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1. 矿产、矿业经济、我国矿产资源
矿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很早就已开发利用天然矿物资源。早期社会以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划分,正是反映了矿产利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矿产利用的程度不断提高。近代的工业化也可以说是以矿产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现在欧美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革命大多是在拥有煤、铁的地区建立起一批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从而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成长。随后,又是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一些国家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工业现代化极大地加速了矿产的消费,带动了对矿产的更大需求。一个统计说明,从1812年~1912年,即大致为工业革命头100年间,在人口增长三倍的情况下,铜消耗增长80倍,铁消耗量增长100倍,突破了在此以前矿产消耗与人口成比例增长的规律(朱训等,1999)。还有人估算,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几十年间,矿产开采量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几千年中开采量的总和。20世纪60~70年代矿产勘查仍蓬勃发展,但进入80年代以来出现了矿业投入降低,矿业经济萎缩的趋势。不过,要看到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矿产的消耗量则仍保持迅速增长,例如,亚太地区这一时期内铜的消耗量年均增长2.2%,钢的消耗量年均增长8.4%。另据31届国际地质大会资料,认为到2050年世界对金属矿产的需求量估计仍将会有成倍增长(陈毓川,1999)。
人类利用矿产的种类是逐渐扩大的,从金属的利用看,1850年前只应用了Fe、Cu、Pb、Zn、Au、Ag、Sn、Hg等为数不多的十来种,到20世纪初 Mn、Ni、A1、W、Mg开始较大量地为工业利用,在前50年内又增加了包括 Ti、Cr、Co、U等十几种,而稀有分散金属、稀土金属是6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应用的。同样,传统的非金属矿产只有硫、磷、石棉、云母等少数几种,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应用在冶金辅助材料、化工及化肥原料、光学原料、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建筑及水泥原料、宝石及工艺美术材料等方面约近百种工业矿物与岩石。而像矽线石、蓝晶石、红柱石等高铝矿物,沸石、硅灰石、透辉石、钠质膨润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等矿物又都是随着科学进步及新的需求成为新的非金属矿产的。
矿产主要产于地下,是一种地下资源。因此,开发矿业首先是要找到产出地点。然后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对地下矿产分布的控制程度,并取得能够合理回收的肯定评价。经过勘查,使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石储量。矿产开发进一步的工作包括采矿、选矿等生产环节的矿山建设和相关的冶炼加工企业的建设。矿业开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居基础产业地位,这是因为它担负着为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所需的矿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制品等原材料的任务。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矿产资源状况是决定其经济建设方针、布局、规模的重要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响。从世界来看,矿产的利用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962年世界原矿生产产值为2350亿美元,1973年为4300亿美元,1983年为9890亿美元,而1989年已达到11250亿美元,即在20多年中增长了近 5 倍(朱训等,1999)。一个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形成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现今发达国家人均矿产消耗量已达到1015吨,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欧、北美和亚太地区三大矿产消费中心。亚太地区近20年来矿产消费增长很快,但矿产耗用强度和人均矿产消费量仍比较低。我国50多年来矿产人均消耗量已从不到一吨增长到今天的五吨。我国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95%的能源和75%的工业原料还是要取自矿产资源,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矿产资源量的更大增长来保证建设的需求。
开发矿业是一项具有其自身特点的经济活动,其中涉及到价值、成本、长期投资、矿业权、矿产的国际流通等问题。矿产品的价值除与金属或非金属矿本身的价值高低、采掘、加工、运输的成本有关外,还必然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矿山建设主要根据矿床的储量及分布确定生产规模与生产年限、制定采矿方案、配置基础设施,由此而确定首期和长期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受地质条件、采掘、选矿、冶炼效率、运输成本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矿业经济效率总是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矿石的短缺是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尤其到一个矿床开采后期要及时进行补充勘查,以期有新的矿体发现,延长矿山的寿命。为此,有的地区在开采期间,即按其收益的一定比例预留下来这项资金。现在,人们也已普遍认识到由于矿产开发会带来各种环境问题。因而,在矿业开发的投入中必须考虑地面勘探、开采、选矿、冶炼中所需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治理费用。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是经济转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矿业开发领域里,国有矿山企业为主体,同时,也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正确处理好矿业权管理中的关系,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矿业资产合理流转、促进矿产勘查和开发工作良性循环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矿产显著局限在世界少数地区,因此,各国资源的互相补充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国际间矿产品贸易增长迅速,1963年贸易额为400亿美元,1987年增长到4423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约11倍(朱训等,1999)。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国际间矿产品的贸易及矿产勘查开发中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必将更快的发展起来。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截止2002年底,我国现已发现 171种,其中158种都已有了探明储量(陈毓川,2005)。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在世界矿产总储量中占重要位置。据1991年估算,我国矿产资源总值可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在主要金属、非金属矿产中,我国拥有储量居世界前列或具相当优势的有:钨、锡、钼、锑、稀土、钽、铌、铍、锂、芒硝、菱镁矿、重晶石、膨润土、耐火粘土、石棉、萤石、滑石、石膏、石墨、煤,其中锑、锡储量和产量长期居于世界之首,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五分之四,滑石、石膏产量占世界一、二位。菱镁矿是最大资源国和生产出口国。煤矿探明储量及 1990年原煤产量居世界之首。我国较丰富的矿产还有铁、铝、铅、锌、汞、硫、硼、高岭土、珍珠岩、磷。但铜、铬铁矿、钴、铂族、金刚石、钾盐、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短缺的矿产。
50多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时期对矿产的需求,但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矿产资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一些重要矿产供需矛盾已日趋突出。例如目前铁矿石和锰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铜精矿为38%,铬铁矿为14%,钾盐为6%,相应矿产品进口数字明显提高,并形成较大的进出口贸易逆差。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对21世纪初期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和增长潜力所作的研究认为:五种传统大宗金属矿产绝对需求量仍不断增加,富铁、铜的供需缺口将加大。铝的前景不确定。冶金用的合金元素、非常用有色金属、稀有稀土金属、贵金属需求量加大,其中铬明显短缺,金、银、锰、镍也有不足。绝大部分非金属矿产需求旺盛;磷、钾需求增长更快,钾盐资源不足;金刚石、石墨、重晶石、高岭土、膨润土需求量快速上升,除金刚石资源不足外,其他供应形势尚好。能源矿产中,煤、天然气供需关系趋向好转,石油储量、产量增长将低于需求量的增长。
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矿产资源的形势,既看到矿产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当前供需矛盾加大的严峻形势。合理的加大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投入,争取勘查工作有新的突破。同时,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矿产资源,合理节约地使用矿产,改进管理,革新技术,解决矿产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还要执行好立足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方针,通过与亚太和世界主要矿产生产国家矿产品的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合作,努力改善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2. 中国地矿行政管理的现状
现状是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第一章第三节,我们已对中国地矿行政管理进行了历史回顾。这里,所讲的现状是指1982年地矿部成立至今的状况,侧重从地矿行政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我国地矿行政管理取得的成就
自1982年以来,我国地矿行政管理从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8个方面:
(一)建立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框架
1986年,矿产资源法的公布实施,在立法上填补了我国矿业法律的空白,为我国地矿行政管理和矿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使我国地矿行政管理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1986年至199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地矿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8件,国务院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地矿行政管理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71件,各省(区、市)颁布了有关地矿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136件。1996年,修改矿产资源法。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开采登记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3个配套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构成了我国地矿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框架。
(二)建立和完善地矿行政管理机构
通过1988年和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地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更加明确。同时,各级地矿行政管理机构建设也逐步得到了加强。到目前为止,各省(区、市)地矿厅(局)已经作为地矿行政管理机构进入了省级人民政府序列,全国共有337个市(地)和2179个县(市)建立了地矿行政管理机构,地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地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43700多人。通过近10年的努力,全国各级地矿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地矿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促进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自从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组织了多次有关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全国性执法大检查。1989年,地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法制局联合对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矿产资源法的检查;1995年,地矿部、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法制局又联合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1996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又联合对《国务院关于整顿矿业秩序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通知》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这些检查的层次高、范围广、影响深,有力地促进了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执行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
(四)整顿矿业秩序,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
自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以来,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共颁发勘查许可证31460个,处理勘查纠纷1487起,减少重复投资3.32亿元。通过对勘查秩序的整顿,全国矿产资源勘查秩序已经实现全面好转。在整顿勘查秩序的同时,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整顿采矿秩序,共查处非法采矿案件28500多起。通过对采矿秩序的整顿,使我国国有矿山企业持证率达到了99.13%,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持证率达到了90.13%。目前,尽管部分地区和部分矿种的矿业秩序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乱采滥挖的混乱局面已不复存在。
(五)实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
1994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了第150号令,发布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补偿费征收规定”),从而结束了我国矿产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维护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经济权益。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业经济机制的一个重要转变。自从1994年4月1日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以来,全国共计征收入库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达32亿多元。
(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制订了矿山企业的“三率”(即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指标和考核办法、矿产督察、矿山年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年报等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山企业改进采、选工艺,改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资源效率。
(七)促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
地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赋予的地勘行业管理职能,协助国家计委制定地质矿产勘查规划和计划,制定产业政策(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组织研究和制定地矿工作改革政策,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统计和发布等。
(八)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
地矿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务院赋予的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职能,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保护区等地质环境资源,以及预防和治理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大力加强对地下水勘查活动的统一管理,积极协助水利主管部门进行取水许可证的复核,对地下水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我国地矿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地矿行政管理正朝着更加健全、完善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矿产资源法修改后,国务院已经发布实施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但是,原已实施的其他配套法规尚需根据新的法律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总结实践经验,进行修改。这些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料汇交办法”)和《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等;还需要制定一些新的配套法规,如矿业权评估、矿产资源储量审批、矿山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法规;还要会同国务院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法规的具体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法律、法规的施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相应地要进行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制定,以保证法律与法规体系的完整性、中央与地方立法的一致性。
(二)地矿行政管理的组织体制有待健全和理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从国务院到县级人民政府基本上建立了地矿行政管理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地矿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政企、政事不分,不利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二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增加了行政的难度;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各级地矿行政管理机关之间事权划分不清,不利于依法行政,合法行政,也不利于调动各级管理机关的积极性;四是少数市、县级地矿行政管理机关定位不合理,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五是相当多的市、县级地矿行政管理机关定员超编,人浮于事,有的人员不符合地矿行政执法的资质条件,影响执法形象和高效行政;六是必要的仲裁、法律咨询、评估、监测等中介机构尚未建立或不健全。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予以解决。
(三)地矿行政管理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地矿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涉及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调查研究,政策指导;从事地质勘查和矿产采掘的单位经济效益不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任务艰巨复杂。政府通过政策(如矿产资源政策、矿业产业政策等)引导,加强宏观调控非常必要,但过去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
(四)执法力度不够
经过10多年努力,地矿行政管理在治理勘查、开采秩序,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从全局看矿业秩序已经基本好转。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某些矿种,某些地区矿业秩序混乱、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仍较突出,各级管理机关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肃处罚、加强监督等方面力度不够,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强。
(五)地质环境管理职能没有全面到位
我国地质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已经刻不容缓。目前,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立法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之间职能不协调,管理力度不够,制约着地质环境管理职能的全面到位。
3. 地矿物资价格表
以下这些都是国家核心期刊,你可以选择一部分调阅:\r\n\r\n综合性\r\n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r\n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r\n\r\n\r\n经济计划与管理\r\n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r\n\r\n农业经济\r\n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r\n\r\n工业经济\r\n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r\n\r\n贸易经济\r\n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r\n\r\n财政、国家财政\r\n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r\n\r\n货币\\/金融、银行\\/保限\r\n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4. (四)地质统计学在我国地质矿产领域和有关领域产生的影响
1)首先大大提高了我国广大地质和矿山工作者对于地质统计学中普遍存在的同时具有规律性、随机性的地质变量认识的理论水平、应用所提供的方法、技术手段对存在地质变量的地质客体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将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价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在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上打破了传统储量计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国家主管矿产储量的审评管理机构正式确定为标准储量计算方法,并在地勘储量报告和矿山生产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以理论的先进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使地质矿产储量评估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水平。
3)对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深化了对地质勘探工作若干惯用原则的思考。现以勘探工程网度的确定与验证、储量级别与储量误差等问题为例予以说明。在计算储量时,常利用不同级别储量的工程密度,以稀密法得到相对误差来论证储量的可靠程度,并作为储量精度的标准。这是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惯用的工作方法。近10年来,这种原则受到质疑。全国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资源委前身)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织“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专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这种方法缺少科学根据,难以作为衡量储量精度的标准。而在储量级别与储量误差问题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许多场合下,没有把储量计算误差与空间大小联系起来,其储量误差只是相对误差,并非是储量精度的概念。这类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地质勘探工作理论和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使解决这类问题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4)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已作为我国的一种标准储量计算方法被确认。它的理论基础、方法原则和技术要求均有别于传统的储量计算方法,原有矿产地质勘探规范的内容,已不能适应该计算方法的需要,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勘探规范。这种积极的影响,不仅扩展、补充、更新、丰富了我国的地质勘探规范,而且在矿床勘探研究程度要求、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勘探工作质量要求、储量分类分级、储量计算、矿石工业指标及矿产技术经济评价等若干重要内容方面,起到了重新审议的作用,促进了地质勘探研究工作向更深层发展。
5)促进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矿山生产3个工作阶段的一体化。这3个工作阶段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长期以来它们处于相对独立和脱节的状态,这体现在:①矿产储量的脱节。经过矿产储量审批单位批准的地质勘探工作阶段的储量,按工作程序应是矿山设计和矿山开采的储量基础;但是,实际上在矿山储量设计和矿山开采储量计算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储量认定并没有受到制约。譬如,批准的1000万t勘探储量,设计储量可能为900万t,矿山开采储量可能有800万t。无形中损失的200万t储量没有受到一点约束,后面的工作阶段,并不对前面的工作阶段负责。②矿石品位上的脱节。其情形与上述情况大体一致。③利用有用元素组分上的脱节。这里主要指的是除主要元素组分外同时还具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床。对这类矿床,设计部门和矿山生产单位主要是依据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来决定共、伴生有益组分的利用,同样没有严格的制约和约定。往往在矿山生产阶段,改变了原矿山设计中对其伴生矿产的利用要求,这也是常有的事,并没有受到限制。在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矿山生产3个阶段,出现的这种独立运行操作的状况,除了矿产资源法规不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矿石选冶技术落后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种实用的技术方法,把矿业开发过程中3个阶段有机地连为一个整体,有效地服务于矿山生产。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具备的特点,适应了这种需要,根据地质统计学编制的变差图,使矿床变化性的定量描述成为可能,并利用提供的矿床变化信息,制定合理的勘探方案;根据建立起来的不同大小储量块段的品—位吨位曲线图,将使我们有效的论证块段大小、边界品位、矿石利用、开采成本、利润和开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出全矿床每个最小开采储量的基础上,确定出既经济又合理的开采方案,控制矿石产量和质量,进而进行矿石质量预报。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的出现,为矿业开发3个工作阶段的连续运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6)地质统计学在数据信息处理上,显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具有科学的处理手段。已成为物探、化探、遥感等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成矿预测和矿产储量计算上,打破了传统储量计算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国家主管矿产储量的审批管理机构正式确定为标准储量计算方法之一。以其理论的先进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使地质矿产的数据处理的科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7)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技术随着成熟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在编制勘探储量报告和矿山开发生产上应用,已在矿业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在矿山企业特别是大型矿业集团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影响的范围已扩展到矿业市场中的中介机构、投资公司及相关的金融机构。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当今数字化矿山建设在矿山建设中已不能缺少,不然就无法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更谈不上实现矿山生产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为达此目的,地质统计学提供的矿体动态圈定与储量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纵观世界范围的矿山特别是规模化的矿山无一例外。地质统计学在矿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8)在有关领域产生的影响,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是以不同条件下的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域及时间—空间域的分布规律为内容的。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已不局限于地质矿产领域,已发展成为用来研究自然界具有随机性和规律性双重特性变量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许多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开始自觉地采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中的问题。21世纪后,据很不完全了解,有代表性发表的论文有:《地质统计学方法在昆虫学研究之中的应用》(向昌盛、袁明哲,2009,中国农学通报);《地质统计学软件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吕昭智、包安明、陈曦等,2003,生态学杂志);《ArcGIS中的地质统计学克里格插值法及其应用》(王艳妮、谢金梅、郭祥,2008,软件导刊)。这种情势说明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环境科学、农田水利、土壤学、气象、渔业、森林、海洋等领域已开始涉及,其中在环境科学、渔业、农业土壤等领域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方法本身的不断完善,地质统计学将发展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用来研究自身问题的重要工具。
5. 中国地质大学 矿产资源经济学研究生好考吗
好考不好考,拿什么来做参考。。。你准备充分实力够当然好考!当然我相信对于你来说会好考,毕竟明年没有所谓的公费,竞争应该是会不那么激烈。
6.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的介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专质矿产经济学会和中国国属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刊载国土资源经济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期刊,是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会刊。
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专业怎么样就业率怎么样保研率呢考研容易么多谢回答啦!!
事在人为,关键要自己有实力,地大经济学虽然没那么名气,但个人努力是最重要的!只要加油,前途还是有的!
8. 你好,请问你中国地质大学矿产资源产业经济专业怎么样
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武汉两所高校同名同姓,都是叫“中国地质大学”。
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是核心期刊么
是的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内主管、中国地质矿容产经济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国土资源经济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期刊,是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会刊。
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