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地質資料包括什麼意思
❶ 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的意義
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是指按照一定原則和程序,從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中挑選符合館藏要求的實物地質資料的過程。
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數量巨大,雖然這些實物地質資料都是地質工作取得的成果,但它們的保管意義和利用價值相差很大;而保管實物地質資料需要專門設施和大量資金投入,因此不可能、也沒必要將全部實物地質資料收集入庫保存管理,只能按照一定的標准,將那些載負信息特別豐富、有重要再利用價值或有重大保存意義的實物挑選出來,進行專門保管和再利用,其餘大量實物則按一定規則埋存,這樣既能經濟合理地投入資金,又保存管理了有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避免了資金浪費和重要實物地質資料的毀壞、散失。
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是指庫藏管理的各種實物地質資料有機組合在一起的整體。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價值和作用,首先取決於庫藏實物地質資料的數量和「品位」,因此篩選實物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的首要環節,這是與成果地質資料管理的重要區別之一。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很強的資料性。為了充分發揮實物地質資料的作用,館藏機構所收藏的實物地質資料不僅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而且還應具有系統性。這種特性的突出表現是,實物地質資料收集保管的對象是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及相關資料,但這些實物地質資料並不是孤立的或零散的,而是反映某一區域或某一方面地質工作成果的系列實物地質資料;而這些實物地質資料組合在一起則構成某一館藏機構的實物地質資料體系或某一領域的(如石油天然氣、海洋地質等)實物地質資料體系。
建設實物地質資料體系的目的意義在於:劃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指導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工作,保障館藏實物地質資料數量適度、品質上乘。
❷ 實物地質資料接收
實物地質資料接收是指館藏機構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規定,接收匯交人(通常為地質工作單位)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專項採集是指館藏機構對那些需要館藏但不能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通過專項採集,將其收入館藏。
與成果地質資料不同,實物地質資料接收在野外勘查工作現場或實物地質資料臨時存放地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在下達匯交通知書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到實物地質資料暫時保管地接收、驗收匯交人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驗收合格的,出具驗收合格單」。根據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幾年的工作實踐,實物地質資料的現場接收工作主要有以下5項內容。
(1)現場考察實物地質資料的包裝和儲存情況,落實野外整理的具體方法,包裝及運輸要求。
(2)根據匯交清單,清點實物數量,檢查實物質量,包括實物排列順序是否正確、實物標識是否清晰准確等。
(3)根據需要,復制實物相關資料,主要包括野外鑽探登記表、鑽孔柱狀圖、標本採集登記表和實測地質剖面等等。
(4)與地質勘查單位簽訂實物整理及包裝運輸協議,委託地質勘查單位進行野外整理、包裝等工作。
(5)野外驗收,實物地質資料野外整理結束後,館藏機構到現場根據協議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後運回館藏機構。
❸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概念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屬於經濟公共服務范疇。根據公共產品理論,其服務內主體是各級容各類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組織,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社會公眾、企事業單位,服務的內容是為政府部門管理實物地質資料提供技術支撐,為企業事業單位生產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信息。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政府投資地質工作獲得的基礎性、公益性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服務,其消費完全符合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是屬於公共服務;二是企業和個人投資地質工作獲得的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服務,其消費具有一定的競爭性與排他性,盡管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必須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依法匯交,但其所有權在保護期內還屬於投資人,其信息服務應該走商業化道路。
因此,公共服務理論為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指明了發展方向,即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必須要求各級各類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組織確立公共服務理念。
❹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資源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對地質工作的依賴和需求程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勘查評價的難度越來越大,地質市場的投資風險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地質工作尤其需要包括實物地質資料在內的地質資料的支撐保障,因此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對象和領域越來越廣,主要包括3個方面:
(1)管理決策:通過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統計分析和編研工作,為各級政府的地質礦產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制定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規劃、標准以及對組織管理地質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參考依據。
(2)地質勘查、地質科研、礦產開發:為部署和實施地質勘查、地質科研、礦產開發提供直接依據,從而避免重復工作,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促進地質市場和地質工作發展。
(3)專業教育與科學普及:實物地質資料館收藏有大量的、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類型的實物及相關資料,不僅有許多富於觀賞性的稀奇珍品,而且有反映區域地質條件和重大地質工作成果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因此有很強的資料性和檔案性。
基於這些特點,實物地質資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實物地質資料館是地質院校良好的校外課堂與實習基地,可以在這里進行輔助教學與實踐教育,不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節省投入,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藉助實物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館,可以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宣傳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展示我國地質礦產條件和地質工作的重大成果與最新進展,激發青少年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提高社會的資源環境意識,為人類認識地球、合理利用與保護地球創造廣泛的社會基礎。
❺ 論實物地質資料分類
張業成 趙曉青 任香愛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本文論述了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目的、意義和基本原則,根據實物地質資料形態特徵、產生的地質工作類型、代表的學科類型、產出的地區以及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條件、保管期限、利用條件進行多角度分類,初步建立了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
一、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目的意義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礦產類型多樣。長期以來,開展了大量的地質工作,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傳統地質工作迅速發展的同時,新一輪地質調查以及海洋地質、極地考察、大陸科學鑽探等新興領域的地質工作蓬勃興起,產生了數量巨大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雖然都是地質工作的成果,但其種類和價值有很大差別,所以無論是國家還是某一機構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收藏保管,只能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的檔案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有選擇地收集保管。即使是有選擇地收集保管實物地質資料,也不是一個或幾個實物地質資料館所能全部承擔的。因此,從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需要出發,應建立統一領導下的委託保管與分級保管相結合的管理系統,才能使各種重要的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開發利用。然而,如何劃分分級管理責任和確定委託保管范圍,都需要以實物地質資料分類作為基礎依據。
基於上述,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主要目的意義是:
——為劃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推進分類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為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工作提供基礎依據;
——為實物地質資料建檔、保管以及利用服務提供基礎依據。
二、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基本原則
科學性——實物地質資料分類要符合地質科學以及檔案信息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符合實物地質資料特點與管理工作需要,採用的技術方法要科學先進。
系統性——建立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從多角度反映實物地質資料的主要屬性特徵,顯示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意義與開發利用價值。
應用性——便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工作應用,適宜有關法規、標准、規范引用。
三、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參考依據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是規范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法規依據。雖然對實物地質資料分類並沒有提出要求和方法,但規定了地質資料的管理責任和匯交細目,從而表明,地質資料應該分類,否則地質資料的分級管理和匯交將難以實現。因此,這項法規仍然是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根本依據。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盡管備受關注,但迄今仍為空白。基於這種情況,實物地質資料分類參考了檔案、圖書、文物等分類方法。
這些成果主要包括:例如《中國檔案分類法——地質勘查檔案分類表》DZ/T0076—93以行業標准形式建立了地質勘查檔案分類體系表,確定了由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等11個基本類目組成的地質勘查檔案分類主表。這一分類經部分修改後被引用為實物質資料產出地質工作類型的分類。
在檔案管理方面,從多角度對檔案進行了分類:按所有關系分為公共檔案、私人檔案;按產生的活動形式分為文書檔案、科學技術檔案、專業檔案(音像檔案等);按時代分為歷史檔案、1949年前檔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檔案;按保管期限分為永久檔案、長期檔案、短期檔案;按機構分類政府機構檔案、社會團體組織檔案等;按載體分類磁介質檔案、紙介質檔案、實物檔案;按檔案的產生分為原件(文稿、手稿等)檔案、復製件檔案。
四、實物地質資料分類方法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的屬性特徵劃分實物地質資料類型。在眾多屬性特徵中,以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形態特徵為主導屬性,其次考慮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質工作類型、實物地質資料所代表的學科類別、實物地質資料的產出地區、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條件、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期限、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的限制條件進行多角度分類。
1.實物形態分類
根據實物形態和基本性狀分為6類。
岩(礦)心 鑽探工程中,鑽取的圓柱狀或碎裂的岩塊或含礦的岩塊,包括岩心、礦心等。
岩屑 鑽探工程中,鑽取的岩礦碎屑。
標本 在地質工作中採集的、並經過加工整理後供觀察研究或陳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包括岩石標本、礦石標本、礦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及隕石等。
樣品 為觀察、測試、鑒定等目的,從地質體中採取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固體、液體、氣體實物。實物地質資料管藏機構收藏的是這些樣品經測試鑒定後按一定比例保存的供檢查分析結果或其他研究利用的備用樣品。主要包括岩組分析樣、粒度分析樣、人工重砂樣、同位素年齡樣、物理試驗樣、化學分析樣、光譜分析樣、加工技術試驗樣以及化探副樣等。
光片、薄片 光片,即斷面磨平並拋光的岩(礦)石塊體;薄片,即岩(礦)石標本製作成的透明片狀體。
其他 除以上類型以外的實物,如揭片等。
2.產出地質工作類型分類
按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質工作類型分為7類。
區域地質調查 主要包括1:100萬、1:50萬、1:25萬、1:20萬、1:10萬、1:5萬以及小於1:5萬和其他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礦產地質勘查 主要包括煤田地質勘查,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查,黑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貴金屬礦產地質勘查,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分散元素礦產地質勘查,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地熱、礦泉水、氣體礦產地質勘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 主要包括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水文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勘查,地質災害勘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海洋地質調查 主要包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海岸帶和大陸架海底地質礦產調查,國際海底資源地質調查,極地及其周邊海洋地質調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勘查 主要為地球化學勘查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其餘還包括地球物理勘查,遙感地質勘查,物探、化探異常查證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地質科學研究 主要包括基礎地質研究,礦產地質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其他地質工作 主要包括深部地質勘查、第四紀地質調查、冰川地質調查、農業地質調查以及礦產開采、極地考察、大陸科學鑽探、深海鑽探、航天考察、登月工程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3.實物地質資料學科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所代表的地質學科劃分的類別。地質學科包括地球物質組成方面的學科、地球形成演化歷史方面的學科、地球資源與應用方面的學科。
綜合不同方面的地質學科分類,將實物地質資料分為7類。
地層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地層學科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岩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等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全球界線層型剖面(「金釘子」剖面),年代地層「階」級界線層型剖面,重要的岩石地層「組」級層型剖面,事件地層、旋迴地層、層序地層的典型剖面,含有反映生命演化過程和巨變事件的特殊生物群的地層剖面,特殊沉積建造特徵的地層剖面,含有重要成礦層的地層剖面以及其他有重要意義的地層剖面的代表性標本、光片、薄片等實物地質資料。
古生物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古生物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古植物學、古動物學以及古人類學等學科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代表古生物門類以及綱、目、科、屬、種等演化階段的古生物化石;反映古地理、古氣候等環境演化的標志性古生物化石;反映生命起源、生物爆發、生物物種滅絕等重大生物演化巨變事件的古生物化石;對地層劃分、對比以及建階、建組、劃代具有重要指向意義的古生物化石;種屬定名的古生物化石模式標本;保存完整或比較完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重要的古人類化石等。
岩石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岩石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活動大陸邊緣及陸內俯沖的標志性侵入岩;代表性火山岩;早前寒武紀岩石典型發育地區的代表性岩石單位;重要動力變質岩的代表性岩石組合;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代表性岩石組合;反映構造運動的典型蛇綠岩;年齡最老的代表性變質深成體和表殼岩;金伯利岩;隕石等。
礦物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礦物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代表礦物成分、結構、形態、性質的典型實物;對認識地殼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為找礦和擴大礦物利用提供重要依據以及有其他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
礦床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礦床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金屬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學等學科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儲量居世界前列或在其他方面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礦床的實物地質資料;重要礦床成因類型命名地的礦床實物地質資料或不同成因類型的代表性礦床實物地質資料;我國特有礦床的實物地質資料;新類型或新礦種礦床的實物地質資料;其他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
構造地質學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構造地質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運動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新構造學等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反映大型構造帶特徵及形成演化的典型實物地質資料;反映重大構造事件的實物地質資料;反映新構造運動特徵的典型實物地質資料;對礦床形成、分布有重要控製作用及其他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其他學科的實物地質資料 代表其他學科重要進展以及特別重大項目工作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火山地質、地震地質、地熱地質、第四紀地質、冰川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農業地質、旅遊地質、深部地質、海洋地質、天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等學科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科學鑽探、大洋調查、極地考察、航天考察等重大工程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
4.實物地質資料產出地區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區分為三類。
國內實物地質資料 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陸地和海域的實物地質資料。陸地實物地質資料為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陸地范圍內的實物地質資料,即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確定的,包括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產出的實物地質資料。海域實物地質資料為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海域范圍內的實物地質資料,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產出的實物地質資料。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 產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管轄的陸地和海域的實物地質資料。
其他實物地質資料 產自公海、極地、月球或其他天體的實物地質資料。
5.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條件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保管條件分為兩類。
一般實物地質資料 不需要採取特殊庫藏保管措施的實物地質資料。
特殊實物地質資料 因特別珍貴或具有特殊性狀而需要特殊庫藏保管措施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特別珍貴或具有特別重要價值,需要採取特別安全措施進行庫藏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具有放射性的實物地質資料;特別容易風化破碎、揮發、潮解或性狀極不穩定,需要採取特殊技術措施進行庫藏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如鬆散的海底沉積物、鹽岩、冰心、天然氣水合物及其他含氣實物地質資料等。
6.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需要保管年限分為三類。
短期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 保管期限在15年(含15年)以下的實物地質資料。
長期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 保管期限在15年至50年(含50年)的實物地質資料。
永久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 保管期限在50年以上的實物地質資料。
7.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條件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條件分為兩類。
圖1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
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 提供公開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
非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 依法需要保密或保護而不能公開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
由上述7方面的屬性分類,構成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圖1)。
On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
Yecheng Zhang,Xiaoqing Zhao,Xiang'ai Ren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urposes,significances,and 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Basing on amulti-angle perspective,it preliminarily frames out a classificationsystem of geologicalsamples in terms of pattern feature,generating geological work type,representing academic type,original region,custody condition,custody period,conditions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classification
❻ 實物地質資料篩選
1.實物的構成
篩選的實物採集以反映青藏高原各地質構造單元中重要地質體特徵、反映各地質單元總體面貌的系列地層岩石、古生物標本及光、薄片等實物地質資料為主。主要包括:
——命名和建組剖面系列標志性標本或薄片;
——典型沉積建造的系列標志性岩石、沉積構造標本或薄片,如濁積岩鮑馬序列、復理石、深海硅質岩、島弧建造、弧後盆地、磨拉石建造等;
——古生物化石標本或薄片,新發現種屬古生物化石、建階建帶古生物化石組合、沉積環境標志性古生物化石等;
——結合帶系列標志性岩石、構造標本或薄片,蛇綠岩套、基性、超基性岩、枕狀玄武岩系列等;
——變質岩、超高壓帶變質岩、韌性剪切帶標志性系列岩石標本或薄片,榴輝岩、變質核雜岩等;
——島弧-岩漿岩系列標志性岩石標本或薄片,系列火山岩、侵入岩、混漿岩漿岩等;
——特徵礦物標本及重要礦化礦石標本或薄片。
2.實物選取的原則要求
青藏高原1∶25萬區調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1)根據區調工作所產生的實物資料種類篩選。區調工作所產生的實物資料以標本為主,其篩選也應從標本著手,兼顧其他實物地質資料;對於標本損毀或遺失嚴重的圖幅,篩選則以光、薄片為主,輔以具有保存價值的其他實物地質資料,如化石樣等。
2)根據實物所代表的地質體的重要性篩選。一個圖幅內重要的地質體(地層、岩漿岩、侵入岩等)和構造帶一般皆由主幹剖面和主幹路線來控制。研究程度越高的地質體和構造帶其重要性也越大,其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收藏意義也隨之增大。
3)根據區調工作中劃分的地質剖面進行篩選。選取實物資料保存較好的地質剖面,全面收集實測剖面和修測剖面的所有實物地質資料,選擇收集幾條典型路線剖面的標本或光(薄)片,概略收集踏勘路線上的重要標本或光(薄)片。
3.相關資料的收集要求
為了使實物地質資料更好地反映區內的地質特徵,並為後期的實物整理及服務利用提供基礎資料,還應收集與實物密切相關的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及影像資料。
收集的資料包括:工作區1∶25萬地質圖、實際材料圖、實測剖面圖、岩礦鑒定報告、圖幅地質成果表、實測剖面樣品登記表、剖面記錄本、圖幅實物地質資料移交清單等以及圖幅成果報告、地質檔案原本登記簿、綜合研究成果及相關論文等。
❼ 實物地質資料的概念
實物地質資復料是指在地質制工作中形成的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及其配套的相關資料,屬於地質資料的范疇;是地質工作中直接產生的第一手有價值的各種類型的實體資料,是取自地質體並蘊含地質體信息的原始資料;其他任何類型的第二手研究資料都不能將其全部替代。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服務研究
❽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方法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的屬性特徵劃分實物地質資料類型。在眾多屬性特徵中,以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形態特徵為主導屬性,其次考慮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質工作類型、實物地質資料所代表的學科類別以及實物地質資料的產出地區,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條件、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期限和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的限制條件,進行多角度分類。
(一)按實物自然形態分類
根據實物形態和基本性狀分為6類。
(1)岩(礦)心:鑽探工程中,鑽取的圓柱狀或碎裂的岩塊或含礦的岩塊,包括岩心和礦心等。
(2)岩屑:鑽探工程中,鑽取的岩礦碎屑。
(3)標本:在地質工作中採集的、並經過加工整理後供觀察研究或陳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包括岩石標本、礦石標本、礦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及隕石等。
(4)樣品:為觀察、測試、鑒定等目的從地質體中採取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固體、液體或氣體實物。實物地質資料管藏機構收藏的主要是這些樣品經測試鑒定後按一定比例保存的供檢查分析結果或其他研究利用的備用樣品。主要包括化探副樣以及岩組分析樣、粒度分析樣、人工重砂樣、同位素年齡樣、物理試驗樣、化學分析樣、光譜分析樣和加工技術試驗樣等。
(5)光片(薄片):光片為斷面磨平並拋光的岩(礦)石塊體;薄片為岩(礦)石標本製作成的透明片狀體。
(6)其他:除以上類型以外的實物,如揭片等。
(二)按產出實物的地質工作類型分類
按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質工作類型分為7類。
(1)區域地質調查:主要包括1∶100萬、1∶50萬、1∶25萬、1∶20萬、1∶10萬、1∶5萬或小於1∶5萬和其他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以及區域礦產調查、區域水工環調查、區域農業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2)礦產地質勘查:主要包括煤田地質勘查,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查,黑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貴金屬礦產地質勘查,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分散元素礦產地質勘查,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地熱、礦泉水、氣體礦產地質勘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3)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主要包括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水文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勘查,地質災害勘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4)海洋地質調查:主要包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海岸帶和大陸架海底地質礦產調查,國際海底資源地質調查,極地及其周邊海洋地質調查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5)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勘查:主要為地球化學勘查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其餘還包括地球物理勘查,遙感地質勘查,物探、化探異常查證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6)地質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基礎地質研究,礦產地質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7)其他地質工作:主要包括深部地質勘查、地震地質調查、第四紀地質調查、冰川地質調查、農業地質調查以及礦產開采、大陸科學鑽探、深海鑽探、航天考察及登月工程等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
(三)按實物地質資料所代表的學科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所代表的地質學科劃分類別。地質學科包括地球物質組成方面的學科、地球形成演化歷史方面的學科、地球資源與應用方面的學科。
綜合不同方面的地質學科分類,將實物地質資料分為7類。
(1)地層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地層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岩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等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全球界線層型剖面(「金釘子」剖面)和全球輔助層型剖面;年代地層主要斷代建階界線層型剖面;代表性組的層型剖面;事件地層、旋迴地層、層序地層的典型剖面;含有反映生命演化過程和巨變事件的特殊生物群的地層剖面;特殊沉積建造特徵的地層剖面;含有重要成礦層的地層剖面以及具有其他重要意義的地層剖面的代表性標本、光片及薄片等實物地質資料。
(2)古生物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古生物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古植物學、古動物學以及古人類學等學科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代表古生物門類以及綱、目、科、屬、種等演化階段的古生物化石;反映古地理、古氣候等環境演化的標志性古生物化石;反映生命起源、生物爆發、生物物種滅絕等重大生物演化巨變事件的古生物化石;對地層劃分、對比以及建階、建組、劃代具有重要指向意義的古生物化石;種屬定名的古生物化石的模式標本;保存完整或比較完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重要的古人類化石等。
(3)岩石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岩石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活動大陸邊緣及陸內俯沖的標志性侵入岩,代表性火山岩,早前寒武紀岩石典型發育地區的代表性岩石單位,重要動力變質岩的代表性岩石組合,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代表性岩石組合,反映構造運動的典型蛇綠岩,年齡最老的具代表性的變質深成岩體和表殼岩,金伯利岩以及隕石等。
(4)礦物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礦物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代表礦物成分、結構、形態、性質的典型實物,對認識地殼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為找礦和擴大礦物利用提供重要依據以及具有其他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
(5)礦床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礦床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金屬礦床學和非金屬礦床學等學科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重要礦種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重要礦種主要成因類型的代表性礦床實物地質資料,重要礦種主要成礦時代典型礦床的實物地質資料,大型、超大型礦床或具有大型、超大型礦床遠景的實物地質資料,不同成礦區帶內代表性礦床或在資源勘查評價工作中發現重大找礦線索的實物地質資料,其他具有特殊意義的礦床實物地質資料[如具有特殊成因意義、工業意義、經濟意義、科學研究意義的礦床,新礦床類型、新礦種類型的礦床以及來自未來難以到達地區或不可能重新鑽探的岩(礦)心等],境外礦產勘查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
(6)構造地質學實物地質資料:代表構造地質學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即代表運動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新構造學等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反映大型構造帶特徵及形成演化的典型實物地質資料,反映重大構造事件的實物地質資料,反映新構造運動特徵的典型實物地質資料,對礦床形成、分布有重要控製作用,對自然環境演化有重要影響的地質構造實物地質資料。
(7)代表其他學科的實物地質資料:代表其他學科重要進展以及特別重大項目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火山地質、地震地質、地熱地質、第四紀地質、冰川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農業地質、旅遊地質、深部地質、海洋地質、天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等學科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科學鑽探、大洋調查、極地考察和航天考察等重大工程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
(四)按實物地質資料產出地區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區分為3類。
(1)國內: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陸地和海域的實物地質資料。陸地,即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陸地的實物地質資料,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包括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產出的實物地質資料;海域,即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海域的實物地質資料,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產出的實物地質資料。
(2)國外:產自其他國家或地區所管轄的陸地和海域的實物地質資料。
(3)其他:產自公海、極地、月球或其他天體的實物地質資料。
(五)按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條件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保管條件分為兩類。
(1)一般實物地質資料:不需要採取特殊庫藏保管措施的實物地質資料。
(2)特殊實物地質資料:因特別珍貴或具有特殊性狀而需要特殊庫藏保管措施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特別珍貴或具有特別重要價值,需要採取特別安全措施進行庫藏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具有放射性的實物地質資料;特別容易風化破碎、揮發、潮解或性狀極不穩定,需要採取特殊技術措施進行庫藏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如鬆散的海底沉積物、鹽岩、冰心、天然氣水合物及其他含氣實物地質資料等。
(六)按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年限分為3類。
(1)短期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在15年(含15年)以下的實物地質資料。
(2)長期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在15~50年(含50年)的實物地質資料。
(3)永久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在50年以上的實物地質資料。
(七)按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條件分類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條件分為兩類。
(1)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提供公開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
(2)非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依法需要保密或在保護期內不能公開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
由上述7個方面的屬性分類,構成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圖1-2)。
圖1-2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體系
❾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意義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礦產類型多樣。長期以來,開展了大量的地質工作,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傳統地質工作迅速發展的同時,新一輪地質調查以及海洋地質、極地考察、大陸科學鑽探等新興領域的地質工作蓬勃興起,產生了數量巨大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雖然都是地質工作的成果,但其種類和性質有很大差別,所以無論是國家還是某一機構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實物地質資料都進行收藏保管,只能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的檔案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有選擇地收集保管。此外,即使是有選擇地收集保管實物地質資料,也不是一個或幾個實物地質資料館所能全部承擔的。因此,從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需要出發,應建立統一領導下的委託保管與分級保管相結合的管理體系,才能使各種重要的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充分的開發利用。然而,如何劃分分級管理責任和確定委託保管范圍,都需要以實物地質資料分類作為基礎依據。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除了是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管理的基礎依據外,還是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建檔、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務的基礎依據。
基於上述,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的主要意義是:①為劃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推進分類分級管理提供基礎依據;②為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工作提供基礎依據;③為實物地質資料建檔、保管以及利用服務提供基礎依據。
❿ 實物地質資料的分類
實物地質資料分類是研究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基礎,同時也是設置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體系的基礎。
實物地質資料按不同的標准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
(1)按實物地質資料的形態,可分為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光(薄)片、其他實物資料。
(2)按實物地質資料產生的地質工作類型,可分為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海洋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地質科學研究、其他地質工作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
(3)按實物地質資料產生的學科類型,可分為地層學、古生物學、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其他學科。
(4)按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條件,可分為一般實物地質資料、特殊實物地質資料。
(5)按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期限,可分為短期保存、長期保存和永久保存實物地質資料。
(6)按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條件,可分為公開實物地質資料和非公開實物地質資料。
(7)按實物地質資料產出的地區,可分為國內實物地質資料、國外實物地質資料和其他實物地質資料。
實物地質資料的分類中,最重要的是按地質工作類型分類和按地質學科分類。
按地質工作類型分類。所有實物地質資料都是在地質工作過程中產生的,但不同類型地質工作的目的、採用的方法和手段、工作方式不同,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有所不同,其代表的意義和價值也有一定差別。因此,用地質工作類型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分類,可以比較系統地概括和描述實物地質資料,也便於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利用。此外,按地質工作類型劃分實物地質資料,有利於跟蹤地質工作部署和進展,及時了解各類實物地質資料產生情況,便於指導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工作。
按地質學科分類。按地質學科分類不僅對於系統、全面介紹庫中已有實物地質資料會有較大幫助,而且對於發現庫藏不足,提出收藏需求,使收藏體系更加完整也很重要。但是學科分類所界定的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有時有較大的交叉重疊,如岩石標本常常會在地層學、古生物學、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等多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館藏機構的篩選採集工作是對已經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管理,而多數情況下不會因為庫藏需要收藏什麼實物地質資料而去安排部署地質工作。因此,按地質學科對實物地質資料分類不利於對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及其信息進行跟蹤,對指導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的直接作用不大;只有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很重要的實物地質資料已經損毀,而該類(該項)地質工作又不可能重新去做(如「金釘子」剖面實物地質資料等)時,才需要按學科建設進行專項採集,此時這種分類才具有重要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