大,沟中或山坡上有较多的松散物质(部分为人为堆积);暴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条件,泥石流基本发生在7、8月份,与降雨的集中季节相一致,如2002年8月15日特大暴雨就引发了5处泥石流(隐患);泥石流发生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双桥乡黄蒙沟泥石流毁坏房屋200多间)。

泥石流实例:双桥乡田蓬至坞口泥石流隐患

受“8·15”特大洪灾影响,在沟中堆积了大量的碎块石松散物,厚0.5~1.5m,体积约45000m3,属中型泥石流隐患。主沟长约2.0km,纵坡5°~15°。泥石流综合评分为83分,泥石流易发程度属低易发,威胁6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程度属较大级。逢雨季,可能进一步发展,属较危险级。建议加强监测,沟旁及沟口住户适当搬迁避让。

(四)地面塌陷(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地面塌陷4处,均为小型规模;已发生点3处,隐患点1处;稳定性较差点4处。塌陷面积100~5000m2。两处为岩溶塌陷,塌坑1~3个,单个塌坑基本呈圆形,直径5~7m;一处是已闭坑的矿坑塌陷,规模小,距村庄较远,已趋向于基本稳定;另一处为矿坑塌陷隐患,正在开采,位于村庄的斜下方,危害程度为较大级,应引起重视。

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

灾害活动时间有两个特点:

其一,2002年发生的灾害最多,共3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8.8%,这与两次大暴雨有较大的关系。

其二,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该期间发生地质灾害3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72.5%(表7-8),与这一期间连续降雨、丰富的降雨量密不可分。

表7-8 地质灾害发生月份统计表

注:其余11处灾害发生月份不详。

(二)地域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于境内南、北部中低山及丘陵区,在15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双桥、太真、湖南、上方四个乡镇数量最多,共3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64.7%。境内各乡镇灾害点具体分布见表7-9。

表7-9 地质灾害点地域分布统计表

(三)空间分布规律

从标高分布来看(表7-10),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海拔600m高程以下,共4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92.2%。这一带地势相对较平缓,残坡积物相对较厚,人类工程活动(修路、建房削坡,开垦种植等)较多,破坏了山坡的平衡状态,易诱发地质灾害。

表7-10 地质灾害标高分布统计表

(四)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从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分布统计(表7-11)来看,滑坡多发生在20°~40°的斜坡上,崩塌一般发生在大于40°的高陡人工边坡或陡崖,而泥石流、地面塌陷受地形坡度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表7-11 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分布统计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