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学会金银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金银锤奖

发布时间: 2021-03-15 00:26:28

1. 新华联科技奖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2. 请问有谁知道天津地矿所的情况!谢谢!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其前身为地矿部所属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181号文件,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整体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地区地调中心的要求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是集承担地调、科研、地质项目管理任务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4人。在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80人(研究员17人),中级技术人员34人,初级技术人员10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110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5人,硕士13人,本科生71人,专科生18人,中专生3人。从事地质调查及相关工作的87人。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设置办公室、财务处、人事处、党群处、技术处、经济处, 6个综合管理部门;下设地调部、经营开发部、物业管理部3个二级管理机构和华北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华北资料分馆、信息网络中心和实验测试室承担华北地区的资料、信息和分析测试服务工作。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业特点是"一老一新",在解决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地质以及大区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和重大水资源、环境地质问题方面富有经验并有相当优势。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矿实验测试、计算机软件研制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出版制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人员配套。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九五"以来,承担完成了各类地质项目43项,其中国家10项、部9项;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4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国家、省部级各种奖励4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2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8人被评为地调局中青年优秀人才,1人为部跨世纪人才,3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学家银锤奖。在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中,承担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的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其综合研究项目,已完成5幅1:5万地质填图,其中3幅获优秀图幅。 目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从老到新、雕琢地学精品,持续改进、服务社会需求"的质量方针;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唯先、诚实信用、敬业勤奋、崇尚学习、一个团队、全面交流、奉献社会"的单位文化建设目标,争取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周永章是

周永章,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 prof.Zhou
[1]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1993年晋升教授。加拿大Quebec大学博士(1992),美国Stanford大学客座教授(1996),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4)。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中山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目前兼任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评奖委员会(IAMG Awards Committee)委员及2008-2012年IAMG换届提名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常委兼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专长:环境地学与环境健康,资源地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 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60多项课题研究。 出版专(合)著6部,主编学术文集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199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1994)、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励(1995)、国际数学地质学会主席奖提名奖(1995)、“广东省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7)、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005;2009)、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加,2005),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0)、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2)、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1;2004年整合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王宽诚基金会(香港)(1995-1996)、岭南基金会(美国)(2004)出国进修支持。 教授课程: 《地球化学》(本科生); 《环境地球化学》,《地质数学研究案列分析》,《广东地质》,《地球资源与地球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生)。 自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先后招收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不乏成为教授或所在行业的中坚力量。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社会科学项目: 珠江河口区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国家水利部《珠江河口整治规划》项目专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研究(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和城市优质生活圈的研究(中山大学985-II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重点项目);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整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专题);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途径与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科技发展轨迹与模式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创新发展3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广东省高校重大攻关课题招标项目)。 ●地球环境研究项目: 珠江三角洲肝癌-鼻咽癌高发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调查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预警预测(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专项); 若干重要非平衡体系地球化学问题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 粤西河台金矿床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 热湿地区含硫化物矿山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与矿山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广东大宝山矿山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矿山污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 ● 地球资源研究项目: 钦杭成矿带庞西垌地区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专项); 藏南伸展与拆离系统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西秦岭造山带硅质岩及富SiO2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粤西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 古海洋热水流体沉积体系及其演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题); 云开地区元古宙晚期热水沉积作用; 华南三层位硅岩建造地球化学多样性深度分析; 藏南中新生代硅质岩微组构信息提取及应用于含SiO2流体沉积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古海洋热水沉积及其金属成矿作用(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热水沉积硅岩地球化学与古海洋流体地质作用示踪(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华南低温热水沉积建造的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 印-亚大陆碰撞带南段中新生代硅质岩沉积建造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

4. 一 科技活动

2004年11月23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会议(地方)在江苏徐州召开。鹿心社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切实加强地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

2005年1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首批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挂牌,分别是: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地壳变形地表过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地下水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5年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中国申报的浙江雁荡山、福建泰宁大金湖、内蒙古克什克腾、四川文兴4家地质公园通过评审。

2005年2月16日,由中国地质大学组建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查。

竣工典礼现场

5. 王剑的个人简介

1985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沉积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成都市金牛区科协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沉积学会委员及前寒武沉积学科组组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矿物岩石及宝玉石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地球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八、第九届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
多年来,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沉积能源(油气)与环境、沉积能源地质及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先后以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质矿产部及四川省跨世纪人才基金及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国家攀登项目二级课题、地质矿产部重点攻关项目、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先后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成果奖--银锤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9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共发表中英文论文、专著共60多篇(部),其中专著共7本,第一作者有2本,第二作者(英文专著)有3本。论文发表在包括:《Precambrian Researc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ondwana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科学通报》、《地质学报》、《沉积学报》、《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相古地理》等刊物上。

6.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属于省部级奖项吗

中国地质学会是抄于袭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其挂靠单位才是省部级,所以比省部级要低,非常遗憾。

7. 中国第四届十大科技英才奖

史汉祥,男,1956年12月生,宁波慈溪人,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师。北京汉祥环境生物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浙江省慈溪市汉祥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宁波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作为科技型企业家,史汉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以企业养科技,以科技促发展”的道路,自1996年至今,他累计投入亿万资金在科研领域顽强拼搏,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到目前为止,他拥有各种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专利评估资产达185.8亿元人民币。他虽非体制内的专家教授,却是罕见的科技英才。他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勇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会贯通、创新发展、自成一家;他强调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相统一,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联结。以其“世间万物皆以平衡求存”之理念,长期致力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并抓住源头和规律解决攻克了许多世界性难题;他从创新“铜锌物料分离冶炼工艺技术”到“治理工业烟气的二氧化硫污染”,发展为全面解决当代社会的“立体污染”及恢复“土壤生态”等核心技术的成功开发,将产业链与生态链合理联接,为国家大力倡导和构建的“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做了生动的现实注解,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他以事物的辩证思维自治头疼顽疾,进而创生物技术研究所潜心研究中医学,同样硕果累累。《非典病因探究和中草药防治》处方备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崇;“史氏方”攻克恶性肿瘤治愈率达85.77%,使千万死亡线上徘徊的生命得以延续,史汉祥因而获得世界医学组织颁发的“人类医学功勋奖”;他触类旁通,兼容并包,涉及冶金、环保、植物、土壤、中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而今,他尝试用微生物淡化海水、治理二氧化碳以及改造盐碱地的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逐步破解了这一浩瀚的课题。他认定地球资源必须深入认识和科学开发,向微生物要资源是人类明智的选择和根本出路。由此可见,他的研究方向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人类生存的长远思考。1980年2月创慈溪市铜材厂;1993年着手“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铜锌分离新工艺”工业试验;1996年筹建东方冶炼厂,同年成立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1998年创慈溪市汉祥生物技术研究所(2002年12月注册);2000年成立慈溪市东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2年组建宁波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2004年组建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1988、89、91、92、93连续五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优秀厂长;93、94、95、96、97、2000年由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先进工作者;其中90年被中共慈溪市委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94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称号;1993年8月担任宗汉镇史家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当选中共慈溪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宗汉被宗汉镇党委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1997年、98年、99年作为“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铜锌分离新工艺”技术第一完成者,分别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工艺三等奖、浙江省冶金行业公室颁发的冶金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慈溪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当选为宁波市十一届、慈溪市十三届人大代表。2000年6月,“低硫铜锌物料冶炼新技术开发”项目被国家经贸委授予“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他作为“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分离新工艺”第一完成者荣获由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7月8日被宁波市经济委员会授予宁波市首届工业系统技术创新带头人称号;2001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的第四届乡镇企业家称号;2002年2月,再次被中共慈溪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7月,荣获宁波市第二届工业系统科技创新带头人称号;2002年12月,聘任为《中国环境报》理事会副理事长;2003年3月18日,再次当选为宁波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3年2月18日,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处理法”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二00三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2003年11月21日,在人类新增及疑难疾病国际医学大会上荣获人类医学功勋奖;2003年12月18日,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4月,史汉祥因成功开发解决“立体污染”,恢复土壤生态核心技术而当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6年3月,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被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评为慈溪市重大科技项目;2007年3月,他发明的“二氧化硫烟气治理设备—多相反应器”荣获2006年慈溪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4月,他发明的“二氧化硫烟气治理设备—多相反应器”荣获2006年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10月,他发明的“DS-多相反应器”被评为2007年浙江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2008年12月,他发明的“DS-多相反应器”获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

8.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9. 杨忠芳的人物成就

她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9门课程,培养的在读和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5名。
她主持和版参加了权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其中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沉积盆地油藏形成时期的伊利石定年研究”和“前寒武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地壳演化的证据”;主持的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有:“北祁连高寒山区景观寻找隐伏矿化探技术方法研究”和“四川成都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环境评价应用研究”;主持的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中国北方侏罗系新区烃源岩生烃条件评价”。
此外,她还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研究,以及国土资源部教育司、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南京大学金属矿床开放实验室等项目。
近年来,她主编或合编了《胶东地壳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现代环境地球化学》等4部专著及教材,在《科学通报》、《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矿物学报》和《地质论评》等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
曾先后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地矿部优秀青年称号、1992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木村茨郎雄教育奖--优秀教师二等奖和首届冯景兰地质教学奖。

10.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101人;有博士学位的137人,硕士学位48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资源所。

2013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和其他类科研项目213项,总经费2.1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经费3041万元;部级项目95项,经费1.73余亿元;横向项目12项,经费1275万元;省级地勘项目3项,经费139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其中,SCI收录国外论文33篇,SCI收录国内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6篇,国内核心101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中),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右二),副所长毛景文(左二),副所长王宗起(右一),副所长邢树文(左一)

袁顺达荣获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3人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人分别获得第14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4人入选第三批地调局地质英才计划;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程裕淇优秀学生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人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理事,1人担任国际矿床成因研究协会稀缺金属工作组秘书长,1人新担任第六届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副所长毛景文,副所长王宗起,副所长邢树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组上部发现含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镜层和生物礁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本次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个海相灰岩透镜层和厚层块状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藓虫、海绵、钙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Z值平均为116.1,接近海相灰岩经验值120,结合其他剖面相同层位发现的海相沉积,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一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战略接替新层系常规油气、页岩气(油)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部署思路的调整。

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两条主缝合带之一,不仅是研究全球大陆动力学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极其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雄梅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藏北空白区开展遥感异常检查时在成矿带中段找到的地表露头矿,通过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了铜矿体的规模和形态,目前已控制地表铜矿(化)体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近800米,具有大型矿床潜力。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为班怒成矿带中段地质找矿带打开了新的局面。

雄梅铜矿含矿斑岩露头及其铜矿化

华南西部地区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深部背景与过程示意图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斑岩铜矿带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认识与新进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内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与同期发生的岩浆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提出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带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碰撞闭合,大兴安岭北段早中生代期间(250~160Ma)的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响,自160Ma左右才转为太平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即①250~225Ma(T1+2):兴蒙造山后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动陆缘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陆内俯冲,陆陆碰撞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钼矿、沙麦钨矿);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阶段(代表性矿床如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矿,红花尔基钨矿,三矿沟矽卡岩型铜矿);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后伸展跨塌阶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后伸展垮塌与太平洋构造域陆缘岩浆作用联合作用阶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钼矿,二道河矽卡岩型铅锌矿、甲乌拉热液脉型铅锌银矿)。

琼河坝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了隐伏矿靶区优选和示范评价研究,识别并提出覆盖区隐伏矿地球物理异常关键标志,在东准琼河坝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采用研究项目确定找矿靶区,基金预查项目适时跟进的策略,对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验证,在厚覆盖区成功发现了斑岩—矽卡岩铜矿,仅在局部勘查已获得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量为245.4万吨(平均品位50.4%);铜金属量12.1万吨,其中富铜矿4.4万吨(平均品位2.35%),通过综合资料分析,该矿成为大型铜矿的前景十分明朗,为东准地区找矿突破打开了新局面。

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

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矿床时空分布图

石英大脉型矿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