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发布时间: 2021-01-27 16:10:43

『壹』 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5 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事发地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地铁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治安管理、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救援物资供应和及时补充、恢复生产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灾难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秩序。
5.2保险理赔
地铁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5.3调查报告
属于Ⅰ级响应行动的地铁事故灾难由领导小组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国务院可以直接组成调查组。属于Ⅱ级以下响应行动的地铁事故灾难调查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必要时,领导小组可以牵头组成调查组。
应急状态解除后,现场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灾难原因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必要时,修订城市地铁应急预案,并及时作出书面报告。
(1)应急状态终止后的两个月内,现场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向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2)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发生事故灾难的地铁基本情况,事故灾难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经验教训和事故灾难责任人及其处理结果等。

『贰』 求一篇大学作文,关于自然灾害的,还有解决办法

为提高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促进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 总则

(一)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

(二)凡是在我省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地震、雪灾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特大自然灾害,均适用于本预案。

(三)根据国家救灾工作方针,救灾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工作按照本预案规定由省政府统一领导,黑龙江省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救灾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协同地方政府开展救灾工作;未达到本预案启动条件的较大自然灾害,由按灾种设立的指挥部视情况启动专项救灾预案,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各级民政部门是救灾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

二、启动条件和启动程序

(1) 启动条件

凡一次灾害过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启动本预案。

1、农作物绝收面积60万公顷以上(含60万公顷);

2、倒塌房屋5万间以上(含5万间);

3、因灾死亡100人以上(含100人);

4、牧区牲畜死亡10万头以上(含10万头);

5、5.5级以上(含5.5级)破坏性地震;

6、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含1%)。

(2) 启动程序

1、民政、气象、地震、水利(水务)、国土资源等灾害预报部门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即可向省救灾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建议。

2、省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预警预报,召开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会议,发出启动命令,确定启动规模,落实救灾责任。

3、各工作组及成员单位接到启动命令后,迅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救灾工作。

三、灾情报告

省民政厅按照民政部特大自然突发灾害应急报告规范要求组织报告。

(一)特大自然突发灾害的责任报告单位

1、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2、县级以上水利(水务)部门;

3、县级以上地震监测机构;

4、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

5、县级以上地方政府。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发布灾害预报。

(二)特大自然灾害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特大自然灾害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接到特大自然灾害报告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灾害主管部门报告。

行署、市、县政府应当在接到特大自然灾害报告1小时内向省民政厅和灾害主管部门报告;省民政厅和灾害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30分钟内向省政府报告。

(三)灾情报告的内容

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和灾民生活安排情况,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求。

四、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机构设置

省政府设立省救灾应急指挥部,省长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由任省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等专项指挥部总指挥的副省长和省军区首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成员单位:省民政厅、财政厅、水利厅、计委、农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公安厅、卫生厅、教育厅、交通厅、司法厅、信息产业厅、粮食局、气象局、地震局、广电局、物价局、药品监管局、通信管理局、民航局、储备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省委宣传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省农业银行、省建设银行、省军区、省武警黑龙江省总队。

省救灾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省民政厅厅长兼任。

根据工作需要指挥部设7个工作组:灾情收集评估组、抢险转移安置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医疗防疫组、恢复重建组、宣传报道组。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设立本部门救灾应急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应急救灾工作。

各行署、市、县政府也要设立相应的救灾应急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负责本区域内的抢险救灾和灾后救济工作。

(二)主要职责

1、省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省救灾应急工作;部署救灾应急准备措施;督促检查救灾应急工作的人、财、物落实情况;检查下一级救灾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的救灾工作;根据灾情发展情况派出救灾现场领导小组,实施靠前指挥;决定请求中央和外省支援;研究解决有关救灾应急工作的重大问题。

2、省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掌握、上报和发布灾情信息;组织召开省救灾应急指挥部会议,制定救灾应急具体对策方案,传达省救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收集各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省救灾应急指挥部报告;负责省救灾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3、省救灾应急指挥部工作组成员单位及其主要职责:

灾情收集评估组 :省农委、民政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气象局、地震局。

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负责对灾害损失以及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抢险转移安置组:省军区、省武警黑龙江省总队、省民政厅、司法厅。

负责抢险、转移安置灾民和国家重要财产。

后勤保障组:省民政厅、财政厅、经贸委、交通厅、信息产业厅、供销社、粮食局、通信管理局、民航局、储备局、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

负责抢险救灾的通信、交通、电力保障;负责运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和为灾民转移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负责为受灾群众提供吃、穿、住、医疗防疫等物资保障。

安全保卫组:省公安厅

负责灾区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灾区特别管制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负责灾区金融、档案等重要部门、重要设施及物资的安全保卫。

医疗防疫组:省卫生厅、药品监管局

负责为灾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提供医疗救治,负责抢险救灾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负责灾区卫生防疫、疫情监测和信息收集上报工作;负责国内外捐助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接收、管理和发放工作。

恢复重建组:省计委、民政厅、水利厅、教育厅、建设厅、交通厅、司法厅、通信管理局、电力公司、民航局、哈尔滨铁路局。

负责帮助灾区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住房;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学校校舍的恢复重建和教学组织工作;负责灾后损毁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修复工作;负责修复或重建狱政设施;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组织指导等工作。

宣传报道组: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负责组织新闻单位对抢险救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4、成员单位职责:

省军区:组织指挥受灾地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视灾情发展,根据地方政府需要,协调驻军、军事院校参加抢险救灾。

省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帮助灾区抢险救援、转移灾民,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协调和组织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省民政厅:负责全省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制定和修改省级救灾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演练;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灾民生活救助预案;负责储备灾民生活所需的紧急救援物资;负责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申请、管理救灾款物;负责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以及捐赠款物的接收、下拨、管理工作。

省水利厅:负责水情、汛情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按照省防汛抗灾指挥部的要求,组织制定抗洪抢险预案;负责组织抗洪抢险救援;参与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和上报;负责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

省经贸委:负责协调铁路、邮电、电力、商业、物资、医药等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省计委:负责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

省财政厅:负责救灾应急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督。

省交通厅、民航局、哈尔滨铁路局:负责应急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及时运送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负责交通设施的修复。

省建设厅: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和工程设计施工等指导工作。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省农委:负责组织灾民抗灾自救、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转移期间的牲畜安置饲养等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组织紧急救援队伍,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疾病情况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保证灾区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

省教育厅:负责转移受灾学校,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工作。

省公安厅: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省司法厅:负责监狱等特殊场所安全,妥善转移和安置被监管人员。

省粮食局:负责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建立紧急情况下的粮食供应制度。

省气象局:组织发布天气预测、预报,为防灾抗灾提供服务。

省地震局:承担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地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分析会商,及时提供震情发展趋势。组织地震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省药品监管局:负责紧急救助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负责国内外捐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抢险救灾的通讯保障和灾后通讯设施抢修工作。

省信息产业厅:负责保障应急频率的使用,搞好灾区无线电监听监测工作,维护空中电波,视情况实行局部空中管制。

省电力公司:负责组织抢修因灾损毁的各类电力设施,保障救灾指挥用电。

省储备局、供销社:负责受灾群众生活急需物品和急需救灾物资的组织、储备、供应工作。

省物价局:负责灾区市场物价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灾区市场物价稳定。

省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灾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多种经营等经济活动的有关税费减免工作。

省农业银行、省建设银行:按照经营原则和要求负责提供灾区建设和灾民生活所需信贷资金。

五、救灾准备

(一)建立紧急救援队伍。交通、电力、通信、消防、卫生等部门和驻军要建立不同类型的紧急救援队伍。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紧急救助演练,灾害发生后要及时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二)成立专家评估组。省民政厅负责组织省气象局、水利厅、地震局、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抽调有关专家组成评估组,对天气、雨情、水情、汛情、震情及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预报和监测;及时向省救灾应急指挥部提供灾情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建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数据库。县级以上政府应建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数据库(易发生灾害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地理特点、河流水库、生命线工程等),运用卫星遥感通讯等手段,使之在预警时能预报出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失情况,提高灾情收集报告的科技含量。

(四)完善救灾储备制度。完善省级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增强省级粮食调控能力。省统一规划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6市和省农垦总局设立市级救灾仓储网点,储备必要的救灾专用物资,主要包括救灾帐篷、衣被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资等。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可以采取在平时与当地商业企业签订协议等形式,确保灾后24小时内送到灾区。

(五)加强救灾的基础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救灾装备建设,为救灾部门配备专用救灾车辆和通讯工具,保证应急救灾工作需要。

(六)搞好救灾宣传工作。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结合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六、特大灾害应急反应

(一)市、县政府的应急反应

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地的行署、市、县政府,应立即启动本级政府救灾应急预案,紧急投入抢险救灾,迅速转移受困群众,妥善安排灾民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收集和汇总灾情,在第一时间内向省民政厅和灾害主管部门汇报。

(二)省级灾害主管部门的应急反应

省级灾害主管部门在接到下级灾害主管部门的报告后,应及时了解情况,掌握灾害的发展动态,制定救助措施,指导督促当地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保护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维护灾区治安秩序。省民政厅要及时组织灾害评估小组赴灾区核实评估灾情,迅速向省政府和民政部报告。

(三)省政府的应急反应

省政府接到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报告后,根据灾情,启动省级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总预案,实施统一领导和指挥;紧急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资金、交通工具等用于抢险救灾;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救灾捐赠活动;请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紧急支援。

『叁』 福州仓山、长乐、闽清、南平武夷、莆田北岸等五地连动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2011年7月)

一、目的意义

本次演练是一次检验性演练。目的为检验福建省国土系统的省、市、县(区)、乡四级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性能。

(1)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检验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完善应急机制。

(4)试验应急处置现场和省厅、事发地国土部门的信息传递程序和保障性能,应急装备适用性。

(5)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二、地点

(1)现场:福州市仓山区螺州镇鳌山村

(2)指挥部场所:现场总指挥部设在福建省国土厅八楼会议室;分会场设在福州市国土局;现场指挥部设在螺州镇鳌山村灾点附近

三、时间

2011年7月21日9:00—11:00。

四、组织机构

(一)组成单位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宣教中心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仓山螺州镇镇政府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仓山分局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仓山分局螺州所

福建东辰综合勘察院

莱卡广州公司

长乐市国土资源局

闽清县国土资源局

武夷山市国土资源局

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湄州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分局

(二)指挥体系人员名单及分工

总指挥长:何南飞

总指挥:何永金、周伟栋

副总指挥:王轩、张景臣、涂俊芳、王国民

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下设策划评估组、室内会商组、现场应急组、后勤保障组。

1.策划评估组

王国民、刘顺桂、李欣、薛恺、陈欣、黄俊宝、仓山分局有关人员。

负责演练方案设计、演练实施的组织协调、演练各环节评估总结等工作。

2.室内会商组

(1)省厅室内组:何永金、周伟栋、涂俊芳、刘顺桂、陈欣、任木华(厅信息中心)。

(2)市局室内组:张景臣、市局地环处。

负责演练实施过程对灾情、险情的分析、判断、实施处置措施意见会商、组织专家讨论等工作。负责将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传回室内接入视频系统,供专家会商。

3.现场应急组

现场总指挥:王轩

副总指挥:王国民、李苏健

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全过程的组织领导,下设调查组、监测组和信息传输组。

(1)警戒组:组员有国土仓山分局、国土所、协管员;负责组织群众转移、设立警戒线、警示牌、现场警戒值班。

(2)调查组:吴道荣、黄俊宝、陈生东、龚崇辉、郑忠敏、余敏(市国土局)、国土仓山分局,福建东辰综合勘察院;负责收集和调查现场灾情、险情、地质环境条件,并做出危险性、危害性评估,分析发展灾情、险情,提出处置建议。

(3)监测组:江峰、邱海源、莱卡广州公司;对灾情、险情实行动态监测,选择适宜的监测手段、确定监测对象、频率、安放监测仪器,对监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趋势预测意见。

(4)摄影组:厅宣教中心、温传忠、王凌;负责现场拍录演练全过程,实时记录演练动态,开展演练宣传等工作。

(5)野外信息组:洪儒宝、邱海源、齐听;负责演练指挥部和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传递,保障网络、通讯动作通畅。文字、图片、视频在演练指挥部能够迅速查看、观摩,现场可迅速接收和查看。

4.后勤保障组

吴丽明、杨东森、徐红卫、仓山分局、仓山螺洲镇政府、螺州所等

负责调集演练所需物资设备,保障调配车辆,保障人员生活和安全保卫等。

现场调查设备:手持GPS、照相机、摄像机、全站仪、土壤水分测量仪、测角仪、对讲机、笔记本电脑、摄影测量定点标志、探地雷达(福建东辰综合勘察院);

监测设备:滑坡裂缝监测仪、墙面裂缝报警器;通讯装备:手机、无线网卡、便携打印机、录音笔、手机;

安全装备:安全绳、安全帽、手电筒、雨衣、雨鞋、胶鞋、应急服装、警示牌、警戒线、塑料薄膜、车载电源转换器;

运输装备:越野车、导航仪、仪器箱。

5.分会场会商组

长乐市国土资源局、闽清县国土资源局、武夷山市国土资源局、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湄州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分局。

五、应急演练程序

9:00,总指挥长何南飞副厅长宣布:“福州市仓山区螺州镇鳌山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现在开始。”

(一)险情发现

(1)9:00,协管员发现险情,向螺州所报灾;

(2)螺州所向螺洲镇政府、仓山分局报灾,并赶赴现场;

(3)仓山局地环科人员、螺州所人员现场查看险情,统计受威胁人员超过500人;镇政府开始拉设警戒线,按村居群众转移预案模拟转移受威胁人员;

(4)中型以上险情,仓山分局向市国土局报告,市局向省厅速报,同时市局地环处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二)应急调查

(1)9:10,省厅接报后,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由王轩、王国民带队出发。(共15人,约需5部车)

(2)9:45调查小组到达现场,王国民总工根据预案分工安排应急调查工作。

1)吴道荣在滑坡前缘开展调查,主要调查地层岩性、岩土体厚度、已发生滑体规模;陈生东拍照,测量坡度、坡高。前缘安放前缘测量标志牌。

2)黄俊宝、龚崇辉到后山开展调查,主要调查拉张缝裂缝形态、发展变形趋势。进行GPS定位,安装滑坡裂缝监测仪;负责应急监测,安放坡顶识别标志;

3)江峰、王镇在灾点前缘安全地带架设全站仪,进行三维摄影测量滑坡基础要素;

4)邱海源采用土壤水分测量仪测量坡体土体含水率;叶成华在滑坡前缘、半坡、后缘安放测量标志牌;

5)×××用探地雷达测量土层厚度;

6)江峰现场做摄影成果分析,用笔记本电脑将摄影照片生成现场DEM图像;

7)洪儒宝用手机、无线网卡传送GPS定位、土壤含水率、探地雷达数据等。

(3)调查发现,险情情况复杂,现场组难以确定威胁范围。10:30现场调查组要求开展视频会商。野外信息组将调查成果传回八楼值班室。

(三)视频会商

1.信息系统调用

9:10,会商组在厅八楼会议室打开《地质灾害信息与预警系统》的基础图件、螺洲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防灾网络,查阅相关责任人、监测人,打开遥感影像信息,进行基本情况分析。

2.视频系统接通

9:30,厅八楼会议室接通福州市国土局、国土仓山分局、长乐市国土资源局、闽清县国土资源局、武夷山市国土资源局、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湄州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分局的外网、政务内网、视频系统。

先行请长乐、闽清、武夷山、北岸等地按顺序分别报告地灾发生情况(每地2~3分钟),报告一处后,厅地环处刘顺桂了解灾情,调阅上报的材料和厅《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遥感片、地质、资料。提出应急处置建议(1~3条)。可选择一处重大情况向何处长汇报,下达处置措施(1~3条)。

可以在此时同时安排四个县会商,或者此时安排两个县,演练现场会商结束是再安排两个县(请信息中心确定)。

3.接通室内与螺州野外的通话会商。

10:30,通过视频会议终端播号手机,将野外手机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保证参加视频会议的各个会场都听到通话、进行会商。会商过程中,演示指挥部播放现场传回的照片和影像。

(1)江峰介绍应急调查情况:

江峰:“经调查踏勘,该滑坡高约20米,宽60米,自然坡度约30°,坡脚经人工开挖,边坡高约2米,坡度约45°。母岩为燕山期粗粒花岗岩。表层残坡积土层厚约5~6米,下部为碎块状强风化层。

已变形滑动体的轴长约25米,宽20米,厚度约3.5米,土方量约1750立方米。后缘山体发现后缘坡面出现2道裂缝,裂缝宽10~20厘米,延伸长30~40米。基本属于推移式土质滑坡。滑坡稳定性差,威胁坡脚村民、小学和坡顶部队驻地共约130多人的安全

目前,已转移受威胁学校师生和群众200余人。”

(2)王国民介绍拟采取处置应急措施:

王国民:“根据调查及监测数据判断,该滑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鉴于目前仍在下雨,滑体有进一步加剧变形的趋势,其潜在规模预计约1万立方米,威胁范围将有所扩大。因此,拟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

1)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变形区并完善排水系统。

2)继续撤离处在危险范围内的160名未转移人员,并加强巡查监测,防止人员回迁。

3)本轮强降雨结束3~5天、坡体基本稳定后,立即清除后侧山坡残留的松散土体及滚石。”

(3)前后方互动,讨论撤离范围及人员数量。

(四)响应终止

王轩通过手机与何永金通话。

王轩:“何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已部署到位,目前险情处于可控范围。已设立监测仪器,由当地国土所负责监测,定时报告监测组;受威胁的60名师生和群众已临时安置于螺洲镇中学。现场应急处置是否结束?”

何永金:“可以,请仓山分局做好后续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上报。”

何永金:“演练结束。”

六、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演练评估是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作出客观评价,并编写演练评估报告的过程。

演练结束后由监测中心编写总结材料,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演练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完善预案的建议;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肆』 上海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应急演练方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为确保本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根据本年度目标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拟于2011年12月5日进行一次以探测工作为重点的演练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应急演练目标

(1)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协调组织、指挥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检验应急救援专用物资、装备、技术等储备情况。

(3)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后勤保障能力。

(4)提高队伍熟练运用高科技技术设备仪器与方法参与应急救援,提升整体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5)确保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快速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演练实施的依据

(1)《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方案》。

(3)《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处置预案》。

三、演练时间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练地点及项目

(1)地点:万安路1399号(广粤路西侧、万安路到底)(图1)。

图1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理位置

(2)工程名称:闸北区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号地块工程(图2)。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