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学校潜在地质灾害

学校潜在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26 03:50:26

1. 地震灾难与学校安全征文

林浩 男,1999年出生,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往教学楼外转移,还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他在下面组织同学们唱歌,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自救成功,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的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的逃离,而是又镇定的返回了废墟,将压在他旁边的两名同学救了出来,交给了校长,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数受伤。逃离了废墟的小林浩此时却发现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其后,小林浩来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索性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天之内,网络上便出现了大量寻找林浩的帖子,还有热心的网友建立了“九岁小英雄林浩”吧,几日之内发帖便超过了150条,与此同时,京华时报等媒体又对林浩做了更进一步的采访和报导。许多中国人从小林浩身上看到了我们祖国未来一代的希望,他的乐观和勇敢感染了每一个人。据悉,小林浩目前被安置在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他已同其父母取得了联系,目前状况良好,六一还要到北京来参加特别的庆祝活动。 关于林浩的报导: 一、·12地震发生时,映秀镇上一名年仅9岁半的小学生林浩成为了孤胆英雄。他在逃生时,接连将两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学救出教学楼,帮助同学安全脱险。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发生后,他就与父母失散了,双亲至今仍下落不明。 《央视》供稿 石凯峰 整理 5月12日那天,映秀镇渔子 溪小学二 年级的31名学生中,仅有10人在地震后幸免于难。这10名学生中,有两人都是被同班同学林浩冒险救出的。年仅9岁半的林浩,也成为了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在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林浩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他与小朋友一起逃出了教室。“逃到走廊上时,我被两名同学压倒了。当我使劲爬了出来后,发现两名同学都昏迷了。我拉出其中一人后,把他背出去。这名同学之后与母亲团聚。”将一名同学救出险境后,林浩又勇敢地折身回到走廊上,再次抱起另一名同学,逃出险境。这期间,身材瘦小的林浩由于力气不足,还不幸弄伤了手臂。 在背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岁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同时他的妹妹也跟他们在一起。 经过几天的寻找,3个孩子还是没有找到父母,他们开始与映秀镇转移的群众一起朝都江堰走。“我们在路上走了7个多小时,走的全部是小路,桥下面有条小路可以走”,林浩说起艰辛的7个小时显得轻描淡写。 “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给林浩检查的医生昨天告诉记者。一直到昨天,姐妹3人还没有自己父母的消息。 二、废墟下唱歌为大家鼓劲 自救后折返拽出俩同学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9岁半的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他在废墟下给同学唱歌。后来他爬出废墟,但没有离开,而是返回废墟,将两名同学拉了出来。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他逃出映秀,后来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听到小林浩的事迹后,中心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时,带他到北京来。 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 他在映秀留守了两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 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志愿者都叫他小班长 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透露:“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昨天上午,小林浩用泡沫围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随后把被子和枕头放在里面。“这是我搭起的新家。”他说。

满意,请采纳,谢谢了……。

2. 我们学校举行了向地震灾区捐款。(修改病句)

我们学校举行了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

3. 地震灾区学校重建时用于图书馆的名言警句、诗句、谚语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专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属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4. 如题,2013-4-27地震受灾情况,只要各个学校的,特别是最严重的学校,谢谢各位大侠。采纳后多加50分!

如果你想帮助灾区学校的话可以和那边的教育局联系查看受灾状况。芦山县教育局 0835-6522372 单位住所: 芦山县城南路98号

5. 学校要为某地震灾区的小学生捐赠两种新书,每种捐15套.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一套224元,一套1

解:
学校捐赠两种新书,每种捐15套,一套224元,一套16元,
则买书花钱
=15×224+15×16
=15×(224+16)
=15×240
=3600元
答:买书一共要花3600元钱。

6. 学地质灾害的哪个学校比较好

北大,中科大一类比较好。这两个学校的科研气氛很浓,系里的项目也很多纵向的自然基金委一类的项目。对以后打基础很好。

7. 学校为帮助地震灾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场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

困难中的一只手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光

8. 学校为地震灾区人民捐都要进行什么活动

学校为地震灾区人民军都要进行什么活动,进行捐款仪式动员会

9.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下面是材料。学校的地理竞赛题,自由发挥,<1500字

腾冲县位于横断山南段偏西部位,属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头区。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槟榔江上游腾冲县的猴桥、中和及龙川江上游明光、固东、界头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后发生大面积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1]。7.19灾害期间,腾冲县有2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中北部的猴桥、明光、滇滩、固东、界头、曲石和中和7个乡镇的42个村委会、316个村民小组受灾较为严重(图1),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08元[1]。这次灾害中,全县死亡7人,失踪2人,受伤4人,因灾伤病420人,成灾人口1.76×105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及危险地区群众3426人;倒塌损毁房屋5138间,损失存粮3.00×105kg,死亡牲畜2530头(只);农作物受灾4373hm2,成灾2755hm2,绝收1232hm2,冲毁埋没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损毁严重,10多个林业加工企业受灾停产;92条县乡、乡村公路受灾,毁坏公路150km、桥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缅猴桥口岸的公路全线中断;火山、热海、和顺、北海等旅游景区交通中断;损坏堤防18处,堤防决口8处,损坏护岸147处,毁坏人畜饮水工程50处,损毁大小沟渠154条、长125km,损坏小水电站5座,造成龙江2级、3级电站停机;破坏通讯线路100km、输电线路20km,18所中小学校受灾,校舍、围墙等垮塌严重,所幸的是学生们正在暑假之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灾害类型及成因1.1灾害类型及分布通过实地调查勘测,认为腾冲7.19灾害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边坡坍塌和崩塌,后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灾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腾冲县中北部槟榔江上游猴桥镇的永兴村、箐口村、东村、上街村等7村(因灾死亡5人)、中和乡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龙川江干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乡(死亡1人)、滇滩镇(失踪2人)和固东镇;零星分布于界头乡和曲石乡等山区,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于槟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坝区(图1)。1.2灾害的发育背景在行政区划上,腾冲县隶属云南省保山市,处于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与缅甸为邻。全县面积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汉、回、傣、佤、景颇、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该县地处高黎贡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峡谷和山间断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间的态势,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为位于东北角的高黎贡山大垴子峰,海拔3780.9m;最低点位于南部腾冲、龙陵和梁河3县交界处的速庆江边,海拔930m,相对高差2850.9m。腾冲是西南丝绸古道上的最后一站,以火山地热景观闻名于世,地震活动十分活跃;流经县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槟榔江、瑞里江上游龙川江等3条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县内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海洋性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春旱、夏秋涝的特点。县城位于云贵高原夷平面上的腾越镇,海拔1600m,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带性较明显,单点性暴雨多[3]。1.3灾害的主要成因腾冲7.19滑坡泥石流灾害均发生在森林植被覆盖度极高的中北部地区,其中短历时、高雨强的特大暴雨是灾害的主要外部激发因素,强烈的断裂活动、新构造运动和强风化的花岗岩松散层是其形成的内在因素,高山峡谷区内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沟谷为其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势能条件,加之6—7月份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体长期浸泡、饱水,最终导致山体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而人类某些不合理的开发及建设活动,如开采矿石、兴修水电、乱采乱伐、毁林种田等则加剧了灾害的危害程度和损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季风低压的共同影响,从7月17—19日,云南西部的怒江地区、保山市和德宏州的泸水、福贡、腾冲和盈江等地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其中腾冲和盈江地区降雨强度最大。据腾冲县气象局的降雨观测资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县出现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气过程达11次,7月7日以来全县范围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期间总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达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别为28.0mm和39.5mm;而从17日20时—20日08时县城降雨达81mm。县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据当地70~80岁的老人回忆,1903年发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后从未发生过这样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频率上可将7月17—18日的暴雨视为60a一遇。据腾冲县腾龙桥水文站观测资料,该次暴雨形成的龙川江洪水洪峰流量为建站以来最大,达1660m3/s,属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该次暴雨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即暴雨主要发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区,猴桥的年降雨量达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灾害亦多发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区。腾冲县猴桥、滇滩、明光一带与盈江县支那、盏西是该次暴雨的中心,其灾害也最为严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与降雨的分布一致性。腾冲县天然植被覆.


度较高,在1950年为59%,由于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减小到38%,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但在中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远高于县境其它地方,植被虽保护较好,仍然形成了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该次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据调查,7月18日9时30分,明光乡中塘村加谷山发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时猴桥镇永兴村发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时30分,槟榔江四级电站的4名勘测人员在猴桥镇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难;7月19日下午猴桥镇永兴村芭蕉岭发生滑坡,造成1名小学教师死亡。该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桥梁倒塌和洪水淹没还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见,灾害集中发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为多,故将这次灾害命名为7.19腾冲滑坡泥石流灾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腾冲县多属中山和高山区,以中山为主。本次灾害严重的中北部地区,海拔最高为县境内最高点。位于东北角的高黎贡山海拔3780.9m的大垴子峰,一般山岭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沟谷海拔在1000~1500m,岭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达2780.9m,势能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上述地区位于大垴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沿迎风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带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带,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激发动力[3]。(2)山坡坡度和沟床比降。研究区属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峡谷区,但同我国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区相比,区内山坡坡度相对较缓。据初步统计,除个别山岭坡度>40°外,绝大多数山坡坡度在30°~35°间,发生滑坡的永兴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槟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发生沟谷泥石流的猴桥、明光、固东、高田和热海等地的沟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备滑坡泥石流发育和运动的基本地形条件。(3)水系结构。此次灾害主要发生在腾冲县大盈江支流槟榔江上游流域和龙川江干支流。2条河水系发达,支沟众多,呈叶脉状分布于河流两岸,沟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两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积物及部分峡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间盆地和U型谷地。由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育,河床上漂砾、巨石鳞次栉比,跌宕起伏,淤积十分严重[4]。1.3.3地质及构造腾冲地区位于泸水—瑞丽断裂以西,邻近印度和欧亚板块接合部位,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的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南部。以发育的断裂构造、年青的活动火山、强烈的地热显著和地震活动而闻名[3]。区内大部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岗岩所占据,残留的上古界浅变质岩零星分布于酸性侵入体之间,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龙川江、大盈江和槟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盖大部分地区。受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地热活动影响,区内地层十分破碎松散,极易遭受风化,为滑坡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最薄风化层为10m,最厚超过100m,7.19灾害的绝大多数滑坡泥石流,如猴桥镇永兴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岭滑坡和中和乡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风化层发育。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具体表现为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温泉广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为滑坡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条件[4]。2滑坡泥石流灾害特征2.1暴发突然,成灾迅速引起腾冲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的7月17—19日暴雨发生突然,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雨集中于北部山区一线,加之暴雨发生于深夜,又有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长和沟道较短,故成灾迅速,难以防范和躲避。2.2形成灾害链,灾害由山区向山间平原延伸此次灾害由特大暴雨激发,其成灾过程是:首先在沟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径流冲蚀下,部分直接转化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积在坡脚和沟道中,为山洪冲蚀形成沟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沟后与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并挟带大量漂木和石块向河流下游运动。因此,该次灾害从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构成了一个灾害链,灾害由山岭扩展到坡脚,由山区逐渐延伸扩展到平坝区,亦由山村扩大到乡镇。2.3危害范围集中,区域性明显由于此次暴雨范围较为集中,局地性强,故灾害和危害仅发生在腾冲县城西北7个乡镇和毗邻的盈江的3个乡镇,其中以猴桥镇永兴村、箐口村、东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乡高田、大村和明光乡、滇滩镇和固东镇受灾最重,而对东部和南部的其它乡镇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2.4灾害数量大、规模小,个别破坏力强,伤亡及财产损失惨重野外调查发现,暴雨在腾冲北部地区造成滑坡泥石流达数千余处,构成威胁、造成危害的有100余.

多数规模较小,滑坡体积和泥石流堆积物大都在数十至数百立方米,且绝大多数位于居民点和农田以外,故未造成严重灾害。但成灾的几处滑坡泥石流规模较大,大都在数1000m3,而高田滑坡体积达2.00×105m3,由于规模大,滑动后破坏力极强,对公路、村庄造成严重威胁。2.5暴发频率低据当地老人讲,在1946年的7—8月间,猴桥和毗邻的支那一带也曾发生严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许多村庄都是那次灾害后从山上搬迁下来的;1952年猴桥乡小水井附近曾发生大规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后及此后的1984年灾害较为严重,但规模和灾害损失远不及2004年的7.19灾害;从1946年至今的58a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见,7.19泥石流灾害的暴发频率可视为60a一遇,暴发频率极低,为历史罕见。3滑坡泥石流灾害发展趋势预测2001年前全县共发现滑坡、泥石流、不稳定边坡、崩塌和矿山采空区地质灾害点302个[3]。1999年后降水明显偏多,其后热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趋于活跃,给当地村镇、旅游设施和乡城带来严重威胁。自2004年7月以来的连续暴雨在腾冲又引发了滑坡、泥石流数千处,造成灾害和形成危害的灾害点达100余处,有25处严重威胁1000余户、5000余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乡镇、县城、农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严重危害。这次灾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发生在以前灾害较为轻微的中北部地区,而原来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南部龙川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次并未发生严重灾害。这说明在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固体物质条件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暴雨成为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激发因素。7.19灾害发生后,除了上述7个乡镇直接引发了地质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外,同时也造成大量潜在的滑坡、崩塌,破坏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离破碎,斜坡大量失稳,形成许多临空面和拉张裂缝,许多规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继复活。该次发生灾害的地区又是当地的一个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频繁,一旦发生特大暴雨,将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并形成灾害链。调查表明,7.19灾害的发生,拉开了腾冲县区新一轮地质灾害活动的帷幕。除了这一次灾害的发生区以外,在其余地区也诱发了新的灾害险情。例如大量滑坡处于蠕滑阶段,个别已处于滑动前的临界状态,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因此,未来在灾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发下,滑坡泥石流灾害将逐步趋于活跃,它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山地环境的危害亦将进一步加剧,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将进一步扩大,防灾和减灾形势十分严峻。4目前的应急减灾措施4.1严密排查灾害隐患,及时转移严重隐患区人员和财产目前,除了加强对已发灾害和已有灾害隐患点的救灾、安置和动态监测外,应广泛发动群众和广大地质灾害监测报警人员、专业人员对各乡、村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查明灾害的分布现状、危害范围和程度、发展趋势,掌握灾害的整体情况。对暂时无法实施防治工程的严重隐患点,及时转移群众和财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5]。4.2制定突发灾害的应急预案7.19灾害的发生,为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针对严峻的地质灾害情势,应成立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制定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对灾害发生前人员的逃逸路线,安置场所和灾害发生后救灾抢险、经费筹集、人员疏散、交通保障、物资运输、灾民安置、卫生防疫、通讯传输等制定周密稳妥的计划。一旦发生灾害,应按照制定的应急方案执行,确保万无一失,井井有条。4.3及时向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目前必须将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特别是如何判别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及发生灾害后逃逸、避灾、救护和选择暂居地、安居地等知识宣传普及给广大的群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防灾救灾的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减灾宗旨。4.4加强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和预报7.19灾害发生前,腾冲县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合作做出了灾情预报,根据监测预报,及时撤离了许多灾害危险区内的群众,避免了更大的灾害损失,监测预报、报警工作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汛期继续加强对潜在威胁大、危及群众生命财产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监测,结合气象预报和灾害活动的各种迹象进行预测和预报。4.5做好灾民安置区的紧急灾害评估7.19灾害后,灾区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摆在灾区干部群众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对拟将安置灾民的地点,应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度的紧急评价工作,尽量避免在灾害隐患区建设。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边坡上兴建新居。因此,国土和乡村干部应加强灾民新建住房的监督工作,在修建施工边道、恢复被毁公路、水渠、开垦农田等时,严禁乱挖乱填。4.6修建应急减灾工程,提高防灾和抗灾能力对目前已处于蠕滑期和临界状态的滑坡,应及时堵填裂缝、同时将周边和坡面汇水引出滑坡体以外,防止水体渗入坡体;对滑坡体上的水田,应减少灌水量,防止水体下渗;对过陡的边坡和危岩、危树适当削坡和清除[4]。对危及村镇的泥石流和山洪,应修建铅丝石笼导流堤和干砌挡墙等临时性拦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滥。同时,清除河道和沟道狭谷段、涵洞、桥梁淤积物和阻碍行洪的建筑物,疏浚河道、沟道。5防灾减灾措施5.1开展山地灾害详查和活动性评估7.19灾害发生后,腾冲县又新增了数以千计的灾害点,灾害的数量、分布区域和活动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应尽快开展新一轮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查清灾害的活动规律、危害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灾害区划、危险度评价、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5.2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危险性分区是对灾害的区域性预测,可为地方城乡建设、公路、水利、农田规划和灾害防治提供指导性意见[6]。在区域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的影响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构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险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区对未来开展灾民安置、危险区居民搬迁和防灾减灾极为重要。5.3系统开展山地灾害治理工作对于严重威胁到城镇、厂矿、重要水利电力设施和较大的居民点的灾害点,应尽快开展灾害防治项目的规划建议、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轻重缓急,实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强灾害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对减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由于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且多处于偏远的山区,目前的气象、水文站点和灾害监测站点无法满足测报的需求。因此,应尽快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系统,如利用遥测雨量计和气象雷达,对雨量进行实时监测,利用GPS监测滑坡位移变形等。5.5加强部门协作,搭建灾害防御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国土资源部门,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气象、地震和救灾等多个部门。因此,应由主管领导协调各个部门,共同搭建山地灾害防御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灾害的整体防御能力。

10. 有关于学校的地震防灾预案怎么做

学校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保证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工作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震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甘州区教育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中心学校所属各中小学学校、幼儿园处置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应急活动。
(三)工作原则
1.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工作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本着“内紧外松”的原则,不麻痹大意,不掉以轻心,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布置、及时处理。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地震发生前,要立足防范,掌握主动,加强宣传,从细节抓起,适时演练,提高防范措施和自救技能,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应急反应水平;二是地震发生后,要迅速反应,紧急疏散,迅速判明性质,并报告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依法办事,注意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三是地震平息后,要全面排查,妥善安置,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和教学秩序恢复工作。
2.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各中小学、幼儿园立即按照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在出现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危机时刻,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中青年教师一定要发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全力保护学生的安全为宗旨开展救援工作。
二、机构和职责
(一)乡中心学校成立相应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部署、指挥本地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1.乡中心学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小学(幼儿园)校(园)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13xxx2,xxx同志担任办公室副主任13xxxx。
根据地震发生的具体情况,由组长统一指挥,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所属学校人员支援重灾学校,可调用物资,所属学校必须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
2.主要职责:

(1)普及地震知识和抗震救灾应急避险知识;

(2)开展抗震救灾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抗震救灾意识和识别地震谣言的能力;
(3)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发布各项抢险救灾指令、批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抗震救灾队伍,实施抢救行动;组织协调各类物资调配供应;收集上报灾情、社情、校情、保证学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应急机构
乡中心学校是乡属各中小学学校、幼儿园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承办本区域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具体工作。中心学校财务室负责抢险救援资金的筹集,救助装备的准备工作,办公室负责做好处理地震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心学校各处室负责人,完全小学教导主任、幼儿园副园长负责伤员的救护和防疫的技术准备工作。
各完全小学、幼儿园要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预防和处置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性地震事件,各处室具体职责如下:
1.校(园)长室必须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教导处、政教处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体师生对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总务处要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措、落实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校长室要保证各项经费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四、应急行动的实施
(一)正常抗震救灾工作
各校(园)在每年春季开校初制定抗震救灾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全年的抗震知识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举办专题展览,知识竞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法,加强对地震基本知识、应急求生技能、防震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督促学校每学期组织师生开展2次以上的地震应急和自救互救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召开会议,宣布进入临震预报期,布置防震工作,全体教职工应临震应急状态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各校要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有序地在教职工的带领下将学生及幼儿疏散到安全地带。同时,要保证通讯线路的畅通,听取上级有关地震情况和实情,提出求援请示,并随时汇报救援工作情况。
(二)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所辖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各级领导小组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单位集结待命。
2.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部门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五、应急保障措施
(一)应急通讯保障
进入防震应急状态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通过电话、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并根据相关领导指示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上级政府报告相关信息。
(二)生命线工程设施抢修、次生灾害源遏制保障。
由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确定本单位重点用水、用电对象,对本单位的水、电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准备必要的一定量的饮用水和小型发电设备,安装各种自动保护装置,并制定相应的购置、保管、维护、使用制度;对本单位及系统内存在的易燃、易爆、剧毒、有害污染等次生灾害暴发区认真监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对职工进行躲避方法的教育和宣传。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易燃易爆、放射性和有毒物品的登记和保管工作。安装各种隔断、切断、自动保护装置。对各要害部位定期认真进行检查和维修。
(三)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学校要对本单位疏散的路线和临时避难场所进行规划。
六、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乡中心学校防震减灾领导机构,要依法对地震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调查。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坚持、工作推诿扯皮、应急处置不当,造成工作停滞和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