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纪录片面对

地质灾害纪录片面对

发布时间: 2021-03-15 06:27:23

A. 介绍几部有关地球和人类危机的电影!

无处藏身:探讨电影中人类毁灭的十种可能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提出,战争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这是不争的现实。因此战争是造成人类毁灭最直接,最可能的因素。以据目前时间最近,影响最大的二战为例,共造成军人、平民死亡达52,199,262人。二战确实给人类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如果二战发生在毁灭性武器铺天盖地的今天或以后,结果会如何谁都知道。当然,现在的人们对二战的恐怖还记忆犹新,但到了若干年后,这种记忆淡忘了,造成二战的金融危机等客观条件又出现了,会不会出现三战就很难讲了……

核武器、战争绝对是造成人类毁灭的最大威胁。

代表影片《终结者》第1、2、3集 史前生物(可能性★)

身形庞大,形象恐怖的史前生物,除了恐龙有化石可以还原,其它的我们只能从教科读物,神话故事中领略到它的风采。而且其形状,特性往往是推断、虚构、传言之后得来的。但是,既然被流传下来,而且栩栩如生,总会有个原来的本体吧。也或许如电影中描述的一样,在地底的某处、在海洋的深处,真的有该种生物正在沉睡。电影还给这些生物造成人类毁灭制定了定律性的原因——毁灭性强、生存力强、无限的繁殖能力……

代表影片《哥斯拉》、《火龙帝国》 星球碰撞(可能性★★★)

恐龙的灭绝,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这种灭顶之灾的恐惧程度越来越高。因为浩瀚的宇宙中,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据可靠报道,一颗有10来个足球场大的陨石将在2023年光临地球,这是我辈都将经历的事情。因此,这类人类毁灭题材的影片最多。记得有部德国影片,设想了月球停止转动撞向地球的情节……

代表影片《彗星撞地球》 板块运动(可能性★★★)

地球板块运动是最正常的现象,它的副作用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灾难。由于这些灾难的发生太平常了,以至人类的心理的承受能力在逐渐增强,而且这些灾难发生有一定的区域性,所以比起陨石碰撞等未知的灾害恐惧心理要小得多。但是板块运动加剧到一定程度的话……

代表影片《日本沉没》 气候效应(可能性★★★★)

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直接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应该说,气候效应是目前最最值得引起重视的话题。而电影中对气候引起人类毁灭的直接描述并不多。可能是引起气候效应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的环境污染,而环境问题又是最敏感的话题,特别是电影的高产地美国,电影制作人或许不愿过多的趟这趟浑水,也或许,气候题材的灾难片并不好拍。但是,这一现象绝对关乎人类存亡。而且它也是许多其它造成人类灭亡的灾难的始作俑者。有一部名为《白色星球》的经典纪录片,看后确实让人感到震撼……

代表电影《后天》 外星侵略(可能性★)

比较多的电影都将外星侵略作为可以造成人类毁灭的直接原因,而且毁灭的方式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也许这类题材的电影有市场,有冲击力。虽然,科学家们一再强调,人类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高智商生物,至今还未有地球外的生物被发现,更不用说超智慧有带有侵略性的外星生物。但是人的恐惧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宇宙之大,大得足以让人至死不渝的对其感到恐惧。大得让人不能承认会没有企图毁灭人类的外星生物的存在。而事实是谁都不知道、不能肯定……

代表电影《独立日》、《致命拜访》、《世界大战》 计算机危机(可能性★)

计算机作为毁灭人类的一种可能,确实会让人想不通。但这也并无不可能。计算机是一个代名词,是那些代替人类智慧的一切工具的象征。和外星生物不同,这是人类自身发明的产物。作为人,可以凌驾于高科技产物的资本就是自身的意识,当这一优势不存在了,那谁将为谁服务就不可预计了。另外,被这些自己发明的产物毁灭,在人的感情上更难接受,这种恐惧也更深层次,往往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代表影片《黑客帝国》、《终结者》 细菌大传播(可能性★★★★)

据科学家推断,由于北极冰川的融化,许多上古时期的细菌复活了,这将给人类造成不小的麻烦。由于细菌,人类才能存在,但同样,它可以灭绝人类。非典、禽流感是离我们最近的恐惧吧。总结细菌的恐怖性在于:小得让人看不到;多得让人躲不了;最关键的在于它变异的速度让科学家更不上……目前的高致死细菌传播还勉强能控制,但今后能?《人类之子》中提到的让人类绝育的细菌如果真的存在并蔓延,那毁灭人类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代表影片《人类之子》、《我是传奇》 植物的反击(可能性★★)

植物的间接反击以屡见不鲜,但直接反击人类则是新的推断,新的理论,新的可能。这是不久前刚上映的电影《灭顶之灾》中所阐述的毁灭人类的一种可能。不去讨论影片的优劣与否,就片中所预示的现象是绝对能引起人类恐慌的。同细菌一样,植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但当我们肆虐的毁坏和灭亡它们时,谁能保证它们不会反击呢?虽然反击的形式不可预测(片中提到的是植物分泌出一种毒素,阻碍了人类大脑中防止自我伤害的脑电波的传播,其状况和海中的蓝藻一样,当然对象是人而不是鱼,那结果可想而知),但是试问谁又能逃过它们的反击呢……

代表影片《灭顶之灾》 地心危机(可能性★★)

说道地震、火山爆发、海啸这些灾难,还只是表象。好比是我们居住的地球的皮肤上的一些病症,虽说也可能造成人类的毁灭,但这些还不是致命的症状。因为至今再严重的地质灾害,怎么说也是地球表面正常的周期性反映。也可以说是地球必须的调整运动,而且可能对地球自身有益也说不准。但是如果地心出问题的话,那可是绝症了。那样的话,将是绝对彻底的毁灭……

代表电影《地心毁灭》

人类经过5000年的文明,我们的地球表面上看似乎很安全,实际上充满各种各样的危机。人们以为不会危及自己,殊不知灾难时刻都在威胁你的生命,并使全球生物瞬间灭亡。是什么原因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世界科学家指出当今人类的三大致命危机:《核危机》,《陨石危机》,《病毒危机》。

《核危机》提出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的试爆成功,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跨越,还是地球灭亡的隐患呢?日本“广岛核爆”会否再现?“电脑病毒”问题会否使全球各国的核武乱射?人类的核武器可以毁掉地球多少次?

《陨石危机》中有人认为恐龙时代的终结是由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很多国家都预测2004年将有一颗同样大小的陨石撞击地球,2028年会有更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人类会否就此灭亡呢?

《病毒危机》会分析可能导致地球灭亡的是“依波拉病毒”?“禽流感病毒”?日本真理教的沙龙毒气?还是“爱滋病”?

太阳浩劫:太阳危机 类型:灾难片
导演:丹尼·博伊尔
主演:希里安·墨菲,杨紫琼,真田广之,克里斯·埃文斯,萝丝·拜恩
发行:20世纪福克斯
上映:2007年05月22日
片长:107分钟
产地:北美

公元2057年,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后的地球,在科学家的证实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太阳渐渐失去了它普照万物的能量,已经提前进入了可怕的衰竭阶段,地球将因为缺乏光照能源而陷入冰封,全人类濒临灭绝危机。

地球的最后一线生机有赖于一支由八位科学家及航天员组成的团队。他们乘坐宇宙飞船“伊卡鲁斯二号”(Icarus II)飞速地奔向太阳,执行的任务就是负责运送核子弹头,重新点燃垂死的太阳。这支“太阳营救小组”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机长凯恩达(真田广之饰)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团队领导;而飞船中的掌舵则是年轻的漂亮的卡西(萝丝·拜恩饰);她的助手是副驾驶经斯(克里斯·埃文斯饰);还有负责飞船氧气供给的植物学家(杨紫琼饰);航海家特雷(本尼迪特·王饰);物理学家卡帕(希里安·墨菲饰);通讯指挥官哈维(特洛伊·格雷提饰)以及博士西瑞尔(克利夫·柯蒂斯饰)。八位身怀绝技的地球人担负起了拯救太阳以及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

在他们的飞船上搭载着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如果行动顺利的话,这枚投向太阳的炸弹将重新激发起太阳的活力。然而,这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近,意想不到的事件也接踵而至。先是他们和地球失去了联系,身陷浩瀚茫茫的宇宙之中,无所依傍的孤独感折磨着每一个人。而前路茫茫的恐惧也让气氛越来越紧张。接着还意外收到来自 “伊卡鲁斯一号”的求救信号。原来早在七年前就已经有一支肩负着同样使命的营救小组,也曾踏上和他们相同的旅程,并且至今都杳无音信,更不要说安全地返回地球。

本就前路渺茫的“拯救行动”更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队员们该如何面对?太阳能起死回生么?人类能被拯救么?一场可怕的意外使他们的任务陷入浩劫,全体组员意识到他们不仅得为自己的生命、理智搏斗,也得为全人类的未来奋战。

幕后制作:

尽可能做到真实

历史上50年以前,也就是公元1957年,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2007年正值世界上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即史普尼克一号届满50周年,全球推举今年为航天年,以此纪念人类将视野雄心探索宇宙。今年最受期待的科幻灾难巨片《太阳浩劫》将观众带回人类最野心勃勃的太空想象中。设想50年后的地球也就是2057年,太阳渐渐失去了它普照万物的能量,已经提前进入了可怕的衰竭阶段。最后的一丝希望是一艘带着八人科学家的太空船前去拯救太阳。对太空片深感兴趣的导演丹尼·博伊尔表示,本片的科学原理就像诺贝尔一样可靠。
《太阳浩劫》是继《惊变28天》之后,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从影以来最大预算的太空灾难题材。该片不仅是近年来少有出现的科幻航天题材,导演丹尼·博伊尔从探索太阳的天文学开始,精心制作这部《太阳浩劫》,而且特别重视科学性和大小细节。从细部如宇宙飞船的设计,大到任务计划都详加研究,聘请英国物理学家布莱恩·寇克斯博士作顾问。影片关于太阳提早衰亡,光照逐渐减弱恐陷地球于冰封之虞的假设,导演强调一切都有科学根据,虽然为了戏剧效果不得不抛弃一些原则,但还是“尽可能做到真实”。丹尼·博伊尔为拍此片特地前往美国太空总署拜访,包括研究宇宙飞船隔热罩的设计,最后制造出来的伊卡鲁斯2号宇宙飞船,在伦敦东区的米尔斯电影制片厂需要横跨八个厂房才放得下。“绝对不是星际大战”,丹尼·博伊尔要拍的是一部极具份量与真实感的太空灾难电影。

熟悉的制作班底

继卖座灾难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新片《太阳浩劫》再将科学上宛如末日号角的灾难假设搬上大银幕。广告MV出身,擅长开创视觉新领域的他,与制作班底从剧本场景宇宙飞船太空装逐步打造,一路到冰封地球与影史前所未见的太阳表面真貌,要带给观众视觉革命,前往这趟惊心动魄的未来太空任务。与《后天》不同的是,本片更希望在全新且全面的灾难危机中发掘人性的价值与勇气。

适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届满50周年,今年全球影坛都关注《太阳浩劫》会不会重新炒热太空片题材。关于太阳在50年后提早衰竭的科学假设,先前已求证来自黑暗物质以及替补物质造成,在科学推论上确实可靠。导演丹尼·博伊尔就设想出通过向太阳丢核弹的太空任务,创造出这部视觉惊人而且科学可信的太空空难影片。丹尼·博伊尔曾经说过:“除非是那些拍续集的电影,否则一个导演一辈子大概只会拍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因为拍完后会有掏空甚至死掉的感觉”。言下之意,《太阳浩劫》将是丹尼·博伊尔唯一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

影片中身着宇宙飞行服的航天员,在5千5百万英里的外层空间,长达16个月的星际漂流,身负拯救全人类的冒险任务,要向太阳投掷巨型核弹及时活化太阳。观众将在大银幕上目睹恒星寂灭前闪耀灿烂夺目的光辉——行星状星云。而全片用尖端特效以多达500组CGI视效场景打造太阳。视电影为视听艺术穷尽耳目之娱的导演丹尼·博伊尔,从《猜火车》的药瘾幻象、《海滩》的世外桃源、《惊变28天》的后人类乐土,《太阳浩劫》是他筹划多年的科幻灾难巨作。影片幕后都是丹尼·博伊尔惯常合作的班底,包括编剧亚力克斯·嘉兰,和利物浦音乐家、擅长电子音乐的约翰·墨菲。

汇集五大洲国际巨星
《太阳危机》具有顶尖视觉特效打造肉眼不可见的太阳真貌外,除此之外擅长刻划人性的导演和编剧也在全面失控的先锋太空计划过程中,加注人性思考,如同《惊变28天》要观众在极度惊恐后努力寻找人性和希望。而全片的灵魂人物就是八名航天员,他们的友情与信仰如同在《惊变28天》中一样,在最悲观现实的灾难中提炼出人性高贵的价值,令人感动落泪。

因为这是攸关人类生死的重要任务,必须集合全球航天精英。导演丹尼·博伊尔据此特选全球知名演员,最终在《太阳浩劫》中汇集五大洲国际巨星,其中包括英国演员希里安·墨菲(《惊变28天》)、美国小生克里斯·埃文斯(《神奇四侠》中的“霹雳火”)、澳洲影后萝丝·拜恩(《特洛伊》)、新西兰男演员克利夫·柯蒂斯(《鲸骑士》),以及两位亚裔演员日裔男星真田广之(《最后的武士》)与华裔女星杨紫琼(《卧虎藏龙》)等。所有演员在开拍前共同生活体验三周时间,培养出同生共死的默契与友情。电影在视觉上有革命性的突破,剧情则有革命性的转折与情感,保证高潮迭起并让人落泪。

杨紫琼饰演的柯拉珊是出生于马尼拉的华人,丹尼·博伊尔认为50年后美国和中国将是全球航天重镇,力邀杨紫琼饰演植物学家柯拉珊,负责太空船上氧气植物园。片中的杨紫琼将身着《异形》雷普利(Ripley)式太空装,这可是首度有华裔女星身着太空服装,登上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太空舱进行探索宇宙,其造型角色令人期待。

花絮:

·导演丹尼·博伊尔为了增加几位队员的感情,特别在开拍前先安排杨紫琼与真田广之等人在一宿舍内“同居”两星期,让众人演出时更有默契。

·《太阳危机》是杨紫琼继1986年《皇家战士》后再度跟日本演员真田广之合作。杨紫琼坦言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大家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年纪大了。不过感觉真的很开心,默契也很好。”

·在一次接受访问时,丹尼·博伊尔夸赞杨紫琼演技出色兼有星味,早已锁定她为女主角。而且考虑到50年后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进一步上升,杨紫琼的戏分在片中占较大比例。丹尼又透露找真田广之饰演宇宙飞船船长,全因王家卫穿针引线,因王的制作公司协助选角时,大赞真田在《黄昏清兵卫》的演出。丹尼又大赞王家卫是出色电影人,虽然素未谋面,但很喜欢其电影。

·据悉,影片编剧亚历克斯·嘉兰是在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提到太阳何时灭亡以及太阳灭亡时会发生什么的文章后产生创作灵感的。

B. 面对突发地质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

防范降雨引发的来地质灾害自,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的关键是“防、避、治、规”四字:
一是防。由于潜在的不稳定或亚稳定地方很多,在空间上是变化的,要对所有地方都进行监测或者治理非常困难,实际上也难以实现。因此开展对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防范措施。
二是避。主要是通过对地质、地貌等条件和以往滑坡、泥石流数据的分析,勾画出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这是从源头防范地质灾害的一个关键性基础图件,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使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时可以预先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策略;二、为重要工程和村落民居建设选址提供依据,帮助建设规划者选择合适的场址。
三是治。主要是工程治理和搬迁。
四是规。就是要规范地质灾害预报系统的建设和预报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同时,将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接收、应急指挥、动员撤离与救援,以及对国民的地质灾害防护教育、逃生训练等工作纳入法制程序也是地质灾害减灾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C. 地质灾害宣传片观后感

闪现在我眼前的是亲人们凄惨的神情,无助的哭喊,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伤悲呢?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是醉意朦胧的眼睛以及极度疲劳的瞌睡和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没错,这就是交通安全教育片中的悲惨的画面。眼泪一滴滴的掉下来,为那些不幸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为他们悲痛欲绝的亲人、也为不停地提醒仍不停发生的车祸。 汽车是现代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代表著文明与繁荣;可是却也象征著痛苦和死亡。据了解,统计说明仅2006年1至6月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面对一串串黑色沉重的数字,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人们总是说要珍惜生命,可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却总是如此马虎。车祸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次小小的疏忽都可能令生命不复存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再去追悔时已经太迟,任何违章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珍惜生命,这四个字对活著的人才有意义或许说对死里逃生的人有著更切身的意义,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心存侥幸,置交通安全规则不顾而最终酿成惨剧呢?我们无法忘记车祸现场触目惊心的血泊以及遇难者家属哀戚的神情,更无法忘却那个坐在蓝球里的小女孩。古人李白曾有诗曰:„„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对于车祸中遇难的家属来说又此能是一个恨与痛??所有的一切都让我的心深受震撼,生命如此脆弱!!
善良的人们啊,当你看完这套安全宣传片后,我想你的心情此刻也一定很沉重,你的心里一定开始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可是警醒不是单纯的落泪,不是无用的追悔;而是遵守安全规则的决心,是今后处处谨慎的行为。当你沉浸在冒险心理愉悦时,想一下相亲相爱的亲人,你还会不顾危险图一时观快的豪气吗?当你带著侥幸心理在享受快感时,请想想片中的惨象,那你还会像走钢丝一样把自己的生命恣意挥霍吗? 也许你认为,我不开车,也很少坐车,这些事故似乎离我很遥远,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事实证明,在大量的交通事故中,车祸中的伤亡者,并非都是汽车司机和乘客,路上的行人受到伤害的也不在少数。横穿公路,翻越公路中的隔离栏、隔离墩,闯红灯,不按规定行走,进入高速公路行走等这些违章行为,是交通事故中造成行人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人们严重缺乏忧患意识,交通安全法规意识淡薄,交通事故总在血淋淋的教训中诞生;血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牢记这些惨痛的教训才能让心中的警钟长鸣。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次交通安全影碟培训对交通安全有全新的认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
远离交通事故,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让我们时刻谨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

D. 一个讲述自然灾害的纪录片,科教台播过,十集,还有汶川地震,讲述在自然灾害前人们的无力

楼主:搜集一篇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财政思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风暴潮灾害等水文灾害、病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历史长、危害范围广、爆发率高,且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持续性、周期性、交替性和群发性等特征,也是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痛定思痛,最近一个时期特大灾害频发的背后,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本文仅从财政视角做点粗浅思考。一、亟须改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合理构建自然灾害财政投入机制当人们惊愕于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一个本能的反应可能是问责——为什么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没有预报?专家解释: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后来发现,这次地震伤亡,大部分因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公共建筑设施倒塌所致。可以这样设问,假如公益性基础设施抗震设计能力再强一些的话,假如城市布局和工厂布局远离地震断裂带的话,假如人们的地震预防知识再多一些的话,那么伤亡和损失可能会大大减少。从表面看相关部门有失职之处,但从深层次思考,则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城乡“二元”财政供给模式差异长期作用的结果。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国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由私人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战略,选择了一条重视城市忽视农村、重视市民轻视农民、重视工业牺牲农业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重视经济忽视社会、重视增长轻视保护的倾向,于是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二元”的矛盾。在此过程中,国家财政直至1998年以前都属于典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出现了“失灵”,公共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不足和短缺——“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同城市相比,乡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显得更为捉襟见肘。研究表明,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小学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2006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别为11759.5元和3587元,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8和43.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只能是低标准、低水平和不充足的,此次汶川特大灾害的“惩罚”暴露出其中的“软肋”。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构建“一元化”财政制度。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统一城乡财政,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供给,统筹城乡居民公共品成本分摊制度和收益共享制度。二是形成自然灾害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合理构建预警、防治、救助三位一体财政投入模式,克服轻预防重捐助的被动模式,坚持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三是根据辖区收益原则,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全国性或区域性灾害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地方性灾害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为辅,自然灾害的预防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二、慈善事业要走出命令动员模式,健全鼓励捐助的税收制度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灾害,牵动着国人的心,各种形式的捐助活动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不同层面。轰轰烈烈的捐助行动背后,依然惯用计划经济时期“号召式”、“口号式”手段,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按照职务高低、经济规模大小规定着捐助标准。这种构建在非规范、被动式基础上的慈善事业,常常是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才有公益行为,必然是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前瞻性。诚然,造成我国慈善事业不温不火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但相关税收制度设置上的缺陷亟须引起重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防止富人过分聚集财富,往往运用遗产税的手段加以限制。作为“富人税”,该税种在均衡贫富、缓解分配不公、鼓励勤劳致富、引导公益捐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备受各国推崇采用,当今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遗产税。在美国,遗产税的最高税率为50%。在日本,遗产继承最多只能传至三代,高额税收限制了不劳而获者。在发达国家,甚至还出现了有遗产继承权却无力承担遗产税的“怪现象”。当今,欧美许多国家对所有的慈善捐助给予免税待遇。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政务院曾在1950年1月颁布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中列有遗产税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开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2007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城乡居民告别了短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产生了一部分高收入者。“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开征遗产税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税源”的客观存在。同时,当人均收入进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期,也将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出现两极分化,步入了“矛盾凸现期”,这为实施税收政策手段的再调节——开征遗产税提供了现实必要性。为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被动”捐助为“主动”捐助、“要我”捐助为“我要”捐助,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三、兄弟式互助符合中国国情,从制度上完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纵向模式,这种“罗宾逊”式转移支付,简单易行,作用直接,往往受到青睐。更上一级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威,便可轻而易举地向下集中财力,完成财力和资金在各级政府间无偿转移。由于纵向转移支付能够较好地体现上级政府的施政意图,各国纷纷采用。我国也不例外,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量一路攀升。1995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量仅为2532.9亿元,到2006年猛增至13589.4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财力分布不均的矛盾。此次汶川地震,得到了各地的慷慨捐赠。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另一方面,也透视出构建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能。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受资源禀赋等多因素的制约,地区差异巨大。要很好地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单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极易引起发达地区的“不满”,而且过分地“杀富济贫”、追求公平也会造成效率的损失。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启动了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援助行动,收到了一定成效。虽然谈不上严格意义的横向转移支付,但达到了先富帮后富的目的。为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相关制度,积极开展试点,在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中适度运用,以弥补现行纵向转移支付的相对不足,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四、强化捐赠资金监管,整合各类捐赠资源此次汶川地震,来自社会各界的直接捐助超过百亿元,加上日后重建的资助,算得上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爱心行动。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如果疏于管理,非但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益,也会辜负捐赠者的期望。巨额的救灾资金如同灾民的救命钱。无论是官方、专业组织还是民间行为的捐助,都应纳入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范畴。一是从严控制借机敛财行为的发生,特别要加大对中介组织、网络媒体捐助的监管力度,规范捐助主体、捐助行为,逐步消除捐助过程监控的盲点,严肃查处发“国难财”事件。二是全过程监控捐助资金的使用管理,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法和使用程序。创新监管模式,前移管理过程,实现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坚持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并重,严肃查处贪污、挪用、寻租等违法违纪行为。三是统筹使用各类捐助资金,防止“条条化”、“部门利益化”,禁止“撒芝麻盐”、“分小钱”,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切实整合各类资源,尽快实现灾区重建。四是严格追踪问效,通过构建简单易行的考评体系,引入中介评价平台,及时、透明地向社会各界反馈捐助资金使用绩效。五、灾后恢复重建要注重制度创新,构建多元筹资机制据有关方面初步测算,汶川地震的直接损失高达1000多亿元,灾后的重建也将是一组天文数字。鉴于这场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连续性、广泛性等特征,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投入。虽然去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达5万多亿元,四川省的财政支出规模为1700多亿元,但同满足13多亿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相比,财政资金依然十分短缺,灾后重建单纯靠中央政府、四川财政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以,要注重制度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政府过分包揽,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灾民”三方面积极性,多方筹措重建资金。一是加快推进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等,确保特困受灾群体得以妥善安置。二是运用财政担保、贴息、以奖代补和必要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灾民、企业、民间机构支持灾区重建。三是重新评估震区重建的地质结构、环境承载能力和管理成本,积极探索开发式、移民式等安置新模式,避免步入“建设—破坏—再建设—再破坏”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四是加强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特别优惠贷款、农业保险等鼓励灾区恢复重建。同时,积极探索地震险的试点。五是发行汶川地区地震重建债券,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六、乡村组织不宜弱化,保障其行使职责的财力基础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灾害,在整个救助过程中乡村组织、乡村干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无奈的背后,也在一定层面上暴露出乡村治理的部分危机。从本质上看,乡村组织弱化是个财政问题。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制度,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以1984年撤社建乡为标志,完成了历史使命。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通过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将农民组织起来,国家与人民公社打交道。人民公社解体后,国家不得不通过乡村组织与农户打交道。在经历了短暂繁荣之后,随着1990年前后“三农”问题的出现,乡村组织一直备受非议,乡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背上恶名,成为乡村“麻烦”的制造者。研究机构和决策层面一直在乡镇机构存废问题上做文章、搞试验。在压力型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双重作用下,更上一级政府通过集中财权、下放事权,不断弱化乡村财力基础,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改革之后,乡镇财政更是有名无实。一级政府丧失了财政基础,就步入了无财行政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干部同样做出了理性选择——“不作为”。原有以“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特产税)为维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逐渐转化为依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单一模式。原来乡村组织同农民的这些天然联系,由此也就中断了,由相对均衡演变为非均衡。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不同于西方的联邦制,长期的“大一统”文化熏陶,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寄希望通过农民自治实现乡村事务的自我管理,尚不具备条件,“自上而下”治理仍然是中国特色。“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乡村作为中国现行五级政权的末梢,对上连接着四级政府,对下是七八亿农民,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乡村一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一是审慎推行弱化乡村治理的各项改革。二是赋予乡镇一级政府完整的政权、财权、事权、产权。三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四是加大直接面向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祝您愉快.开心!!!参考资料:/CaiZheng/Shuiwu/3495_2.html

E. 有哪些好看的与地质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

Earth: The Power of the Planet (2007),美版名称Earth: The Biography。门槛较低,适合大众。

F. 纪录片 青藏铁路 观后感

用生命守望——《青藏铁路》观后感

“清晨我站在青春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霞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历经了半个世纪,穿越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今天,这条一千多公里的铁路,已经铺展在世界的屋脊,在坚硬的钢轨上,深深地镌刻着无数建设者生命的印记。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这依然是一条刻满死亡记录的道路,它的路标就是荒野中连绵延伸的白骨。2007年10月27日下午,指挥部组织我们收看了六集《青藏铁路》纪录片后,我才了解到,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线1142公里,所经地区几乎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5072米,其中超过海拔4000米的线路长达960公里,超过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还有一段131公里的无人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雷击等灾害严重。氧气不足,空气中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的60%,那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5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45度,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摄氏度,不少路段都缺乏饮用水,又处于鼠疫源地……。在这重重艰难困苦阻扰下,我们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用自己的力量纵贯起一条在外国人眼里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铁路,一条基本实现“无人化”自动管理和全线设备“免维修”的现代化铁路,一条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我对青藏铁路评价最高的是它的“四最”: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4公里,世界上建在高原冻土地段上最长的铁路桥;安多铺架基地海拔47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这些正是让今天的中国为之兴奋的挑战,无疑,这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但挑战激起的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血性与进取的雄心。在青藏铁路修建施工过程中,精神力量支撑着每一位建设者,互古沉寂的高原荒野是生命的禁区,也是生命的极限。然而,一种青藏铁路建设者铸造炼就的精神感动和启示着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这就是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在艰苦卓绝中培育出来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只用于青藏铁路,只属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专利。当我看到无数建设者在镜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的自然表情和听到他们从嘴里迸出来的滚烫话语,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他们中有年过五旬的老人,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劳燕分飞的壮年,有新婚燕尔的夫妇,有帅气强壮的须眉,有美丽坚强的巾帼。青藏铁路的宏伟场景正是这一位位平凡的个人所书写,正是这一双双辛劳的巧手所描画。就是这样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打破了一个历史的、一个世界的一个禁锢和一个神话,在创造了跨越高原的人间奇迹的同时,他们依旧普通,依旧平凡。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有一种热血沸腾的冲动,那就是续写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时,电影中的“对自己还是挺满意,就是对孩子欠得太多了”这句朴实的话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真的。从头到尾看完《青藏铁路》,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湿的。同样是铁路建设者,没能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是我一生的遗憾,因为中国,乃至世界就这么一条青藏铁路。

G. 有什么地质灾害的电影

超强台风 2012 知道的好像就这些,但我建议你看《人民至上》虽然是纪录片

H. 地质灾害监测记录怎么写

有规定的表格和检验项目,一般就是掌子面围岩描述 节理 裂隙走向 渗水情况几种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