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水文地质

中国水文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1-25 19:53:53

① 中国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中国矿床水文地质分类的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在初期主要是由在中国工作的前苏联专家进行的,由我国专家进行的矿床水文地质分类开始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

1959年,王锐等人编著出版《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分类》一书,首先以气候因素分出干旱区矿床与非干旱区矿床两组,其次考虑矿床与侵蚀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分为4个亚组,最后以造成矿床充水的主要充水岩层分为5类(表1.1)。并且根据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然后把上面的分类组合归纳到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4个级别中来。

表1.1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分类

1962年,地质部与煤炭部联合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规范(第一分册煤及油页岩)》中,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将煤田划分为:

1)充水岩层以疏松及半胶结岩层为主。

2)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岩层为主。

3)充水岩层以岩溶化岩层为主。

4)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或岩溶化岩层为主并为厚的疏松含水层覆盖。

每类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同年,地质部与冶金部联合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规范(第二分册金属矿床)》划分为:

1)按矿床产状划分为层状与非层状两组。

2)每组又分为: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岩层为主;以岩溶化岩层为主;以裂隙或岩溶化岩层为主并为较厚的疏松含水层覆盖的矿床等3类。

每类又按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

1974年国家计委地质局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规范(试行)》提出的分类是按矿床充水含水岩层的空隙特征,把固体矿床分为三类,即:

第一类充水岩层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矿床。

第二类充水岩层以裂隙岩层为主的矿床。

第三类充水岩层以溶洞岩层为主的矿床。

又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3种。

1981年,由水文地质研究所等十个单位组成的“地矿部岩溶充水矿床类型研究组”在全国重点岩溶充水矿山水文地质回访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国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这个分类的原则如下:

1)类的划分:根据对矿床充水的岩溶含水层的充水空间形态不同可把岩溶充水矿床分为三类,即:①以溶隙充水为主的矿床;②以溶洞充水为主的矿床;③以暗河管道充水为主的矿床。

2)型的划分:矿床充水岩层与矿层的不同接触组合关系直接关系到矿床开采时岩溶水进入矿坑的进水方式、进水途径及进水条件,影响矿山开采的防治水措施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按充水岩层与矿层的接触组合关系可以分为:①顶板直接接触;②底板直接接触;③顶板间接接触;④底板间接接触。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考虑矿层(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地下水位的关系、地表水体的影响、充水岩层的分布面积(或汇水面积)、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及岩溶塌陷程度等几个主要因素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等3级。

该分类原则已为1991年出版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采纳。

在此规范中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3类,即:

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类还可进一步按岩溶形态划分为3个亚类,即: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矿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将充水方式分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体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体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柱)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坑。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负责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3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及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

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有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1995年,刘启仁等人编著出版的《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评价方法》一书中,据气候因素、主要充水岩层的岩性和空隙性,以及矿床与含水层的接触组合关系等划分区、类、亚类和型,如表1.2所示。

表1.2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

② 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寻找、调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各种古籍的记述及温(矿)泉、矿产开发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证实。

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发现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余姚河姆渡井,据14C测定,有5700年的历史,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所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凿井开采利用地下水的历史久远。

在凿井技术方面,据记载,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广都(今成都附近双流一带)凿井开采卤水制盐。公元280年,在江阳(今四川自流井一带)彝族人梅泽,凿一井自喷卤水,便称之为“自流井”,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纪中叶),创造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凿井技术的发展。1835年,四川自贡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钻,钻入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规模地开发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气和卤水资源。

我国矿产开发中排除水患的历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坑木,经14C测定,多数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数百座竖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达50m,其中,排水系统相当完整,还发现有水桶等排水工具。这是迄今世界上发掘的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古代采矿和冶炼遗址,正是在这些矿山开采中,在长期不断发生和排除水患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与矿井水作斗争的知识与经验。

陕西临潼的骊山温泉,即华清池,相传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汉时用于疗疾,至唐朝达到极盛。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列举了全国温泉41处,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中,记载温泉500余处,明朝学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按成分对泉进行了分类等。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最悠久,对水文地质理论的建树及调查技术的应用皆有突出的贡献,曾居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仅有极少数的地质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质调查与凿井工作。上海于1860年开始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开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几口自流井开凿于1920年前后,深30.48m左右,自溢,水质好。但真正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开端于20世纪30年代。谢家荣在1929年发表了《钟山地质与南京井水供给的关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钰等人在河南作过农田灌溉用水的调查,写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阳、林县、淇县、睿县一带地下水》两册报告。傅健1935年发表了《陕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于1948年写有《兰州附近水源地质之研究》等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文地质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即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为初始阶段(或创业阶段)。主要工作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伍,兴建大专院校和建立科研机构。水文地质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科学。进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质工作,勘探建设了一批水源地,满足了急需。

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和前进阶段。主要在东部几个大平原上开展了农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质工作,尤其是在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旱打井运动,即60年代是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另外,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对许多大水矿床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开展了基岩山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上海市由于过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编制出版了各种“勘查规范”和“图系”,出版了一些结合我国实际的水文地质教材和专著,60年代后期的“文革”动乱,使水文地质工作严重受阻。

20世纪70年代为发展阶段,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由于国内水文地质生产项目激增,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同位素技术,电模拟,负压计、中子仪等测试技术,使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理论与实践诸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2/3以上的地区已完成了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此项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区采用了航卫片解译新手段,还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了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20世纪70年代,也是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在该时期区域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污染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负环境效应的研究,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或医学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主要为综合研究阶段,同时,也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该时期,在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方面,加强了深部钻探和各种物探工作,一些地区应用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补给研究。在水文地质计算方面,广泛应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采用了非稳定流数值法,建立了各种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在大面积地下水和局部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矿床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大部分矿区都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基本上杜绝了较大灾害性的突水事故,矿床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分类、涌水量预测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或突破。全国性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初具规模,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显成效,在较多项目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最优化技术,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庄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质模型的研究(山东济宁市等)。

另外,20世纪80年代,国家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立法工作,先后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1996年修正),《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等法规,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保护和优化开采的新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实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综合评价与管理,人工调蓄地下水资源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轨道。对北京等25个重点城市和京津唐等8个重点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77个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资源环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调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分区评价与总汇,全国水文地质区划等工作,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优化开采取得明显成效,矿泉水及热矿水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为保证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质信息,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例如,河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开发的“河南省地下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和“地下水均衡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等,均运行良好。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97年建立了全国水文地质信息数据库系统。

20世纪末21世纪初,水文地质工作向立体化和纵深发展,并得到了全方位的广泛应用,在水文地质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水文地质科学体系。尤其是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节约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获得丰硕成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06年完成覆盖全国960万km2和40多个重点城市、汇集1017个图幅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字化建设,建成全国性1:20万数字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单一工种向多工种、多方法、多手段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价,由水文地质普查到综合研究,由稳定流计算发展到非稳定流及数值法,由单一勘查目的到考虑综合效应,由盲目开采到优化开采和科学管理,在水文地质科学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现代水文地质学科学体系。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具有统一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今后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综合调查研究和统一规划,把地下水的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探讨如何从技术、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同时“多S”技术、同位素技术、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非线性技术等新技术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会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今后水文地质工作将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专门水文地质的概念和任务?

2.专门水文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3.简述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概况?

4.我国水文地质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绩?

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还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7.你对水文地质工作有什么认识?

③  我国的水文地质研究展望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300m3,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排位第110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88个严重缺水,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前后,缺水总量为2300×108m3。水资源的危机在威胁着居民的生存。

我国地下水资源有3/5集中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占62%,西北地区仅占25%。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90年代末已达1000×108m3,由于对地下水开发缺乏规划和保护,以致造成污染和超量开采带来严重的恶果。

因此无论从水文地质基础理论,还是从改善水环境质量,保证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我国重点应发展:

(1)从区域上加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西南岩溶地区和黄土地区地下水的调查、勘查与评价。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存在量不足,分布不均,严重浪费,水质恶化等问题。1995年启动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要从整体上解决,还应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统一系统来合理规划、开发。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石漠化(岩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急需开展综合治理、勘查、开发岩溶水的研究。

(2)从管理上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历史上对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一直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分割开来,而不是统一调配和规划,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应该是上游下游统筹兼顾,浅层水与深层水综合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充分挖潜,合理布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专家认为,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节水为本,强化统一管理”,并指出:全方位(包括农业、工业、矿业、城市、生活等方面)节约用水的潜力很大。而要达到节水目的必须统一管理,从体制到立法都要改进、完善和加强。相应的还要把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继续深入。节约用水应成为基本国策。

(3)从科技上加强地下水的污染治理与节水技术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如何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采用既经济又能自然净化环境的生物治理方法,应成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提高节约用水的科技水平,加强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研究,并推广到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等各个方面。

(4)从学科基础理论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承压水的越流理论、潜水的延迟给水理论、裂隙孔隙的双重介质理论、粘性土(弱透水层)渗流理论、非饱和渗流理论等。“八五”期间已开展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等涉及大陆水圈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在21世纪初应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的渗流理论研究,结合现代科学,开展各种模型研究,特别在复杂水流条件下如何正确概化,选定边界,确定边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地下水中溶质化学反应的数值研究;包气带、非均质介质、高矿化度等条件下水流运动规律和溶质运移原理,提高地下水的定量研究水平;加强地下水在参与地质过程循环中水-岩相互作用中的机理研究等。

④ 全国大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这门专业的排行

看你实力咯,还有自己的地理位子。要是能力强,考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或者成都理工都不错的。要是一般的话,东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也行的!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祝君好运!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职工总数534人,其中在职职工310人,离退休职工224人;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40人,副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125人。内设8个综合管理部门、16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科研业务保障部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挂靠所内。

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1篇、EI检索论文23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专利29项,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让,获著作权1部。获批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建省研究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卢耀如院士再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石建省、王贵玲研究员受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机物污染水样泵管口采样器”成功转化为产品,投入批量生产。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

获奖证书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副所长张永波、张兆吉、李援生,纪委书记张民福。

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永波(右二),副所长张兆吉(左二),副所长李援生(右一),纪委书记张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查明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调查土地利用类型与污染源分布;构建了有机分析实验平台,对全国33个实验室实现网络远程质量监控。

大型盆地和东南沿海典型地区深部水文地质调查与综合评价取得地热资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温地热资源以及干热岩勘查、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多处高温地热异常。西藏古堆高温地热显示区地热钻探230米深度温度达195 ℃,为我国目前地热勘探中同深度温度最高钻井,川西地区高温地热钻探填补了理塘、巴塘地热钻探空白。首次开展干热岩科学开发利用试验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干热岩钻探选址取得进展,完成东南沿海干热岩资源潜力区地球物理勘查。

贵德县扎仓沟干热岩钻孔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听取项目汇报

热坑间歇喷泉

热水塘沸喷泉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甘肃兰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发生概率难以计算的难题,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以郑州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发生原因与机理,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石家庄、北京、洛阳为研究区域,研究了污染物在这些地区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与包气带的防污能力,改进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评价方法技术,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战略研究。查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分布范围、农业种植现状及其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状况与趋势、各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资源保障农田生产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与灌溉农业之间关系、小麦、玉米等秋粮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程度和应调控阈以及节水灌溉与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出相对农民模式的综合优化节水灌溉方案和实施对策,示范应用取得显著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创编了我国“国家主要含水层图工作大纲与技术要求”,全面完成《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史》出版稿,对发展我国水工环地质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粮食主产基地黄淮海区灌溉农业的用水强度、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图

祁连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盖现状解译图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我国重要能源基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先后开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调查”、“神东煤炭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与老空区普查”和“晋东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6个1∶5万标准图幅调查(面积约2520km2);实施一批探采结合井,总出水量约14736m3/d,有力地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在多年冻土区融区控水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强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强径流带分布与演变、采煤条件下上覆含水层疏干破坏机理、矿区含水层保护理论技术、老空区老空水普查技术方法和1∶5万水文地质编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区野外调查任务,填补了我国沙漠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白。调查湖泊洼地133个、泉点29个、机民井88个,人工揭露地下水73处。初步查明沙漠东南部第四系沉积基底特征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规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质钻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积基底和含水层结构,并首次获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参数,为沙漠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通过全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对我国各类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用途进行分析总结,圈定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温、中低温地热区(田),提出地热发电规模及远景布局。查明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圈定若干干热岩远景分布区,提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目标及方向。开展了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研究,制定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路线图,为地热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区覆岩三带宏观分布规律,采场应力分布对覆岩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特征、关键层分布对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影响机理,分析总结了采动裂隙发展与含水层结构变异演化规律,基本掌握采空区裂隙发育特征及渗透性变化规律,建立了典型矿区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异数值模型,创造性提出采空区渗透性跃变曲面“椭抛凹形体”概念。

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应用GMS软件初步建立了试验场三维地层结构图,建立了勘察回灌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维水流模型,发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拟技术和优控管理信息技术。完善了滹沱河冲洪积扇三维地下水流模型,采用嵌套技术建立区域模型与示范区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范区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组分的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

沙漠腹地水文地质钻探

含水层结构破坏物理模拟试验

地下水回灌试验场立体图

⑥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怎么样

学历在这单位基本没用,校招说的待遇和实际待遇是两回事,实在找版不到工作可以去权,要不去了,以后肯定是要走的,耽误时间。薪资待遇压着河北最低工资标准,出野外没有补助,不包吃,住帐篷,年余到不了2W。但是好奇怪有几千万的项目,这个网上可以查到。

⑦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还有吗

最近几年地质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吃香,现在有很多单回位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你签答的是事业单位,那肯定是很好的,转正工资基本工资4000左右(西北地区),内地就不太清楚了,企业单位刚去工资不会很高,但是你干上几年以后工资是很可观的,但是总体来说会很累。

⑧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全国此类学校一共有几所呢分别是

河海大学、西安理工、武汉大学这三个是国家一级学科,但是他的名字不是水文地址与工程地质,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外叫水文及水资源工程)!
你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话那就是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这三个,也就是原来搞地质比较强的三所高校,其实很多学校都有这个专业,大概有30多所(数字记不太清楚了)!
请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啊?还是想报考?

⑨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有在职职工2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技术职称84人。

2008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20.59万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各类项目经费达到4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总资产达到1243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员在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篇,ISTP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84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副所长张发旺研究员

所长、党委副书记石建省研究员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深入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准确评价及合理开发矿区土地资源,实现矿区复垦和生态环境再建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贵州乌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研究员。从雨季及旱季的地表与地下常规水质、有机物成分对比,以及土壤中成分与有机质的对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学与机械作用,研究水系统的生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温控溶蚀试验,探索库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的不同温度溶蚀作用与有关库水—地下水的生态特征。揭示了人类蓄水对生态水文地质的显著影响,以及人工化肥与污染对石漠化与生态特性的影响。

卢耀如院士(右一)在毕节鸭池镇取土壤水样

大柳塔双沟塌陷区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图

压力溶蚀实验装置

碳酸—硫酸盐岩建造中复合岩溶发育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凤娥研究员。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环为线索,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地球化学模型和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影响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对碳酸盐岩的侵蚀性、如何识别微生物引起的与硫有关的氧化—还原作用,以稳定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以及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后的蚀变矿物来识别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复合岩溶发育中的作用。

硫酸盐岩中分离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扫描电镜照片

(a培养温度35℃;b、c、d培养温度均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深层水形成演化和聚气成藏的古水文地质论证: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汪珊研究员。以川西坳陷为研究靶区,上三叠统深层水渗流场、化学场形成演化研究为主线,论证了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依据深层水现代化学与初始化学的平衡差异,论证了上三叠统深层水在地史过程中一直向浓缩盐化、正向变质的地球化学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层水形成演化规律性和成因类型的演化模式。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生气储气能力,以及油气生成期、运聚期和圈闭期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提出了评价预测聚气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刘长礼研究员。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了15省(区)177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为146个城市建立了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这些成果被许多城市用于城市规划、后备水源地论证、垃圾场地选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压实水水头形成演化系列图

华北平原东部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少玉研究员。项目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经验,研究了工作区浅层地下水分布规律,建立了联通示范井,使弱含水层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积浅层咸水区,解决了抽咸换淡水土改良的疑难问题;使傍河区实现了浅层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环巧用,项目成果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王贵玲研究员。项目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和《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范》的编制;根据平均布井法评价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可开采资源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完善了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和区划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专家组检查项目的天津示范井建设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张兆吉研究员。通过野外调查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认识,研制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样方法,编制了《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综合研究技术要求》,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评价,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实施了有机分析实验室质量监控,进行了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以及石油类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通过对世界的地下水资源图和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相关图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数据库框架,研发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浏览系统。对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样板区编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野外采样试验研究

工作人员现场取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