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谁是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

谁是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

发布时间: 2021-03-14 14:20:18

A. 《一块特别的石头》的主人公是谁,他是我国著名的什么,他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寻找

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

B.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哪些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
李四光、刘东生、孙枢、李廷栋

C. 3年级一课课外阅读中,谁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李四光,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专人,蒙属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D. 中国的名人中有哪些是学地质的

中国地质学家除了李四光之外还有:★李捷(1894~1977),中国地质学家。号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年1月30日卒于宁夏银川。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矿产调查队队长,河北建设厅厅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总工程师,水利部勘测设计管理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等职。早年李捷在华北、鄂北、豫南、陕南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层》等文。30年代他先后在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江西等省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鄂西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划分了鄂西山区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水利电力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工作,为国内众多水库、水坝、水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1919)、《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合著,1930)、《广西罗城黄金寺附近地质》(合著,1936)和《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1959)等。
★张宏仁张宏仁,高级工程师。江苏镇江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苏联第聂伯罗波得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系。历任云南省地质厅地质队技术负责,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主任工程师,北京市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副队长、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司长、部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撰有论文《解渗流问题数值方法对比》等
中国代表、地质学家张宏仁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地科联主席。这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张宏仁教授曾任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现任国际地科联提名委员会、出版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地科联杂志《地质幕》主编。中国代表当选为国际地科联的主席,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地质大国的地位,说明了国际地学界对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
★赵金科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河北曲阳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30年代,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理论。30年代后期对广西西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地质力学理论阐述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位置及形迹。40~50年代,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三叠纪地层,取得突破性进展。晚年领导并具体参与对华南二叠系最高层位长兴阶的层型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E. 谁是大庆油田的发现者

关于大庆油田,一般的常识是:李四光的理论发现的,王进喜打出来的。此外,还有用黄汲清理论发现的说法,和谢家荣居功至要的论述。一个世界级大油田的发现,怎么能半个世纪过去了,还不明真相?最近走访谢学锦先生时,谈话中特意问及大庆油田的发现,希望能从访谈中理出头绪来。
谢学锦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奠基人,近20多年我国80%多的新发现矿产,都是根据他的区域化探填图项目提供的目标及线索找到的。他父亲是谢家荣先生,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经济地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谢家荣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总工程师,是注意到在东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
李四光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的理论找到的
许多年来,国内一直说是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文革后,地学界开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黄汲清上书邓小平,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
请教谢学锦先生时,他说:“地质力学和发现大庆这两者之间确实没有关系。李四光先生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的。是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他有一天写信给何长工,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但当时的原话也只是说‘再一次证明了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沉降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一看法,与地质部找油部署的方向符合’。就这么一句‘方向符合’,被人演绎出了传诵至今的故事。发展到后来,也许是由于政治的某种需要,宣传的调子越来越高,甚至报刊和中小学教科书都说是根据李先生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李也就默认了。实际上,他写那封信的时候,不仅石油部的钻探工作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而且在华北及江汉若干地点都发现了油砂。这是先有发现,两年后再去套理论。而不是以理论指导发现。而且,两年后去套的这个理论,即新华夏沉降带有三个段落,只是个大地构造学理论,并没提到这跟石油有什么关系,跟怎么找石油更没有关系。当时地质部找油的具体部署指挥是普查委员会的常委谢家荣、黄汲清和刘毅,他们遵循的完全是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及大地构造学理论。在那时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草拟的各种文件中,根本没有“新华夏沉降带”这样的新式术语,更不用提是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在东北的工作了。”
黄汲清没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黄汲清先生在指出大庆油田与李四光的理论无关的同时,认为把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作为找油重点,是根据他和潘钟祥的陆相生油理论,结合多年实践提出的。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庆油田的发现与陆相生油理论有关系吗?
谢学锦先生说:“黄汲清先生后来曾明确提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了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是在他给邓小平的信和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文字说明中都提到过的。但我以为,这也不够实事求是。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潘钟祥等人的早期研究工作,都曾发现西部几个油田赋存于陆相地层中。可是这些油田储量都不大。世界上其他地区在此前发现的在陆相地层内的油田储量也都不大。谁也没有提出过可以在陆相沉积中找到像大庆这样的大油田。在1955年决定将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员会计划之前,黄先生也从未写过有关中国东部石油远景的文章,更未写过松辽平原石油远景的文章。在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先生的报告中提到陆相生油时,也只是说:‘1943年我们根据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结果提出陆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个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优于陆相,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对松辽平原他也只是说,‘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松辽平原的关键问题是:(a)加紧进行物探,进一步划分平原下的构造单元;(b)配合浅钻,研究松花江群的岩相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生油和储油的可能性。’他的这些话表明,他并没有用陆相生油理论去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地质学家们设想的是,有可能在松辽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纪的储油层。这是合乎逻辑常识的,因而是无可指责的。而鉴于当时已经发现的松辽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的事实,如果不去设想可能发现海相油田,而用陆相生油的理论去指导工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它违反起码的逻辑。”
谢学锦说:“我同意张立生先生的一段话:‘历史不应该是这样书写的。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并且被证明是陆相生油的油田之后,就说是用陆相生油的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在发现了大庆油田,又在华北与华中若干钻探地点发现多层油砂后,就说是按李部长指示,在新华夏构造体系内找油取得了成功。这一样是在塑造和妆扮历史,而不是反映历史。’”
石油地质普查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
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写文章,认为谢家荣先生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被抹杀或低估了。对此,谢学锦先生强调,最重要的不是探讨哪位个人的贡献,而是大庆油田发现全过程的历史真相。
他说:“李四光、黄汲清两位和我父亲不同。李、黄两位先生主要是理论地质学家,解放前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搞理论的研究,尤其李先生,对具体的找矿实践做的很少。解放后国家发展,迫切要求解决找到矿藏的实际问题,理论家这时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理论’要设法靠上实际。而我父亲更愿意说自己是个经济地质学家,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巧妙地用一切已有的有效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找到矿。他强调理论找矿,并在具体实施中常有新见解,也有自己的理论。但他从不强调‘我的理论’。尽管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明确指出:‘到现在为止,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而且也不断发表文章说,尽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为主,但陆相生油在中国的地质情况下亦应给以重视。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实事求是地来看一看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了,搞清楚在这条所谓的发现链(Discoverychain)上,哪些是关键的环节,哪些人起了关键的作用。”
谢学锦认为:“第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先后有阮维周、翁文波、谢家荣、孙建初、高振西预测东北平原可能有石油蕴藏。特别是谢家荣,反复强调了东北平原的含油远景,并且在1953年6月根据东北平原有很广阔的含油气远景将其命名为松辽平原(或松辽盆地)。接着,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的前夕(1954年),谢家荣发表了《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将其分为三大类共20个含油气区域,松辽平原被列为8个‘从大地构造推断,希望很大,但油气苗分布不广或尚未证实的可能含油区’之一。其后,李四光也使用‘松辽平原’的术语,说出过一句‘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这样的话。此外,苏联专家也看好松辽平原,指出地质资料甚少的茫茫大平原有石油远景。这些是决定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踏勘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重要环节,谢学锦认为是1955年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他说:“谢家荣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长篇报告《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普查》。他在会上提出‘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他极力反对当时惯用的方法,即只在发现油苗的附近及地质研究程度高的地点作详查及钻探。这次会议后,普委会按照会议精神,组织大批队伍,分赴各地进行石油普查。这点我们从谢家荣1955年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和黄汲清先生几乎是天天没日没夜地亲自部署全国各地的项目,编审计划,拟定工作方法,并赴野外实地考察、指导工作。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闭幕之后,谢家荣和黄汲清一道专门提出了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项目,并坚持当年立即做部署工作。黄汲清先生让苏云山收集资料并起草了踏勘任务书,谢家荣亲自起草了《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的工作方法》。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踏勘,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有了地质踏勘项目,才能在1956年将松辽平原正式列入全面进行石油普查的地区,进而有了1956和1957两年在整个松辽平原进行的大规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动。”
匈牙利地震队对发现大庆油田起了关键作用
那么,普查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特别重要呢?
谢学锦先生说:“第三个重要环节我认为是匈牙利地震队发现长垣构造,地质部钻探见油砂。当时,匈牙利的Etvos研究所的地震队是世界著名的。所以中国作出部署,请该所的地震队来中国做地震找油,并帮助培训中国作地震方法的技术人员。工作地点定在西部。顾功叙先生后来亲口告诉我说,1956年底时,Etvos所地震队在西部的工作已经做完,但合同期未满。顾功叙跑去找谢家荣、黄汲清、刘毅,想留这个队伍再选一地区。顾说,鉴于当时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普查已取得进展,于是谢、黄、刘决定,将匈牙利地震队调到松辽平原作石油地震工作。1957年,匈牙利地震队进入松辽平原。第二年,他们即在这一地区发现长垣背斜构造。紧接着,地质部在构造上打普查钻,见油砂!这一关键性结果,使松辽平原找油远景骤然大幅升级。从而导致后来两部在该地域集中力量钻探,最终确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谢先生指出:“匈牙利地震队的工作对大庆的发现有关键贡献。可是从来没有人提过他们一句。好像我们中国人得了帮助,然后把人家忘得光光的。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真实地对待历史。”
“大庆油田发现的第四个重要环节,”谢学锦先生强调说,“是石油部在地质部的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钻探。”
他说:“顾功叙先生对我说,1959年春节清晨,何长工来电话,要他赶紧带资料去何的家。他去了,看到余秋里、康世恩都在,还有石油部的人。许多图件在客厅里摊了一地。余秋里蹲在地上看图纸,一只空袖子晃晃荡荡。顾说:他最记得的是,余秋里听完汇报说,我明天就带200人,立刻动身去现场。此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有余秋里部长的魄力与亲临火线的精神,有石油部的石油地质学家精彩的石油物探工作,正确地拟定松基三井井位,终于在当年国庆节前钻探喷油,导致大庆油田的发现,举国欢腾。”
谢学锦说:“可见,找矿并非一种纯学院式活动。首先,它总是要涉及到成矿成藏的许多已有的久经考验的理论。需要根据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来利用这些理论,而有时又不能被它们所限。为能作出正确决策,还需要有明确的战略部署、先进的技术方法、缜密的工程部署及坚持不懈的工作。大庆油田就是通过这样一条发现链,艰难幸运地取得成功。说实话,它的发现与谁的独创理论都没有关系。倒是发现陆相地层中居然能有这种大油田的事实——这也是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不仅推动了在华北、山东、江汉等地区的找油工作,而且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的理论研究。”
笔者了解到,当年直接指挥石油普查的谢家荣、刘毅,在反右时都被划为右派;黄汲清被列为“右派倾向”,不被重用。谢家荣在文革初被批斗侮辱后,自杀身死。刘毅本是革命老干部,后来被发送到东北劳改,力尽抱树而亡。于是,真正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就很容易地被人忘记了。
同时,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用李四光的理论找着的,也不是王进喜的钻井队打出来的。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油、发现大庆油田时,王进喜在西北,还没调到大庆来。他1960年4月14日开始在大庆开钻打井之前,那里的葡7、葡20、葡4、葡11、太2、萨66、杏66等井都已经打出油了。王进喜那令人赞佩的精神是在后来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里产生的。在大庆油田发现的最后冲刺过程中,石油部中层下层的技术人员是最重要的功臣。
应该记住那些曾被我们忽略了的人。

F. 近代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谁

中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很多,如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丁文江等

G. 我国著名科学家谁证实了中国有石油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 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
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 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
"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他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个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它们和围绕它们的或半围绕它们的构造带,形成一个整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简单扼要地说,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她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枣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发现第四纪冰川 。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H. 功勋卓著的开拓者 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发起单位暨主办和协办单位贺词

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尊敬的孙文盛理事长,尊敬的地学界的老前辈们,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值中国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黄汲清先生的光辉业绩,纪念先生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开拓性的贡献,激励后来者为祖国的地质科学的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黄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仁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汲清先生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黄汲清先生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第十五届、第三十二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先生于晚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汲清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的一生;是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宽厚待人、道德高尚的一生!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敲天下之石头”,这是黄汲清先生的座右铭。黄先生治学严谨,重视实践,学识渊博,勇于创新,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黄先生在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地层学、岩石学、冰川地质学、区域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质编图等领域都有非凡建树,特别是在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领域中,更是功勋卓著。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提出的“多旋回的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的学说,至今,仍是指导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成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男儿立志多雄风,千秋不移石油情”。黄汲清先生是我国石油地质学和陆相生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对大庆油田的发现以及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所做出的贡献,永载中国石油工业的史册,永不磨灭。

“地质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保证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纪念黄汲清先生,就是弘扬他对国家和民族充满责任感的精神,弘扬他矢志不移追求科学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弘扬他献身地质科学的精神。探索地球奥秘永无止境,地质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让我们永远学习黄汲清先生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

祝大会圆满成功!

2004年6月7日·北京

注:贺词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戴进业宣读

I.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哪些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李四光、刘东生、孙枢、李廷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刘东生,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孙枢(1933年7月23日-),中国地质学家。出生于江苏金坛市。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李廷栋,区域地质学家、地质编图专家,大地构造专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