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
1. 中科院地质院有哪些专业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研究所图书馆目前藏书约35000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现刊350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有:地球物理学报(SCI收录)、岩石学报(SCI收录)、第四纪研究、地质科学、工程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研究所还是三个国家一级学会的挂靠单位,它们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哪个城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AS)199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1年在南京成立,其前专身为1928年成属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南京成立,其前身为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1929年在北京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200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并入该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同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该所。整合后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最重要和最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所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南京,侯德封任所长。同年迁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1978年,分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建立。
1997年,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建立;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边坡岩土工程力学联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国科学院对前中央研究院24个单位接管,其中气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并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九章任所长。
195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
1959年,通过兰州分所的方案,莅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为5个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后归属七机部),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划归国家地震局建制,并脱离中国科学院。
1978年,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1994年,组建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
1999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
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主任为朱日祥院士。
2007年,朱日祥院士为第二任所长。
4. 我想问问: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什么区别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是两个不同的单位.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5. 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好考还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好考
中科院的研究所多,考的难度不一样,地科院的研究所也不少,相对而言,在矿产资源领域比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容易,比地化所难
6. 张宏福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宏福,1962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山阳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组长,岩石圈演化实验室主任。
1981年 毕业于山阳县县中。
1985年 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获本科学士学位。
1988年 毕业于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理硕士学位。
1998年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 Holloway 学院地质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1991年 西北大学地质学,助教
1992~1994年 西北大学地质学,讲师
1995年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 Holloway 学院地质系,访问学者
1998~2001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2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有博士后3人,博士生2人和硕士生2人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化学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岩石学报》编委
《Geochemical Journal》编委
北京市朝阳区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英国伦敦大学Martin A. Menzies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研究所Steven L. Goldstern教授
香港大学孙敏教授
日本冈山大学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心Eizo Nakamura教授
法国国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Etienne Deloule教授 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减薄过程及其动力学
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时空演化规律
华北东、西部岩石圈的差异演化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二)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论文发表奖
7.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推免
自己去中科院地质所网站上了解导师的情况,然后跟他电邮联系询问相关的事宜,在推版免之前先跟权你中意的导师联系是很重要的,这个所每年收几个人吧,我们班今年有个成绩巨好的有意去那边,他跟我说,人家老师告诉他不看学校,看你面试复试的成绩,成绩靠前自然录取把握大些。我是地质大学的
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怎么样
你是要考研还是去那里工作?
考研的话,相对高校比较公平,因为回中国科学院大学也答刚开始招本科生没几年,相对来说生源还是缺不少的,对于外校考进来的基本上属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有条件的话,提前联系想报考的老师,这样对你面试时比较有利。
待遇的话,相比高校是很高的,基本上生活不愁。相比较中科院其他所,算中等水平。
这里大师云集,光院士就二十多,如果想搞科研的话,氛围算挺好的。
想进来工作的话,要求很高,没有最低要求,择优录取,一般至少SCI+国基。以后发展前景不错
9. 北京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在哪里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姐
街26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宗溥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赵宗溥研究员根据对喜马拉雅山系构造特版征和造山体制的分析权,批评将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
在分析了大陆内部,尤其是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地层、化石等资料后进一步指出:“碰撞造山学说在世界各国早已流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碰撞造山作用描叙某个造山带或造山作用。殊不知碰撞造山说法,根本是没有地质事实根据的臆说。”对这种理论和实践本末倒置的学风,赵宗溥研究员疾呼:“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地质来说,无论部分或全部的板块构造学说,不合于实际,必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