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实习报告
㈠ 求测量实习报告。。。5000字左右。急急急!!!
实习时间:2008年12月日至2008年12月19日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赖祖龙
组长:江晓斌
组员:辛悦、孙军、朱令、刘超、崔永国、屈超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朱令、崔永国
观测与读数:屈超
记录与计算:辛悦、孙军
描点与绘图:江晓斌、刘超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在17日的测绘中,我们补齐了东边的未知区域并利用I16点居于测区中心的位置优势向四周大量辐射测点,进一步完善了东北、西北和东南方向的数据,并测得3条山脊线和2条山谷线。考虑到控制点周围的地形给跑尺人员带来的巨大难度,虽然测点个数与前日相近,但我组的测绘实习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三个方向的地形图已具雏形。测绘结束的时间又一次到来,两日的工作已使大家变得比较疲惫。
12月19日,我们继续到龙泉山地区进行测绘。分析之前两天所描绘的测点位置,我们发现在测区的西南方向我组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决定在地大“地大I32”附近建立支点I32-1,对测区西南方向展开广阔的测量工作,并对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补充适当数量的测点。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测量6组在12点之前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负责绘图的同学开始了最后的绘制等高线的工作。13:20我们完成了在测区的全部工作,乘坐中巴返回中国地质大学,结束了4天的测量学实习。
(二) 持图实地跑点实习:
1.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花山地区测量6组路线
2.任务:到达图上表示的9个指定地点中的至少5个,将实地编号标注到地图上
3.内容:
(1)全组成员集中分析地图,确定初始路线;
(2)按照初始路线寻找指定点;
(3)过程:
2008年12月18日晨,我们接到临时变更通知。由于武汉今日大雾,不便于观测,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更改为识图实习。这样我们就要前往花山地区进行实地的跑点了。今天,我们从测量工程系拿到的不是经纬仪、三角架和视距尺,而是一张花山地区的地图。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1973年绘成的地图,上面采用的最接近成图时间的数据是1969年的。图上画了9个框框,它们标注的就是我们组今天要到的地方。虽然每个小组的地图是一样的,但上面被标注的点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有重合,但不会是每个目的地都一样。因此,各组之间几乎独立的,合作被限定在了组内。老师告诉我们,图上表示的一个池塘已经填掉了,变成了农田,图上表示的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已经更改了地址。这加重了我们对这张地图的怀疑,其他的地方就没有变化吗?我们要找的点在实地被标注在电线杆、石板桥、池塘壁等地方,而且这些点上是有编号的,我们只有真正到过这些点才能知道它们的编号。按照要求,我们要把这些编号标注在地图上。9个图上的点,我们要至少找到5个。
今天下车的地方与前两日不同,这里是花山地区。组员们捧着这张地图走向了一片未知区域。地图成了我们不会迷路的唯一保障。跟着大部队,我们翻过了第一座山,山的背后是公墓。很快我们到了第一个路口,我们要找的一个点在向东的方向,其他点在向西的方向,而且那个独立的点要翻过一座高山才会到达。分析了利弊后,我们决定放弃它。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大部队,我们组成了少数走向西道路的小组。对比了图上池塘的位置,我们终于找到了它,地图告诉我们,这里有地大的点。在一个田边的电线杆上,我们看到了“地大S97”。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成果。沿着池塘边的公路,我们继续前行,过了1个比较大的村子。重新看了一遍地图,对比了实地,我们很快看到了远方我们要找的村子。为了抄近路,我们进了稻田。秋天的稻田已是十分空旷,但湖北多湖的特点注定这里是泥泞的。选择了走农田,那么可能出现的点就只能在电线杆上。直到走出稻田,我们也没有发现要找的点。小组马上调整策略,提出要坚信手中的地图,要找的点不会特别难找。很快这个点被我们在村西边的马路上的电线杆上找到了。
接着我们在石洞村找到了第三个点。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是在大杨村附近的点。我们沿着路一直前进去寻找大杨村,而岔路口的方向选择错误让我们到了下刘村,这个村子在大杨村的正北方。又是一次穿越稻田,路上还看到很多水牛。这次穿越是被迫的,因为大杨村就在前方。费尽了周折我们找到了第四个点。眼看着时间要到11:30了,加快步伐到达制定的水库。找到了最后一个点后,我们就很快找到了图上表示的公路,但是图上表示的公路似乎是一条小路,我们认真地做了对比,做了确定后便沿着它走下去。沿路的很多地方图上都没有表示,而且图上表示的在实际中很多也没有看到。不过,我们反复核对后,找到了“老林业科学研究所”,这让我们放心大胆地沿着它走到了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到达了一条大的公路后,我们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当日跑点的成功。走到指定终点--加油站的时候,12:43分,我们是011081班第一个到达的小组。大家的鞋已经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习总结及体会: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我负责的是观测与读数。我们在实际测绘中,没有一次采用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而是选择若干视野开阔,位置更加优越的支点。这样就要多次验证、计算支点的数据,确保支点的数据误差较小,进而测得其他位置点,根据支点数据计算未知点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的测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观测人员读完上中下丝读数后,要及时让跑尺人员选取下一个点。因为经纬仪此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已锁定,水平度盘与竖直度盘的读书固定,所以在读角度之前就可以让跑尺人员离开当时的位置。这样做可以加快测绘进度,让跑尺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在识图实地跑点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尽信图不如无图”,要根据实地情况,通过比例尺计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知道北方向,这样,地图才是有用处的。否则,它会起负作用。
㈡ 安全工程专业实习报告(每天到安监局上班,可是什么事也木有做,该怎么写呢)
安全工程往届来生飘过……在安监局源当实习生没事做是很正常的,反正安监局的每个科的职责网上都能找到,至于具体事例,不至于一次外出行动或者经过自己经办的是都没有吧?例如领导开会,检查,外出监察执法,甚至帮领导起草文章、拍照后勤等等琐碎事都可以写的。本人也在安监局工作,在机关单位当个小兵,做的永远是琐碎事,不要和其他做大项目大工程的人比较,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就算成功了,报告照实写就好,负责的老师自己也知道安监局里面实习的环境的,不要太担心,努力过用心过就好。
㈢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 急急急急急
实习时间: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19日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赖祖龙
组长:江晓斌
组员:辛悦、孙军、朱令、刘超、崔永国、屈超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朱令、崔永国
观测与读数:屈超
记录与计算:辛悦、孙军
描点与绘图:江晓斌、刘超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在17日的测绘中,我们补齐了东边的未知区域并利用I16点居于测区中心的位置优势向四周大量辐射测点,进一步完善了东北、西北和东南方向的数据,并测得3条山脊线和2条山谷线。考虑到控制点周围的地形给跑尺人员带来的巨大难度,虽然测点个数与前日相近,但我组的测绘实习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三个方向的地形图已具雏形。测绘结束的时间又一次到来,两日的工作已使大家变得比较疲惫。
12月19日,我们继续到龙泉山地区进行测绘。分析之前两天所描绘的测点位置,我们发现在测区的西南方向我组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决定在地大“地大I32”附近建立支点I32-1,对测区西南方向展开广阔的测量工作,并对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补充适当数量的测点。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测量6组在12点之前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负责绘图的同学开始了最后的绘制等高线的工作。13:20我们完成了在测区的全部工作,乘坐中巴返回中国地质大学,结束了4天的测量学实习。
(二) 持图实地跑点实习:
1.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花山地区测量6组路线
2.任务:到达图上表示的9个指定地点中的至少5个,将实地编号标注到地图上
3.内容:
(1)全组成员集中分析地图,确定初始路线;
(2)按照初始路线寻找指定点;
(3)过程:
2008年12月18日晨,我们接到临时变更通知。由于武汉今日大雾,不便于观测,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更改为识图实习。这样我们就要前往花山地区进行实地的跑点了。今天,我们从测量工程系拿到的不是经纬仪、三角架和视距尺,而是一张花山地区的地图。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1973年绘成的地图,上面采用的最接近成图时间的数据是1969年的。图上画了9个框框,它们标注的就是我们组今天要到的地方。虽然每个小组的地图是一样的,但上面被标注的点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有重合,但不会是每个目的地都一样。因此,各组之间几乎独立的,合作被限定在了组内。老师告诉我们,图上表示的一个池塘已经填掉了,变成了农田,图上表示的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已经更改了地址。这加重了我们对这张地图的怀疑,其他的地方就没有变化吗?我们要找的点在实地被标注在电线杆、石板桥、池塘壁等地方,而且这些点上是有编号的,我们只有真正到过这些点才能知道它们的编号。按照要求,我们要把这些编号标注在地图上。9个图上的点,我们要至少找到5个。
今天下车的地方与前两日不同,这里是花山地区。组员们捧着这张地图走向了一片未知区域。地图成了我们不会迷路的唯一保障。跟着大部队,我们翻过了第一座山,山的背后是公墓。很快我们到了第一个路口,我们要找的一个点在向东的方向,其他点在向西的方向,而且那个独立的点要翻过一座高山才会到达。分析了利弊后,我们决定放弃它。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大部队,我们组成了少数走向西道路的小组。对比了图上池塘的位置,我们终于找到了它,地图告诉我们,这里有地大的点。在一个田边的电线杆上,我们看到了“地大S97”。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成果。沿着池塘边的公路,我们继续前行,过了1个比较大的村子。重新看了一遍地图,对比了实地,我们很快看到了远方我们要找的村子。为了抄近路,我们进了稻田。秋天的稻田已是十分空旷,但湖北多湖的特点注定这里是泥泞的。选择了走农田,那么可能出现的点就只能在电线杆上。直到走出稻田,我们也没有发现要找的点。小组马上调整策略,提出要坚信手中的地图,要找的点不会特别难找。很快这个点被我们在村西边的马路上的电线杆上找到了。
接着我们在石洞村找到了第三个点。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是在大杨村附近的点。我们沿着路一直前进去寻找大杨村,而岔路口的方向选择错误让我们到了下刘村,这个村子在大杨村的正北方。又是一次穿越稻田,路上还看到很多水牛。这次穿越是被迫的,因为大杨村就在前方。费尽了周折我们找到了第四个点。眼看着时间要到11:30了,加快步伐到达制定的水库。找到了最后一个点后,我们就很快找到了图上表示的公路,但是图上表示的公路似乎是一条小路,我们认真地做了对比,做了确定后便沿着它走下去。沿路的很多地方图上都没有表示,而且图上表示的在实际中很多也没有看到。不过,我们反复核对后,找到了“老林业科学研究所”,这让我们放心大胆地沿着它走到了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到达了一条大的公路后,我们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当日跑点的成功。走到指定终点--加油站的时候,12:43分,我们是011081班第一个到达的小组。大家的鞋已经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习总结及体会: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我负责的是观测与读数。我们在实际测绘中,没有一次采用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而是选择若干视野开阔,位置更加优越的支点。这样就要多次验证、计算支点的数据,确保支点的数据误差较小,进而测得其他位置点,根据支点数据计算未知点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的测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观测人员读完上中下丝读数后,要及时让跑尺人员选取下一个点。因为经纬仪此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已锁定,水平度盘与竖直度盘的读书固定,所以在读角度之前就可以让跑尺人员离开当时的位置。这样做可以加快测绘进度,让跑尺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在识图实地跑点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尽信图不如无图”,要根据实地情况,通过比例尺计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知道北方向,这样,地图才是有用处的。否则,它会起负作用。
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测量大一野外实习报告怎么写
经过对这一个月的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很快就过去一个月了,这是开端也快是结束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为中心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感谢单位领导和部门领导以及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㈤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连云港地区地质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下载就可以了
㈥ 中国地质大学 建筑工程技术 毕业实习报告2000字怎么写
这个类似的文库比较多,你可以借鉴加入你的感想在里面即可。
㈦ 谁能给我一份通信工程的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为巩固通信工程专业的主业知识,提高对实际操作生产技能的认识,加深对通信相关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具体,了解更多的关于通信方面课本以外的知识,为以后对本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好的帮助。
前言:通过近一周的学习,我们从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参观实习丰富了本人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本人观察能力,开阔了视野,并使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定性的认识,真是让我收获颇多。现将本次实习就参观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以及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此次感想等三方面作以总结。
准备工作:
9月1日这一天我们参加了认识实习动员大会,会上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说明了实习时的注意事项等各项事宜和这几天实习的统一安排,并鼓励大家见习时要勤于向技术人员提问,希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对本专业有更好更深入的了解。
一、参观实习内容
1.中国地质大学通信系统实验室
9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车前往中国地质大学,去参观那的通信系统实验室。在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通信系统实验室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基地,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为校企共建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系统的总目标是建成实验平台。
在跟随老师参观的同时,内部老师介绍到该通信实验系统由华为公司的metro系列光传输产品、c&c08程控交换机、ma5300宽带设备、h3c二层和三层数据通信设备、无线接入等五大硬件平台和专用通信软件组成。各平台在专用软件(e-bridge、t2000等)的支持下既可以开设独立实验,又可以开设系统性实验,提供多种端到端的通信解决方案,可同时容纳35位同学上机操作。
依托此平台可完成通信及信息专业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科学研究等。该平台可涵盖的课程:接入网技术、程控交换、光纤通信、sdh、计算机通信网、信息管理与安全、电信信令与通信协议、多媒体通信、语音处理、图像处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同时该平台可支持华为光传输网络和h3c网络培训认证业务,通过认证考试者,可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
对于次实验室今后的发展,老师强调创新源于实践,在温总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办学宗旨指引下,把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功能齐全、面向社会、创新型通信实验教学基地。
2.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9月3日,我们大清早就坐车赶往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在大厅的时候,公司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向我们介绍了下公司的概况。
长飞公司创建于1988年5月,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荷兰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武汉长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是我国唯一具备制棒、拉纤及成缆一体化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厂家。公司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山二路四号,占地面积达十五万平方米,员工总数约1000人,年销售额接近30亿元,是当今中国产品规格最齐备、生产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光纤光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自1992年投产以来,长飞公司的光纤和光缆产品的产销量连续十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位,累计产销光纤5250万芯公里、光缆123万皮长公里(合光纤3600万公里),销售总额超过20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光纤生产企业及第五大光缆生产企业。
长飞公司自创业至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已经探索出一条振兴民族产业的成功之路。
研究与开发中心,是长飞公司专门从事对光纤和光缆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制造设备以及产品用材料进行研究的部门,拥有博士和博士后13人、硕士54人、本科103人、高级技术专家22人,致力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型光纤、光缆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截至到目前,长飞公司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达51项。同时,还获得了多项美国专利授权。
同时,长飞公司还多次承担了国家级“十五”攻关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技术升级项目、国家级“863”项目、“科技兴贸”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商务部“出口机电产品研发”项目、武汉市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两项,并参与了国际电联itu-t标准的制定工作。
此外,长飞公司还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基础建设。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湖北省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光通信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创新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武汉市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1992年投产以来,长飞公司已累计产销光纤5250万芯公里、光缆123万皮长公里(合光纤3600万公里),销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光纤产品和光缆产品的产销量连续十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位,并且在全球分别排名在第二位和第五位。
在国内市场,长飞公司的光纤产品和光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通信运营商,以及电力、广电、交通、教育、国防、航天、化工、石油、医疗,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40%。
在国际市场,长飞公司已累计出口光纤光缆产品约1000万芯公里。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在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同时,长飞公司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尤其是现代化的质量管理程序,使长飞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处于严格而科学的质量控制之中。
1993年,通过荷兰kema公司的全面审核,长飞公司成为全国光纤光缆行业第一家获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2001年,长飞公司采用erp系统启动企业资源计划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合同评审、产品生产、成品交付一直到售后服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工艺和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2002年,长飞公司获得iso9001:2000版国际标准认证,这预示着长飞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由当初的引进、借鉴模式,发展到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模式。
到2007年,它的单跟光线预制棒拉丝长度突破2000公里,并荣获“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称号和“中国光纤光缆三十年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跟随着工作人员,我们大致参观了一下光纤光缆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流程,对整个预制棒的生产有了很好的了解。
烽火通信自1999年成立以来,将多模光纤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实施了跨越式发展战略。首先,在原中试车间,通过提升设备性能,增加新pcvd设备,改进工艺技术等措施,就使2001年的光纤年产销量比1999年增加了5倍。同时,在武汉?中国光谷新建的光纤厂即将投产,除了大规模生产单模光纤之外,还将采用最新一代的pcvd设备生产高性能多模光纤,生产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4~5倍。在新一代50/125祄多模光纤的研究方面,dmd测量是不可缺少的技术。烽火通信早有准备,研发人员收集、研究了相关技术资料,购买了dmd测量设备,进行了消除rip缺陷的工艺研究。
3.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是国内优秀的信息通信领域设备与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内光通信领域唯一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武汉?中国光谷”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1999年成立,2001年烽火通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烽火通信主要发起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工程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这里研制完成的。
烽火通信掌握了大批光通信领域核心技术,其科研基础和实力、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效益居国内同行业中之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多项。近年来,烽火通信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40gb/s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自动交换光网络”、国家863计划“tbpsdwdm传输系统研制”等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代表国家向世界领先科技技术冲击。
烽火通信是国家基础网络建设的主流供应商,其产品类别涵盖光网络、宽带数据、光纤光缆三大系列,
光传输设备和光缆占有率居全国首列,10万套设备在网上稳定运行,100余万皮长公里光缆装备国家基础光缆干线网;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ulhwdm、3.2tdwdm、ason系统率先应用于电信运营商的国家一级干线网络;ftth率先成熟商用……创新的网络设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烽火通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道路,在信息网络安全、计费软件、集成业务等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烽火通信本着"创新、服务、尽责、共同发展"的企业精神,将进一步提升资本的运筹能力、资产的运作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的拓展能力、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强有力的行政管理能力,围绕主业发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把"烽火"品牌做大、做精、做强,为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篇章。
烽火通信拥有亚洲一流的生产基地,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包括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设备生产车间和光纤光缆制造车间。先后引进了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技术装备和生产线50多条,年生产能力达50亿元人民币。
研发实力
烽火通信长期专注于通信网络从核心层到接入层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历年来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光纤通信领域内绝大部分“863”、“攻关”项目,并朝着实用化推进。
烽火通信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并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士、itu-t专家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内的庞大研发群体,及时跟进客户需求,对用户的核心利益提供有竞争力的独特解决方案。
2005年,十五攻关项目“40gb/ssdh光纤通信设备系统”通过验收;代表国内最大容量的3.2t(80×40g)dwdm系统,国内首次应用在中国电信一级干线工程;“烽火纤”进入国家一级干线市场,规模商用;ftth系统率先在国内商用,并规模出口海外;
2004年,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ason系统成功应用于上海电信;
2003年,国家863项目“wdm超长距离的光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通过验收;国内首套完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ulh系统规模应用于国家一级干线建设;
2002年,1.6tdwdm系统率先大规模应用在中国电信一级干线工程;烽火通信代表在中国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城域多业务环msr技术(x.87)被itu-t接受并确定为城域光传送网技术规范;
2001年,oxc、oad系统成功应用于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2000年,有烽火通信提出首个国际电联ip标准(x.85/x.86)被itu-t正是采纳;开通中国首个32×2.5gdwdm(贵阳-兴义)国家干线工程;
1997年,开通中国首个国产2.5gsdh(海口-三亚)国家干线工程;
1990年前,率先开通京汉广等多条pdh国家一级干线;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突破为烽火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推动民族光通信产业的发展
二、实习收获
1.预制棒
参观加上网上相关的参考资料我们了解到多模光纤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成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80年期间,是多模光纤的研究开发期。在此期间,国际上逐步淘汰了传统的双坩埚工艺,开发了mcvd、ovd、vad、pcvd等四种化学汽相沉积预制棒新工艺;从多组分氧化物玻璃光纤转向石英玻璃光纤;研究了多模光纤传输理论与光纤设计,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开发了通过微分模时延(dmd)测量结果的分析来优化预制棒工艺提高多模光纤带宽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建立了50/125祄梯度多模光纤(以下简称50祄-mmf)工业标准;50祄-mmf投入规模生产。有代表性的是康宁公司的wilmington光纤厂1979年1月投产以及at&t公司atlanta光纤厂1979年4月扩建,次年投产。1980年的全球光纤年产量不足10万km,100%是多模光纤。这是光纤产业的开端。在随后的20年中,mmf的年产量迅速增加,2000年达到400万km(参见表1)。
第二阶段,1981~1995年期间,是多模光纤实用化并不断增加新品种的发展期。国际上纷纷利用50祄-mmf建立了实用化的干线光纤通信系统。然而,在此期间的最初几年(1983~1984年),单模光纤(指g.652a光纤)技术成熟了,50祄-mmf在局间干线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地位迅速地被单模光纤取代。此后,50祄-mmf转向数据传输领域,主要用于局域网(lan)。当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lan系统成本,普遍采用价格低廉的发光二极管(led)作光源,而不用昂贵的半导体激光器(ld)。led的发散角比ld的大得多,而当时已有的50祄-mmf,其芯径和数值孔径都比较小,不利于与led的高效耦合。为使连接耦合更容易,并且使耦合入光纤的光功率更大,国际上大力开发了具有较大芯径和较大数值孔径的梯度多模光纤,例如62.5/125祄,80/125祄,100/140祄等,芯径从50祄增加到100祄,数值孔径(na值)从0.2增加到0.3以上(参见表2),为多模光纤在lan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此后不久,50祄-mmf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就被新兴起的62.5/125祄梯度多模光纤所取代。80/125祄,100/140祄等多模光纤则由于弯曲损耗较高、制造成本较高、外包层直径特殊等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多模光纤逐步取代传统的铜线和同轴电缆成为现代超高速lan系统的首选物理媒体。
第三阶段,1996~2002年期间,多模光纤研究与开发进入了最新一个活跃期。预计该活跃期将持续到2010年。在此期间,lan系统向gb/s以上的超高速率发展。ieee于1998年6月通过了千兆比特以太网标准;2002年6月刚刚通过了10gb/s以太网标准。这种超高速率lan系统,必需采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并配用高性能的新一代多模光纤。除10gb/s以太网标准之外,还有很多工业标准将采用新一代多模光纤。
美国康宁、原朗讯的ofs、荷兰draka都已经推出了这种新一代多模光纤样品。各工业标准的出台,为这种光纤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依据,更多的光纤生产厂家将投入新一代多模光纤的研制和生产。预计2002年以后,将是多模光纤获得更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光纤预制棒的制备,目前光纤芯预制棒制备技术四种工艺共存,这四种工艺分别为外汽相沉积法(ovd)、汽相轴向沉积法(vad)、改进汽相沉积法(mcvd)和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工艺(pcvd)。光纤芯棒的光学特性主要取决于芯棒制造技术,而光纤预制棒的成本取决于外包层技术。现今光纤外包层制造技术包括套管法、阿尔卡特(alcatel)公司发明的等离子喷涂法(plasmaspary)、火焰水解法(soot)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发明的溶胶法-凝胶法(sol-gel法),其中soot法是泛指ovd和vad等火焰水解外沉积工艺。
而mcvd法现采用外沉积技术取代套管法制作大预制棒,形成mcvd外沉积工艺相结合的混合工艺,从而改变了传统mcvd工艺沉积速度低、几何尺寸精度差的缺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预制棒的质量。此后,又有一些公司开发了低成本大尺寸的套管工艺,套管制备工艺为sol-gel和ovd法。
预制棒制备工艺ovd法近二十年来已从单喷灯沉积发展到多喷灯同时沉积,沉积速率成倍增加,并实现一台设备同时沉积多根棒,并且从依次沉积芯包层制成预制棒的一步法发展到二步法,即先制备出大直径的芯棒,再拉制成小直径芯棒或不拉细,然后采用外包层技术制备出光纤预制棒,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mcvd法尤其是pcvd法、ovd和vad法更易精确控制芯棒的径向折射率分布,因而对于制备多模光纤mmf和非零色散光纤dzdf芯预制棒更有效。
近20年来,光纤预制棒外包层技术已有许多发展,1980年初开始用套管法制备光纤预制棒,从而使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实现了从一步法到二步法的转变。美国corning公司首先采用soot外包技术代替了套管法应用于工业生产。1990年,阿尔卡特alcatel等离子喷涂技术及美国朗讯公司开发的sol-gel外包技术替代了套管技术,因而采用套管法制备光纤预制vad制造光纤芯棒的生产厂家都采用soot外包技术。
2.密集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
中国通信学会发布的最新消息,烽火通信“80*40gb/s密集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项目获2007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烽火通信在国内首次采用nrz码进行40gb/sdwdm传输;国内首次将喇曼光纤放大器技术成功应用于80*40gb/sdwdm系统,在40gb/sdwdm系统精确色散管理、分布式喇曼放大和不等跨距的分布式喇曼放大的osnr分析软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在上海-杭州成功建立了国内外第一条可扩展到80*40gb/sdwdm超高速和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加载了实际业务,全线运行稳定,填补了国内空白。80*40gb/sdwdm系统研制成功和工程实用化,在我国高速光纤通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表明我国在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传输距离光通信系统研发和产品化方面逐步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从追赶到超越,这是我国由通信大国向通信研发、制造、运营强国迈出的坚实步伐。
3.光纤通信
利用透明的光纤传输光波。效率速度都远远优于有线电通信。同步数字体系(sdh)是一种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数字通信体系。它是一套新的国际标准。sdh既是一个组网原则,又是一套复用的方法。sdh是为了克服pdh的缺点而产生的,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再定规范然后研制设备。这样就可以按最完善的方式设定未来通信网要求的系统和设备。sdh是国际电信联盟ccitt于1988年正式推荐的,并称为同步数字体系。sdh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它不仅适用于光纤通信,原则上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通信。
三、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此次的感想
我们经过校内两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通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后,走出校门到信息行业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本次认识实习,自己了解了通信专业的基础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闻,明白了一些通信设备的简单原理,也明白了目前该行业的最新发展,把平时书本的知识应用在了实践中,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另一面自己也看见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努力学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多请教老师,和有关人员,通过各个渠道学习和了解通信工程的有关知识。
通过实习,我们才有了机会去面对着专业性人员,听着他们对专业性的讲解以及亲自看到了许多的大型通信设备,这些都很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与实际相联系,这些都很益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通过实习,让我体会通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对通信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了解这些企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学习这些企业组织和管理知识,巩固了所学理论,培养了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强了我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学业背景和对本专业的热爱。
此次实习通过各种形式我了解当前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美好的前景。感受到了信息科技给今天带来的美好生活,当然以后自己也要立志献身于通信事业,重点研究移动通信新技术。因此,在明年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深造的时候,我自己应努力从事移动通信课题的研究,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