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灾害
❶ 湖北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有哪些
根据国土资源部复《关于取制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的公告》(2014年第29号),取消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不再报送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和备查。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由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❷ 湖北省常发地质灾害
看在湖北什么地区,如果是库区范围内,常见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危岩。有的区域属石灰岩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育,可能导致地堑,垮塌等地质灾害。
❸ 湖北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先普及一下
自然灾害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编辑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雪崩、冰崩等气象灾害;火山喷发、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灾情统计 第1部分:基本指标》GB/T 24438.1-2009)。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❹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怎么样
简介: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依托高校的技术优势,形成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高校产业集团。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❺ 地质灾害评估费用取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内险性评估工作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注:报告评审费为:一级评估2.0万;二级评估1.5万;三级评估1.0万。
❻ 湖北地震
2013年12月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震震中位于巴东县东瀼口镇。
2013年12月16日,地震灾害发生后,巴东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所有干部下到一线开展抗震救灾活动。对于紧急转移安置的1527人进行妥善安排,实行“一户一个干部”的方式保证他们温暖过冬。巴东县各部门立即行动,行走在地震灾区第一线。
巴东县国土资源局迅速成立“12·16”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协调各成员单位应对地震相关工作,重点巡查黄土坡滑坡、黄腊石滑坡等大型地灾点。国土资源局迅速奔赴震中东瀼口、地质灾害点进行地震加剧危险程度排查,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损坏程度和地质灾害次生灾害隐患情况进行调查。同时,组织国土资源所开展灾情普查、地震预防知识宣传,提高群众抗震应急能力和水平。截至当晚8时,该局组织专班完成黄土坡、黄腊石等大型滑坡体上的首次地灾巡查。
巴东县公安局快速反应,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巡逻、秩序维护、交通维护等九大工作专班,整合沿渡河、东瀼口、官渡口 、信陵镇等震区全部警力,全力投入到抗震应急工作。记者在巴东县110指挥中心看到,所有应急通讯设备全部紧张运行。至发稿时,巴东县出动警力近400人次,震区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心态比较平和,交通基本畅通,110指挥中心尚没有接到因地震造成的伤亡警讯。
❼ 速求湖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详细一点,O(∩_∩)O谢谢
湖北简介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处于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全省设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❽ 湖北的泥石流多么
湖北的地质灾害地域分布明显,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尤以长江、汉江及其支流沿岸最为严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则主要聚集于鄂东南、鄂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咸宁、应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5657处,分布在68个县(市、区)内。
以下是详细说明:
1、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有17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有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长阳县、五峰县、远安县、恩施市、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来风县、宣恩县、鹤峰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10。
面积44006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80%以上。目前发育崩塌699处,滑坡3060处,泥石流61条,岩溶地面塌陷902处,采空地面沉陷48处。其中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灾害均极易发生,鄂东南丘陵区则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灾害为主。
2、易发生地质灾害有23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以及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有十堰市、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神农架林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汉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罗田县、英山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5。
面积5650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15%以上。目前发育崩塌115处,滑坡562处,泥石流11条,岩溶地面塌陷90处,采空地面沉陷23处。其中鄂西北山区容易发生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南部地区(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和鄂东北英山、罗田地区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北部地区则以采矿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沉)陷灾害为主;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发生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灾害。
3、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有18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有蔡甸区、江夏区、襄樊市、宜城市、当阳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应城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嘉鱼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3。
面积42683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3%。目前发育崩塌6处,滑坡47处,岩溶地面塌陷8处,采空区地面沉陷11处。其中鄂中地区较容易发生因采掘地下固体矿产诱发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灾害;鄂东南北部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较容易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鄂东北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较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灾害,其中黄梅县还容易发生地面塌(沉)陷灾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较容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灾害。
4、一般不易发生地质灾害有23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北中部地区。有黄陂区、新洲区、老河口市、襄阳区、枣阳市、枝江市、沙洋县、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孝南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汉川市、黄州区、红安县、团风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3。
面积427101平方公里。目前仅发育滑坡14处,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内。
附:湖北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峡库区巴东~新滩滑坡段;
⑵秭归杨林桥镇西崩塌、滑坡段;
⑶兴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库区滑坡段;
⑹建始磺厂坪~长梁子崩塌段;
⑺鹤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刘家场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还地桥~大箕铺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黄龙滩~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黄龙滩水库区滑坡段;
⑿远安盐池河~夷陵交战垭崩塌段;
⒀罗田平湖滑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