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峽谷地質構造是什麼

峽谷地質構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8 10:54:04

❶ 韋爾東峽谷的地質構造

峽谷被切割成一系列厚厚的石灰岩地層,周圍的石灰岩地區有許多溶洞。有時專很難分辨出石灰岩是否曾在海屬底沉積過,並含有無法計數的無脊椎動物的殘骸,這些無脊椎動物的鈣質軀殼形成了大塊的岩石。這是峽谷來龍去脈的全部內容,但是,由於石灰岩逐漸抬升(與阿爾卑斯山處於同一地質隆起期),河流得以不斷侵蝕河床形成峽谷。該區的許多溶洞令人想起其形成過程也得助於石灰岩的化學侵蝕作用,但迄今為止,沒有跡象證明峽谷是由一地下溶洞系統因其頂部崩塌而成的。 [1]

❷ 讀「長江三峽地區的地質構造圖」,回答18~20題。 18.圖中④所示的地質構造及峽谷(或寬谷)是 …()A.

18.D 19.B 20.D

❸ 峽谷是怎麼形成的

峽谷[1] 是深度大於寬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形谷的一種。
一般發育在構造運動抬升回和谷坡由堅硬答岩石組成的地段。
當地面隆起速度與下切作用協調時,易形成峽谷。
中國長江的三峽,黃河幹流的劉家峽、青銅峽等,是修建水庫壩址的理想地段。
峽谷由峭壁所圍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長時間侵蝕而形成。
許多人在印象中一直認為地球上最大的峽谷是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不過1994年被證實中國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才是世界第一的大峽谷,其長度為504.9千米,平均深度達5000多米;太陽系裡最大的峽谷是位於火星赤道上的水手號峽谷(Valles Marineris)。
峽谷是深度大於寬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型谷的一種。一般發育在構造運動抬升和谷坡由堅硬岩石組成的地段。當地面隆起速度與下切作用協調時,易形成峽谷。中國長江的三峽,黃河幹流的劉家峽、青銅峽等,是修建水庫壩址的理想地段

❹ 該段掛壁公路經過地區的地質構造為()A.峽谷B.懸崖C.斷層D.背

A、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掛壁公路是在懸崖峭壁上內開鑿而出的容,故不符合題意;
B、懸崖是特殊的地形,而題目問:該段掛壁公路經過地區的地質構造,此處的地質構造是斷層,故不符合題意;
C、地質構造分為褶皺和斷層.掛壁公路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出的,此處的地質構造是斷層,故正確;
D、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掛壁公路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出的,此處的地質構造是斷層,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❺ 下列地理事物中屬於地質構造的為 [] A.褶曲 B.三角洲 C.地塹 D.峽谷

AC 這是一道著重考查有關地質構造這一地理概念外延的雙項選擇題。考查地理概念的外延不是考查我們是否能說出地理概念本身的定義,也不是考查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某個概念的內涵,而是要明確某個地理概念的適用范圍。以本題來說,它並不要求考生回答出什麼叫地質構造,而是要求考生根據地質構造的定義來判斷題目所給出的四個地理事物是否屬於地質構造,由於這種判斷是以地質構造的定義(內涵)作標准來衡量的,也就是由概念的內涵引伸出來的,所以稱為概念的外延。回答這類問題的關鍵,首先要看考生對概念的內涵是否清楚,對本題來說就是看我們對地質構造的涵義,即「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與變位」這句話是否真正理解;其次,還要看我們對題目選項所給出的具體地理事物的形成是否熟悉,包括屬於地質構造的兩個地理事物(褶曲、地塹),也包括不屬地質構造的兩個地理事物(三角洲、峽谷)。只有在對其形成都比較熟悉的前提下,才能對其是否屬於地質構造的范疇作出正確的判斷。三角洲是河流沖積作用的產物,峽谷是河流侵蝕作用的產物,它們都屬外力作用的范疇;而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產物,是屬內力作用的范疇,褶曲和地塹都是在地殼水平運動作用下,使岩層發生彎曲或斷裂而形成的。所以,本題正確答案是AC。

❻ 峽谷形成原因

1、褶皺。比如青藏高原上的那些山間峽谷,大多是褶皺,褶皺出來了山,那麼山和山之間的就是峽谷了。

2、地塹。由於出現斷層,一部分地塊下降,這個下降的地塊叫做地塹,比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東非大裂谷都是斷層地塹。

3、冰川,由於山谷冰川刨蝕、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4、風蝕谷地。乾燥區的短暫暴雨,可將已經強烈風化的地面在短時期內沖刷和侵蝕成很多溝谷,然後,風力繼續對這些谷地進行吹蝕,使之加深擴大,逐漸形成外形寬窄不一,底部崎嶇不平的谷地,稱風蝕谷。一般都有很明顯的紋理。

在黃河幹流上也分布著許多巨大的峽谷,如劉家峽、黑山峽、青銅峽等。它是修建水庫大壩的理想壩址地段。我國解放後在許多峽谷上已興建許多大 型水壩,以綜合開發利用水利資源。


(6)峽谷地質構造是什麼擴展閱讀:

當地面隆起速度與下切作用協調時,易形成峽谷。中國長江的三峽,黃河幹流的劉家峽、青銅峽等,是修建水庫壩址的理想地段。峽谷由峭壁所圍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長時間侵蝕而形成。

這里山勢雄奇險峻,江流奔騰湍急,峽區礁灘接踵,夾岸峰插雲天,是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的說法。

峽谷內植被原始,石崖峻秀,飛瀑流泉,清水潺潺,古藤環繞,森林覆蓋率在97%以上,有珙桐、紫檀、紅豆杉、楠木等珍貴樹種,負氧離子達到12000/立方米的超高指標,金絲猴、獼猴、林麝、錦雞、山麻魚、鬍子蛙、虎斑蝶等諸多珍稀動物在這個天然大氧庫里繁衍生息。

❼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質構造是什麼形成與河流的()作用有關

1、大峽谷來夏半年有來自源(印度洋)洋的(暖濕)氣流
2、拉薩地區豐富的兩種資源是? 旅遊資源 能源資源(太陽能,風能,水能)
3、喜馬拉雅山位於(亞歐)板塊,其成因類型是(印度洋和亞歐板塊擠壓)
4、峽谷入口處江面海拔2800米,出口處海拔155米,若按理論計算,兩地溫差約是(?)
5、大峽谷的形成還與河流的(侵蝕)作用有關

❽ 莒溪大峽谷的地質構造

大峽谷在新華夏系構造一級隆起帶上,在中國東南大陸中生帶火山——內侵入雜岩帶之中,是環容太平洋構造——岩漿成礦帶一環。為陸地地貌中的侵蝕剝蝕山地,出露的地層有侏羅紀上統——磨石山群,白堊系下統,第四系新統沖擊層。水系屬江水橫陽一級支流上游的莒溪。水資源豐富,山峰、潭、山洞、瀑布成為各景區的構景中心,潭、瀑布、生態溝成為本景區的基礎景觀。

❾ 重慶地質為什麼地貌構造,因而什麼、什麼、峽谷、關隘多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巴蜀地區也是中華華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