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㈠ 地质灾害勘察
现在地质灾害防治已经进入实践阶段。这项工作怎么做?当前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现根据著者十余年来参与这方面工作的经验总结,粗浅地论述一下这个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地质灾害勘察。
1.地质科学实践领域
首先谈一下地质灾害防治在地质工作中的地位。1983年著者在河南省地质学会年会的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地质科学有两大实践领域,第一个是找宝,这是地质科学从它的形成开始到今天一直进行的一项工作,包括固体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及气体矿产资源;第二个是防灾,防治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工程活动中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就是防灾措施;②自然地质灾害防治,这方面内容很多;③环境破坏和恶化防治,这是一种慢性危害,但是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需要进行防治。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发展,地质灾害发生愈来愈严重,具有成倍增长的趋势,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可以主动地进行防治,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著者在1989年曾经提出“减灾就是增产”,只搞有形的增产,不搞无形的防灾,有形的增产就被抵消了。所以说,防灾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减灾就是增产”。减灾事业,现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地质工程学原理
2.地质灾害的定义
什么是地质灾害?有这样那样的定义,其说不一。著者给的定义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为地质灾害,其不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那只是地质作用,构不成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它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着,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才构成地质灾害。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只有认识了地质灾害,才能防治地质灾害,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勘察就是为认识地质灾害工作的。不做这项工作,就去治理地质灾害,很可能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3.地质勘察类型及服务对象
为了认识地质灾害,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勘察工作,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机制、理论,为鉴别地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来鉴别是不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形成过程、机制、危害及防治方案。我们怎样开展这一系列工作呢?主要的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勘察。要认识地质灾害,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但是目前的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是五花八门的,很多是不符合地质灾害勘察要求的。为了弄清地质灾害勘察概念,我们必须弄清地质勘察类型和内容,为了简明地阐述这个问题,归纳如表14-1。
表14-1 地质勘察类型及内容
表14-1所列的区域地质勘察又叫做区域地质普查,这项工作是探讨地质构造区域规律,为规划服务,为找矿规划也好,为工程建设规划也好,为国土整治规划也好,都必须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基础上来做;矿产资源勘察工作目标是为寻找某一种矿产资源,评价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储量及开采条件,它是为工业建设服务的;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工作者最熟悉的一项工作,它的工作内容是勘察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服务,防止工程建设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最近提出来的地质灾害勘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的。
4.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
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包括6种:
(1)调查地质灾害和孕灾体分布范围及规模;地质灾害已经发生了,它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可以直接调查。对于已经有前兆,还没有发生的应该作出预测,如果发生时,它的影响范围和规模可能有多大为灾情评估和预测做准备。
(2)已产生的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及将要产生的地质灾害灾情预测和评估;
(3)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变形体或灾害体结构、运动机制、变形趋势预测(稳定性、影响范围)调查研究;
(4)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外动力作用——可治;内动力作用——难治)。
地质工程学原理
著者看到有一些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特别是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在灾情评估和预测问题上说不准,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现在我们对变形体稳定性如何评价还有一些办法,但是将来它一旦成灾时的影响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目前研究还不多,这就影响到灾情调查和预测,所以说灾害产生的规模和影响范围是地质灾害勘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灾情调查和预测评估工作是地质灾害勘察与其他类型的地质勘察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地质灾害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灾情不好说该防治还是不该防治。灾情包括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及对环境的破坏,即常说的三大效益,灾情评估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内容,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独特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做好。
第三方面内容是孕灾条件、孕灾体特征、成灾原因分析、变形体或灾害体结构、运动机制、变形趋势预测(稳定性、影响范围)的研究。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核心工作,这对研究防灾方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有了这方面内容,我们才能进行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工程治理可能性应该分别看待,比如说,外动力诱发的,包括人类活动和地质外营力诱发的地质灾害,工程可以治理;内动力造成的,比如断层活动,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来说是很难治理的,有的是无法治理的,可以采取躲和抗的办法来防灾,如地震,躲,有时也没有办法躲,我们可采取抗震设防来防灾。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也不都是要治理或值得治理的,防灾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抗和躲,进行工程加固和居民点搬迁,这种情况一般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低,治理投资很大还不如搬迁和适当地加固,如四川省云阳县东大井滑坡,灾情很严重,但是治理的效益很低,而且三峡水库建成2000年蓄水时,这个村子就要淹没,显然,治理是不合理的,还不如提前投资搬迁,这是合理的。搬迁、躲避和工程治理主要决定于防治效益。防治效益,前面已经提出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具体,好论证。社会效益比较复杂,牵扯到政治和文化,比如说,西藏有一个琼结县,正在受到泥石流的威胁,但是防治的经济效益不大,可是社会效益很大,藏族的很多名胜古迹在那儿,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合葬的大墓也在那儿,社会效益很重要,这个点就必须防治。还有环境效益,也很重要,要综合判断来确定该不该治。
另外一项勘察内容是变形监测。著者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著者的意见是在地质灾害勘察伊始就要把这项工作做起来。地质灾害勘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我们利用这一年时间进行变形监测、收集变形资料,对评价灾害体或变形体的活动性是非常宝贵的。著者遇到很多情况是,根据计算结果,它是稳定的,可是观测结果是裂缝还在发展。如链子崖危岩体的稳定性,有的计算得出的安全系数是3.7,有的计算得的安全系数是1.7,谁也没有计算出它不稳定,可是观测结果是变形继续在发展。原因在于你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很难选准。计算结果只能做参考,那怎么办?我们要尊重监测结果。变形还在发展,说明它是不稳定的,这个结论是可靠的,这说明变形监测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变形监测的重要性是监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防止施工过程中产生意外事故。第三个重要意义是检查治理效果。你说治理好了不行,要看治理的实际效果。效果检验不是一年半年就行的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检查。比如说,豆芽棚滑坡经过治理后变形明显减小,但是还在微弱地活动,现在又在产生反弹,是否是变形就完了呢,还要继续进行观测。韩城电厂治理完工了以后,确实是不动了,后来又动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
下面再谈一下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编写内容。1995年著者审查了6个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比较合乎要求的只有一个,原因是没有规范,著者认为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基本内容还是可以提出来的,有下面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及历史,灾情调查及预测评估结果(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和破坏);
第二部分:阐述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理地貌、地质等);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区域特征、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孕灾体(变形体)结构、边界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地质灾害成因、成灾因素、变形机制、稳定性分析、运动过程和影响范围预测;
第四部分:论述治理的必要性:根据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论证;论述治理的可能性;论证防灾方案;
第五部分:结论。
㈡ 水文地质现行规范有哪些所有的,越详细越好啊!!急要~
DL/T 5034-2006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 电力行业标准
SL 373-2007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水利行业标准(SL)
《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
EJ/T 1194-2005 地浸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
GB 12719-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其中GB标准更新了好几次。另外还有关于地质钻孔的规范:
DZ-T0047-1993_水文水井钻机技术条件
DZ/T0181—19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突然找到一个之前下载的表格,也给你吧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HG/T 20578-1995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规程
HG/T 21587-1995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标准
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
CJJ 56-199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CJJ 57-199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
CJJ 61-1994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GB 50021-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GB 50218-199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307-1999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J 27-19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GBJ 112-1987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J 123-198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
GBJ 145-1990 土的分类标准
JGJ 69-1990 PY型预钻式旁压试验规程JGJ69-90
JGJ 72-1990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JGJ 84-1992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
JGJ 87-199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JGJ 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JGJ/T 8-19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GB/T 18508-2001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 299-20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 299-2004
SL 286-200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
SL 245-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SL 245-1999
SD 128-1987 土工试验规程(第三册)
DL/T 5034-1994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
DL/T 5074-1997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96-1999 电力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定
DL/T 5102-1999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规程
DL/T 5104-1999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
DL/T 5109-1999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DL/T 5125-2001 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
SL 326-2005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DZ/T 0223-2002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DZ/T 0227-2002 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
DGJ 08-37-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附图A、B、C、D)
CJJ 61-200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ECS 34-199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
CECS 99-199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附条文说明)
DBJ 08-37-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 08-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
DLJ 206-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DZ 44-1986 城镇及工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017-19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JG/T 5061.7-1995 黄土取土器
JTJ 269-1996 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附条文说明)
JTJ/T 320-1996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附条文说明)
SDJ 24-1988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测技术规程
SL 237-20001-1999 土的工程分类(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2-1999 土样和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3-1999 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4-1999 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5-1999 比重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6-1999 颗粒分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7-1999 界限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8-1999 湿化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9-1999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0-1999 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1-1999 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2-1999 承载比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3-1999 回弹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4-1999 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5-1999 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6-1999 黄土湿陷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7-1999 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8-1999 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9-1999 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0-1999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1-1999 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2-1999 排水反复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3-1999 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
SL 237-20024-1999 自由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5-1999 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6-1999 收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7-1999 膨胀力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8-1999 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9-1999 弹性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0-1999 土的变形参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1-1999 单轴抗拉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2-1999 振动三轴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3-1999 共振柱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4-1999 冻土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5-1999 冻土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6-1999 冻结温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7-1999 冻土导热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8-1999 未冻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9-1999 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0-1999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1-1999 原位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2-1999 原位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043-1999 原位直剪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4-1999 十字板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5-1999 标准贯入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6-1999 静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7-1999 动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8-1999 旁压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9-1999 载荷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0-1999 波速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1-1999 原位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2-1999 原位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3-1999 粗颗粒土的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4-1999 粗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5-1999 粗颗粒土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6-1999 粗颗粒土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7-1999 反滤料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8-1999 粗颗粒土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9-1999 粗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0-1999 粗颗粒土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1-1999 化学分析试样风干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2-1999 酸碱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3-1999 易溶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4-1999 中溶盐石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5-1999 难溶盐碳酸钙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6-1999 有机质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7-1999 游离氧化铁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8-1999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9-1999 土的矿物组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J 7-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SYJ 58-1989 静力触探技术规定(含条文说明)
TB 10014-1998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TB 10017-1999 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TB 10042-1995 铁路工程地质膨胀土勘测规则
TB 10055-19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
YBJ 31-1986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YBJ 42-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TBJ 37-1993 静力触探技术规则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YB/T 9009-1998 岩土工程勘察结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
YB/T 9033-199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和供水管井工程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
YS 5205-2000 岩土工程现场描述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6-2000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7-2000 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8-2000 钻探、井、槽探操作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3-2000 标准贯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4-2000 注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5-2000 抽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6-2000 压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8-2000 岩土静力载荷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9-2000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0-2000 十字板剪切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1-2000 现场直剪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2-2000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3-2000 静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4-2000 旁压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J 225-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B 9010-1998 岩土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
YS 5227-1995 湿陷性土起始压力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
JGJ/T 143-2004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9-1996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
YS 5230-1996 边坡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
DL/T 5074-2006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34-2006 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
SY/T 0049-2006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
HG/T 20691-2006 高压喷射注浆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HG/T 20693-2006 岩土体现场直剪试验规程设计规定
HG/T 20694-2006 振动沉管灌注低强度混凝土桩施工技术规程
CECS 55-1993 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
DBJ 08-19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
DL/T 5385-2007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监理规范
TD/T 1009-2007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
㈢ 求一份关于油气,区域地质,地质灾害的地质勘察报告或者防灾设计报告
网
作者
沈茂丁 , 王峰 , 徐文毅 , 赵庆磊
摘要
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发育,为了确保管道施工、运营
㈣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规范有哪些
这个涉及的比较多了,你可以去论坛上找找!我只晓得可以参考工程地质手册!还有推荐论坛:岩土勘察和地信网!
㈤ 地质灾害勘察都用到哪些仪器
不同地质灾害需要抄不同的仪器进行袭勘察。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
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
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
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勘察一般采用野外踏勘,辅助非侵入式仪器。
如面波仪,声波仪,可以大致确定
1.滑坡面,前沿的位置
2.地裂缝位置,宽度
3.地面沉降,塌陷后地层形态
湿陷黄土主要还是靠室内固结试验确定湿陷系数等参数。
砂土液化用标贯和静力触探判别。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上应该都有。
其他再高级的就没有了`基本都是靠两条腿+罗盘仪+皮尺
㈥ 崩塌地质灾害勘查需要哪些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102I9—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17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 地质灾害
㈦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内容简介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现分为14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2.增加了“术语和符号”章;3.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5.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6.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7.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8.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黏土”作了修订;10.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11.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同时压缩了篇幅,突出勘察工作必须遵守的技术规则,以利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执法依据。
㈧ 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意见
梁其华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050021)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 征求意见稿的五点看法和修改建议。
关键词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分类;意见及建议
1 对征求意见稿的看法
地质原本档案是地质科技档案的一部分,是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随着地质档案管理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的全新要求,地质档案管理方法和理论应用的内容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充实和提高,把地质档案管理流程规范化、程序化、数据化和标准化。笔者根据几年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浅谈对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几点看法。
标准使用过程中,一些地质技术人员对原本资料分类认为比较繁琐,在整理分类过程认为因分类多麻烦且又增加工作量,建议少分几类。笔者认为:原本档案分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查询和利用;重点既要保持资料内在联系又要说明问题简单。所以只要我们编目有序、有律、清楚,一份一号,少划分几个类对资料归档合理性并不受影响。
由于近几年地质项目新增了质量认证资料和质量自护检资料。这些资料怎样归类,试行办法中没有提到。
《地质档案立卷归档备考表》中审查意见一栏是项目负责人签名。因多数单位原本档案地质资料初步验收是由管理部门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和资料管理人员组成,若单独由项目负责人签名不能反映出其他评审成员,笔者认为应改审核人签名较为合理。
现执行的原本档案立卷规则是地矿部1964年颁布的办法相对滞后,已不能指导目前新增的资料类别归类。致使在工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法规依据,建议加快制定新标准。
对类目编排顺序内容几点不同看法一一列举如下。
(1)A3地形测量类(代字:测)。
A3.1 成果底图(此条和“底”字类第A1.3 条类似,在归类时易混淆)
A3.3 各类地质观测点、监测点、孔、坑、槽、硐等勘探工程点的三维坐标测量成果,勘探剖面起止坐标等(和“观”字类第A4.3条中的“调查观测点”有类似之处)
A3.4 质量检查验收意见(和“ 物”字类第A8.7 条、“文”字类第A9.5 条类似)
A3.5 各种测量观测记录簿、计算簿、仪器检查手簿(建议去掉“ 观测”两字,观测记录簿归入“观”字类)
(2)A4地质观测(调查)类(代字:观)。
因为“监”和“观”都是指野外的工作地质资料,在实际工作中也常把“监”类资料和“观”类资料放在一起。为了保持资料内部的联系性和减少归类的难度、繁琐,建议合并“观”和“监”字两类,统为“监”字类。
(3)A5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代字:探)。
A5.1.8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A5.1.9 地下水稳定水位观测记录(从概念上看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建议归“观”字类)
(4)A8物探类(代字:物)。
A8.1 报告及其附图、附表、附件(和“ 底”类相似)
A8.2 实际材料图(和“ 观”字类第A4.2 条类似)
实际工作中涉及此类资料并不多,建议删去物探类。
2 原本档案归档修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按各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用性建议把地质科技文件材料类别归为:文、底、测、监、遥、探、样、物、设、研、机、实十二类。类的设置原则是:按本标准设类,有则设之,无则空缺,不得增设;类别不明确的科技文件材料应归入相近的类别。新增的各类质量自护检资料应归入母本类中。
A1 技术文件类(代字:文)。包括上级下达的工作计划、任务书、委托书、合同书、协议书、勘查申请登记材料、技术指示文件、专家建议、专家会议纪要、重要技术措施、技术请示汇报、技术总结、野外质量评审文件、质量认证资料、申报奖励等。
A2 底稿、底图类(代字:底)。包括最终成果报告及其附图、附表、附件的底稿和最终成果评审、认定文据。
A3 地形测量类(代字:测)。包括地形测量成果底图、实际材料点的测量成果、测量手簿、测量计算手簿和测量技术总结等。
A4 地质监、观(调查)类(代字:监)。包括长期观测点记录、动态曲线、统计表及观测收集气象、水文、地震、工程活动资料。野外原图、清图、实际材料图、实测剖面图、观测记录簿(卡片)、照片、底片等。
A5 遥感解译类(代字:遥)。包括附有遥感解译报告或说明书、解译图、航卫片、解译卡片等。
A6 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代字:探)。包括钻孔、各类野外试验记录及成果、坑槽、井的原始记录、素描图、柱状图、展示图等。
A7 样品实验测试类(代字:样)。包括岩、土、水的化学分析成果,岩矿鉴定成果,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岩、土测年成果、样品的采集存根及送样单等。
A8 物探类(代字:物)。包括各类物探成果报告、实际材料图、野外记录簿、计算簿、仪器原始记录图纸、照片、电算数据处理成果图等。
A9 技术设计类(代字:设)。包括勘查项目总体设计、各类不同专业等的设计及其附图、附表的复制本。
A10 综合研究类(代字:研)。包括各类专题性、综合性研究成果资料,作为成果报告依据的中间性分析、计算成果。
A11 电子文件类(代字:机)。包括勘查过程中形成的以磁带、磁盘、光盘为载体的文本、图表、图像等数据文件。
A12 实物地质资料类(代字:实)。包括重要建筑物轴线或代表性勘查剖面的岩心样及岩石(土)标本,不良地质体代表性标本,重要实验、测试样品副样,重要矿物、化石标本及光片、薄片等。
㈨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目录
1 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3.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2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3土的分类和鉴定
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4.2地下洞室
4.3岸边工程
4.4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4.5废弃物处理工程
4.6核电厂
4.7边坡工程
4.8基坑工程
4.9桩基础
4.10地基处理
4.11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1岩溶
5.2滑坡
5.3危岩和崩塌
5.4泥石流
5.5采空区
5.6地面沉降
5.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8活动断裂
6特殊性岩土
6.1湿陷性土
6.2红黏土
6.3软土
6.4混合土
6.5填土
6.6多年冻土
6.7膨胀岩土
6.8盐渍岩土
6.9风化岩和残积土
6.10污染土
7地下水
7.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7.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7.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9勘探和取样
9.1一般规定
9.2钻探
9.3井探、槽探和洞探
9.4岩土试样的采取
9.5地球物理勘探
10原位测试
10.1一般规定
10.2载荷试验
10.3静力触探试验
10.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0.5标准贯人试验
10.6十字板剪切试验
10.7旁压试验
10.8扁铲侧胀试验
10.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10.10波速测试
10.11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10.12激振法测试
11室内试验
11.1一般规定
11.2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11.3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
11.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11.5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11.6岩石试验
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取样和测试
12.2腐蚀性评价
13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一般规定
13.2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13.4地下水的监测
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14.1一般规定
14.2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14.3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附录A岩土分类和鉴定
附录B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附录C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附录D膨胀土初判方法
附录E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附录F取土器技术标准
附录G场地环境类型
附录H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