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含煤的地質是什麼地質

含煤的地質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8 14:34:04

① 我國三大主要成煤時期分別是什麼地質年代

是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
石炭紀的聚煤時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的煤系,著名的太原組煤系就在這個時期形成,山西、河北地區的大礦區如西山、開灤、陽泉、晉城、潞安、汾西等都屬該煤系;
二疊紀的早二疊世和晚二疊世都有較強的聚煤作用,早二疊世主要形成了以華北為中心的山西組煤系;晚二疊世則主要形成了貴州境內的龍潭煤系;
侏羅紀時期由於「燕山運動」遍及全國,此時期形成的煤田最多,主要集中於華北及西北地區;著名的煤田主要有神府、東勝煤田,大同煤田以及新疆地區的尚未開發的煤田;侏羅紀煤田儲量最豐。

② 某地區發現大量的含煤地層可推斷其古地理環境

D. 煤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樹木遺體經生物化學的分解、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含煤多的地層可以推斷古代的地理環境為森林

③ 煤及煤層氣地質

據孫萬祿等(2005)研究,中國大陸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塔里木-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及准噶爾-興安活動帶的構造活動相對穩定的陸塊或地塊上,形成時代主要有石炭-二疊紀、晚三疊世—早白堊世和古近-新近紀。依據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及沉積構造特徵,大體分為板內克拉通型與陸內斷陷、坳陷型。

一、含煤盆地的分布

中國大陸含煤盆地發育時代與全球具有同時性,含煤盆地的發育受制於中國大陸板塊構造活動。中國大陸含煤盆地殘留面積405×104km2,其分布特徵具有時段性及區帶性(關士聰,1985)。

早古生代及以前為低等植物成煤期,即腐泥煤(石煤)時代,主要分布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志留紀,以早寒武世為主,僅分布在華南板塊。晚古生代後為高等植物成煤期,即腐殖煤時代,主要分布在晚泥盆世至新生代,除早中三疊世和晚白堊世外,集中分布在石炭-二疊紀、晚三疊世—早白堊世和古近-新近紀。含煤盆地遍及中國大陸各板塊,以塔里木—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和准噶爾-興安活動帶為主,且主要分布在較穩定的陸塊或地塊上。

石炭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115.9×104km2,主要分布在塔里木-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塔里木-華北板塊的含煤地層為上石炭統,華南板塊的含煤地層為下石炭統。在准噶爾-興安活動帶僅有零星小型殘留含煤盆地分布。二疊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156.1×104km2,總體分布與石炭紀相似,具繼承性。華北陸塊二疊紀含煤盆地含煤地層時代,北部以早二疊世為主,向南漸變為晚二疊世。華南板塊含煤地層時代以晚二疊世為主,含煤盆地遍布揚子陸塊,分布范圍比石炭紀廣闊。藏滇板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陸塊僅有零星小型殘留含煤盆地分布,准噶爾-興安活動帶二疊紀含煤盆地並不發育。

三疊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145.2×104km2。含煤地層主要為上三疊統,分布地域集中在華北陸塊和揚子陸塊。其中,鄂爾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繼承性明顯,柴達木陸塊周緣也有含煤盆地分布。華北陸塊東部三疊紀含煤盆地不甚發育。揚子陸塊與華南活動帶三疊紀殘留盆地更為破碎。揚子陸塊西緣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陸塊三疊紀殘留含煤盆地廣布。

侏羅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142.6×104km2。燕山期後,中國大陸進入現代板塊構造發展階段,侏羅紀含煤盆地的分布已經完全改觀。在華北陸塊和揚子陸塊上,除鄂爾多斯盆地仍繼承性發育外,其他大型含煤盆地均已不復存在。塔里木陸塊周緣及准噶爾地塊則發育了以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為主、規模較大的含煤盆地。

白堊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31.7×104km2。含煤地層時代集中在晚白堊世,含煤盆地分布面積普遍較小。除藏滇板塊含煤盆地零星分布外,主要分布在塔里木—華北板塊以北和巴丹吉林盆地以東的地域。天山-赤峰活動帶以南僅有零星含煤盆地分布。

古近-新近紀含煤盆地殘留面積16.6×104km2。總體分布面積與單個盆地規模均很狹小。含煤盆地集中在中國東部和西南部(滇桂),東部含煤盆地以古近紀為主,西南部含煤盆地以新近紀為主(圖6-4)。

二、煤層氣構造變形及封蓋條件

1.構造變形

盆地形成後的構造變形對含煤(煤層氣)盆地影響最大,改造最為明顯。盆地形成後的變形改造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沉積盆地整體隆升與沉降;二是沉積岩層褶皺變形;三是沉積岩層斷裂變形(孫萬祿等,2005)。

沉積盆地整體沉降,後期沉積岩層疊加,使早期沉積物成岩、成煤。有機質成煤、成烴,是含煤(煤層氣)盆地形成煤層氣藏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建設性的改造作用。但是,沉降疊加過度或不足,煤層埋深過大或過淺都不利於煤層氣成藏,相當於中階煤的埋深較為有利。區域性隆升,使含煤岩系暴露風化,對煤層氣成藏有破壞作用。但當含煤岩層有後期沉積岩層覆蓋,盆地隆升後構型仍然完好,隆升後煤層變淺,降低勘探成本,對煤層氣勘探又是有利的因素。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基礎及場地地質評價

圖6-4 中國煤層氣資源分布圖(據周玉琦等2004)

沉積岩層褶皺變形是一種普遍的形式。原型含煤盆地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規模不同的低級次的正向或負向構造,變形改造後的沉積構造盆地構型依舊完好,水動力條件雖有改變,煤層氣藏並未遭到破壞,這種構造變形往往改善滲濾條件,對煤層氣成藏具有建設性作用。但在地應力較強的構造活動區,形成的區域性推覆構造,煤岩層成為滑脫層,形成變質程度不同的構造煤,煤體結構遭到破壞,煤層中的吸附氣體被脫附,氣體滲濾通道被堵塞,這種區域性破壞作用又不利於煤層氣成藏。斷裂是含煤盆地構造變形的另一種普遍形式。斷裂的發育分不同時期、不同級別和不同性質,其發育與分布有著一定的規律性,對含煤盆地以及煤層氣藏亦具有建設和破壞的雙重作用。大型沉積盆地和中小型斷陷盆地的形成,往往與邊界斷裂活動有關,斷裂對含煤盆地起著建設性作用,而盆地內同沉積期或期後斷裂一般不利於煤層氣的保存。

含煤盆地的構造變形不單表現在區域性隆升與沉降及含煤岩層的褶皺與斷裂等宏觀構型的變化,還包括微觀形變。煤岩內生裂隙為割理,其發育不僅與煤質有關,亦與含煤盆地形成過程中的地應力有關。面割理和端割理形成的網路是煤岩層氣態烴的儲集空間和運移通道。割理發育的好壞是決定煤層氣成藏的重要條件之一。由岩層褶皺或斷裂派生的外生裂隙,也是煤層中氣態烴類重要的儲集空間和運移通道,外生裂隙發育適度會改善煤層儲集性能,但構造應力過強會造成煤體結構破壞,或因裂縫穿層會造成煤層氣體的逸散,不利於煤層氣藏的形成與保存。

構造變形對含煤盆地與煤層氣成藏的影響還表現在水動力、水化學條件的改變。由於盆地變形,供水壓頭隨之改變,整個盆地勢能重新調整,煤儲層壓力及水化學成分也相應改變,含煤盆地變形改造定型後煤層氣的分布也相應進行了重新的調整。

2.封蓋條件

封蓋條件是煤層氣藏不可缺少的地質因素(桑樹勛等,1999)。在原始有機物質成煤過程中,與煤岩層同時沉積的泥頁岩層,往往成為煤層氣藏良好的區域蓋層或局部蓋層。區域性蓋層也是良好的隔水層,能將不同的煤系地層分隔成各自獨立的水動力系統,使煤岩層處於封閉的狀態,致使吸附在煤岩中的烴類氣體不會溶於水中或逸散。以吸附狀態儲集在煤岩層中的煤層氣,並不遵循常規天然氣藏的重力分異原理,無須受勢區和圈閉的控制。只要有較好的封蓋條件,能夠形成相當的地層壓力和溫度,煤岩能夠生成足量的甲烷等烴類氣體,煤岩層發育有較好的孔隙、裂隙滲濾通道,煤岩孔隙、裂隙中的水溶解氣或孔隙、裂隙空間游離氣的濃度能使煤岩中的吸附烴不被解吸而擴散,就可能形成較好的煤層氣藏。煤層氣藏可以完好的較大面積儲集在含煤盆地的復式向斜之中。

保存條件不單是煤岩層的封蓋層,水動力條件亦是煤層氣重要的聚集和封蓋條件。經過構造變形的含煤盆地水動力系統依然完好,含煤岩層處於封閉狀態,煤層甲烷在煤層中吸附、溶解和游離狀態的平衡未遭到破壞,含煤盆地就能形成較好的煤層氣藏(張新民,2002)。

④ 煤層主要在哪個地質年代年代

主要在石炭到二疊時期,華北板塊的山西組和太原組

⑤ 含煤地層的古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含煤炭的古地理環境都是發生過劇烈地質構造變化的。

⑥ 含煤地層

寶鼎盆地上三疊統為本次研究的目的含煤地層,為一套粗碎屑岩夾細碎屑岩、泥質岩的陸相沉積,含煤120餘層,厚度大於3000m,根據岩性自下而上劃分為大蕎地組和寶鼎組(四川煤田地質局,2004)(表2.1)。

表 2.1 寶鼎盆地晚三疊世含煤地層劃分Table 2.1 Subdivis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Baoding Basin

2.5.1 大蕎地組(T3d)

為盆地主要含煤地層,大面積出露於大箐向斜兩翼。向斜東翼岩性以粗碎屑岩為主,夾細碎屑岩、泥質岩;西翼以中細碎屑岩為主,夾泥質岩。地層厚度1939餘米,含煤120餘層,其中可採煤層61層,可採煤層總厚57.89m,可采含煤系數4.89%。

根據岩性與含煤性自下而上劃分為11段。

(1)一段(T3d1)

厚40~120m,一般80m。上起46#煤層底板,下至47#煤層底板。岩性為灰色、淺灰色細粒砂岩、粉砂岩,夾灰黑色泥岩及煤線。植物化石少見,不含可採煤層。與下伏下三疊統丙南組假整合接觸。

(2)二段(T3d2)

厚370~580m,一般450m。上起43#煤層底板,下至46#煤層底板。岩性為灰白色,深灰色細粒砂岩、粉砂岩,夾薄層中粒砂岩及礫岩,下部夾灰黑色泥岩;含可採煤層4層:44-中、45-上、45-中和46-下煤層。在東風井田45#煤層底板,發現有雲煌岩侵入體。

(3)三段(T3d3)

厚180~267m,一般224m。上起39#煤層底板,下至43#煤層底板。岩性為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夾薄層砂礫岩及細礫岩。植物化石稀少,保存不完整。含極不穩定的局部可採煤層4層:40#、40-1#、41#和42#煤層。

(4)四段(T3d4)

厚32~154m,一般73m。上起37-2#煤層底板,下至39#煤層底板。岩性為砂岩、粉砂岩,層理較發育,含較多菱鐵礦結核。頂部為灰白色白雲岩屑粉砂岩,厚0.30~1.20m,緻密塊狀、性脆,全區穩定。底部夾一礫岩層,厚2~5m,特徵明顯:礫岩成分較單一,為肉紅色鉀長石。39#煤層頂板含Lepidopteris(鱗羊齒),為本段特有化石。該段地層厚度最小,但較穩定。含煤6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3層:38#、39-2#和39#煤層。

(5)五段(T3d5)

厚75~221m,一般121m。上起31#煤層底板,下至37-2#煤層底板。岩性為細粒砂岩、粉砂岩,夾粗粒砂岩及透鏡狀礫岩,局部夾薄層泥灰岩。中部(33#~35#煤層間)富含菱鐵礦結核及植物化石。含煤12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9層:32#、33-1#、33#、34#、35-1#、36#、37-1#和37-2#煤層。

(6)六段(T3d6)

厚101~315m,一般167m。上起25#煤層底板,下至31#煤層底板。岩性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狀砂岩為主,次為粉砂岩、泥岩及礫岩;礫石成分以白雲岩為主,灰岩、硅質岩次之。富含植物化石及菱鐵礦結核。含煤12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7層:26#、27#、29#、29-2#、29-1#、30#和31#煤層。

(7)七段(T3d7)

厚86~218m,一般162m。上起18-1#煤層頂板粗砂岩底界,下至25#煤層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岩為主,夾泥岩、砂礫岩及細礫岩。富含菱鐵礦結核,植物化石的種屬多,保存完整,有時組成化石層,其中以Glossophyllumshensiensissze(陝西舌葉)及Sphe-nopteris(楔羊齒)為本段特有化石。含煤性好,計20層,均為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18-1#、18#、18-2#、19-1#、19-2#、21-1#、21-2#、21-3#、21-4#、22-1#、22-2#、23#、23-1#、23-2#、23-3#、24-3#、24-4#、24#、24-2#和25#煤層,其中24#、23-2#煤層中夾黑色高嶺石泥岩,厚2~5cm,全區穩定。

(8)八段(T3d8)

厚125~303m,一般188m。上起9-1#煤層頂板粗碎屑岩底界,下至18-1#煤層頂板粗岩底界。岩性以淺灰-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粉砂岩、砂岩為主,夾泥岩及細礫岩,底部夾鈣質粉砂岩及中厚層狀砂礫岩,礫石成分較特殊,以灰岩為主。富含菱鐵礦結核及植物化石,種屬多,保存完整。層理發育,粗砂岩中常見大型交錯層理。地層厚度由東至西呈變薄趨勢。與下伏地層常呈沖刷接觸。含煤18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12層:9-1#、9-2#、10-2#、12#、13#、14#、15-3#、15-4#、15-5#、15#、17-1#和17#煤層。

(9)九段(T3d9)

厚101~280m,一般153m。上起4-3#煤層底板,下至9-1#煤層頂板粗碎屑岩底界。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細-粗砂岩為主,細-中礫岩次之,夾薄層粉砂岩。(分布范圍與八段相同)層理不發育,含少許植物化石,其種屬簡單,以帶羊齒、異羽葉為主。與下伏地層常為沖刷接觸。含煤10層。其中:局部可採煤層4層:5-2#、6#、7#和8#煤層。

(10)十段(T3d10)

厚65~170m,一般105m。上起1#煤層底板,下至4-3#煤層底板。岩性為灰色、淺灰色細—粗粒砂岩及中礫岩,夾薄層粉砂岩、泥岩。層理不發育,含完整植物葉化石。含煤14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採煤層4層:3-2#、3-3#、4-1#和4#煤層。

(11)十一段(T3d11)

厚158~259m,一般216m。上起1-1#煤層頂板,下至1#煤層底板。岩性為灰色、灰黃色厚層狀中—粗礫岩、砂岩,夾薄層粉砂岩、泥岩及炭質泥岩。局部含植物碎片化石及完整葉化石。含煤24層。其中,底部可采或局部可採煤層2層:1-7#和1#煤層。

2.5.2 寶鼎組(T3bd)

總厚1382m,分布於大箐向斜軸部附近及F22斷層以西。含蘇鐵、松柏、真蕨類植物化石。按岩性特徵自下而上劃分為3段。

(1)一段(T3bd1)

在寶鼎向斜內以雜色巨厚層狀礫岩為主,夾透鏡狀中—粗礫岩和粗粒砂岩。在太平剖面一段頂部見煤一層,煤厚0.7m,單層結構;在寶鼎向斜西翼A42-3孔鑽遇一層半亮型煤,厚0.67m。礫石成分復雜,以花崗岩、石英岩為主,見玄武岩、石灰岩等,其中花崗岩多為鉀長花崗岩,風化後多呈顆粒狀;礫徑由頂向中部增大,一般為100~200mm,個別大於300mm,分選、磨圓度中等;砂岩具有大型交錯層理。寶鼎組第一段地層厚度在100~350m之間,一般在140m左右,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在F22斷層以西,寶鼎組一段以中粗砂岩夾少許含礫粗砂岩、細礫岩、粉砂岩、泥質岩和煤層為主,砂岩多發育平行層理和楔狀交錯層理,灰嘎河剖面寶鼎組一段厚180m左右,灰槽子剖面寶鼎組一段厚170m左右。

(2)二段(T3bd2)

在寶鼎向斜內和F22斷層以西岩性基本相同,為灰白色中厚層粉砂岩及黑色薄層泥岩。上部含海相雙殼鰓類、介形蟲、葉肢介等動物化石;中部夾2~12層煤線與薄煤層,個別煤層僅見可采點零星分布;下部夾灰白色厚層粗粒砂岩及細礫岩。寶鼎組第二段地層厚度在研究區內相差不大,厚約550m,與下伏地層過渡接觸。

(3)三段(T3bd3)

在寶鼎向斜內和F22斷層以西岩性基本相同,上部為灰白色、灰黃色中厚層細粒石英砂岩,夾有黃褐色薄層泥岩,含有植物化石;中部為黃色、黃綠色薄-中厚層泥岩、粉砂岩,夾有薄層細粒石英砂岩;下部為灰白色、灰色中-厚層細-粗粒石英砂岩,局部夾黃色薄層泥岩、粉砂岩及煤線。寶鼎組第三段地層厚度相差也不大,約560m。

⑦ 地質里為什麼會有煤

是經過地質作用產生了煤!更多煤炭知識可以到中國煤炭信息網上查詢

⑧ 煤的地質勘查

地質勘查階段劃分又稱勘探程序,是根據地質工作探索性的特點,以及煤田地質勘探與煤炭工業建設程序相適應的原則而劃分的。通常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找煤是在煤田預測或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主要任務是尋找煤炭資源,並對工作地區有無進一步工作價值作出評價。普查是在找煤的基礎上或在已知有勘探價值的地區進行,主要任務是對工作地區有無開發建設的價值作出評價,為煤炭工業的遠景規劃和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資料。詳查是在普查基礎上,根據煤炭工業規劃的需要,選擇資源條件較好,開發比較有利的地區進行,主要任務是為礦區總體設計提供地質資料,其成果要保證礦區規模、井田劃分不致因地質情況不準而發生重大變化,並要對影響礦區開發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其他開采技術條件作出評價。精查一般在礦區開發總體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主要任務是為礦山初步設計提供地質資料,其成果要滿足選擇井筒、水平運輸巷、總回風巷的位置和劃分首采區的需要,保證井田境界和礦井設計能力不致因地質情況不準而發生重大變化,保證不致因煤質資料不準而影響煤的既定工業用途。
煤田地質勘探一般按以上四階段循序進行,同時提交各階段報告。但在下述條件下程序可以簡化:① 預查區和普查區工作范圍沒有大的變動,並且接續施工時,可以不提交找煤報告,直接進入普查階段;② 普查區和詳查區工作范圍無大變動且接續施工時,可以不提交普查報告,直接進入詳查階段;③ 在煤炭資源條件較好,煤層比較穩定,構造不太復雜的暴露煤田,可以在大比例尺地質填圖的基礎上直接進入普查甚至詳查階段;④ 不需要作礦區總體設計的礦區,及面積不大的孤立井田,可以由普查直接進入勘探。若地質條件復雜,雖進行較詳細的地質工作也不能達到勘探程度時,則提交詳查最終(詳終)或普查最終(普終)地質報告;⑤ 老礦井深部、生產礦井之間,以及不涉及井田劃分的地區,可一次勘探完畢。

⑨ 含煤岩系地質特徵

晚三疊世是四川盆地由海相剋拉通盆地向陸相盆地轉變的過渡時期,自下而上由海相馬鞍塘組(T3m)、海陸交互相小塘子組含煤岩系(T3t)和以陸相為主的須家河組含煤岩系(T3x)組成了由海相→海陸交替相→陸相退覆式含煤岩系沉積序列,地層厚度東薄西厚,從100m(川東奉節)~>3750m(川西什邡)(圖10-1)。

(據西南石油地質局李劍波等,2010)

另一種意見是川西區須家河組一段—五段與川中區香溪群一段—五段逐一對應,香溪群六段在川西缺失或被剝蝕(表10-2)。

表10-2 川西與川中上三疊統地層對比方案之二

(據西南油田分公司張健等,2006)

分歧起因於對四川盆地晚三疊世發展演化歷史認識的不同,對龍門山造山帶在晚三疊世構造發展演化歷史認識的不同,主要分歧是四川盆地晚三疊世從大陸周緣盆地演化為類前陸盆地的時間是「須下盆」還是「須上盆」?

雖然地層對比劃分方案的不同,影響對盆地上三疊統岩相古地理重建、沉積體系的展布及有利相帶的預測,也制約了盆地油氣運聚規律與資源評價研究。但是,對於四川盆地晚三疊世構造、沉積發展演化歷史總特點是從大陸周緣沉積開始,逐步發展演化為類前陸型湖沼退覆型含煤岩系沉積旋迴,上三疊統沉積厚度從川東(100~500m)向川中—川北(600~1000m)至川西逐漸增厚,在川中西斜坡至龍門山前緣厚度急劇增大(從1000m至>3750m)(圖10-7),這一總體特徵認識一致。

圖10-7 川西地區龍門山前南段上三疊統沉積剖面模式圖

(據楊躍明等,2009)

地層劃分的分歧並沒有影響對四川盆地上三疊統煤成氣勘探進程,近十幾年來四川盆地以上三疊統為主要氣源的煤成氣勘探在川西及川中-川北地區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為了迴避地層劃分對比問題,本文在論述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煤成氣總特徵的基礎上,分別論述川西及川中富煤成氣凹陷特點。

⑩ 礦井地質簡述

一、含煤地層

焦作煤田為石炭系—二疊系含煤地層,含可採煤層三層(圖4-2)。

石炭系本溪組厚5.46~16.67m,一般厚10m左右,由泥岩、粘土岩和砂岩組成,底部含山西式鐵礦,以假整合與奧灰接觸。

太原組厚67.1~80.93m,一般厚75m,由粉砂岩、砂岩、灰岩和煤層組成。含灰岩6~10層,以L8、L2厚度大,分布穩定。含可採煤層二層(一2和一5煤)。

太原組地層岩性在走向方向上相變比較明顯,以一二采區為中心,石灰岩層數增多,三、四、五、六、七層灰岩均較發育,厚度大,向西側灰岩層數減小,厚度相對變薄。在南北傾斜方向上,北部因九里山斷層的影響,煤系地層遭受剝蝕,奧灰大面積出露。在煤層露頭以外,奧陶系和石炭系被第四系沖積層覆蓋。這是演馬庄—九里山井田與焦作礦區其他礦井在沉積上的最大不同之點,這也是造成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不同於其他礦井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疊系山西組厚75m左右,由粉砂岩、砂岩、泥岩和煤層組成。二1煤層斌存於其底部,厚5~6m,分布穩定,為主要可採煤層。

1煤頂板岩性由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組成。局部地區偽頂〔炭質泥岩〕厚3m以上,主要分布在礦井西冀。直接頂大面積范圍內為粉砂岩,砂岩頂板僅分布在一三采區西翼。老頂為厚層狀砂岩,厚度變化較大,西部厚東部薄。距二1煤5~20m,西部小東部大。二1煤底板為炭質泥岩、粉砂岩,松軟易破碎。

圖4-2 可採煤層柱狀圖

二、地質構造

該井田總體為一單斜構造,煤(岩)層走向30°,傾向南東,傾角10°~18°(圖4-3)。

褶皺構造在井田內雖然表現比較微弱,但發育普遍。按其軸向分為兩組(類):一組是沿煤層走向方向上的波狀起伏,其軸向300°~330°,即北西向褶皺構造。較明顯的,西部以一二采區為背斜,東部一一采區為向斜,次一級的微型背向斜間替出現,特別是一二采區東翼背斜構造明顯,幅度(k>h/L)較大(k>0.2);另一組是在大斷層兩盤因牽引作用形成的背向斜,表現比較明顯的是馬坊泉斷層上盤的向斜構造和方庄斷層下盤的背斜構造。

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井田內以小型斷裂構造為主。

九里山斷層,走向40°~70°,傾向北西,傾角70°左右,落差350~550m。南盤強烈上升,使奧灰大面積出露形成殘丘,煤系地層遭受剝蝕,形成山前洪積-沖積扇。

方庄—北碑村斷層為礦井東部邊界。為一組走向平行、傾向相反的斷層構成地塹構造。走向330°,方庄斷層傾向北東,落差150m左右。北碑村斷層,傾向南東,落差50~150m。該組斷層構成井田東部隔水邊界。

西倉上斷層,為井田南部邊界。走向55°,傾向北西,落差50~100m,因勘探程度低,對其控制不嚴。

馬坊泉斷層位於井田中部,為一水平與二水平分界。走向45°~70°,傾向北西,落差50~160m,在礦井西翼分岔2~3條斷層組成。在井田西部,沿斷層上盤(南盤),L8與對盤L2奧灰對接,形成高水位。

F1斷層,位於一二采區西大巷,由3~5條小斷層組成,走向60°,傾向南東,落差17m。

圖4-3 九里山礦地質構造示意圖

除上述幾條較大斷層外,生產中揭露的斷裂構造落差均在5m以下。按其走向可分為近東西、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

近東西向斷層井下揭露的最大落差為3.5m,多數在1m左右。一一采區最發育,條數多、落差大,一二和一三采區各2~3條。

北東向斷層井下揭露的最大落差為2m,多數在1m以下,在一二和一一采區上部極為發育。

北西向斷裂構造,未發現落差大於1m的斷層,以裂隙為主。

礦井自投產以來,採掘面積已達5.2km2,揭露落差大於5m的斷層1條,落差大於1m的斷層15條。這說明九里山礦地質構造是比較簡單的。

三、煤炭儲量

截止1992年表內保有工業儲量13455萬噸,可采儲量7042.3萬噸,其中一水平保有工業儲量7129.3萬噸,可采儲量3405.9萬噸(表4-2)。

表4-2 礦井儲量一覽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