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水文地质图

中国水文地质图

发布时间: 2021-01-23 17:57:56

㈠ 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寻找、调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各种古籍的记述及温(矿)泉、矿产开发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证实。

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发现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余姚河姆渡井,据14C测定,有5700年的历史,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所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凿井开采利用地下水的历史久远。

在凿井技术方面,据记载,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广都(今成都附近双流一带)凿井开采卤水制盐。公元280年,在江阳(今四川自流井一带)彝族人梅泽,凿一井自喷卤水,便称之为“自流井”,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纪中叶),创造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凿井技术的发展。1835年,四川自贡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钻,钻入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规模地开发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气和卤水资源。

我国矿产开发中排除水患的历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坑木,经14C测定,多数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数百座竖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达50m,其中,排水系统相当完整,还发现有水桶等排水工具。这是迄今世界上发掘的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古代采矿和冶炼遗址,正是在这些矿山开采中,在长期不断发生和排除水患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与矿井水作斗争的知识与经验。

陕西临潼的骊山温泉,即华清池,相传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汉时用于疗疾,至唐朝达到极盛。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列举了全国温泉41处,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中,记载温泉500余处,明朝学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按成分对泉进行了分类等。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最悠久,对水文地质理论的建树及调查技术的应用皆有突出的贡献,曾居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仅有极少数的地质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质调查与凿井工作。上海于1860年开始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开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几口自流井开凿于1920年前后,深30.48m左右,自溢,水质好。但真正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开端于20世纪30年代。谢家荣在1929年发表了《钟山地质与南京井水供给的关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钰等人在河南作过农田灌溉用水的调查,写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阳、林县、淇县、睿县一带地下水》两册报告。傅健1935年发表了《陕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于1948年写有《兰州附近水源地质之研究》等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文地质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即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为初始阶段(或创业阶段)。主要工作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伍,兴建大专院校和建立科研机构。水文地质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科学。进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质工作,勘探建设了一批水源地,满足了急需。

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和前进阶段。主要在东部几个大平原上开展了农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质工作,尤其是在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旱打井运动,即60年代是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另外,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对许多大水矿床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开展了基岩山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上海市由于过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编制出版了各种“勘查规范”和“图系”,出版了一些结合我国实际的水文地质教材和专著,60年代后期的“文革”动乱,使水文地质工作严重受阻。

20世纪70年代为发展阶段,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由于国内水文地质生产项目激增,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同位素技术,电模拟,负压计、中子仪等测试技术,使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理论与实践诸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2/3以上的地区已完成了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此项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区采用了航卫片解译新手段,还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了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20世纪70年代,也是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在该时期区域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污染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负环境效应的研究,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或医学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主要为综合研究阶段,同时,也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该时期,在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方面,加强了深部钻探和各种物探工作,一些地区应用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补给研究。在水文地质计算方面,广泛应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采用了非稳定流数值法,建立了各种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在大面积地下水和局部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矿床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大部分矿区都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基本上杜绝了较大灾害性的突水事故,矿床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分类、涌水量预测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或突破。全国性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初具规模,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显成效,在较多项目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最优化技术,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庄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质模型的研究(山东济宁市等)。

另外,20世纪80年代,国家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立法工作,先后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1996年修正),《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等法规,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保护和优化开采的新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实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综合评价与管理,人工调蓄地下水资源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轨道。对北京等25个重点城市和京津唐等8个重点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77个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资源环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调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分区评价与总汇,全国水文地质区划等工作,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优化开采取得明显成效,矿泉水及热矿水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质学的开创阶段,为保证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质信息,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例如,河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开发的“河南省地下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和“地下水均衡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等,均运行良好。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97年建立了全国水文地质信息数据库系统。

20世纪末21世纪初,水文地质工作向立体化和纵深发展,并得到了全方位的广泛应用,在水文地质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水文地质科学体系。尤其是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节约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获得丰硕成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06年完成覆盖全国960万km2和40多个重点城市、汇集1017个图幅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字化建设,建成全国性1:20万数字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单一工种向多工种、多方法、多手段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价,由水文地质普查到综合研究,由稳定流计算发展到非稳定流及数值法,由单一勘查目的到考虑综合效应,由盲目开采到优化开采和科学管理,在水文地质科学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现代水文地质学科学体系。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具有统一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今后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综合调查研究和统一规划,把地下水的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探讨如何从技术、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同时“多S”技术、同位素技术、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非线性技术等新技术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会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今后水文地质工作将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专门水文地质的概念和任务?

2.专门水文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3.简述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概况?

4.我国水文地质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绩?

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还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7.你对水文地质工作有什么认识?

㈡ 地下水地质环境区域划分

一、地质环境区域特征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大区:东部大平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西北内陆盆地;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区;东南及华南滨海地区;青藏高原。以上6大区既有各自的特殊性问题,又有相同的共同性问题。例如东部大平原地下水较为丰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内蒙古高原主要问题是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西北干旱区主要是防止沙漠化,实际上也是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问题。华中及华南滨海三角洲平原,主要存在淤泥、流沙等软土层问题、海水入侵问题、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等各类环境问题。青藏高原主要是冻土层广泛分布、高原峡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及地震问题。上述各类地区也存在不少共同性问题,例如城市环境地质灾害是普遍性问题,但尤以东部大平原与滨海三角洲平原最为突出;地面沉降灾害分布很广,水污染问题十分普遍;由于劣质水引发的各类地方病分布很广,尤以东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干旱缺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仅在北方,在南方的岩溶地区、红层地区也十分严重;凡是丘陵山区都普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以西南地区最为突出。综上所述,地质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其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因素往往成为破坏地质环境的主导因素。

二、地下水地质环境区域划分

从水文地质观点,结合自然条件与构造特点,可考虑把中国区域划分为3大单元:中国北部地台(中朝地台)、中国南部地台(扬子准地台)和青藏高原(由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及其中间地块组成)。

中国北部及南部地台,以东西向展布的秦岭褶皱山系为界。秦岭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mm,并自东向西,逐渐由半湿润气候带过渡到半干旱气候带和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带。河流分别属于黄河水系、松辽水系和内流水系。秦岭以南降水突然增加,并逐渐由湿润气候带过渡至十分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区。河流分别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由此可见,中国南北纬向分带现象非常显著,虽然地形条件极为复杂,但潜水的分布仍处处受到纬向分带的控制。面积广阔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气候干燥寒冷,破坏了纬向分带规律,形成苔原及冰漠,并且在高原四周显示自然景观上垂向分带的特征。因此它与中国东部完全不同,构成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区域。

根据我国气候分带结合大地构造与地质、地貌条件,全国共可划分为6个水文地质大区,分别是: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青藏高原水文地质区。每个大区又可划分出一些亚区(图2-1-1)。

图2-1-1 中国水文地质分区略图

(据陈梦熊等,2002)

Ⅰ—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Ⅰ1—松辽平原亚区,Ⅰ2—黄淮海平原亚区;Ⅱ—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Ⅱ1—内蒙古高原亚区,Ⅱ2—陕、甘黄土高原亚区;Ⅲ—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Ⅲ1—河西走廊亚区,Ⅲ2—准噶尔盆地亚区,Ⅲ3—塔里木盆地亚区,Ⅲ4—柴达木盆地亚区;Ⅳ—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Ⅳ1—华东、华中丘陵山地亚区,Ⅳ2—西南岩溶丘陵山地亚区;Ⅴ—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Ⅴ1—闽、浙丘陵山地亚区(包括台湾),Ⅴ2—粤、琼丘陵山地亚区(包括部分广西);Ⅵ—青藏高原水文地质区:Ⅵ1—冻土高原亚区,Ⅵ2—藏东及藏东南高山峡谷亚区

㈢ 中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

一、内容概述

本项目在开展新一轮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利用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成果,按地下水系统理论,以环境容量为约束,采用动态的、水资源数量与环境质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计算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了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地下水环境质量、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建议,提交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建立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1.技术经济指标

(1)提交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包括全国以及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区、市)和2353个县(市、旗)、26个自然单元区的资源量,其中,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37亿m3,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m3,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m3

(2)形成了以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动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方法。

(3)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

(4)建立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2.主要技术创新点

(1)首次按地下水系统理论,以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采用动态的、水资源数量与环境质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计算和评价了全国地下水资源,提出了最新评价成果。综合分析利用了50多年来的水文地质勘查研究成果,特别是近20年的新成果,重点评价了浅层地下水资源,同时评价了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首次划分了中国地下水系统,对全国及分省的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和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和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全面评价。

(2)首次对全国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地下水水质、污染程度、地下水开发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脆弱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评价。尤其是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开拓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研究的新途径。

(3)首次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图集全面反映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全部成果,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要素和客观分布规律。图集包括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开采状况、开采潜力图;地下水质量分布、地下水污染程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该图集首次实现了水文地质编图由主要反映水文地质条件向反映资源分布、利用、动态变化与水环境状况的转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成果集成达到一个新水平,对我国水文地质编图有重要示范作用。

(4)建立了以空间数据库为主体的中国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集存储、检索、查询、叠加、辅助决策为一体,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电子图集信息以及文本、图片、录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制作完成的光盘数据,包括了全国、区域、分省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及电子版图集的全部内容,为最终实现中国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网上检索奠定了数据共享基础。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目成果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为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动态的、资源与环境结合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统筹研究能力,提升了我国区域地下水评价水平;项目成果的图形化和数字化形式,增强了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促进了成果转化,提高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科研教学、国际交流等提供了信息系统平台。

(1)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8月18日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

(2)国务院办公厅于2003年9月7日在“参阅文件”第4期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参阅,其文如下:“按: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有关战略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现将该研究报告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参阅。”

(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国土资源部提交全国按县统计地下水开采量,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课题组根据该项目成果于2007年4月将全国各省各县的地下水开采量统计上报。

(4)本项目成果已于2005年全部公开出版供有关规划部门和科研教学部门使用。

(5)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全国水资源规划”。

三、推广转化方式

该项目成果已公开出版,并已提供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使用。近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的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方面,广泛利用了该成果。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张宗祜孙继朝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0311-67598657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㈣ 中国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中国矿床水文地质分类的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在初期主要是由在中国工作的前苏联专家进行的,由我国专家进行的矿床水文地质分类开始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

1959年,王锐等人编著出版《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分类》一书,首先以气候因素分出干旱区矿床与非干旱区矿床两组,其次考虑矿床与侵蚀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分为4个亚组,最后以造成矿床充水的主要充水岩层分为5类(表1.1)。并且根据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然后把上面的分类组合归纳到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4个级别中来。

表1.1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分类

1962年,地质部与煤炭部联合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规范(第一分册煤及油页岩)》中,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将煤田划分为:

1)充水岩层以疏松及半胶结岩层为主。

2)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岩层为主。

3)充水岩层以岩溶化岩层为主。

4)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或岩溶化岩层为主并为厚的疏松含水层覆盖。

每类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同年,地质部与冶金部联合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规范(第二分册金属矿床)》划分为:

1)按矿床产状划分为层状与非层状两组。

2)每组又分为:充水岩层以坚硬裂隙岩层为主;以岩溶化岩层为主;以裂隙或岩溶化岩层为主并为较厚的疏松含水层覆盖的矿床等3类。

每类又按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

1974年国家计委地质局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规范(试行)》提出的分类是按矿床充水含水岩层的空隙特征,把固体矿床分为三类,即:

第一类充水岩层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矿床。

第二类充水岩层以裂隙岩层为主的矿床。

第三类充水岩层以溶洞岩层为主的矿床。

又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3种。

1981年,由水文地质研究所等十个单位组成的“地矿部岩溶充水矿床类型研究组”在全国重点岩溶充水矿山水文地质回访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国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这个分类的原则如下:

1)类的划分:根据对矿床充水的岩溶含水层的充水空间形态不同可把岩溶充水矿床分为三类,即:①以溶隙充水为主的矿床;②以溶洞充水为主的矿床;③以暗河管道充水为主的矿床。

2)型的划分:矿床充水岩层与矿层的不同接触组合关系直接关系到矿床开采时岩溶水进入矿坑的进水方式、进水途径及进水条件,影响矿山开采的防治水措施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按充水岩层与矿层的接触组合关系可以分为:①顶板直接接触;②底板直接接触;③顶板间接接触;④底板间接接触。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考虑矿层(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地下水位的关系、地表水体的影响、充水岩层的分布面积(或汇水面积)、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及岩溶塌陷程度等几个主要因素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等3级。

该分类原则已为1991年出版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采纳。

在此规范中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3类,即:

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类还可进一步按岩溶形态划分为3个亚类,即: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矿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将充水方式分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体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体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柱)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坑。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负责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3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及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

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有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1995年,刘启仁等人编著出版的《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评价方法》一书中,据气候因素、主要充水岩层的岩性和空隙性,以及矿床与含水层的接触组合关系等划分区、类、亚类和型,如表1.2所示。

表1.2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

㈤ 急求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区域地质略图、区域构造略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图、综合水文地质图,

八年级地理上的问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
我们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的性表达是不正确
A.国家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东太平洋中,东部的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主要位于热带
我们的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
2。我们的土地相邻,是内陆国家
A.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B.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
C.蒙古,阿富汗,老挝D.北韩,尼泊尔,老挝
3。以下几组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
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B.云南省和广东省,甘肃省和重庆市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C. /> 4。下面要说的各民族的分布,右
A.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小B.全国各族人民居住的定居点,小生活在一起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D.少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部分
5。地形类型中的第三级阶梯山脉和高原
A.丘陵和平原B.丘陵和盆地的
光盘平原和高原
6。制定中国的土地面积,边界和邻居右
答:中国的土地面积?960平方公里B.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20000多公里
C.中国的陆地边界长14 BR /> 7 D.相邻的国家的土地超过18000公里,多数世界上农作物,植物和动物中可以找到我们的增长领域
A.季风气候显着B.夏季普遍高温
C.复杂D.雨热同期
8。以下几个方面,位于暖温带气候,半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
A.长江流域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D.中国北方平原
国内河流大多分布在
A.东南沿海区域B非季风区,西部的东部季风区
CD黄河和长江
10个省级行政区提到
AB湖南,河南D.陕西省,甘肃省,省C.
11。以下关于我们的季风正确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无论是从太平洋西南季风,印度洋东南B.东南季候风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影响中国西部地区
C.显着影响季风区的
D.季风区季风区的降雨量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12。以下城市,冬季平均温度是最低
A.北京B.哈尔滨C.上海D.广州 13。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从西到东排列正确的是
①广东②广西③云南④台湾
A.①②③的④B.③在:①②的④ C.③在②的:①④D.④①②③的
14。中国的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南部,西部人口更多北部人口较少B.北方人群,南部人口较少
C.西部人口,东部人口少D.东部人口人口少
15。一些国家集中的地区
A.东北,东南,西北B.西南,西北,东北
C.西南,西北,东南D.东北,西南,东南
16说,中国的地形特点,对
A.低?多数B.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山区,地形多种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群山的分销网络
17。地形区?长江和黄河流经
A.四川盆地B.中国北方平原CD青藏高原,横断山脉
18。秦岭 - 淮河一线半湿润,半干旱
A.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B.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C.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D.区域的分界线
19.2006台风中国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下面的语句是真正的台风
A.发生在晚秋和早春季??节
B.除西藏云贵高原,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台风
C.台风灾害性天气带来清凉的风,霜
D.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以缓解夏季干旱。
20。连接组合的高原,其地形特点,正确的
A.青藏高原的 - B.内蒙古高原的雪峰滚动 - 地面崎岖
C.云南 - 贵州高原 - 平D.黄土高原 - 平坦开阔
21。 “五十六个民族,花了56 56的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族的人的声音,唱歌。你决定,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在省(区)
A.广西B.,新疆,D. C.内蒙古,西藏
22个省级行政区域,既亲渤海临黄海A.辽宁,河北B.河北,山东C.辽宁,山东,D.,山东,江苏

位于地形,加强分界线呈东北 - 西南走向,和山区的中国北方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
24。我们的国家在人口问题上的政策
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 C.实行计划生育D.晚婚晚育,优教育
25。近年来,中国人口
A.人口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自然条件已经改变了较大
B.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商业贸易活动已成为日益频繁
D.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在
标题号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的问题<BR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解释“蓝图回答这个问题(本题包括小题,共50分。)
读取缩略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填写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10分)
山脉:③

河流:① />②④
地形区:⑤盆地
省份:⑥省
行政中心:⑦城市
(2)填写出了名的字母代表地理的东西:
A(国家),B(国家),C海。
2。阅读沿北纬36度附近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4)

(1)受地形的影响,我们的河流流量_________激流入海,沟通__________交通,方便沿海__________接触,形成一个巨大的差距,并在心脏的阶梯______,_____资源丰富。
(2)在中国的地形,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_______级阶梯,地形盆地和高原为主,_________级阶梯,山东位于________级阶梯。
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A线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以西的这条线是__________,降水_____。
(2)B线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地形,这条线以东的__________。
(3)C线1月_____与__________ mm等降水量线等温线基本一致。耕地这条线__________北部主要是南部的__________为主。
> 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4)

(1)__________季的季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赛季的主要特点城市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赛季,我们的主要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黄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在地图上的黄河主要支流的名称是:①,②。
(2)黄河比珠江长的,但水和第七珠江,原因是:
(3)减少的原因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
(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的河流:(2)
(5)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上,和90%的整条河流含沙量的河流。
6。读长江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9分)

(1)写的东西代表的地理上的序列号:
城市:①。水电是世界上最大的②。
(2)长江发源于高原山脉,,注入乙海,A和B字母填写在相应的位置在地图上。
(3)丰富的水电资源,宜宾以下的长江,运输方便,被称为“”。
7。阅读的干湿地区图回答(7)

(1)地图①号表示毫米降水线大致可分为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工业,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
(2)毫米降水线在中国东部,分为北部和南部。
答案
一个单一的答案(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
CCDAA DCDCC DBCDD BDCDA ACBCB
二,读图回答的问题(标题包括小题,共50分。)
(1)天山祁连山,秦岭黄四川,西藏,福州(2)俄罗斯韩国渤海
2(1)从西东部一些内地的交界处水电
(2)123
3。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非季风区少
(2)两三个步骤平原丘陵(3)0°C 800旱地水田
4(1)冬季略( 2)冷干机(3)冷,雪
5。 (1)湟水渭河
(2)(3)(4)略
(5)中游
6(1)武汉三峡
(2)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东
(填充图略)(3)上游黄金水道
7(1)400种植畜牧林业
(2)800

㈥ 想要了解中国的某个地点的具体地质水文情况怎么办有什么专业的网站可以介绍

这个网站上基本没有,唯一方法就是,你查相关地区的 区域水文地质情况,相关地质报告,或者相关文献,还有就是收集该区钻孔水文地质资料分析。

㈦ 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各个省的水文地质队一般都会有相关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㈧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973”项目启动会上为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09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1项、地质调查工作内容1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所属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安排的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项、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2项。获批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喜获科技部立项并启动,所长石建省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4500万元。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发旺(右一)、副所长张永波(左一)

2009年,水环所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荣获首届全国地源热泵行业评选活动“2009年度系统地质勘察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科研人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张发旺、张翼龙、王贵玲、陈宗宇、张光辉、张永波、刘少玉等。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

中国地下水系统划分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张兆吉,主要参加人员包括费宇红、钱永、李亚松、王昭、陈京生、张凤娥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采样和测试技术的详尽研究,研制了采样设备,建立了有机污染分析测试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区14万km2开展的1:25万和对重点地下水污染区开展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Ⅲ类)占36.49%,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Ⅳ类)占24.25%,有39.26%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检出指标多、超标少;②多为点状污染,分布广,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和重化工开发区及影响带范围内;③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野外现场测试水样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刘长礼研究员,参加人员有侯宏冰、张礼中、张云等。项目完成了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项目组查明152个城市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为78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49个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13个城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17个城市建筑地基适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为75个城市论证了后备地下水资源208处,为17个城市未来垃圾的填埋处置初选了26个场地,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各类图件共2168张。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

项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孙继朝研究员,主要成员有荆继红、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向小平等。项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编图内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编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阶梯”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计划项目和专题研究成果均被评审为优秀,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成员包括蔺文静、陈德华、刘志明、陈浩、张薇、杨会峰等。项目收集汇总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资料,修编了“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等图件,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及区划技术要求》及《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山区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方法,提出在全国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建议及工作部署。

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

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张翼龙教授级高工,主要成员包括刘海坤、赵华、杨会峰、叶浩、陈宗宇、张永波等。2009年开展了河套平原1:10万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测试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盐渍化、沙漠化及与地质环境相关的地方病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气带水盐运移试验场;对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河套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为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内蒙古毕克齐镇利用RAS—24浅震仪探测水文地质结构

黄河流域基岩区侵蚀成因及预测预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叶浩研究员。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程彦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娇、吴利杰、王强恒等。主要研究内容是砒砂岩的侵蚀机理。项目经过3年研究表明,粉红色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强,灰白—紫红色交错互层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弱;利用“3S”技术,对砒砂岩沟边线的蚀退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蚀不但与岩石的地层组合有关,而且与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松散程度有关;提出在现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应针对地表不同类型的覆盖沙进行重点治理,以减轻该地区岩土侵蚀的强度。

水岩作用模拟试验装置

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调查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张翠云研究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何泽、张胜、殷密英、李正红、马琳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该技术由微生物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等多个环节组成。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了28m深包气带土样和地下水样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取得了国内首批厚层包气带和地下水样微生物DNA数据,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污灌区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纯化结果

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杨会峰、陈德华、陈浩、张薇、范琦、刘志明、蔺文静、梁继运等。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和渗水试验)、水化学样品采集、同位素样品采集,工程测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精细刻画。详细研究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对各种图件的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优化,制定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编图技术要求。

项目组进行水位测量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

㈨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还有吗

最近几年地质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吃香,现在有很多单回位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你签答的是事业单位,那肯定是很好的,转正工资基本工资4000左右(西北地区),内地就不太清楚了,企业单位刚去工资不会很高,但是你干上几年以后工资是很可观的,但是总体来说会很累。

㈩ 看《中国地图》查阅资料,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图表(按顺序写)

纳木湖
距拉萨往返近600公里,风景绝佳,目前在建自然保护区,可以真实的感受雪域高原,体会草原,雪山,湖泊,牧民,牛羊。。。西藏的意境。一般从拉萨包越野车前往较方便,也有到当雄后包卡车或国产吉普前往,但较辛苦,费用节约不了多少。去纳木错,不可不去扎西半岛,此岛为岩溶性地貌,溶洞,石林,里面还有古代洞穴岩画,偶尔还有人在修行。绕岛一周,需时1个半小时,体力好,爬上山顶,风景绝佳。去纳木错,一般安排两天行程,第一天,从拉萨出发,经过当雄草原,直接赶到湖边扎西岛,第二天,从纳木错返回,方便的话可再去羊八井洗个地热温泉浴。也有客人安排三天行程的。
注意:
1.纳木错海拔高4700米,刚到西藏还未适应好,千万别去,可以把此景点安排晚些去,如果实在要去准备好 氧气,药品等。
2.纳木错晚上较冷,提前准备好保暖衣物,扎西岛上只有一简陋饭店和旅馆,条件差,床位少,旺季时经常没床,请事先准备食品或帐篷、睡袋等装备。
3.羊八井 门票30-40元
比如骷髅墙
位于那曲比如县境内,是用人头颅骨堆成的围墙。若有兴趣,可搭车前往。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这里山清水秀,极富江南水乡风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这48个岛屿,这些岛屿连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岛,号称72峰,它们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或止于湖畔,或纷纷入湖,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位于湖的南部面积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岛,和洞庭东山隔水遥对。太湖72峰,西山占41座。耸立于到中央的主峰缥缈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美取胜,秋月、梅雪之类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颇多,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将全岛点缀得颇为别致。太湖东面的洞庭东山,其主峰的大尖顶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迹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轩辕宫,明代砖刻门楼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楼等。太湖的名胜古迹精华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鼋头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县市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鄱阳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积达 300 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 20 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水域中有鱼类 122 种、浮游植物 50 种。鄱阳湖还有 200 万亩草洲,水草丰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 3 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 54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13 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丰富珍贵的鸟类资源为我国赢得了声誉。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及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游览,称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
鄱阳湖的动植物
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外国人冬季到保护区观鸟,观鸟的季节为11月至翌年3月。湖区著名的景点有落星墩、湖滨沙滩、火焰山、老爷庙等。
a.紫阳堤,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堤坝,为宋朝朱熹任南知军时修建,因朱熹号“紫阳”,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取名“紫阳堤”。
b.落星墩,位于星子县城南两公里的湖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王安石诗中所形容的“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千古传名。驻足落星寺,远眺庐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鳞竞跃,白鹭翻飞,田园诗人陶渊明当年“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归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见。
c.湖滨沙滩,由落星墩乘快艇向东南行八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十里金滩”。这里坡平沙细,阳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阳光浴、沙浴、湖浴场所,湖滨沙滩将以自然、纯朴的丰姿,使广大的内地游客尽情享受沙滩而不必去沿海。沙滩旅游,将一扫您旅途劳顿,感叹大自然丰厚的赏赐。
d.火焰山,位于旅游码头东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砾岩组成的石群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且呈赤色,所以当地百姓皆称此景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尽享神秘、幽静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爷庙,又名“显应宫”。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阳。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舣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环,返顾之则鼋也。是夕,宿祠中,题诗于壁。”之后,明太祖御封之为“元将军庙”。老爷庙门前的水域有“中国百慕大”之称,水流湍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更使老爷庙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由旅游码头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鸟观赏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顶目,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滩出,面积广大的草洲与湖池成为各类越冬鸟类最为理想的栖息之地。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考察,越冬候鸟达150多种,近11万只。其中白鹤1350只,当候鸟群飞来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因此,鄱阳湖候鸟区被列为“世界A级候鸟保护区”。
水上旅游线路及价格
紫阳堤·落星墩 紫阳堤·落星墩·湖滨沙滩·老爷庙 紫阳堤·落星墩·火焰山 2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水上娱乐中心(即旅游码头)至各风景点距离
周瑜点将台 观音桥 爱莲池 白鹿书院 秀 峰 庐 山
0.5公里 6公里 0.5公里 10公里 6公里 50公里
落星墩 老爷庙 火焰山 鞋 山 湖滨沙滩 候鸟区
2公里 15公里 8公里 38公里 12公里 40公里
鄱阳湖正在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些年来,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白鳍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它们的数量骤减。现在这些珍稀动物在长江流域已经很难见到,在鄱阳湖等少数几个地方偶而会出现。
在鄱阳湖,过去白鳍豚很常见,现在也难觅芳踪;而江豚的数量还保持相当的规模。据鄱阳湖管理局的周局长介绍,最近两年只发现一到两头次白鳍豚在江中活动,但发现了江豚300多头次。白鳍豚等野生动物数目减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鳍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较低,生长周期比较长,发展能力比较弱;二是进入70、80年代以后,由于捕捞强度加大,渔类资源有所减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长江航运的影响;四是环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对些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动物,当地政府在鄱阳湖地区设立了江豚等动物的保护区,保护区内每年都进行几个月的休渔,以便使这些动物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当地政府还致力于唤起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现在鄱阳湖地区渔民们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意识正在增强。
鄱阳湖不仅仅为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提供了广阔而安全的生存空间,它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湿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鹤类、鹳类、天鹅等大量珍稀候鸟来这里越冬。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世界白鹤最重要的冬季栖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阳湖来越冬的白鹤大概有2900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
据介绍,为了给这些珍稀候鸟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早在1988年中国政府就在鄱阳湖设立了候鸟保护区。通过多年来的宣传和管理,珍稀候鸟被捕杀、走私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与此同时,保护区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渔民也就告别了靠捕渔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样就使人与鸟争鱼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以为鸟类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微山湖
微山湖位于东经116。34’,北纬34。27’。最大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占全省淡水域面积的45%,是山东省最大的湖泊,亦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淡水湖泊,其单位面积渔产量居大型湖泊(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长126公里,东西宽5—25公里,中部最窄处称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拦湖大坝,坝上兴建节制闸和船闸,将湖一分为二,坝北为上级湖,面积 602平方公里,坝南为下级湖,面积664平方公里。上级湖允许最高水位36.50米,兴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级湖允许最高水位35.00米,兴利水位32.5米,死水位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长126公里,东西宽5—25公里,中部最窄处称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拦湖大坝,坝上兴建节制闸和船闸,将湖一分为二,坝北为上级湖,面积602平方公里,坝南为下级湖,面积664平方公里。上级湖允许最高水位36.50米,兴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级湖允许最高水位35.00米,兴利水位32.5米,死水位31.5米。全湖防洪库容47.31亿立方米;兴利水位库容17.02亿立方米;兴利调节库容11.28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1.5米,属浅水大型淡水湖泊。湖滨东依山峦,西接平原,南连苏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圣贤之乡,流域面积达31700平方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全湖南北,把南北江河水系交汇勾通。

微山湖属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湖西地处黄河与故黄河之间的黄泛平原,地势平缓,比降约五千百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河道宽浅,洪水量大峰低,分别经洙赵新河、老万福河、东鱼河、复兴河等由西向东流入微山湖;北部由梁济运河接纳济北及郓城、梁山和东平湖新湖区一带的来水;湖东近湖区为泰沂山脉第四纪冲积地丘陵平原,远湖区为蒙山岐脉山丘区,河道短,洪水峰高流急,分别经泗河、泉河、洮府河、白马河、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河大沙河等由东向西流入微山湖。微山湖承受东、西、北三面,鲁、苏、豫、皖四省三十二个县、市、区的来水,流域面积31700平方公里,入湖主要河流有47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道有泗河、梁济运河、白马河、洙赵新河、老万福河、复兴河、城郭河、东鱼河、洮府河、新薛河、新万福河共11条,出湖口有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韩庄闸和伊家河闸以及江苏境内的蔺家坝闸。

关于微山湖的成因,众说不一。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和地貌形态的分析,新生代以来受大地构造控制,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降过程,形成凹陷,成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毗邻鲁中山丘区,其相接处具有水流滞积形成湖泊的地质条件。从湖区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类型分析,微山湖从北至南座落在新生代后期的第四纪堆积上,但湖的沉积物很少很薄,说明了泥沙大量沉积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而湖在第四纪堆积上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从有记载的黄河、泗河等河川迳流的演变过程分析,黄河决口是逐渐形成湖泊的重要原因,加之运河的变迁和开发,加速了南上湖的形成。从夏代至秦朝曾多次在现南四湖内设国建城邑,《史书》记载,夏代的“仍国”曾设在南四湖东岸的仲家浅村;周代封的“邿国”建立鲁桥镇西6公里处。《水经注》记载,泗水会洮水于高平西,西有茅乡城,茅城邑东南四十里处有鲁国属郎亭、郎城、郎台,在今留庄乡西北,战国时期设湖陵县,在今张楼乡程子庙村昭阳湖内。此由说明南四湖是后来逐渐演变而成的。

据历史记载,泗水原在今微山湖西岸,由兖州流经微山县鲁桥、南阳,在鱼台县谷亭东流过,又南去沛县城东,过徐州,从淮阴入淮河向东入海,流水通畅,是淮河下游的一条主要支流。

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第一次夺泗入淮,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大溜向东南直奔巨野泽,夺泗水故道转注淮水入海。黄河水在济濮之间泛滥二十三年,直至公元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帝遣使郭昌等卒数万,堵塞了瓠子决口。此时黄河夺泗并非全河入之,直至宋初之前,虽又有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第二次迁徒,对泗水的影响仍不严重。但是,黄河水流的运动却使鲁西平原出现了一些洼地沉积相区。据《隋史·薛胄传》戴:“兖州城东沂(把小沂河)、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可见在济宁以南,古泗水东岸的兖州以下,在时隋朝已经形成沼泽湖泊。

自1077年(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始,黄河改道,决口逐渐繁起来,黄河水流对加速微山湖演变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加。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决口于河南阳武,入梁山泊分流南北。南汉由南清河入淮,历经坟上、加祥、济宁,在今微山县鲁桥镇西南与泗水汇合,至江苏清江市入淮。公元1495(明弘治八年)刘大夏筑黄陵岗,在修太行堤,北流的黄水就全部南来,自开封至徐州夺汴,再至淮阴夺泗,淮阴至海口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北迁,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形成现在的黄河,前后经历六百六十多年。黄河如此夺泗夺淮,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积,形成现在的黄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洪水长期滞积;另一方面,由于黄水与东部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该区从北至南出现了大小、形状、底高程均不同的南四湖雏形,从钻孔的地质资料及沉积物分析,湖在第四纪堆积上形成的时间不长。

随着历代政治中心北移,元、明、清相继建都北京,为“漕运江淮这漂,供京师之需”,于是放弃了隋代建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航道,从元代开始,沟通南北运河,于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和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相继开挖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此时,济宁至徐州之间利用泗水天然河道为运河。为了保持航运水深,在泗水河道上建闸,河东山水在东岸停蓄,开始形成了昭阳湖和独山湖。明代,黄河不断泛滥,黄强泗弱,泗水出路受阻,使昭阳、独山不断扩大,在微山附近出现了赤山、微山、吕孟、张庄等相连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间,开挖了南阳新河,使运道脱离泗水由昭阳湖西移到湖东,东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独山湖,薛河水引入吕孟湖。公元1640年(明万历32年),大开洄河(今韩庄运河),运河再次东移,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至此,赤山、微山、吕孟、张庄四湖湖面迅速扩大,合为微山湖。随着运河的开发,为蓄湖东山水济运,昭阳等湖成为运河水柜,这此,南阳、独山、昭阳、微山等湖相连,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所以,微山湖的成因既受大地构造控制,即鲁西平原长期下降形成了凹陷的地质条件,也受鲁中山区自然地貌的阻拦及泗河等东部山水的影响,更由于黄可长期泛滥夺泗夺淮故道淤积,泗河失去出路,水流滞积,加之运河的开发,和人们的生产活动,使济宁至徐州间长达二百四十华里长的地带,逐渐演变成河流堰塞型浅水湖泊——微山湖。随着微山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会有更多的专家和帝者来继续探讨和完善微山湖的成因 和演变过程。

微山湖流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 7℃,年平均日照2530小时左右,无霜期209天至224天。年平均降水量湖西约700毫米,湖东750—850毫米,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多为气旋雨或台风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秋、冬、春一般少雨雪。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降雨的年际变化也很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流域平均降雨量相差2倍,又常常出现连旱连涝。未经治理前,湖西平原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湖东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来势凶猛,又加沿湖一带地势低洼,每逢汛期,洪水滚坡漫流,湖河水位猛涨,积涝成灾。旱时湖水枯竭,土地龟裂,飞蝗三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县志都有着“洪水漂流,卢舍为墟”,“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记载。

建国后,为了根除各种自然灾害,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湖东兴建中小型水库共250座;湖西平原采取洪涝分治、高低水分排的措施,对水系进行较大的调整,开挖了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三条防洪排涝骨干河道,治理新老万福河、惠河等中型河道十余条,入湖的骨干河疲乏白马河、洙水河、蔡河、洙赵新河、洮府河、老万福河等已接近达到三至五年一遇除涝,十至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标准;湖畔兴建了湖西大堤和硝东间断的66分里堤防;湖腰兴建了长达六千多米的二级坝 节制闸水利枢纽工程,湖出口兴建了韩庄节制闸枢纽工程;湖内挖深槽总长52.87公里,用以打开排水通疲乏,开辟贯通南北的航道;湖内开始有计划蓄水,滨湖地区采取圈圩封闭、建站提排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建设,微山湖已由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湖泊,变为具有一定防洪除涝能力和蓄水兴利、养殖鱼禽、通航旅游多种功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湖泊。

□社会经济概况

微山湖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三十二个市、县、区。山东省济宁市所辖的十一个县、区9721平方公里均在微山湖流域范围内,占全部流域面积31700平方公里的30.7%。本次调查范围除微山湖外,还包括济宁市辖的微山县、鱼台县、市郊区、金乡县、嘉祥县、邹县六县区,在面高程37米以下的滨湖有关地带,共36处乡镇,总计301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1.04%。其中耕地面积为1159.3平方公里(173.9万亩);人口123.8万人(其中渔民5.59万人,湖民5.14万人),劳办47.4万人个。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了彻底改变湖区落后面貌,根治洪涝灾害,政务院于1953年批准建立了微山县,统管微山湖;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在大搞以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1964年以滨湖区实行了稻改。到1983年共建排灌站685处,装机1521台,打机井9267眼,配套4859眼,装机5518台,建大型水闸7座,基本上做到了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实现农业稳产,1966年种稻面积曾达到120万亩。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农业动力机械发展到25751台,337181瓦,每瓦负担耕地5.2亩;有渔船24650只,大、中、小型渔具12类、41种、22737件;能航船只455艘,载重24579吨。生产条件的改变,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湖区经济的发展。1983年粮食作物面积123万亩,耕亩单产560.9公斤,总产69万吨,比滨湖稻改前的1964年总产增长了4.56倍,单产提高4.7倍。棉花播种面积122.6万亩,单产57.9公斤,总产7.098吨。调查范围内农业总产值6.02亿元,比建国初期最好的1956年增长7.7倍,年递增率为8.4%,其中农业产值3963.5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4.2%、1.8%、6.3%、21.1%、6.58% ,人均占有粮食586公斤,口粮400公斤,收主439.5元,卖给国家粮食101公斤。

微山湖1950~1959年平均渔产量22511.9吨,1955年渔产量达到26600吨,水生经济植物面积52万亩,1957年发生了一次八十年一遇的洪水后,渔业、水生经济植物均明显下降,1960~1969年渔业年平均产量降到10296.6吨,1972年~1975年曾间断地向大湖投放鱼种、蟹苗,收到一定效果,1970~1979年渔业平均年产量达到17040.4吨,1980年以后继续好转,1980~1983年渔业产量达到18208.5吨,至今仍未恢复历史最高水平。为了增殖渔业资源,国家投资在南上湖畔兴建了三处国营淡水养殖场,占地总面积2950亩,同时在沿湖建设了商品鱼基地95处,水面积17188亩。济宁市和市郊区、微山县、鱼台县相继成立了水产供销公司,并在湖区设立了水产品收购站8处,为了改善渔民的居住条件,帮助24个渔业大队建立了渔民新村,上陆定居渔民已达1.7万人,渔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沿湖煤炭电力资源丰富,各矿井年产煤量约达1200万吨,湖区电力工业也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已建济宁电厂装机30万千瓦,规划装机90万千瓦,在建的邹县鲁面电厂计划85年发电装机30万千瓦,规划装机360万千瓦,拟开工的还有嘉祥电厂,湖东新建兖石铁路,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正在审批;纵贯南四湖的京杭运河及5万吨级的码头的规划设计已由交通部批准正待兴建,目前航运船只南通宁、沪、杭等处,京杭运河扩建后,将成为南北水上客货运输大动脉。建国三十多年来,南四湖经过初步开发治理,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盛产水稻、小麦的商品粮基地,并正在成为以京杭运河和津浦铁路为骨干的交通运输集散基地和以电力、煤炭为主的国家重点能源工业基地。

艾比湖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断陷湖。又称布尔哈齐湖。湖形呈椭圆状,准噶尔盆地的汇水中心。有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四棵树河和拉巴河汇入。历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积最大时达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达12亿立方米,由于上游地区开荒截流,入湖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两条,其他三条河在未进湖前就断流了,年入湖水量只有5亿立方米。艾比湖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水面年蒸发量高达1300毫米 ,湖面海拔降到189米 ,湖面积缩小到107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不到2米,含盐量达87克/升,湖水苦咸,有盐湖之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