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祁连山地质灾害

祁连山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3-14 01:52:30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区划

根据中国地貌格局、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降雨引发型崩滑流地质灾害关系统计分析结果,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区划和地质环境条件,将全国分为7个预警大区(图5.1):

图5.1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A东北山地平原区;

B大华北地区;

C中南山地丘陵区;

D西南中高山区;

E黄土高原区;

F北方干旱沙漠区;

G青藏高原区。

在预警区划(7大区划分)基础上,分区开展预警模型建立工作。分区界限:

(1)A/F大兴安岭—七老图山

漠河—凤水山(1398m)—古利牙山(1394m)—太平岭(1712m)—兴安岭(1397m)—巴代艾来(1540m)—罕山(1936m)—黄岗梁(2029m)—七老图山

(2)A/B云雾山—长白山

小五台山(2882m)—赤城—云雾山(2047m)—七老图山—阜新—铁岭—莫日红山(1013m)—白头山

(3)B/E太行山—中条山

小五台山(2882m)—恒山(2017m)—北台顶(3058m)—阳曲山(2059m)—历山(2322m)—华山(2160m)

(4)E/F毛毛山—靖边—东胜—小五台山

海晏—仙密大山(4354m)—毛毛山(4070m)—景泰—定边—靖边—榆林—东胜—丰镇—小五台山(2882m)

(5)EB/DC秦岭线—伏牛山—大别山—括苍山

海晏—龙羊峡—同仁—鸟鼠山(2609m)—武山南—凤县—太白山(3767m)—首阳山(2720m)—秦岭—华山(2160m)—全宝山(2094m)—老君山(2192m)—太白顶(1140m)—鸡公山(744m)—霍山(1774m)—安庆—九华山(1342m)—黄山(1873m)—桐庐—括苍山(1382m)—北雁荡山(1057m)

(6)F/G阿尔金山—祁连山

公格尔山(7649m)—慕士塔格山(7509m)—赛图拉—慕士山(6638m)—乌孜塔格(6250m)—九个达坂山(6303m)—阿卡腾能山(4642m)—阿尔金山(5798m)—大雪山(5483m)———祁连山(5547m)—冷龙岭(4849m)—毛毛山(4070m)

(7)C/D老君山—梵净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m)—武当山(1612m)—大神农架(3053m)—建始—来凤(>1000m)—酉阳—梵净山(2494m)—佛顶山(1835m)—雷公山(2179m)—岑王老山(2062m)—富宁

(8)D/G九寨沟—察隅

武山—九寨沟—雪宝顶(5588m)—马尔康—炉霍—新龙—巴塘—察隅

注:括号内为高程点(m)。

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除地震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据初步调查估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94年底,全国共发生明显破坏作用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地震除外)达4万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数十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的比较严重的灾害事件有几千次。各种地质灾害共造成几万人死亡,毁坏房屋达几千万间。此外,地质灾害还破坏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破坏土地资源和农作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现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广泛发生在山地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它们形成条件和活动规律相近,区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称为崩滑流灾害。

中国是崩滑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余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1949~1994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市、自治区)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黔地区,是灾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岭、黄土高原、燕山山地、辽东山地最严重。该带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灾害活动较弱,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灾害活动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台湾山地,除局部地区灾害严重外,灾害一般不强。

崩滑流灾害是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主要破坏作用有下列5个方面。

1.造成人员伤亡

1949~1990年,我国崩滑流灾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镇、矿区等人口聚集地区暴发的崩滑流活动常造成一次死亡数百人的灾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远安县盐池磷矿崩塌,284人丧生;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洒勒山发生大型滑坡,三个村庄被摧毁,死亡237人,重伤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市溪口镇青龙嘴山发生滑坡后,因暴雨进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庄、工厂被掩埋,221人遇难。

2.破坏城镇、矿山、企业

全国受崩滑流严重侵扰的城市有59座,县城以下的城镇数百个。如重庆市共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129处,崩塌58处,解放以来多次发生活动,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有66处滑坡处于活动或潜在不稳定状态,还有82处可能崩塌的危岩体,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镇,如四川省松潘县、南坪县,云南省兰坪县及新疆库车县等因崩滑流灾害严重,不得不搬迁重建。许多建设在山区的工厂,特别是“三线”工厂,常遭到崩滑流灾害破坏,因此使一些工厂停产或搬迁。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区内,共有崩塌、滑坡270处,总体积达750×104m3,十几年来,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多数矿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灾害的破坏或威胁,其中以抚顺西露天矿、四川攀钢蓝尖铁矿、华蓥山煤矿、甘肃白银露天矿等数十个矿山尤其严重。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全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沟1386条,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处,崩塌有近万处。22条铁路干线上,有9980km长的线路受到比较严重的危害或威胁。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灾害造成的较大行车事故180起,33个火车站被淤埋41次,毁坏大型桥梁27座,隧道6个,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100h,用于修复整治的工程费约1.5亿元。受害最严重的线路主要有宝成线、陇海线宝天段、成昆线、川黔线、湘黔线、东川线及鹰厦线等。

几乎所有的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灾害的破坏。如川藏公路沿线分布有泥石流沟1036条,滑坡419处,崩塌1525处,受害路段总长3176km。川滇、川陕、甘川、昆洛、成兰、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灾害也十分严重。

大江大河两岸是崩滑流灾害的多发区,对内河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如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至宜宾之间的690km河段,发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体283处,总体积约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宾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处,平均密度1.2处/km,总体积在35×108m3以上。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两岸多次发生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活动,给长江航运造成严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的新滩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解放以来,我国有数百座水库和水电站遭受崩滑流灾害破坏。仅云南一省遭破坏的水库就有50余座,水电站有360余座。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蓄水后库岸不断崩塌,到1984年总崩塌量达1250×104m3以上,影响了库容。拟建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差,库区范围内发育有崩塌、滑坡214处,泥石流沟271条。在三斗坪至江津县的未来库岸地带,发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体392处,总体积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灾害体189处。全库岸崩塌(危岩)、滑坡体数量的平均线密度为0.14处/km,平均体积模数为91×104m3/km。如何防治这些灾害对水库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是水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5.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为了使山区摆脱贫困面貌,需大力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动区,这些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如四川省攀西地区(我国规划中的重要矿产基地),在大约6.6×104km2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余个,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困难。

二、岩溶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岩溶塌陷2840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为330km2

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市、自治区),以桂、湘、黔、粤、冀、赣、滇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及粤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房屋、铁路、水坝、电站等工程设施和城市、矿山、企业环境。全国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城市近7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44个,主要有唐山、武汉、昆明、黄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严重危害的大中型矿山有60多个,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湖北铜录山铜矿、广西泗顶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山东莱芜铁矿等。近年全国铁路沿线发生岩溶塌陷375处,其中危害严重的有55处,受害线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贵昆线、湘桂线以及京广线、沈大线、胶济线的部分线段。有30多个车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黄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来,因岩溶塌陷颠覆列车3次,中断行车达2000多小时。

三、地面沉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区的分布

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其中,累计沉降量达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

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带)。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这是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其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其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开封—郑州地面沉降区。

4.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

6.台湾山地边缘的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地面沉降带。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

主要表现是:造成房屋和桥梁开裂、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地下管道错裂失效;码头及其它港口设施下沉或被水淹没;抽水井管上升,设备须不断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时被水淹没而无法装卸,耗资900多万元进行加高后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屡遭破坏,每年花费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建;上海苏州河原来每天运输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后减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沉降差达135mm,引桥发生错裂,使这座跨度为64m的开启式提升桥不能按原设计提升,影响了海河航运。

表2-1我国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灾害情况简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困难。

2.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

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把一些城市置于洪水和海潮威胁之下,具体表现如下。

(1)滞汛积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滞汛积水问题,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层建筑物在汛期被水侵没,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积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积水造成的物资损失达100多万元。

(2)洪水威胁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势低平,且大多沿河发展。地面沉降活动不仅使城市高程进一步降低,而且拦河堤坝等防洪设施因沉降而发生破坏。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断下降,出现严重的水患威胁。例如天津市海河干流两岸防洪堤,自1959年来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匀沉降出现许多裂缝,加上河道淤积影响,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来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较大汛情,全市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显困难,如再遇1963年规模的特大洪水,将导致极其严重的损失。上海市区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为4~5m,60年代后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区只有2m左右。伴随地面沉降活动,黄浦江、苏州河水位不断上升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并多次出现黄浦江水倒灌,淹没市区的现象。为了确保城市安全,1956年开始沿江修建防汛墙,此后伴随地面沉降的发展,先后5次进行改建和加固,投资达4亿多元。目前,上海市区共建防汛墙224km,郊区建34km,外滩一带墙高已达2.3m,预计到2030年,还须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御黄浦江水。类似情况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灾加剧在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活动使陆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如天津塘沽地区,近几十年来相对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处(塘沽河滨公园)为-3.3m。与此同时,滨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发生局部开裂;许多防潮闸——耳闸、二道闸、海河闸、金钟闸等下沉0.4~2.6m。在这种情况下,天津沿海灾害性风暴潮日趋严重,其频度、强度和造成的损失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发生的风暴潮,使海水越过防潮堤闸涌入陆地,塘沽一些地区水深达1.3~2.0m,大量企业单位被淹,受灾居民1万多户,直接损失1.3亿元。近年来,宁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过防潮堤闸,淹没沿岸码头、仓库、工厂和居民区,造成严重损失。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也日益严重,不但潮位越来越高,而且高潮频次也不断增加,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1962年8月,7号台风袭击上海,吴淞口潮位高5.38m,苏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冲击下,防汛墙出现46处决口,半个市区进水,南京东路水深0.5m,直接损失达5亿元。

四、地裂缝灾害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

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了三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一)汾渭盆地地裂缝带

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NE方向,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发育有一个宽近100km、长近1000km的地裂缝带。该带沿汾渭盆地边缘断裂带内侧的第四纪沉积区延伸。各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活动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征。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灾害性地裂缝,70年代中期以来活动加剧,使西安、大同、宝鸡以及周至、临潼、渭南、华县、蒲城、韩城、万荣、运城、绛县、临汾、洪洞、祁县、太谷、榆次等近50个市、县出现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

该地裂缝带自南向北可大致分为四个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缝

该区地裂缝分布在渭河两岸地区,以西安市地裂缝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此外,千阳、宝鸡、周至、武功、兴平、礼泉、三原、临潼、长安、渭南、蒲城、华县、华阴、大荔等20个县、市也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给当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筑以及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处华山北麓的蓝田、华县、华阴,自1971年以来出现多处地裂缝,至今仍在发展。在华山半导体厂内,有两个以近EW向为主体,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缝带。其长度分别为200m和250m;宽度分别为70m和100m,使刚刚建成投产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车间、仓库等主要建筑物开裂,局部发生下沉达14.6cm,虽经多次加固处理,但始终不能摆脱地裂缝危害。在华山汽修厂亦有两条近EW走向的地裂缝带。其总宽200~300m,长约500m。在其影响范围内的5幢家属楼和其它建筑设施,相继发生大面积裂缝和变形,铁路路基也下陷变形;虽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加固,但裂缝持续发展,防治效果不佳。陕西化肥厂于1972年建成,尚未投产,厂房即发生裂陷,下沉量达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两岸的运城、夏县、合阳、韩城、万荣、闻喜、绛县、侯马、翼城、襄汾、临汾、洪洞等约20个县、市。这些地裂缝主要延伸方向为NEE、SN、NE、NW四组,单条长度为几十米到100m以上,宽度一般为0.4~0.2m,可见深度为0.2~0.3m。多条地裂缝常常组合成带,有时沿一个主导方向呈线状或串珠状延伸,构成长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裂缝密集带;有时不同方向的地裂缝相互交叉,构成密集的地裂缝集中区。分布在工厂、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缝,对房屋建筑和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万荣县两次暴雨后,该县薛店村在29日9时30分地面开裂。地裂缝长1.5km;一般宽为1~2m,最宽达5.2m;一般深1.5~3.0m,最深达12m。大量积水顺缝一泄而光。裂缝所经之处,房屋开裂或倒塌,受损房屋300间(受害居民67户)。村内一口深223m、造价6万余元的机井也因而塌毁。1984年6月,绛县电厂地裂。地裂缝长50m,宽40cm。家属宿舍也随之开裂。运城东北的半坡乡,一条NE向延伸的地裂缝(长约9km,宽0.3~1.0m),造成数十间民房开裂,田地成为破碎的沟地。

3.太原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县、太谷县、祁县等地。榆次县北部王湖至聂村一带,1982年出现4条近SN向的地裂缝,组成长约500m,宽约15m的地裂缝带,裂缝深2.5~3.0m,最深12m。处于地裂缝发育带内的省储备局仓库、地区变电所和部队等单位的办公楼、食堂、家属宿舍等建筑物出现大量裂缝,成为危房或者废弃。

4.大同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大同市,以市区西南边缘的大同机床厂一带最严重。地裂缝始见于1977年,发生在剧场街9号楼附近,长200m,使9号楼出现裂缝。80年代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进一步发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动。地裂缝走向NE57°,宽1~6cm。其南盘相对下滑,垂直相对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缝破坏带宽5~20m,所经之处,房屋墙体和过梁开裂,门窗变形,管道错动。机车厂8幢居民楼和食堂、学校等公用设施严重受损,受灾建筑面积29141m2,危害居民290户。除市区外,在北部天镇县的滹沱店、孙家店、顾家湾、宣家塔和阳高县的罗文皂以及大同市东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后亦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坏。

(二)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地裂缝带

该地裂缝带始于1966年。该年3月在邯郸市电台和国棉一厂首先发生地裂缝活动。此后,不但在该市迅速发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相继发生日益严重的地裂缝活动,很快形成一个沿太行山东侧和东南侧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缝分布带。其北起保定,向南经石家庄、邢台、邯郸进入豫北的安阳、新乡、郑州一带以后,向西延伸,经洛阳达三门峡一带,与渭河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地裂缝带相连,全长约800km。共有5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地裂缝。其中,河北省有39个县市、200多处,主要有易县、容城、涞水、保定、定县、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宁晋、新河、柏乡、临城、无极、南宫、邢台、南和、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鸡泽、大名等;河南省约15个市县、100多处,主要有南乐、清丰、汤阴、浚县、辉县、获嘉、新安、渑池、三门峡、陕县、灵宝等。

分布在城镇和企业、矿山的地裂缝,对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严重危害。河北省邯郸市1963年发生地裂缝活动。1966年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在国棉一厂、电台、汽车修配厂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条地裂缝。裂缝单条长度为185~700m,组合长度3~8km。地裂缝损坏楼房7处,平房数十间,错断管道2处,破坏围墙10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发生在农村的大量地裂缝,除破坏民房、道路外,还对耕地和水利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大别山北麓地裂缝带

1974年在大别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的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和皖西南的霍丘、颖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市,其范围南北宽近100km,东西长约150km,可大致分为三个近EW向延伸的地裂缝密集带:北带从息县夏庄经淮滨县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寿县;中带从潢川隆古、城关、桃林,经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带从潢川仁和,经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东延至六发县境内。每带宽15~20km,带内地裂缝密集,带间地裂缝比较稀少。单个地裂缝规模不等,长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宽10~50cm,个别达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大别山北麓地裂缝活动加剧,其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淮河流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豫、皖、苏、鲁四个省中有152个县市出现了地裂缝,形成三个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分布带:一是从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六安向东到南通、如东的EW向地裂缝分布带,其地裂缝除在潢川至寿县一带进一步发展外,在东部的马鞍山至如东一带也出现不少地裂缝;二是周口—阜阳—寿县和商丘—永城—蚌埠两个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缝分布带;三是沂水—郯成—宿迁NNE向地裂缝分布带。

(四)其它地区的构造蠕变地裂缝

除上述三个大规模地裂缝带外,在其它地区还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缝或小规模地裂缝带。它们亦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晋、冀、鲁、豫地区。如1988年在豫东平原上蔡县黄埠乡和太康县朱口乡发生的地裂缝活动,造成黄埠乡尚庄、杜庄等5个自然村,朱口乡的洼陈、二甲张等12个自然村的许多民房的墙体、门窗开裂0.5~6cm,当地群众惊恐不安。山东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厂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来,地裂缝活动持续发展,在玻璃厂厂区内形成一条近南北向延伸达300m以上的地裂缝,使主车间和其它一些工厂建筑、地面和墙体出现无数条2~30cm宽裂缝,工厂被迫搬迁;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户民房严重开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现多条延伸数百米的地裂缝。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库的偏坝和附近地面亦发生开裂,使水库安全受到威胁。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严重变化,造成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大陆淡水含水层发生的入侵现象。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城镇、矿山地区,通常是由于强烈开采或疏干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坏地下水水源,进而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滨海地区发生明显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有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莱州湾和胶州湾沿岸、广西北海市等地。全国累计海水入侵面积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离超过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过400m/a。

大连市海水入侵发生在1976年以后;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区有12处,以大连泡、金县、南关镇、甘井子、营城子最严重,其次为革镇堡、大魏家、金纺、后盐村、周水子、牧城驿、龙眼井。入侵的累计面积为230km2,氯离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过7000mg/L。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大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秦皇岛海水入侵发生在北戴河海滨区的枣园水源地,入侵面积24km2,氯离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濒临报废。

山东省莱州湾、胶州湾沿海地区,是近年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截至1991年4月,累计海水入侵面积为431.2km2,地下咸水扩侵面积为299.5km2,累计730.7km2。主要发生在莱州市、龙口市、烟台市,其次为青岛市、胶州市、招远县,再次为蓬莱县、长岛县、牟平县、海阳县、胶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动使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灾害区44.5万人无淡水使用。灾害区人民由于饮用劣质咸水,使身体受到严重危害,甲状腺肿、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剧增,达40余万人。海水入侵还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盐渍化发展,农业生产不断下降,粮食累计减产(30~45)×108kg。

其它地区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海水入侵活动,虽然目前危害尚不严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六、膨胀土的胀缩灾害

膨胀土是一种胀缩能力极大的粘性土,对工程建筑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房屋等建筑地基发生变形,进一步引起房屋沉陷开裂;对铁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导致路基变形,铁轨移动,大坝开裂等,破坏了运输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我国膨胀土分布广泛,主要发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21个省(自治区)的205个县(市),其中以云南、广西、河北等地区尤为发育。如湖北省郧县县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迁建,新城址膨胀土十分发育,严重受害房屋25.9×104m2,占全部房屋建筑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毁房屋近10000m2。因破坏严重,县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类似灾害在湖北宜昌、贵阳、枝江、应城、孝感、云梦、新洲和广东省的广花盆地、东莞盆地、雷洲半岛,河南的平顶山市、南阳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泗县、蚌埠,云南蒙自、鸡街,四川成都,山东临沂、泗水,河北邯郸等地也有发生。

⑶ 如何减少秦巴山地的地质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首先要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行政管理措、规划管理措施、规章制度措施、科普教育措施、监测预报措施、避让撤离措施、抢险救灾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绿化植被措施及经费保证措施。

一、行政管理措施

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和《镇江市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市地矿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政府职能,具体负责制定本市地质环境保护计划和措施,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参于对工业经济开发区、重大工程的选址,以及负责对坡地、坡脚及河道两侧的工、民建筑的地质环境进行论证及审批;组织地质环境勘查评价成果的验收;负责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质环境、灾害治理方案论证和审定;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管理;参于地质灾害的整治。

市城建、规划、国土、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市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二、规划管理措施

镇江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情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开展这一工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的内容。1996年,市政府将城市地质灾害规划纳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对防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随着地质环境改变及时修改防灾规划。

随着镇江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为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在进行区域性国土整治和重大工业经济项目选址,确定工业经济开发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旅游区,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勘查评价,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制定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

在山坡、山脚、河道两侧等容易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工、民建筑或景点建设时,市地矿行政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查实确定无灾害隐患或采用了有效措施后,方能同意其进一步到规划部门办理规划建设手续。

城市山林是镇江的标志,要强调城市山林保护的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挖山建房、开山挖土,以保护山体不被蚕食。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逐步退房还山,退房还绿,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镇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规章制度措施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出台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苏省于1999年5月以来第154号省长令颁布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镇江则于1992年7月出台了全国地级市第一个地质环境管理方面的行政措施《镇江市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镇江进一步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镇江市城区斜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998年12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区山体上新建、扩建工业、民用建设的意见》。1999年4月,又出台了新的《镇江市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办法》。2000年8月底,市政府进一步转发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措施是开展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市地矿局是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管理,严格执法,不断总结提高,开创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四、科普教育措施

科普教育包括改正内容:

(一)市地矿主管部门与市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每年定期对四级斜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有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二)利用电视讲话、专题报道、报纸广告、标语横幅、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全身人民宣传斜坡地质灾害抗灾知识和国家有关地矿法律法规。

(三)在每年“4.22”地球日期间集中宣传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四)开辟市二中、云台山西北坡、江照庵后山等滑坡治理样板点,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代表现场参观、现场讲解。

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使全社会都关心地质防治工作,形成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氛围。

五、监测预报措施

(一)监测

监测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前者是通过人的感观系统直接搜集变形破坏体的形变与位移或异常现象,后者是借助仪器监测感观系统难以猎取的各种信息。宏观监测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派专人定时测量变形破坏的水平、垂直位移、观察滚石、掉块、地陷、地下水露头(泉)、地表炎的量变、色变、地动、地音、地表建筑物或植物的位移。宏观监测具有经济、简便、直观、容易推行运用,且信息可靠的特点。只要及时分析前兆信息,是可以作出临滑坡预报的,地质灾害也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微观监测一般应选择危害严重、规模较大的灾害点进行,常用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全自动边坡监测系统,或单一的灾害应变仪、声控器等,借助仪器获得变形破坏体的形变、应变、地下水位等变化。此种方法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准确、连续、定量的特点,但专业技术性强,费用大。

镇江地质灾害严重,涉及面广,应以宏观监测群防群测、专群结合措施为主,微观监测为辅。

(二)预报

市地矿部门根据监测资料向有关单位发布滑坡中长期、近期和临滑预报。重大滑坡预报须经市政府批准后发布。

六、抢险救灾措施

当出现滑坡险情时,市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应采取以下防灾措施:

1、汛期召开会议,向各部门领导通报险情,安排专人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应急预备工作;

2、出现滑坡险后,立即召开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决定应急防范撤离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人和任务,并派专人日夜现场值班;

3、市地矿部门确定滑坡险区范围、撤离区域和临时应急措施;

4、区(县)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撤离安置工作;

5 公安部门、武警战士组成巡逻小分队,一方面逐家逐户检查撤离情况,督促居民迅速撤离,另一方面设立警戒,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滑坡险区;

6、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消防卫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7、汛期结束险情排除后,撤离人员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有秩序返回住地,并做好善后清查登记工作;

8、当地质灾害不可避免发生后,组织保护现场,力争使损失降到最小。善后工作应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作出评估。

9、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斜坡地质灾害机构应密切配合市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做好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监测预报、搬迁撤离工作。

七、工程治理措施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治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常用的方法有:避(即躲避、绕开、搬迁);削(减载、削坡、清除);排(钻孔排水、地表排水、爆破排除危岩、地面防渗、平硐排水、竖井排水、铺盖防渗);护(护墙、护坡、抛石反压);挡(挡土墙、锚杆、索链、抗滑桩、明硐)等多种多样的工程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一种或几种同时使用。为确保工程质量,应严把勘察、设计、施工关,让有资质的单位施工,工程必须实行质量监理制。

八、绿化植被措施

山坡绿化对山体边坡稳定、沙土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坚持不懈抓好山坡绿化工作,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化环境。

每年市地矿行政部门应根据斜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山坡山体的绿化措施和计划,并报绿化管理部门审议备案。要通过对市区山体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使市区市郊的山体的逐步绿救起来,使镇江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山林”。

九、经费保证措施

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财政,实行专项管理和专款专用。地质灾害勘查、防治经费计划由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负责编制并报分管市领导审批后报市财政进行平衡后列入下一年度预算。同时,地质灾害治理经费应采取多渠道筹集的办法,应本着谁诱发、谁出资、谁受益、谁出资,谁管辖、谁出资的原则,广开筹资门路,切实解决治理经费问题。

第三节 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一、土体滑坡的防治对策

土体滑坡是指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基岩风化层,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滑坡,这是镇江最主要的滑坡类型。土体滑坡的形成,与水有很大系。由于水作用于斜坡土体,使土体软化,降低C、Ф值,因此在防治土体滑坡时:

(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排水:排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除。排除地表水,可在滑体的集汇水部位修排水沟,在滑坡后缘及两侧修环形截水沟,在滑体上修“∧”型排水沟,或顺坡向修排水沟。排除地下潜水,可采用钻孔排水,可打垂向孔、斜向孔、水平孔,视条件还可打平硐,铺盖反滤层等。其目的是排除滑体上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使斜坡土体保持干燥状态,增大抗滑力,减小下滑力。

(二)削坡减载护坡:对于那些因坡角太陡,而形成重力卸荷型的土体滑坡可采用此方法,将滑体后缘土体削去部分,使斜坡坡角变缓,上部重量减小,必要时辅之心护坡,以得斜坡的稳定。

(三)挡土墙:对于某些规模小,因切蚀斜坡前缘而形成的滑坡,可采取修建挡墙的方法,斜坡上修排水沟,起先护坡处理。(见下表)

(四)抗滑桩:对某些规模较大的土滑坡,在挡土墙难以的当的情况下,可在滑坡体的前缘或其它适当部位设置桩,或采用桩墙结合的方法,可实现滑坡挡土的理想效果。

(五)限制或控制在滑体上进行工民建工程。

(六)搬迁:对于某些治理不经济,或其它原因不能实施治理的滑坡点,可进行搬迁,将居民异地安置。

总之,土质的防治对策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工程处理方法在处理滑坡时,一般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以达到使滑坡稳定的目的,倘若处理难度较大,且治理费用高,一时难以治理的,应加强监测预报,一旦出现险情,再予以迅速搬迁撤离。

土体滑坡整治工程措施表

抗滑工程
减 滑 工 程
其它

排除地下工程
排除地表

水工程
削方减重

挡 抗 竖

土 滑 并

墙 桩 桩
截断地下水工程
排 除 深 部

地 下 水 工 程
排除 浅层

地下水工程


表水沟
防渗工程

焙烧电渗加固
绿化植树





平钻孔
集水井



排气工程
泄水涵洞
主体排水工程
暗沟



明暗沟
水平钻孔

二、岩石滑坡的防治对策

岩石滑坡是滑体发生于基岩中,滑坡面可切岩层或顺岩面滑坡。顺层滑坡可采用在人为切坡的陡坎处修挡土墙,在滑坡前缘及中部打锚桩,在滑体上排水。修挡土墙打桩均应经过详细调查,并作试验,进行详细计算评价后,确定挡土墙基脚深度、墙体厚度和坡角,桩的数量、集团、桩径、埋深和配筋等。而对于岩石滑坡的监测,主要是监测滑动面裂缝的位移情况、水平及垂直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度等。同时还应监测井的水位、水温、水质、水量等情况,监测前缘岩土体鼓丘是否增大,地面是否倾斜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认真分析滑坡的变形发展趋势,预测是否会产生滑动,及时预报,以防不测。

三、山体开裂及危岩的防治对策

镇江市区山体因长期风化剥蚀且岩石本身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为破碎,故危岩较多,大多分布在云台山北坡、金山、焦山、北固山等山体,对于此类地质灾害应以监测预报为主。其监测内容为裂缝的发育情况,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裂缝的变形速度,用简便方法设立监测点,在裂缝两侧立固定标尺,定时进行危岩的垂向位移观测,可用某一定点进行对比观测。在雨季应加密观测,对某些规模小的灾害点,可采用人工爆破或人工排除手段清除危岩。对某些危岩可用挡墙或护坡支撑,或用锚杆固定,钻孔灌浆等方法加固,如出现大规模的危岩崩落,则危险区内居民可考虑搬迁撤离。

四、塌陷的防治对策

塌陷一般为岩溶塌陷和采矿塌陷,镇江至今尚未有岩溶塌陷,而采矿塌陷则时有发生,如我市韦岗铁矿和煤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防治采矿塌陷的方法一是要尽量选择安全的采矿方法和采矿深度;二是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及安全柱的科学处理;三是加强采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四是当地面沉降到一定程度时撤离沉陷区居民。

五、尾矿堆的防治对策

矿山尾矿堆因堆积过高,形成过陡的堆积边坡,或因选址不当,在原剥蚀斜坡上堆积过量矿渣,在大量降雨等因素作用下,因自重影响,在堆积层与岩石斜坡间产生滑面,形成滑坡。较为典型的有东风煤矿和伏件山煤矿煤矸山滑坡。防止尾矿堆滑坡一是要选址得当,要尽量避免堆放在顺层的斜坡上,二是不能堆积过高、过陡,三是堆积要尽量远离建筑物和人群。

六、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泥石流往往与土体滑坡、滑塌同时发生。当出现土体滑坡时,大量降雨汇集后夹带泥土顺沟冲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因山体不高,山坡汇水面较小,大规模的泥石流不易产生,但在连续大雨等降水集中过程中,容易产生小规模泥石流。防止泥石流的主要方法有:

(一)搞好山坡绿化,避免水土流失。

(二)对汇水面较大的山坡进行地表排水截水工程。

(三)对采矿弃渣、工程建设弃土,不能随意在山坡、沟谷堆放。

(四)避免人为因素诱发新的滑坡、滑塌产生。

(五)规划建设管理应避免在沟谷山脚建设工业、民用建筑。或建设时在靠山一侧建造挡墙、水沟等排、截水工程。

⑷ (2011北京)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

云、抄贵、陕、青、冀、川袭6省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
A.横断山位于藏云贵地区,秦岭位于甘、陕、晋、冀地区,故正确;
B.太行山位于晋、冀边界,雪峰山主体位于湖南境内,故不符合题意;
C.大巴山位于川、陕地区,巫山位于渝、鄂边界,故不符合题意;.
D.祁连山位于青、甘边界,唐古拉山在西藏自治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⑸ 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是怎么回事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年前被中央通报,制造这一区域生态灾难的,是一家名为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青公司”)的私营企业。兴青公司董事长马少伟号称青海“隐形首富”,14年来盘踞木里矿区聚乎更煤矿,涉嫌无证非法采煤2600多万吨,获利超百亿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历经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青海省叫停木里煤田矿区内一切开采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兴青公司在木里聚乎更煤矿的非法开采也未受到撼动,时至今日其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仍在进行掠夺式采挖,生态旧债未还又添新账。

2019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察。据兴青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督察组到天峻县开展下沉督察,兴青公司在聚乎更一井田煤矿的开采停了三天,督察组离开的第二天即恢复开采作业。

“每逢领导前来视察、检查工作和执法检查,兴青公司就临时停产一两天,并将采煤机械设备全部转移到渣山整形工地,用矿渣堵死通往采煤区的道路。 ”兴青公司内部知情人士对记者说,经常是白天迎接检查、夜间组织开采,或者上级领导、执法人员前脚刚离开、后脚就恢复生产。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青海省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2020年7月28日起兴青公司停产四天。31日下午14时左右,检查人员离开,16时兴青公司即通知各采煤队恢复当日夜班开采。

据兴青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通常情况下公司24小时作业,但每次有领导和执法人员前来矿区,公司都能事先得知消息,将矿体和挖出的煤炭或用土掩盖,或用绿色盖土网予以覆盖,看似绿色草坪﹔检查人员一离开,立即恢复作业。

就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非法开采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致电马少伟,马少伟表示:“煤矿一直在停产着呢。”

(5)祁连山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假文件夺取千亿矿权纠纷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兴青公司为家族性企业,由父子四人持股,股权结构为:马登科(其父)占股20%,马少伟占股40%,马邵云(其弟)占股20%,马邵雄(其弟)占股20%。据了解,马登科曾任青海省政协委员;马少伟则曾是西宁市政协委员,因实际控制和运营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被当地人称为青海“隐形首富”。

两年前,《经济参考报》曾披露兴青公司凭借一纸疑似造假的青海省商务厅红头文件,非法将青海省紫金矿业煤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公司”)全部股权据为己有,而此前陕西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土地公司”)就其出资紫金公司与兴青公司以“零投资”夺走紫金公司估值千亿元的聚乎更一井田矿权,引发金土地公司长达15年的维权诉讼。

这场假文件夺取千亿矿权纠纷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据悉,商务部、青海省纪委最终查明,作为决定聚乎更一井田千亿矿权归属的关键证据,青海省商务厅发出上述红头文件即作收回撤销处理,其为无效文件即无效证据。2020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中院一审判决认定,金土地公司为紫金公司实际出资人。

据了解,在青海商界,让马少伟名声远扬的不仅仅是其涉足木里煤炭开采多年拥有巨额财富,更因为其拥有深厚的政商关系,在两者之间行走得游刃有余。2019年1月,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公示显示,马少伟任法定代表人的青海不冻泉矿泉水有限公司,以1870万元的对价获得青海海西州茫崖小冒泉地区162.82平方公里的钾盐矿预查探矿权。据专业人士测算,该区域钾盐矿区块矿藏市值应在百亿元以上。

⑹ 我国常见类型地质灾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人类能察觉的地震(有感地震)还不到1%。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上地震发生频率的统计,划分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断裂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范围均涉及我国境内。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1970年以来,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4500余次。

图1-1 2005~2009年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次数统计(统计数据不包括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网提供的有关资料,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6个地区的24条地震带上。这6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湾东部带和台湾西部带;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包括滇东-滇西带、腾冲-澜沧带、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西藏察隅带和西藏中部带;③西北地区,主要是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河西走廊带、天水-兰州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和北天山带;④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包括郯城-营口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河北平原带;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⑥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北部。

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国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分布规律非常明显。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从地质方面分析,这些类型地质灾害重灾区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岩、土体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在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条件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2004~2010年资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统计(表1-2),我国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损失特点非常明显。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海市等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地貌的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川东鄂西地区、湘西和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行政区划上主要是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

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⑺ 我国的地质灾害与经济损失是怎样的

我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而且由于火山作用、岩浆与地壳断裂活动分布普遍,所以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损失也巨大。现将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扼要介绍如下:

地震。它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全国有32%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川滇藏与西北各省、渤海湾周围为强震区。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20世纪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10%。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与世界各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相等。仅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就高达27.4万人,伤残7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亿~20亿元。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由于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与湘、云、贵岩溶地区的人口、工业、采矿业迅猛发展,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矿区和大中城市产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国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无锡等36个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过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积水淹没工厂、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损失巨大,仅盐场坨地码头每年就需填土10万平方米,耗资达50万元。我国的桂、黔、湘等18个省区已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点800多处,有塌陷坑30000多个,使大批的房屋倒塌,农田、水库、山塘毁坏,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人口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灾害。我国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达万人,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可达40亿~50亿元。我国西南各铁路沿线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有近万千米,占全国铁路总长近20%,致使铁路运输中断1000~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整治费用1.5亿元。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铁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费用已超过10亿元。

地裂缝。我国已在陕、甘、宁、晋、苏、皖等10多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发现有746处地裂缝,大型地裂缝有1000多条。其中以西安、大同、榆次、运城等处的地裂缝规模与危害最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有数亿元。如西安市地裂缝总长达35千米,使40座厂房、70处住宅、200余间平房和百余处道路遭到破坏,到1984年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每年并以100万元的速度递增。

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在西北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等地区。黄河上游与沿岸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进入黄河。长江上游和沿岸每年有5亿吨的泥沙进入长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达15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6%,流失泥沙50亿吨,其中含有的氮、磷、钾肥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

沙漠化。我国是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陕甘青、宁夏、新疆、内蒙等“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6万平方千米,另外还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发生沙漠化的危险。全国各类沙漠化土地每年损失养分13.39亿吨,相当于损失肥料46.7亿吨。全国受沙漠化危害的6000万亩农田每年损失粮食20多万吨,价值1亿多元;7000万亩草场每年减产牧草350万吨,价值1.4亿元;清理受风沙危害的2000千米长的铁路与公路,每年耗资1000多万元。

煤田地下火灾。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由于自燃或人为原因而导致煤田地下火灾,几乎燃遍了全国。这种灾害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大气和水源,危害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长,腐蚀建筑物与金属材料,还产生地面塌陷。新疆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32%,居全国第一,全疆煤田有45~180个地下火区,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火光密布,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每年烧煤炭约1亿吨,经济损失达30亿元。

上述地震、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灾等地质灾害,对我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在100亿元以上。

水体污染。目前,我国每年排污水340多亿立方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或渗入地下,从而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据对全国95000千米河段进行监测,结果有19000千米明显遭污染、48000千米严重受害,许多河流几乎成了污水河。又据27个大中城市地下水质抽样调查,水质恶化者已达21个,占77.8%。目前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7亿元。

⑻ 论述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网络文库中给你找到一个《中国地震分布》,转录如下: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 -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5)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更多请看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 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⑼  西区段地质灾害

西区段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侧第二阶梯西段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和北山剥蚀低山丘陵区、河西走廊,海拔标高1000~2000m,地形高差对比不大。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南侧又有高山阻隔,湿热的大气环流难以侵入,天气干旱,而且风力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水系不发育,且全为内陆河系,河流短促。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正好处于挽近时期以来强烈挤压隆起的青藏地块北侧边沿,积聚有强大的构造应力,为潜在压扭性构造应力状态,除塔里木盆地外,地壳稳定性较差,多强震。这里人烟稀少,有些地段甚至为无人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不强烈,主要是过牧、滥垦和不适当的水利活动。

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内酒泉市的北大、丰乐、马营三河,临泽县的黑河,山丹县城西,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诸河。上述各地段地处祁连山北麓,又是区域的暴雨中心,是泥石流易发区。即使不暴发泥石流,河沟洪水挟带泥沙,对岸边冲刷破坏也不容忽视。

泥石流形成受制于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等因素。泥石流性质、规模与固体物质的类型和数量有关。该地区系构造活动区,岩体较破碎,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原有的洪冲积物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固体物质来源。由于细粒成分较少,一般只形成稀性泥石流。泥石流沟多发源于祁连山区,各河沟流域内山坡陡峻,沟床比降大,有利于降水和泥沙石块的搬运。此外,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一般在10~100km2之间,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区内虽年降水量不足200mm,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7、8月(90%以上),而且泥石流沟上游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达500mm以上,较走廊区大得多,更进一步强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例如古浪县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内降水量达154.5mm,雨强61.8mm/h,暴发的稀性泥石流导致严重危害。

走廊地区的武威南部山前地带是泥石流高发区,到下游评估区后虽洪水搬运能力已经减弱,但滩地洪水汇集后,也能形成稀性泥石流,对管线地段的冲蚀危害仍有很大可能。根据航片解译,西营河山前地带和长岭山北麓有洪积裙和大型洪积扇展布,输气管线正好通过该地段。据记载,该地区有多起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例如,古浪县大景、裴家营和土门一带分别于1954、1966、1977年暴发泥石流,周期为11年左右,最大流量6300m3/s,灾害严重。西营河自1960年至1989年期间,曾暴发了6次泥石流或山洪,每次都酿成人畜伤亡,堤坝、公路、桥涵被毁的严重灾害。发生周期为4~5年。

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各河沟、常年性河流由于漫滩较宽阔,植被较发育,不会发生泥石流;而更多的季节性冲沟则无漫滩和植被,有时在暴雨洪水冲蚀下,可触发泥石流。此外,在管道工程经过区内滩地洪水分布较广。当遇强降雨和局部有利于形成洪水的地形条件时,也可触发泥石流。

此外,本区段最东段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孟湾子至小湾段的长流水沟系,也有数条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

新疆段内泥石流危害较小,仅在库米什洼地西南的低山沟谷(桩号 AE001)附近有两处,规模较小。

二、风蚀沙埋

本区段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较严重,管道工程经过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边缘,在该区内有较多沙丘、沙垄分布,所以风蚀沙埋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

在新疆段,风蚀沙埋灾害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博斯腾湖南岸、库米什洼地中心、库姆塔格沙垄附近。其在管线地段分布的总长度238.1km。风蚀灾害主要表现在库姆塔格沙垄西侧的风蚀洼地内,最大风蚀深度达30m。博斯腾湖南岸和库姆塔格的沙山、沙丘活动性极大,它们有的被管线横穿,有的即在管线附近,对于管线的埋置和站场危害较大。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该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大的地段合计长108.3km,中等的合计长52.5km,小的合计77.3km。输气管线新疆段受风蚀沙埋危害的长度占该段总长度的25.4%,而其中危险性大的占11.5%。

在河西走廊段,盛刮西风和西北风,风力大于8级日数一般40天以上,最多75天以上,吹扬搬运能力强,输气管线北侧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所以也存在风蚀沙埋的危险性。沙丘主要分布在武威市以东至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地段内,管线长度约43.3km。该地段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与干武、包兰铁路大致平行。甘肃境内管线断续横穿沙漠地带长约26km,其中古浪县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沙丘。沙丘顺风向由北向南移动。由于其北侧干武铁路沿线进行了治沙,风蚀沙埋危险性减小。宁夏境内的沙丘有两段分布于输气管道沿线,共长17.3km,为密集的流动沙丘,丘高6~15m,最高移动速率4m/a,其危险性中等。西部地段局部有小型沙丘分布,更多的是戈壁滩地,所以危险性均不大。

三、盐渍土腐蚀和盐胀

在本区段盐渍土分布于新疆和河西走廊两段。它是干旱气候环境中由于地下水埋深浅,运移滞缓,强烈蒸发,而造成土壤中盐分聚集地表所致。盐渍土和高矿化盐水对金属管材具腐蚀性;当可溶盐结晶时产生的体胀又对管材和场站地基产生附加压力,均会对管线工程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所含盐分的成分和数量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的埋深和矿化度、土层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由于本区段地处内陆腹地,盐渍土主要是山间盆地、洼地浅层潜水蒸发残留盐分形成。其分布厚度不大,一般近地表3~4m深度范围内,愈近地表土层含盐量愈大,土层细粒成分愈多。

在新疆段内,盐渍土均为内陆山间盆地型和丘间洼地型,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细土平原边缘、博斯腾湖南岸及东部细土带、库米什洼地、库米什以东红柳河两岸、秋格明塔什北洼地等地段,多数在无人区内。一般情况是:盐渍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和结壳性特点,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1m范围内,往深处则土层含盐量明显减小。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类型,其中60%为氯盐渍土,40%为硫酸盐渍土。前者管线长度约300km,后者约长200km。地表含盐量在1.38%~85%之间,地表以下2~3m处含盐量为0.33%~5.74%。

河西走廊段盐渍土在评估区内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八道沟—七道沟、临泽—黑河—乌江—张掖城北一线以及古浪白墩子等地。土壤属细粒土及粉砂土,为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含盐量在疏勒河段最大达23.2%;在白墩子段1~2m深度范围内为0.94%~1.72%,3~4m深度为0.49%~1.98%。

四、其他地质灾害

(一)崩塌

分布于新疆段的库尔勒—塔什店低山区、库米什洼地西南侧低山沟谷及东北侧低山区。由于岩性为坚硬的深变质岩,组成陡坡甚至是峭壁,陡倾构造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强烈。一旦降雨或雪水融化渗入到裂隙中,将会触发崩塌灾害。其规模较小,多小于1000m3

(二)采空塌陷

在河西走廊段分布有两处,一处是山丹县城西南的山丹煤矿,另一处是古浪县的古山墩煤矿。山丹煤矿是一座国有煤矿,在评估区内为其二矿区,开采层位深150~300m,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矿体基本已采完。目前,未发现地面塌陷灾害现象。古山墩煤矿系一小矿山,位于输气管线南西约1km,井巷走向与管线大致平行,故不会对管线安全构成威胁。

⑽ 祁连山发生过塌方泥石流吗

摘自马国哲的《北祁连山区现代泥石流发育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总体而言,北祁连山现代泥石流较为发育,而崩塌落石次之,很少见滑坡。
2 典型泥石流介绍
2.1祁连山黑河天涝池大型稀性泥石流[3]、[9] 1972年8月21日在张掖市西南78km的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祁连山黑河天涝池暴发了一次稀性泥石流。20 世纪20年代以来曾发生过6次泥石流,都停积在海拔3000~3200m之间的围谷中。毁埋痕迹明显的有六次,每次都形成长300~500m,宽数十米的石垄。石垄附近的原有森林毁坏殆尽,新发育的幼苗又被掩埋的情况多处出现。
1972年8月,当地阴雨绵绵,持续降雨15~20天,至21日清晨,沟谷的源头附近又突降了近1个小时的大暴雨,致使祁连山海拔3900m以下地带的积雪几乎全部融化。由于暴雨和融雪混合而形成的巨大洪流,终于激发了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灾害性泥石流。8月21日泥石流于20时40分流到沟口,共历时2小时20分钟,冲出泥石流42万m3。泥石流发生时,人们到跨沟的小木桥上观望,发现沟内泥石流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迎面扑来,便急忙冲过小桥奔向山坡高处,刹那间高达7~8m的泥石流头部吞没了小桥,山谷中泥浆飞溅,怒吼声如雷贯耳,地动山摇。上百吨的大石块漂流而下,高大的松树被连根掘起,浮在泥浆中前进。沟口的电杆被拦腰斩断,沟内小煤窑堆放在主沟中的300多吨煤炭一扫而光,沿沟岸的部分森林被毁,沟口新建的几幢砖木结构平房,有三幢被泥石流冲毁,林场木料加工厂的四间房子被泥石流吞没,场里一部数百公斤重的水轮机被冲得无影无踪,沿岸采伐好的3500m3原木全被冲走。位处寺大隆河谷中的卫生防疫站,据天涝池沟口数百米的14间房屋被埋没。泥石流还将林场公路(长4km)路基冲毁。上述总计损失按当时物价水平价值约100万元。灾情评价为严重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