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讲座
A. 大化瑶族自治县年贡川乡危岩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暨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培训实施方案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大化瑶族自治县三级人民政府的文件要求,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于2011年7月8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等宦村板上屯危岩地质灾害隐患点举行突发性危岩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现场演练,在县民族会堂二楼会议室举办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培训。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演练培训目的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对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知识培训,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决策、应对和抢险救灾能力,高效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意识,使群众在可能遇到地质灾害时听从指挥,及时撤离,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故。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演练方案编制依据
本方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河池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大化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等编制。
三、演练的地点、背景和任务
危岩隐患点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等宦村板上屯南侧山体上,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7°55′20″,北纬23°44′00″,崩塌体积约55.5立方米,威胁对象为60户300人,财产为500万元。该地质灾害点近年来相继发生多次岩石崩塌,无人员伤亡。目前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遇连续降雨和强降雨,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崩塌。演练的主要任务如下:
(1)模拟情景:受连续强降雨诱发,板上屯的危岩地质灾害点出现零散小体岩石滚落现象,局部发生小滑塌,有发生岩石崩塌的趋势,情况十分紧急。
(2)模拟灾情等级:小型地质灾害(Ⅳ级)。
(3)演练内容:立即启动《大化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我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紧急赶赴现场,迅速组织岩石崩塌危险区内的村民在最短时间快速有序安全撤离。
四、演练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化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贡川乡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大化瑶族自治县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
技术指导单位:河池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二)参加演练人员(330人)
(1)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及县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
(2)大化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和各国土资源管理中心所人员;
(3)贡川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和应急救援分队成员;
(4)各乡镇分管地质灾害工作的一名领导;
(5)河池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6)2011年列入我县44处重要地灾隐患点的部分村两委和监测人员;
(7)板上屯全体村民。
(三)成立自治县贡川乡等宦村板上屯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
总指挥长:蓝如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指挥长:黄海瑶(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副指挥长:覃克良(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覃福广(贡川乡党委书记)
成员:韦大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电局局长)
卢桂平(县安监局局长)
黄敏核(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霍子甫(县文体局局长)
覃卫强(县应急办副主任)
韦姿羽(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韦茂宁(县气象站站长)
覃良(县公安局副局长)
覃广良(县卫生局副局长)
覃拥军(县民政局纪检组长)
黄群(县消防大队教导员)
黄金标(县司法局副局长)
韦建禄(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韦艳华(贡川乡党委副书记)
覃维寿(贡川乡党委副书记)
韦海庆(贡川乡党委委员)
主要任务:负责组织应急抢险救灾演练工作;决定启动应急预案;负责组织调查、监测及工作策划;协调各工作组工作;负责组织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负责组织购买演练所需物资物品。
应急演练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指挥部办公室)
组长:黄海瑶(县府办副主任)
副组长:覃克良(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覃福广(贡川乡党委书记)
成员:县府办1人、贡川乡政府1人、县国土资源局2人
主要任务: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经应急演练指挥部审定后,送应急抢险组实施。草拟讲话稿;负责参加应急演练领导及各级观摩嘉宾的联络工作;负责应急演练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应急演练指挥部报告,并同时向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告;掌握现场应急演练进程,做好综合协调联络工作。
(2)后勤保障组
组长:黄敏核(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苏艳凡(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覃拥军(县民政局纪检组长)
成员:县机关事务管理局2人、县国土资源局3人
主要任务:负责及时收集并购买各工作组需添置的避险救灾必需品;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培训会场布置工作;负责参加应急演练领导及各级观摩嘉宾的接待工作。
(3)宣传动员组
组长:韦大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电局局长)
副组长:韦艳华(贡川乡党委副书记)
黄金标(县司法局副局长)
成员:县广播电视局4人、县国土资源局2人、贡川乡政府1人、贡川乡等宦村委2人
主要任务:深入动员板上屯村民全力配合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并负责指导村民安全撤离;由县广播电视管理局负责做好现场应急演练过程全方位录制工作并制成光碟;特别要抓好典型对象和村民避险撤离的拍摄工作。
(4)现场准备组
组长:韦姿羽(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副组长:韦建禄(县住建局副局长)
覃维寿(贡川乡党委副书记)
成员:贡川乡政府3人、县国土资源局2人、县民政局1人、贡川乡等宦村委会2人
主要任务:配备安装好高音喇叭、铜锣、口哨等防灾避险预警器材;设立紧急撤离路线方向指示牌;做好撤离路线道路沿线的路面拓宽、平整、清洁卫生等工作,确保村民顺利安全撤离;绘制应急演练现场防灾避险示意图,并组织实施应急演练指挥部、主席台、观摩区、停车场、临时厕所和临时医疗救助点等应急演练现场临时设施的建设工作;做好被撤离村民的安置工作,解决被撤离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5)现场秩序维护和交通管制组
组长:覃良(县公安局副局长)
副组长:韦华东(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韦荣修(贡川乡武装部部长)
成员:县公安局3人、县交警大队1人、贡川乡派出所3人
主要任务:对应急演练现场实施封锁;组织应急演练现场治安巡逻保护;负责疏散应急演练区域内无关人员,协助转移应急演练人员;负责封闭相关路段、维护车辆秩序及应急演练现场社会治安。
(6)灾情监测组
组长:龙道立(河池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负责)
副组长:韦茂宁(县气象站站长)
韦海庆(贡川乡党委委员)
成员:贡川乡政府1人、县国土资源局2人、监测员1人、等宦村委1人
主要任务:调查核实灾情,组织和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预测和监控措施。
(7)应急抢险组
组长:覃福广(贡川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卢桂平(县安监局局长)
黄群(县消防大队教导员)
成员:贡川乡政府4人、县国土资源局2人、县消防大队4人、县安监局1人
主要任务:在应急演练过程中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抢救受灾群众,帮助群众进行避险安置;在群众撤离后,挨家挨户确认是否已全部撤离。
(8)医疗卫生组
组长:覃广良(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谭义志(贡川乡卫生院院长)
成员:贡川乡卫生院3人
主要任务: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设立临时医疗救助点;负责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
五、演练的时间和步骤
此次实战演练分3个阶段进行,即研究部署阶段、宣传动员筹备阶段、实施演练阶段。
第一,研究部署阶段(6月20日—7月2日)
2011年7月2日,应急演练指挥部召集各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及乡政府有关领导召开预备会。综合联络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会议内容:①座谈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方案的实施有关问题,确定指挥地点;②研究应急演练工作分工;③领导讲话,部署板上屯危岩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第二,宣传动员筹备阶段(7月3日—7月7日)
(1)综合联络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策划:到现场踩点确定应急演练指挥部、主席台、观摩区、停车场、临时厕所和临时医疗救助点等地点并督促实施;随时掌握各组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进度。
(2)后勤保障组做好应急演练防雨措施等所需物品物资的购买工作。后勤保障组根据各组要求购买、储备相关预警器材及救灾物资。
(3)宣传动员组时刻关注板上屯的地理环境及后山危岩情况,率先熟悉群众撤离路线并做好紧急撤离群众的训导工作,采取人盯户、人盯人方式,负责板上屯村民的撤离动员工作,在警报拉响第一时间里组织并帮助村民迅速撤离,同时负责督促承担报警、喊话、敲锣工作的人员听从指挥部指令做好预警工作;确定行动不便2个重点对象、1个受伤对象、1户1人坚决拒绝撤离需应急小分队采取强制措施的对象等相关典型形象的应急演练工作,并详细编制序列目标任务。做好现场音频通讯传输与接收器材安装和调试等工作。
(4)现场准备组在板上屯农户家房顶安装一个大功率防空报警器和安装一个高音喇叭;在板上屯拉挂横幅,画好撤离路线图并固定好撤离路线指示牌;绘制应急演练现场防灾避险示意图,并按时完成临时设施的建设工作;做好被撤离村民的安置工作,解决被撤离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5)现场秩序维护和交通管制组熟悉板上屯的交通情况,制定交通保卫措施,解决有关问题,准备封闭公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进入危险区的禁区标志,确定警戒方案。
(6)灾情监测组到板上屯后山危岩地质灾害隐患处,熟悉危岩隐患点情况,科学选准安置警报器位置,并熟悉警报器情况,以便在听到指挥部指令时及时拉响警报。
(7)应急抢险组熟悉板上屯的撤离区、2个行动不便重点对象、1个受伤对象、1户1人坚决拒绝撤离对象等情况,落实专人对应,以便在村民撤离时帮助村民撤离至临时避险安置点,撤离后分组挨家挨户进行核查确认是否全部安全撤离。
(8)医疗卫生组熟悉板上屯情况,分别在临时避灾安置点和公路边上设立临时医疗救助点,准备救护车及相关救护用品在应急演练时使用。
(9)开展应急预演。7月6日9:00—11:30,指挥部全体人员深入应急演练现场进行预演。通过预演,查找工作不足,及时调整和完善,为正式演练做好战前工作。
第三,实施演练阶段(7月8日8:00—9:30)
(一)主持人解说(8:00—8:15)
县文体局负责提供应急演练现场音响等设备,并做好调试工作。调试成功后,由县广电局主持人介绍参加本次应急演练的各位领导、演练目的、程序、背景、任务等。
(二)正式演练
按照灾情报告,应急处置和灾情解除三部分进行。
演练流程:
8:00参加演练领导、各组人员到指定位置。
8:15指挥长下达演练命令。演练正式开始,各组按任务分工实施演练。
8:17拉响监测警报器,危岩监测员韦振庭立即向村委监测责任人韦荣生报告:“我屯后山危岩隐患点出现小规模岩石崩塌滑落,有扩大的趋势等异常情况,请尽快组织村民应急避险转移,同时向上级报告,请求支援”。
8:20危岩隐患点监测责任人韦荣生向乡人民政府报告:“我村板上屯后山危岩隐患点出现小规模岩石崩塌滑落等异常情况,有扩大的趋势,请求上级给予救援。”
8:22乡人民政府向指挥部汇报板上屯灾险情情况。
8:25指挥长通过乡人民政府的汇报分析,果断发出指令:请立即组织危岩下方的村民迅速撤离。
8:30撤离开始。
撤离路线:村民从预定的撤离路线撤离到临时安置点位置。
8:50撤离完毕。
8:55应急抢险组报告:受威胁村民全部撤离危险现场,拒撤户1户1人已被强制撤离到临时安置点,有1人在撤离中摔伤已紧急送达临时医疗救助点,电源水源已被切断。
现场秩序维护和交通管制组报告:通往危险区的公路、道路已封锁,警戒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现场准备组报告:撤离村民已安置妥当。
医疗卫生组报告:撤离过程中有1人因摔跤受轻伤,已得到紧急处理,临时医疗救助点已建立,工作正常开展。
灾情监测组报告:据监测,崩塌体变化已趋稳定,降雨已停止,建议解除封锁警戒事宜。
9:00指挥长下达命令:解除道路封锁、警戒;医疗卫生组继续检查是否还有受伤群众;灾情监测组继续监测,有情况及时报告。
9:10指挥部领导成员到灾民临时安置点看望灾民安置情况。
9:20总结讲评应急演练工作
9:30演练结束。参加应急演练人员(除板上屯村民外)回到县民族会堂二楼会议室培训会场。
六、举办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培训
(1)时间和地点:2011年7月8日10:00—12:00在县民族会堂二楼会议室
(2)参训人员:参加应急演练人员(除板上屯村民外)
(3)培训内容:
①县领导就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重要讲话
②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专题讲座
③河池市国土资源局领导讲话
七、演练和培训的工作原则和要求
(一)本次危岩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应遵照的原则是
(1)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3)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4)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
(二)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动员。演练前由宣传动员工作组向有关村民和参与人员进行宣传和通告,保证调动所有参与演练人员的积极性,熟悉演练程序,避免发生慌乱,确保参加实战演练人员的绝对安全。
(2)增强工作主动性。应急演练的指挥部成员,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各工作组的主要任务及时分工落到实处。在应急演练中尤其要反应迅速,积极服务。
(3)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各小组进入指挥部报到并待命后,一切行动要服从领导,听从统一指挥,遇到紧急情况要密切加强沟通和汇报。正式演练开始后,各工作小组具体行动的演练听从黄海瑶副主任统一指挥。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B. 年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情况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8期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757起,避免人员伤亡18.8万人,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高效应对了数次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及地震、台风袭击等突发灾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强研判与督导
根据部党组在年初提出总体工作要求,2月组织各省(区、市)和相关部门专家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对全国形势作出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发文、发电,动员部署应对各类极端事件。在1月云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芦山地震、7月四川强降雨、甘肃漳县岷县地震、8月东北强降雨、10月“菲特”台风等极端事件期间,及时下发通知,督促指导有关地区有效应对极端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多次会同民政、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对地质灾害发育趋势进行提前研判与预测。全国31个省(区、市)均在汛前进行了趋势会商与预测,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个检查组,对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值守和应急处置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7月,针对上半年地质灾害特殊性,邀请地调局及其直属单位专家召开研讨会,系统分析了上半年地质灾害特点和伤亡特点,并再次征求地调局、应急中心、相关省(区、市)厅(局)及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专家意见后,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质灾害灾情及人员伤亡情况分析》,对下半年地质灾害应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多点着力,推进体系与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值班制度,修订了《应急值守工作手册》。对各地应急值守情况进行不定时检查,保证各地汛期应急值守工作质量和信息通畅。加强应急值班和信息报送,编制《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日报》167期,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61期,编写《国土资源通报》13期。各地均将信息报送作为工作重点,向部报送信息共计1119件。除甘肃因基层迟报、河北因省政府定性问题造成两次迟报,信息报送均及时、准确,为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召开2013年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应急技术培训会,部署全年应急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技术探讨。与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与技术人员就多部门协同作战,应急管理及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系统、物联网、移动信息化、航天技术支撑等内容进行交流。
组织遴选了200名第二批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更新应急专家库,编制《应急专家管理办法》,召开应急专家管理工作会。督促各省(区、市)建立相应应急专家库并加强指导。全国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已达1853名,全年各省(区、市)组织召开专家培训与交流累计135次。
组织编制《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南》,对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基本程序、内容、组织、实施、评估、总结与成果运用等方面做出规定。在吉林敦化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与两省(区)政府联合举办了大型综合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全国各省(区、市)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7万次,参加人数达129万余人,锻炼了应急队伍,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演练形势多样,福建、四川、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实现了桌面、专项、综合演练形式全覆盖,有效检验了各级预案完备程度。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统计标准》和统计报表制度。召开全国地质灾害灾情与地质环境综合统计会,部署地质环境综合统计年报及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月报填报工作,交流报表指标和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月报直报系统填报问题与经验。
利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预案演练、对策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全国共组织科普宣传6216次,向147.2万人普及了地质灾害知识,专业培训3100次,对39.8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气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中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五步避险法”宣传及先进典型事迹征集,共征集五步避险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汇编并专函予以宣传。
三、全国动员,积极应对突发灾害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紧急组织专家及工作组赶赴现场,调查灾情、指导抢险救灾。共启动一级应急响应1次,二级应急响应4次,三级应急响应2次,成功应对了云南昭通镇雄1·11滑坡、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芦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肃漳县岷县7·22地震及“天兔”、“菲特”台风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
地方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各省(区、市)级领导专门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省(区、市)下发专项通知2122次,启动三级以上应急响应365次,派出应急专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会同四川省迅速组织全国26家单位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地震灾区及其周边区域10个市(州)、51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评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4319处,对2277处临时或过渡安置点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及时组织灾区514所中小学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及1298处已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及受损情况现场复查复核。迅速恢复重建群测群防监测网络,逐点编制防灾避险预案,并在险情重大地段设置了警示标识和标牌。在宝兴县冷木沟、教场沟迅速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7月,四川遭受强降雨袭击。部迅速从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水环地调中心、成都工艺所、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等5个单位,紧急抽调70余人,组成11个应急排查组和1个专业监测技术指导组,支援四川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对人口集聚区(乡镇)、重要工矿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逐点提出专业监测预警方案。
10月7日第23号强台风“菲特”于浙闽交界处登陆,部及时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开展排查、落实监测责任,在灾情发生时要果断采取措施。台风期间,浙江省各级共撤离2177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43809人。由于撤离及时,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伤亡,防灾成效显著。“菲特”过境后,又及时组织省内16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组成58个小分队、180人的专业人员,以及25名省级区片专家对灾情和险情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复查,排查新增隐患点291处。
四、做好总结,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在北京召开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现场会,对下阶段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进行了部署。完成《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十年工作总结》报告,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机制、预警技术方法与工作方法、预警成效和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全国31个省(区、市)、303个市、1578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历时165天,制作预警产品166份,其中,红色预警19份、橙色预警88份、黄色预警49份、另10份无预报区。在中央电视台发布107份,在地质环境信息网、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渠道发布166份。在166份预警产品中,日常预警153份,应急预警13份(共启动3次)。全国各省召开了市级及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交流会1102次,将气象预警落到实处。
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进一步做好应急值班、突发事件应对、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灾情统计等工作同时,2014年将着力加强推进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专家队伍、应急技术及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基层防灾能力,探索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的标准化道路;推动应急装备研究、应急监测预警设备研发、应急处置设备研发;做好国家级综合演练,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件:各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情况统计表
国土资源部
2014年1月27日
C. 如何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近几年,我国多次经历破坏性特别严重的各类自然灾害,生命和财产损失都相当严重,很多市民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灾难来临之时尽量减少损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学生更是认为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像背课文一样,许多学生都不能对这些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训的时候,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够到位。相当多数的市民对国家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更使广大市民存有侥幸心理,没有主动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而目前直接进行的防灾减灾宣传规模不大、影响不广,仅限于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集中的进行,形式也比较单调,宣传的内容虽然非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难以引起市民们的充分重视。二是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区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仅仅依靠一般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无法建立防灾减灾宣传的长效机制,也就不能潜移默化的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市民的脑海中。三是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进行的不够积极。防灾减灾的演练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作为一种纪念活动来进行,致使广大市民并不熟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灾害来临之时只能是慌了手脚。基于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街道和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寻找恰当契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在应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彰显的抗洪救灾精神。要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二是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编制、出版符合行业或地区灾害风险特点的防灾减灾知识读物、影视作品,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教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是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要针对潜在灾害风险和区域灾害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开展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灾演练,让群众了解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演练活动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声势,扩大影响。 要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单凭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办事处秦瑶 供稿
D. 防灾减灾学习心得或心得体会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E.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讲座观后感
今天下午班会课上,我们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讲座,让我回了解了当地震发生答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避震、面对火灾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天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
通过讲座,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及其它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就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或躲在桌子底下。在遇到火灾时,就用湿毛巾捂住鼻口,沿着安全路线迅速逃跑。其次讲了,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马路上看书,不要在马路上玩耍,不要横跨护栏,不要在马路上打闹,不要横穿马路。最后讲了中小学生在游泳时,必须和大人一起去,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闹,不要成群结队去河里游泳。我还知道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人。
通过对安全知识的了解,让我明白了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此时我想到那些在汶川地震中能自救的人们,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地震自救常识,才能能幸存下来。
通过这次的讲座,也让我懂得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时刻把安全铭记在心!!
F. 河海大学博导讲座时间安排在哪啊以前见到过,现在找不到了
2010年春学期博士生导师讲座(校本部)
讲座地点:校本部闻天馆503教室
讲座时间:周二晚上6:30-8:00 或周四下午3:00-4:30
序号 博导姓名 讲座题目 周次 星期 日期
1 左军成 气候与海平面变化 5 二 3月30日
2 陈建生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及典型地质灾害致灾机制研究 5 四 4月1日
3 梁忠民 水文不确定性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二 4月6日
4 唐德善 科学发展观与民生水利 6 四 4月8日
5 丁长青 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抉要 7 二 4月13日
6 束龙仓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科学研究 7 四 4月15日
7 曹家和 分工、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 8 二 4月20日
8 钟平安 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研究现状与展望 9 四 4月29日
9 丁晓群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原理、应用和智能AVC的思路、发展 10 二 5月4日
10 赵敏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综述 10 四 5月6日
11 黄德春 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概况、评估及风险防范 11 二 5月11日
12 章仁俊 对管理学前沿问题的再认识 11 四 5月13日
13 吴凤平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模型 12 二 5月18日
14 成长春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 12 四 5月20日
15 张淑华 海洋工程-----开启深海时代 13 二 5月25日
16 丰景春 项目融资新模式与思考 13 四 5月27日
17 王文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 14 二 6月1日
18 任立良 水文学方法的演进与诠释 14 四 6月3日
19 王济干 科技人才成长机理与路径探讨 15 二 6月8日
20 王卓甫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设计:理论与方法 15 四 6月10日
21 郑垂勇 技术经济及管理前沿问题 16 四 6月17日
注:如有调整,以研究生院通知或海报为准.
2010年春学期博士生导师讲座(江宁校区)
讲座地点:江宁校区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
讲座时间:周二、或周四下午3:00-4:30
序号 博导姓名 讲座题目 周次 星期 日期
1 赵晋泉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失稳预测与控制 6 四 4月8日
2 陈建生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及典型
地质灾害致灾机制研究 7 二 4月13日
3 马宏忠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现代技术
及发展趋势 8 四 4月22日
4 蒋林华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 9 二 4月27日
5 吴玉萍 非晶、纳米晶涂层制备及其汽蚀性研究 10 二 5月4日
6 李继国 密码学最新研究进展 10 四 5月6日
7 曹家和 分工、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 11 二 5月11日
8 潘文霞 风-水电联合优化运行研究 12 二 5月18日
9 王宏华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 13 二 5月25日
10 郑源 海洋能发电研究进展 14 四 6月3日
11 曾晓勤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15 二 6月8日
注:如有调整,以研究生院通知或海报为准.
G. 初中地理气象知识,防灾减灾专题讲座的程序有哪些
防灾减灾讲座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掌握一些防御知识,个人觉得先让学生掌握1、气象灾害专所造成的影响,每年气象属灾害造成的损失等;2、了解掌握气象灾害的种类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等;3、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含义;4、气象灾害的防御知识等。
H. 成都的地质概况主要地质灾害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前言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相对高差4979米。西部为龙门山强烈隆起断裂褶皱发育带,岩性复杂,以构造侵蚀、溶蚀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为主;东部龙泉山断裂褶皱带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广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2.26%和27.26%。
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我市每年地质灾害频繁,成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
二、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概况
2003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64起,其中滑坡45处、泥石流10处、崩塌5处、地裂缝3处、地陷1处。其中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7起,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是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达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诱发地质灾害63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达351?2mm,占全年降雨量41.8%,诱发地质灾害49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76.5%,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地震活动是2003年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及龙泉山区,龙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占我市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发生2.0—3.1级地震活动142次,都集中发生在龙门山山前断裂地带。
2003年我市发生的64处地质灾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三个类型总共60处,占发生灾害总数的93.7%。
2003年我市共有504处地质灾害危险点纳入各级防御预案,由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得到了积极预防,减轻了灾害损失。但仍存在防御重点不突出、区(市)县防治经费落实不到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三、2004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受其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灾害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地质环境条件恶劣地段是今年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仍以松散层中小型规模滑坡为主。
2、2004年降雨量
根据2004年成都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我市平均降雨量780-78mm,其中7—8月主汛期降雨量大于200mm,汛期和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3、人类工程活动
我市地形多样,人口集中,交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频繁。2004年,在进行地基开挖、开矿采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动时,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带,预测可能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产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类型预测
对我市造成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其次是崩塌、泥石流,其它类型相对较少发生。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类型仍然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规模一般为小到中型,但彭州、都江堰、青白江、崇州等部分地区存在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三)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降雨是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预计2004年我市6月—10月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在780-78mm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80%。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时段还是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0月)时段。
四、2004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龙门山中、低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以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一线以西的中、低山峡谷地带为主,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岩石破碎,降雨充沛,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对工业设施、农田耕地、公路、房屋、渠堰、旅游景区(点)等造成较大危害。其中彭州市小鱼洞镇杨坪村滑坡、彭州市磁峰镇永华村滑坡、都江堰市麻溪乡友谊村滑坡、崇州市万家镇方店子滑坡、邛崃市天台山马坪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2、总岗山低山、深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成都南侧蒲江、新津等县低山深丘地带,人多房密,盛夏多暴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岩性软硬相间,岩石多破碎,软弱易滑。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对房屋、农田、水利设施、公路交通等造成危害。其中蒲江县白云乡骑龙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3、龙泉山低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我市东部龙泉山脉一线的龙泉、金堂、青白江等区、县以构造剥蚀低山为主。区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挖渠、建房、公路修建、农田开垦等人类活动活跃,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区易诱发产生地质灾害,且多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造成房屋变形、墙体开裂、地表下错、农田掩埋、交通阻塞等危害。其中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滑坡、金堂县九龙镇中心村滑坡、青白江区仁和乡青林村滑坡等地质灾害汛期将会加剧活动。
对以上区域,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人类工程活动管理,做好退耕还林、边坡治理,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加强监测,做好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工作。
(二)地质灾害主要危险(隐患)点
据统计,我市现孕育有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500余处,分布在中低山和深丘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带,主要对农户、学校、矿山、企事业单位、公路、农田、电站、通讯、水利设施、旅游景区(点)等造成威胁和危害。我市结合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危害程度、规模大小,筛选出25个重大灾害点为市级危险(隐患)点,并提出应急防灾措施,落实监测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见附表1)。各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职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汛前检查和汛期巡查
各区(市)县应积极做好汛前检查工作,查处问题及时整改,要结合全市的气象预测和当地天气预报,搞好地质灾害预防预报工作,将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点,按照省、市汛前检查要求,市级有关部门要在2004年5月底之前,合理安排巡查路线,完成对邛崃、蒲江、龙泉、金堂、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青白江、双流、新津、新都等区(市)县汛前检查,防患在先。
五、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开展本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威胁对象,明确重点防范期、主要措施,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镇)、厂矿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开展对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
(二)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定本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预警报警信号、抢险救援措施等。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征兆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区(市)县政府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三)落实防灾责任,加强监测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见附表2)。各区(市)县、乡、村、社和监测责任人要各负其责,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每个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以下简称灾害点)要通过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的形式,把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每个灾害点要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载有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撤离线路等内容的“明白卡”,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对可能发生的、正在活动的灾害点,要布置必要的位移动态监测点,汛期遇降雨要实行24小时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国土资源、防汛、救灾、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当地的雨情、水情、震情和各灾害点的监测资料,做好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四)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制度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进一步完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汛前和汛期有关部门要组织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防治责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按要求报送灾害种类、规模、受灾人员、财产损失、救灾减灾措施等信息;汛期国土资源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人员落实、信息畅通。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使广大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些基本规律和防御知识;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简介》、张贴防灾宣传画、组织群众观看宣传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热情,汛期要在当地电视台播放防灾知识片,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资金
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检查、治理等需要。要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确定搬迁标准,及时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的区域,防止灾害发生时造成损失。
(七)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管理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各类工程活动,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在可行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
I. 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我国多次经历破坏性特别严重的各类自然灾害,生命和财产损失都相当严重,很多市民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灾难来临之时尽量减少损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学生更是认为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像背课文一样,许多学生都不能对这些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训的时候,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够到位.相当多数的市民对国家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更使广大市民存有侥幸心理,没有主动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而目前直接进行的防灾减灾宣传规模不大、影响不广,仅限于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集中的进行,形式也比较单调,宣传的内容虽然非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难以引起市民们的充分重视.二是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区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仅仅依靠一般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无法建立防灾减灾宣传的长效机制,也就不能潜移默化的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市民的脑海中.三是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进行的不够积极.防灾减灾的演练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作为一种纪念活动来进行,致使广大市民并不熟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灾害来临之时只能是慌了手脚.基于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街道和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寻找恰当契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在应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彰显的抗洪救灾精神.要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二是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编制、出版符合行业或地区灾害风险特点的防灾减灾知识读物、影视作品,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教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要针对潜在灾害风险和区域灾害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开展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灾演练,让群众了解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演练活动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声势,扩大影响.要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单凭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办事处秦瑶 供稿
J. 参加地震防灾知识讲座通知英语作文
Dear friends
I'm sorry to hear that an earthquake happened to your hometown. The earthquake destroyed your hometown. Lots of houses fell down and some of you can't see your families any longer.
Please don't feel sad. You should believe in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 Your heart should be full of wishes because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are with you all the time and they take care of you. They try their best to solve your troubles. They give away their money and many things for you and they donate blood for you.
So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In the future, you should do something useful for our country to answer for their loves.
Yours,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