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质灾害
A. 武汉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吗?
气象灾害有 洪涝 干旱 寒潮
地质灾害没有
B. 武汉市夏季最容易遭受的灾害天气是,并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武汉市夏季最容易遭受的灾害天气是阴雨连绵带来的洪涝和伏旱天气。
武汉位于专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属,6月份夏季风移动到这里与北方冷空气之间形成的锋面,控制这一带,由于锋面在这里徘徊的时间比较长,降雨量大,可能出现洪涝灾害。七月份以后随着夏季风向北移动,武汉所在地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容易出现伏旱。伏旱期间前往很高,降水比较少,周围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很紧张。
C. 在武汉哪里收向地震灾区捐赠的物资
目前其实不建议向灾区捐物资,因为现在交通完全没打通,至少汶川现在还是采用空投,所以暂时捐钱比较实际!
确实要捐物的话,可以直接跟你们学校的团委或者学院系部的团委联系,老师会帮你们安排的~
D. 武汉市夏季最容易遭受的灾害的是哪里并从气候地形水文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洪涝灾害
原因:
①气候: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且降水集中;
②地形: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来水量大。
E. 武汉地质灾害的类型
洪水吧,一般没什么灾害,而且洪水的地方也组要偏重西边荆州沙市地区,总的说武汉不错。
F. 武汉地质灾害易发区这张图的真实性有多大,照这画的
北部在图上范围外,中部就是中间那条。
南部就是白沙洲这条。
其中北部中部没怎版么发生过地质灾害。
主要是权南部白沙洲。
2000年左右司法一代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灾害。
至于说这个图嘛,很清楚,容易发生的一代基本是以南湖为边界延长过来的。也就是南湖大道延长到白沙二路。
看起来呢,这一代白沙二路以南比较安全,安全等级还高过汉阳武昌核心。
灾害发生等级较高的是:长江紫都,复地,复地旁边的保利上城,
佳兆业貌似在魔鬼和天使之间游荡。
忽悠城市忽悠府,清江看起来都是比较安全的。
G. 考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工程 领域工程硕士
环境 学院培养方案
一、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1 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 研究水体污染敏感性的分析、评价方法以及内在净化机理,提出可有效降低或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特色在于以地下水污染防治为主。意义在于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实践。
2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与方法 研究对不同类型固体废物进行安全资源化处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及经济可行的海洋与陆地处置技术;特色在于以核废物地质处置为主。意义在于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实践。
3 环境监测与评价 研究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及其监测技术,提出评价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科学方法。对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的演变,开发进行评价和管理,研究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自然资源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4 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 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震、水库渗漏等地质灾害进行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灾情风险性评估以及治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5 新型环保及地质灾害防治材料 以现代先进的生物、化学、纳米等材料科学技术为依托,研发用于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材料。
6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
二、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备注
学位课
(不少于22学分) S16001 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 4 80
S16002 外语(含专业外语) 6 160
S16004 应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数值分析、数理方程) 3 60
S16003 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与应用 3 60
S16029 环境化学 3 60
S16030 分析化学 3 60
S16019 环境工程学 3 60
S16006 环境地质学 3 60
S16031 环境微生物工程学 3 60
S16007 环境地球化学 3 60
S16032 环境经济学 3 60
S16005 地理信息系统 3 60
S16033 数值模拟技术 3 60
S16020 网络信息技术 3 60
选修课
(至少修10学分) S16012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3 60
S16034 环境微生物技术 3 60
S160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3 60
S16036 高等分析化学 2 40
S16037 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应用 3 60
S16038 现代管理学理论 3 60
S16039 现代测试技术、方法及仪表 3 60
S16040 地质灾害 3 60
S16041 环境同位素理论及应用 3 60
S16042 环境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学科前沿 3 60
S16043 环境遥感 3 60
地大的
其他的在各自学校的学院主页有的
参考资料:http://ses.cug.e.cn/126/rcpy/ShowInfo.asp?InfoID=157
H. 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一、概况
武汉市从北向南分布有6条岩溶带,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岩溶区城市建设人类活动作用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至今,市域内共发生岩溶塌陷2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图1和图2)。近年来,岩溶塌陷发生频率逐年增高,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岩溶塌陷已成为武汉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严重地妨碍了其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图1 光霞村塌陷
2006~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该项目从分析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岩溶地质条件入手,研究了武汉市岩溶塌陷区可溶岩的分布范围、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塌陷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致塌模式,进行了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物理力学分析等对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诱发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分量进行了研究(图3至图6)。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监测网络及监测预警系统,初步确定了武汉市岩溶塌陷预警判别模式,为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图2 汉南1号塌陷
图3 核磁共振探测岩溶发育情况
图4 自动水位监测孔
图5 自动土压力监测点
图6 自动雨量监测站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查明了武汉市岩溶塌陷所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诱发因素,提出了致塌模式及地质概化模型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上覆盖层松散,具“上粘下砂”二元结构;下伏基岩可溶性碳酸盐岩浅部岩溶发育;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长江水位变化、降雨、开采地下水以及人工加载等。塌陷产生的动力机制主要为潜蚀、渗压、真空吸蚀以及重力作用。致塌模式为潜蚀—吸蚀—重力致塌和潜蚀—渗压—重力致塌。地质概化模型为单一透水盖层型及阻-透盖层型。
2.通过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了岩溶塌陷发生的土洞极限拱高,并通过高频度诱发因子自动监测进行了实例验证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上覆盖层中土洞的发展过程,土洞的破坏是以拱形方式逐渐向上发展的。依据上覆盖层结构,土洞塌陷可分为类砂性土塌陷和类黏性土塌陷两种模式。烽火村区土洞极限拱高为1.34~12.12米,毛坦港为9.45米,阮家巷为6.06~13.73米,陆家街为13.94米,中南轧钢厂为9.77~10.47米。
降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上覆盖层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引起地下水位波动来进行的。在这两种作用下,上覆盖层中的隐伏土洞会进一步发展及破坏,导致地面塌陷。在相同时间下,降雨强度越大,土洞变形破坏程度越大;如降雨强度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也会导致土洞的变形破坏。
开采地下水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与开采层位、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以及补给条件有关。开采孔隙水时,开采量越大、补给越不充分,土层破坏情况越严重,越容易形成土洞,造成塌陷;开采岩溶水时,当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厘米/秒时,上覆砂层即发生破坏,产生塌陷。
3.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重点区进行了危险性分区预测评价
工作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可分为4个区:其中易危险性大区,分布面积约1.28平方千米;危险性中等区,分布面积约3.70平方千米;危险性小区,分布面积约4.09平方千米;基本安全区,分布面积约27.88平方千米。
4.建立了城市区岩溶地面塌陷自动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共包括各类监测点91个,监测因子主要为隐伏土洞、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地表形变等。其中地质雷达固定剖面扫描监测24条,土体压力监测点13个,地下水位水温监测点21个,地下水质监测点21个,地下水流向流速监测点21个,地表水监测点1个,降雨量监测点1个,地面形变监测点28个,裂缝监测点3个。监测网采用实时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运行(图7),为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图7 实时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岩溶塌陷发展过程
三、成果应用
项目自2008年年底结题后,作为项目成果之一的“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交付给武汉市国土资源局使用,为确保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武汉市每年投入70多万元用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同时,参照项目监测预警系统,在武汉市汉南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网络,一并纳入该监测系统。2009~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拨付经费600万用于武汉市周边岩溶塌陷调查研究,使项目成果等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武汉市多项重点工程高速推进,天兴洲大桥、武汉火车站、长江隧道、轻轨一号线二期、岳家嘴立交桥、范湖地铁站等工程相继开展,武汉市中央文化旅游中心、武汉市国际贸易中心等也即将开始建设,项目成果在上述各项工程中均可得到较好的应用,其应用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可以预期。
四、社会效益
(1)项目查清了武汉市岩溶塌陷成生的基本条件、诱发因素及致塌机理,为武汉市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2)项目对武汉市重点塌陷区进行了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对于指导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项目对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指标、监测手段及预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今后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提供了参考模式与示范。
(4)项目建立的武汉市岩溶塌陷重点区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稳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通过项目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可掌握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危害,及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应有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I. 谁有武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地图
武汉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http://gwww.wpl.gov.cn/kczygl/yffq.htm
上面的网址有时候能打开,有内时候打不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