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内的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壹』 陕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情况
陕西是地质勘查队伍大省。截止到2006年底,陕西属地化地质勘查部门有省地矿局、西北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等4个局级单位,下辖53个处级法人单位。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有冶金西北局、建材陕西总队、中化陕西地勘院、武警黄金第五支队、西安地研所、核工业二○三所等6个单位。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仍为全省地质勘查主力。另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还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煤矿、建设、水电、科教等行业单位及社会单位39个。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在职职工2.22万人,较2005年2.26万人有所减少。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12万人,其中技术人员6362人(地学专业技术人员4803人,高级技术人员1415人,中级技术人员2332人),较2005年增长2.5%;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071人,较2005年下降0.4%;矿业开发从业人员799人,较2005年增长2%;其他产业从业人员5457人,较2005年下降3%;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1.71万元,较2005年增长0.18万元;离退休人员1.75万人,人均年经费1.67万元,较2005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地质人才接续匮乏,行业在职人员持续减少。但受矿业市场持续升温影响,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从业人员增加,主要源于地勘单位内部工勘及其他产业人员的回流。
全省81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293项,其中最高为甲级资质的单位有47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有9个,最高为丙级资质的单位有25个。按资质级别分:甲级资质95个;乙级资质85个;丙级资质113个。按资质类别分:区域地质调查1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1个;固体矿产勘查65个;液体矿产勘查27个;气体矿产勘查8个;地球物理勘查30个;地球化学勘查22个;遥感地质勘查7个;勘查工程施工50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6个;选冶加工试验2个。与2005年71个地质勘查资质单位相比,2006年增加10个社会地质勘查单位,其中1个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探)单位,4个为丙级固体矿产勘查单位,5个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探)单位。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58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2个。全省职工及离退休人员3.8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12万人,离退休人员1.73万人。全省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6014人(包括地质专业技术人员4547人,高级技术人员1289人,中级技术人员213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168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77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5440人。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1.72万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收入1.68万元。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减少674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150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70人,工勘人员有所减少,矿产开发人员有所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0.23万元。
(二)基本经济情况
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资产35.95亿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4.19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3.20亿元,净值1.70亿元,总负债17.33亿元,所有者权益18.62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总资产增长25%,生产性资产增长12.6%,地质设备原值增长17.6%,净值增长21.4%,总负债增长27.2%。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收入17.82亿元,其中地勘业收入8.64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1.28亿元,矿产开发收入2.98亿元,工勘收入2.21亿元,其他产业收入2.71亿元。总支出15.59亿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2.18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总收入增长44.29%,地勘业收入增长19.67%,矿业权转让收入从无增长到1.28亿元,矿产开发收入增长159%,工勘收入增长2.31%,总支出增长29.92%,地质找矿支出增长45.33%,矿产开发支出增长112%。以上可以看出,受矿业市场升温拉动,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矿产开发收支均有大幅增长,矿业权市场收益也大幅增加。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费1559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费2430万元。采用数字填图新技术完成了略阳县幅1:25万区调修测,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西乡县1:5万矿调等项目,在西乡县大河坝地区发现了铅锌、铜、铁矿(点)多处,南郑县白玉地区发现铜矿化带。关中盆地500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资源调查评价。完成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中“榆溪河流域水源地勘查”、“秃尾河流域水源地勘查”、“府谷县墙头—黄甫川水源地勘查”等共11个水源地地下水勘查工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完成了“2006-2015年陕西省地质勘查规划”、“陕西省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预测及重点选区研究”、“陕西省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现状趋势及政策措施研究”等综合研究工作。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担国家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项目12个,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252万元,实际完成投入1509万元。其中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1个,完成预算资金122万元;承担中央财政补助项目2个,完成预算资金198万元;承担省级财政补助项目1个,完成预算资金75万元;承担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8个,完成预算资金1114万元。省煤田地质局承担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140万元小保当普查项目,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费用100万元彬长小庄煤层气项目,地方财政268万元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省核工业地质局承担国土资源部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陕西省财政补贴等铀矿地质勘查项目共4项,完成了陕西省黄陵县双龙-南峪口地区铀矿普查项目、陕西省关中地区一线两带氡子体测量、陕西省丹凤三角区伟晶供给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铀矿评价等项目,实施经费502万元。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收入1612万元。主要有靖边县红墩界煤田勘查,圈定了5个煤层,分布稳定,为高-特高热值的长焰煤或不粘煤。在镇巴县—下高川地区发现两个锰矿化区,发现钒矿化带5条,矿化带长数十公里,厚数米。在镇坪县发现5条铅锌矿化带,9条金铜矿化带,均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新疆西南天山国营马厂地区新发现铜矿带2条、圈定铁锰矿带2条、发现含金构造蚀变带1条。已初步圈定铜矿(化)体4条,初步圈定铁锰矿体3条,初步圈定金矿(化)体1条。新疆阿合齐地区的僧阿尔加尔新发现铜矿体一条,宽度4.6米,长大于100米,铜品位0.6%~1.5%。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担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36个,完成投资8940万元。其中局设地质项目25个,投入经费2336万元(均在陕西南部实施);国内社会地质项目9个(分别在秦岭、渭北、重庆实施),投入经费2921万元;国内投资海外社会地质项目2个(分别在蒙古、几内亚实施),经费投入368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承担地质勘查项目经费4623万元,其中省投资公司217.76万元,局投入资金511.76万元,矿产勘查收入3893.51万元。所开展的地质项目主要集中在省内,钻探总进尺117864米。项目主要有:孟家湾西区普查、西湾露天(二期)勘探、陇县煤炭资源综合普查、千阳北部找煤、张家峁井田勘探、孟村井田勘探、大保当扩大勘探、文家坡井田勘探、亭南预留区勘探、青岗坪勘探等项目。省核工业地质局共开展煤、金、钒、钼、锰、铜等各类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多个,评价项目20多个,完成金额58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矿产开发收入788万元。西北有色地勘局重点矿山有4座,主要矿产品有铅、锌和黄金,已形成日采—选矿石1200吨、年采—选矿石4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年开发涉及部分加工处理矿石41.93万吨,生产黄金333公斤;铅精粉(金属量)4524.27吨;锌精粉(金属量)18139.3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265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共有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陕西省华县桃园钼矿、陕西省西乡县石膏矿、内蒙中旗祥瑞金矿,年总收入4000万元。省煤田地质局尚未参与矿产开发的投资。
(六)工程勘察施工及其他产业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承担了陕北石油勘查施工,完成石油钻探工作量15万米;承担了西安地铁二号线试验段张家堡车站基坑围护工程、宝鸡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主体塔基础工程;完成了府谷县武家庄高庄子新农村大口径辐射井施工等多项水资源勘查和施工项目,水文水井钻探工作量约1.5万米;完成了延安市宝塔区王良寺经济适用窑小区场地滑坡治理等多项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治理项目。西北有色地勘局完成工作量钻探30余万米,施工领域包括石油钻井、岩芯钻探、岩土工勘,实现产值1.75亿元,实现收入1.5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完成陕西省内的包西铁路通道大保当至子长段定测项目、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江苏省的台商大楼(苏州台商开发CO.)项目、浙江省嘉兴市明日明园项目等189 项,完成总产值279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基本没有承担工程勘察项目。地勘单位从事的多种经营产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市场定位的不明确、管理经验的欠缺,市场竞争力不足,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点。
三、地勘单位改革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1.地勘费基数
省财政厅都按月及时划拨,各局也按规定将地勘费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费用、地质勘查工作和经常性费用支出等,保证了专款专用。
2.转增国家资本金
按照规定探矿权价款需要转增国家资本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审批,目前我省尚无审批一例。
3.贷款贴息
各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的用于地勘单位组织转产、安排职工再就业方面的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申请,省财政按规定都给予了贴息。
4.税收优惠
目前各属地化地勘部门只有财政预算拨款不纳税,其他用于弥补经费不足的对外经营收入和为安置下岗职工创办的企业收入均纳税,尤其在所得税政策上尚未与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5.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
省地矿局办理了一部分下岗职工优惠证,其他局未办理。但基本生活费仍由各单位自行发放。
6.离退休人员养老金
离退休人员由各局管理,费用来自地勘费。目前属地化地勘单位均未改制为企业,因此未进入社会统筹,也无资金来源。
7.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
省政府已出台文件落实。
8.基本建设投资补助
2006年国家发改委有一定补助。
9.住房改革支出
由于无资金来源,与省属单位一起均未实现货币化。
10.增加工资
已落实,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11.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各局机关已进医保,其他人员因无资金来源尚未落实。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意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我厅已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编办、人事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政策研究室、四个省属地勘单位组成的地质勘查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落实优惠政策,制订改革方案,按照“补欠、剥离、改制、重组”思路,分步实施。
(一)补欠
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地勘单位“三金”、住房困难、基本建设经费不足、历史债务等遗留问题。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落实责任,明确资金来源,为地勘单位改革创造条件。
(二)剥离
剥离离退休人员,经费切块单列管理,由地勘单位代管或进入省直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剥离办社会的职能,将地勘单位下属学校、医院等按属地和归口原则划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
(三)改制
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上,以2006年年底为限,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原职工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离退休时按事业身份对待。新进人员由单位按企业方式自主聘用。在编制、经费管理上,以2006年切出离退休费用余额为基数,实行按原职工“退一减一”政策。经费包干,自负盈亏。改革后,地勘单位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人事管理上,原职工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以岗位、绩效和股权分配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经营者逐步实行年薪制;在用工管理上,员工一律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
(四)重组
初期,以局为单位,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产,突出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勘查等主业,利用现有资产设备、人才技术优势和已取得的矿权,参与资源开发,进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后期,适时组建陕西省地勘企业集团。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贰』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的发展
近三十年来,该队足迹遍及西北、华北和西南各地,并曾远涉巴西施工。承担并完成了煤炭、煤层气、水文、地热、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勘察、控制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方面的地震电磁法及测绘项目 200余项,提交煤田物探专业报告100多件,获省部级优质报告和科技进步奖12项。
地震勘探为开发陕西渭北“黑腰带”和陕北侏罗纪煤田,先后承担了韩城、铜川和神北、新民、榆神等矿区的普查、详查、精查、补勘等综合勘探项目的地震勘探工作。近年来,完成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 (北)神(西)大保当区普查、孟家湾区普查项目、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乔子玄综合普查、中美合作韩城煤层气勘探、黄陇侏罗纪煤田转角综合普查、麟游北部综合普查、大柳塔井田(扩大区)补充勘探、 锦界井田Ⅰ期、Ⅱ期勘探项目地震勘探、锦界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兖州煤业有限公司南屯矿七采区、小曹煤首区二、三维地震勘探等项目,2004年承担了陕西省6个重点项目(陕北沙漠丘陵区),黄陇侏罗纪煤田复杂山区、黄土塬区地震勘探项目7个,宁夏宁东煤田山地丘陵区地震勘探项目10个, 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受到了甲方和专家的好评。 他们拥有 现场处理系统、煤厚定量解释技术、煤层宏观结构(分岔合并)解释技术、多种地震属性参数提取技术、有限元地震数学模型正演技术、煤层反射波形成机理及煤层厚度反演技术、黄土塬区、山区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等先进技术,特别是具有沙漠、黄土塬、山区等复杂地形区开展高精度地震勘探的显明技术特色。
电磁法勘探主要完成了国家西部特别找水计划中“榆林 -延安严重缺水地区找水电法勘探”、“榆神矿区深部水源地耳林滩水文地质电法勘探”和陕北侏罗纪煤田20多个井田的磁法火区边界勘探。另外还承担完成了陕西省铜川新区供水水文地质普查电法勘探、南水北调中段工程电法勘探、长庆油田靖边-呼和浩特输气管道电法勘探、重庆市云阳县宝塔滑坡群工程地质勘查电法勘探 ,在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六采区采用电法配合三维地震勘探探测区内各含水层水文地质情况 及断层地质构造的含水、导水性,并研究解释了第四系下粘土、砂岩的分布范围及厚度。
测绘工作转战于全国各地,七十年代以来,为开发陕西渭北“黑腰带”,先后承担完成了渭北各县1:10000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八十年代初,挥师北上,足迹遍布榆神矿区,先后承担了二、三、四等控制测量,面积达3.5万多平方公里,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测图、修图(平板仪测量、航空外业测量),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我队测绘工作以国家测绘总局提出的“两个代替”(GPS代替常规控制测量、数字化成图代替常规线画成图)为指导,大力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先后承揽完成了长庆油田靖边-呼和浩特输气管道250KM管线测量、榆林地区、安康地区、西藏山南地区城市规划1:1000航空摄影数字化测量,山东东营市1/2.5万航空摄影测量、广州北二环及广州—深圳沿海高速公路测量、西藏芒康-察雅公路测量等数字化测量项目。
该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物质、精神双文明建设并举,常抓不懈,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职工敬业爱岗、明理诚信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知识文化水平逐年提高,形成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 2000年被西安市新城区区委、政府授于“文明单位”称号。
该队在各类物探测绘方面,无论技术装备、外业施工,还是资料处理解释均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面向未来,我队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好各类测绘物探任务真诚地为客户服务。
『叁』 常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有哪些它分几个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内所需勘察的容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文字和图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据的规范标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岩土特征及参数,场地地震效应等,最后对地基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提承载力等。图表部分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分层土工试验报告表等。
『肆』 滑坡勘查报告
滑坡勘查的各个阶段都要提交相应的勘查报告(报告内容见上节),整专个勘查工作结束后属,要提交竣工地质报告。竣工地质报告应对调查、可行性论证、设计和施工4个阶段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对滑坡防治工程竣工后的地质条件进行现状评价,提交工程实施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应力状态和变形综合分析等,并评述施工期间的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对滑坡的影响。
竣工地质报告的内容包括:前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动带特征(滑动带的组成物质和滑带土强度c、φ值),施工期间地质条件变化,重大地质问题的发现及结论变化,施工后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治理后的滑坡体整体稳定性评价。同时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原位工程地质试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等附件报告;附图包括滑坡区工程地质图、滑坡轴向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滑坡横断面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基岩等高线图、整治工程地质断面图和钻孔柱状图、竖井和探硐展示图、滑坡体等厚线图。
『伍』 如何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
『陆』 崩塌 滑坡 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分别要解决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看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崩塌 滑坡 泥石流勘察方法要求在网络搜
『柒』 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内容有哪一些
(1) 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 能的破版坏形式;
(2) 提供验算权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 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 案的建议;
(4) 对需进行抗震设防的边坡应根据区划提供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5) 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
(6) 对所勘察的边坡工程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以及开挖或构筑的适宜性做出结论;
(7) 对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工程尚应提出沿边坡开挖线的地质纵、 横剖面图。
『捌』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白衣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报告 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1988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外,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而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新华网武汉10月11日电(记者高欣、施唐戴)“不惧一时丑,化解千年
忧。”组织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常年坚持举办“质量警
示展”,将历次主要缺陷和改进措施动态公布,极大地触动了两万多名建设者,
使“创一流无止境”的质量意识深深扎根第一线。
如今,三峡工程17年工期已经过半,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初现雄姿。尤为
可喜的是,三峡建设者不仅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多项世界记录,而且把住了质
量关,已竣工的单元项目质量评定全部合格。
三峡工程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按照设计,三
峡大坝必须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因此,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防洪、发电
、航运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施工中
,各参建单位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万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质量当成工
程的生命。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质量管理,创新制定高于当今国内行业规
范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并对建设者进行多层次技术培训,有效地防止了工
程质量中的“常见病”。记者在三峡工地采访,处处感受到“视精品为合格”的
强烈氛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负责精神深入人心,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据今年元至8月的质量评定,已完成的11387个单元工程全部合
格,其中优良率达85.8%,比过去提高5个百分点。
三峡工程强调工期进度的计划性,但一旦与质量发生矛盾,施工组织者毫不
犹豫地宁慢一步而不抢一秒,确保工程质量。去年7月,葛洲坝集团原定混凝土
月浇筑21万立方米,后经调查发现“施工面狭窄使质量保证难度加大”,立即
将浇筑量调低到19万立方米,最终通过优质评定。8年多来,近千名监理人员
始终跟踪施工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更是24小时盯守,随时捕捉质量问题。总公
司还严格质量考核,今年拿出两亿元设立“质量特别奖”,硬指标即一次合格率
,截至6月底已兑现6000万元。
从今年起,总公司又自我加压,提出“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
标,激发了建设者争创一流工程的自觉性。一家转战南北的大施工单位,在永久
船闸浇筑中一度跑模1至2公分,这在其它工地往往被忽略不计的问题,在三峡
却被定为质量事故,必须“小题大作”,及时补救。总公司还下设安全总监办公
室,聘请外国专家把关,建立由点及面的连锁督查制度,实现全员安全持证上岗
,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管理。
为根除质量隐患,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派出质量检查专家组,对工程
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钱正英、张光斗等水利水电专家不顾年迈,每年两次现场考
察,有时甚至爬上100多米高的大坝“挑毛病”,使参建单位如临大考。他们
对提高施工监理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明确质量缺陷划分标准等提出了
多项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一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感慨:“在质量意识上,老专
家的身体力行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目前,三峡工程基本攻克重大技术质量
难题,顺利向2003年首期蓄水、发电和通航的目标迈进。
『玖』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勘查为例,谈谈地质灾害勘察技术的认识。并说明它与岩土工程勘察的异同
勘查基本是纯地质 一般不动钻机 地调为主
岩土工程一般是结合其他勘察手段的 入物探什么的 纯地质的成分没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