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油氣主要存在於什麼地質年代

油氣主要存在於什麼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2-26 16:24:55

A. 關於地質學的三個問題

1、目前全來球發現的油自氣,95%以上是儲集與沉積岩中的。尤其是石油,基本上99%的是有機質沉積後形成。大慶油田,網上資料很多
2、沉積構造中:盆地-往往發育烴源岩和蓋層,斜坡發育儲層、盆地中局部隆起,發育圈閉,進而形成油氣藏。
3、鄂爾多斯,主要三疊系延長組的源岩,其他奧陶系什麼的也有,查文獻吧,太多了。以前是個裂谷盆地、後來是個克拉通盆地,總體是個疊合盆地。

B. 簡述我國油氣勘探史

我國在世界上是最早開發氣田的國家,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兩千年歷史。
從漢朝末年開始,在自流井大規模開采天然氣煮鹽以來,共鑽井數萬口,采出了幾百億立方米天然氣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紀,已大規模開采自流井的淺層天然氣。1840年鑽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處鑽達今三疊系嘉陵江統石灰岩第三組深部主氣層,強烈井噴,估計日產氣量超過40萬立方米。「經二十餘年猶旺也」 。
鴉片戰爭之後,在世界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同其他工業一樣,油氣工業落後。建國前全國只有幾個地質調查隊,幾十個地質勘探人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積沒有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石油產量從1904~1949年四十五年間,全國只有幾個小油田,石油累計產量不超過310萬噸 。
中國近代石油勘探從1878年台灣省鑽探第一口油井開始,已有近130年的歷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灣省苗粟打了中國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陝西延長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獨山子開鑿油井。1913年美國美某公司組成調查團到我國陝西、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東北等地進行首次石油地質調查,並於1914年在陝北打井7口,均未獲工業油流。
1922年2月美國地質家斯坦福大學教授E.Blackwelder撰寫論文「中國和西伯利亞石油資源」指出:「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古生代沉積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國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區外,所有各個年代的岩層都已劇烈褶皺、斷裂,並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石油來源斷絕,國民黨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緊勘探、開發石油。1938年冬孫健初等一行9人騎駱駝頂寒風,在戈壁灘上開始石油勘探,地質人員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地質普查、構造細測,於1939年8月1日1號井鑽至88.18m獲工業油流日產油10t,發現了老君廟油田。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在石油勘探和開發方面基礎極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灣外,全國只有玉門老君廟、陝北延長和新疆獨山子3個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聖燈山、石油溝3個小氣田。
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石油人的艱苦奮斗,石油工業創造了輝煌業績,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50年代—重點西部,發現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戰略東移,發現松遼和渤海灣油區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發展,78年年產1億噸。
80年代以來,緩慢發展階段(新增儲量緩慢,老油田進入衰減期)。
建國初至大慶油田發現的10年是我國為石油勘探的初期發展時期。
重點在中西部地區的四川、陝甘寧、酒泉、准噶爾、柴達木、吐魯番等盆地,這些地區地表油氣顯示較多,已有少數油氣田,地層出露較好,構造比較明顯。除原有的老君廟、延長、聖燈山等油氣田繼續詳探開發外,又陸續發現克拉瑪依、冷湖、油砂山、鴨兒峽、蓬萊鎮、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氣田,石油工業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准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大油田的發現,是新中國從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石油勘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松基3井獲得了工業油流,發現了大慶油田,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石油勘探進入了第二個大的階段,由此中國石油勘探開始戰略轉移,即重點由中西部地區轉向東部地區。大慶油田發現的理論意義在於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論,從實踐上證明了陸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積物不僅能夠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這極大地解放了中國油氣地質學家的思想,開創了在陸相盆地尋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還沒有根本改變進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的華8井噴油,1962年在營2井獲高產油流,發現和證實了勝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從松遼盆地轉移到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建成了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石油生產基地。特別是1975年華北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領域。在松遼、渤海灣盆地勘探和開發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開。相繼在四川、江漢、陝甘寧、蘇北等盆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石油勘探,發現了一大批油氣田。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現在,我國石油勘探進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海洋勘探和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的新階段。
在東部深化勘探的同時,重點加強了西部地區,特別是塔里木、准噶爾、吐哈、柴達木和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發現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證了我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增長,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儲量較快速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天然氣勘探獲得了重大進展,相繼發現了南海鶯-瓊盆地的崖13-1、鄂爾多斯盆地發現的靖邊、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快速增長。我國海洋石油勘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產量迅速增長,1996年超過1500萬噸,2003年中國海洋石油產量3336萬噸,目前已成為保持我國石油產量增長的主要領域。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在南美、中亞、非洲、中東等地區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開端。

C. 石油通常存在於什麼地層

鑽井穿過地層後,井下地層會是什麼樣子呢?對於一些松軟緻密地層,如泥岩等,由於鑽井液浸泡,井壁垮塌,井眼擴大(井徑明顯大於鑽頭直徑),根據井徑測井曲線,可劃分出泥岩層。這類非滲透性地層,通常不會是油氣層。但對一些孔隙性和滲透性地層,要進行仔細研究。所謂孔隙性岩石,是指岩石中有互相連通的孔隙空間,孔隙空間的大小用孔隙度表示。滲透性岩石是指在一定壓差下流體能在孔隙中運動,滲透性愈好表示流動性愈好。如果孔隙中儲存有油氣,那麼滲透性好的岩石中比較容易開采出石油。對於滲透性、孔隙性岩石,在鑽井過程中,為了防止井噴,一般情況下井內鑽井液柱的壓力大於地層壓力,具有一定的壓差,鑽井液中的水分(稱為鑽井液濾液)會侵入到地層中。鑽井液濾液將地層中的原生流體驅走,在井壁附近的地層中鑽井液濾液會將原生流體全部替換,孔隙中100%含有鑽井液濾液,這一區域稱為「沖洗帶」。隨著離井壁的距離增大,鑽井液濾液含量逐漸減少,原生流體含量逐漸增大,直到鑽井液濾液含量變為零,到達100%含有原生流體的地層的原始狀態??原狀地層。從鑽井液濾液含量開始變化到其含量為零的區域叫作「過渡帶」,沖洗帶和過渡帶統稱侵入帶。對於好的儲集層,多形成侵入帶,它是尋找油氣層的重要標志,但同時給測井帶來更復雜的問題。為了探測出沖洗帶、過渡帶和原狀地層的電阻率,要用具有深、中、淺探測深度的組合測井和陣列測井

D. 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

石油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內的科研中,常利用主力烴源岩生排烴期法、儲層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法、油藏飽和壓力法和圈閉發育史法等,對所勘探和開發的油氣區和油氣藏,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研究,確定其油氣成藏期,對進一步指導油氣勘探和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於各時期構造運動不同,因而層系油氣藏形成的時間也存在差異。

油氣藏成藏史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成藏期的確定。常用的地質分析方法有圈閉形成期法、主力烴源岩生排烴期法、油藏飽和壓力法等,其理論基礎是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整個過程。儲層成岩礦物及其中的流體包裹體直接記錄了沉積盆地油氣成藏條件和過程,可用和重塑油氣藏的形成和演化史。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建立了流體歷史分析法,主要有儲集層瀝青法、儲層成岩作用與烴類流體運聚關系法,為研究油氣成藏期次提供了更為直接和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彌補了地質分析方法的不足。
區域地質概況:根據凹陷的構造特點及地層的發育狀況,可劃分成多個窪陷、隆起、斜坡帶等次級構造單元。次級構造單元包括目前發現的油田和多個含油構造,油田的油氣主要集中分布在什麼層系,油氣的分布產狀和走向,儲油層岩性和物性等特徵。

油氣成藏期的分析:根據主力烴源岩生排烴期確定其主要成藏期:油氣藏的形成是油氣生成、運移、聚集的結果,沒有油氣生成和排出,就不可能有油氣藏的形成。因此,主力烴源岩油氣生成並排出的主要時期,是油氣藏可能形成的最早時間。從烴源岩埋藏史分析,確定其凹陷烴源層的成熟油氣生烴門限深度(m)和排烴門限深度。同時,根據主力烴源岩生排烴期,可將凹陷油氣藏的形成分為多個大的沉積階段(時期)。但因地殼運動的升降影響,可以中斷油氣的生成過程,造成油氣生成數量有限,規模不大,主要集中在生油窪陷中心地區。

根據儲層流體包裹均一溫度,確定其油氣充注時期:儲層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可用於研究油氣運移的期次及時間,再現油藏的注入歷史。其具體方法,通常是在流體包裹均一化溫度測定的基礎上,根據該區的地熱增溫率的變化(即今地溫和古地溫梯度)來推測其形成的古埋深,其對應的地質時代,近似代表油氣的充注成藏時間。

根據油藏飽和壓力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時期:當石油被天然氣飽和時,石油的密度(比重)和黏度最小,流動性最強,在此種情況下,油氣運聚成藏最容易,可用油藏飽和壓力推測與其相當的地層壓力的埋深,得到油藏的形成時間。根據油藏飽和壓力確定的油藏形成時間,通常認為是油氣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時間。根據油藏實測飽和壓力數據計算結果,凹陷不同油田成藏期有差異,而且不同層位油藏成藏期也不相同,並隨著含油層位的變新,油藏形成的時間也具有逐漸變晚的趨勢。

根據圈閉和斷裂發育史推斷油氣成藏期:地殼產生的斷裂活動,可以促進圈閉的形成,也可以破壞已形成的圈閉,進而影響油氣藏的形成時期,如果凹陷的油氣藏類型是以斷裂油氣層為主,那麼斷層對該區的構造形成和油氣運聚起著重要的作用。油氣區內斷層發育,斷層大小不一,針對斷層規模的大小,可分為一、二、三級斷層。多數圈閉沉積的時期的形成,早於烴源岩大量油氣生成和排出的時期。因此,從圈閉發育史和斷裂活動來說,大規模油氣運移聚集的時期應晚於圈閉沉積期。

地質科技人員根據油氣的成藏期了解油氣的運移聚集情況,對進一步部署勘探、開發井、調整井、注水井、更新井,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科學依據。

E. 根據油氣有機成因論,生成油氣的原始物質有哪些它們主要來源於哪些原始生物

第一必須有豐富的有機質來源;第二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內樣、催化劑容等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學條件,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步形成的,經過高溫高壓逐步轉化、時間,才會生成大量的油氣,直到遇到蓋層為止,即必須具備一個可供大量繁殖和生物死亡後其有機體堆積和保存的古地理環境,這些有機質堆積埋藏下來後。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首先形成蠟狀的油頁岩、壓力,細菌作用。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是一個復雜的化學變化過程。任何化學變化的發生都需要一定的條件、溫度,油氣的生成也不例外,必須很快達到向油氣轉化的溫度。按照這個理論,其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過程中,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
要生成大量的油氣,要達到這一條件就必須具備一個長期穩定下沉的大地構造環境,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聚集到一起的石油便形成油田,石油是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

F. 油氣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氣資源

世界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1980 年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油氣地質理論的提高,地震、測井、鑽井等勘探方法的進步,高採收率等開發技術的應用,老油田儲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發現。

表 8 -4 世界油氣探明儲量

石油和天然氣的可采儲量超過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氣田,對世界油氣資源有著巨大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共有509個大油氣田,雖然它們僅佔世界油氣田總數的1.7%,但其油氣可采儲量卻佔世界總可采儲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儲量超過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個,卻佔世界石油總可采儲量的40%(法國石油研究院,1993)。盡管目前對大油氣田的劃分標准還未完全一致,但無論以什麼儲量級別或不同時期所做的統計結果,都不會改變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油氣儲存在少數大油氣田中(表8-5和表8-6)。

通過對大油氣田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反饋很多有關大油氣田形成的地質信息。

1)烴源岩:頁岩(泥岩)佔65%,微晶灰岩佔21%,泥灰岩佔11%,煤小於2%;按烴源岩類型統計,海相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95% ,陸相大油氣田占 5% 。

2) 儲集岩: 按岩性統計,砂岩儲集層約佔大油氣田儲量的 60% ,碳酸鹽岩儲集層約占 40% ; 按時代統計,中新生代地層中大油氣田儲量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89% ,古生代地層中的占 11% 。

3) 蓋岩: 與頁岩蓋層有關的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65% ,與蒸發岩蓋層有關的占 33% ,與碳酸鹽岩蓋層有關的占 2% 。

4) 圈閉: 背斜圈閉約佔大油田總數的 61% ,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73. 9% ; 地層和岩性圈閉約占總數的 6. 8% ,占總儲量的 4. 4% ; 復合圈閉約占總數的 32. 2% ,占總儲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氣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5. 1% ,大氣田所佔大氣田總儲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 79% ,大氣田占總儲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8.1%,大氣田占總儲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7.6%,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總儲量的0.2%,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3%。

(二)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雖然地殼上油氣資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極洲外,在各大洲的110個國家和256個盆地中均發現有油氣田,但油氣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陸上盆地有964個,海上盆地有451個,共計1415個,其中已發現油氣田的盆地有256個,含有巨型油氣田的盆地73個,它們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80%(張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灣、西西伯利亞和墨西哥灣這3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60%,僅波斯灣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儲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亞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0%。即使在同一個含油氣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豐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蘊藏石油最多的波斯灣盆地面積為23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其東北邊緣大約60×104km2的面積內,佔有該盆地總可采儲量的95%以上油氣資源;蘊藏天然氣最多的西西伯利亞盆地面積為28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鄂畢河的中下游地區,不超過其總面積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實充分說明地殼上油氣資源在空間上分布具不均勻性。

油氣主要產在沉積盆地之中,油氣資源豐度的不均性與盆地的類型密切有關。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類的基礎上,將含油氣盆地歸納為8類,並研究了其與含油氣豐度之間的關系(表8-7)。

表8-7 各類盆地的含油氣豐度

Price認為,克拉通盆地是體面比(沉積物體積與沉積物分布面積之比)低、地溫梯度低、構造形變小、斷裂活動少的盆地,因而油氣儲量和豐度均最低;前陸-褶皺帶是極不對稱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積位於盆地活動翼一側且構造活動十分強烈,有穿過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斷層,穩定翼一側構造活動大大減弱,大油氣田多分布在此穩定的陸棚區,例如屬此類型的波斯灣盆地擁有105個大油氣田,伏爾加-烏拉爾盆地擁有12 個大油氣田,阿爾伯達盆地擁有 10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最多、豐度中等的盆地類型。裂谷和萎縮裂谷盆地在地塹中有巨厚的沉積,地溫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斷裂發育,油氣以垂向運移為主,油氣田多分布在鄰近深地塹的斷塊隆起上,例如屬此類型的北海盆地擁有 26 個大油氣田,二疊盆地擁有 19 個大油氣田,西西伯利亞盆地擁有67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僅次於前陸盆地而豐度高於前者的盆地類型。由海洋擴張中心隔開的海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地溫梯度高,深大斷裂活動頻繁,例如屬此類型的大墨西哥灣盆地擁有 27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和豐度都比較高的盆地類型。扭動盆地被不同學者稱為俯沖盆地、後縫合線盆地或張性盆地,這類盆地具有很高的體面比、地溫梯度極高、張性構造活動為油氣提供了良好的垂向運移通道,油氣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斷層的上升盤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個含油氣豐度最高的洛杉磯、中蘇門答臘和馬拉開波盆地均屬此類,其中馬拉開波盆地擁有 8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較高而豐度最高的盆地類型。

盡管 Price 的盆地分類只是眾多分類中的一種,很多盆地的歸屬也不盡相同,但他明確指出沉積巨厚、體面比高、地溫梯度高、構造活動較強烈、有深大斷裂穿過成熟烴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氣豐度最高,而油氣儲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盆地類型與油氣資源豐度不均勻性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油氣勘探和評價提供了一種依據和思路。

此外,許多研究者把一個海相沉積盆地劃分為陸棚、樞紐帶、深坳陷、活動邊緣 4 個部分。陸棚位於盆地一側的淺海地區; 樞紐帶是從陸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發生激劇變化的地帶; 活動邊緣是盆地另一翼,為激劇隆升與褶皺山聯結的地帶。陸棚和樞紐帶合在一起稱為盆地的穩定翼或陸棚區,深坳陷與活動邊緣合在一起稱為活動翼。通過研究發現,沉積盆地中大油氣田主要分布在穩定翼一側,特別是更多地集中在樞紐帶上。例如在 245 個大油氣田中,陸棚佔有 25. 4% 的儲量,有 183 個大油氣田; 樞紐帶佔有 53. 6%的儲量,有 33 個大油氣田; 深坳陷佔有 19. 5% 的儲量,有 17 個大油氣田; 活動邊緣佔有 1. 5% 的儲量,有 12 個大油氣田。整個穩定翼共佔有 79% 的儲量,約是活動翼的 4 倍。可見,在一個沉積盆地中油氣資源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這一事實為海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帶,也為陸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提供了借鑒。

( 三) 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油氣資源在時代上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1987 年的統計數據,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規油氣可采儲量 3100 × 108t ( 油當量)中各地質時代所佔的百分比 ( 表 8 -8) 。雖然看似每個地質時代都有烴源岩,但實際上主要發育有 6 套烴源岩,它們佔有世界總儲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志留系,約占總儲量的 9%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上二疊統 - 中侏羅統的儲集層中; 上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泥盆統、上石炭統和下二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16%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的儲集層中; 中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侏羅統和中上白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54%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和新生界的儲集層中; 新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漸新統,約占儲量的 12. 5%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圖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規油氣可采儲量中各時代所佔比率

圖 8 -30 6套主要烴源岩的油源通過垂向運移聚集所佔世界可采儲量的比率( 據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從油氣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可以明顯地看出,石油的儲量和油田的數量隨著地質時代的變新而急劇下降,Miller 等 ( 1992) 認為這是油田在地史過程中不斷遭到破壞的結果。雖然也受到烴源岩分布和成熟時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為早古生代發育的烴源岩實際上比中生代更為廣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對此不少學者提出,許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圍的石炭 - 二疊紀構造運動中遭到了破壞。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資源隨時間呈指數衰減的模式。認為石油在不斷生成,又在不斷遭到破壞,任何時刻所存在的石油數量就是那時全球的石油資源量,在所討論的系統處於穩定和平衡的條件下,全球石油資源與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齡之間有如下關系式:

半衰期 × 系統流量 = ln2 × 系統規模

圖 8 -31 世界 350 個大油氣田的儲量與石油聚集定位年齡的關系( 據 Macgregor,1996)

該式既可應用於全球所有的石油資源,也適用於油田中的石油資源。據Miller的計算:全球石油儲量的半衰期約為29Ma(也可理解為中值年齡),全球石油圈閉的漏失速率約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據大油田的時代分布認為:佔世界80%以上的石油資源在距今75Ma時就已成藏到位(圖8-31),其中值年齡為35Ma(與Miller所提29Ma大體相當),這表明世界現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漸新世)之後形成的;並具體計算了世界上350個大油田的漏失速率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見大油田的地質儲量有可能在18~27Ma內漏失殆盡。這里雖然不包括天然氣資源,但天然氣的散失更為廣泛,天然氣藏的中值年齡可能更短。總之,通過上述的統計分析和計算,更確切地說明了油氣資源得以延續至今保存條件最為重要。這也是本書所強調的「生烴是基礎、圈閉是條件、保存則是關鍵」的重要依據。

(四)中國的油氣資源

目前中國的石油總資源量按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約為940×108t,天然氣的總資源量約為38×1012m3。與世界的油氣資源一樣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都是極不均勻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國的石油資源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海域地區,而中國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區 ( 沈平平等,1999) 。中國的油氣資源在時間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紀) ,這一點與世界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國天然氣資源的時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紀) 最多外,其他各時代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若進一步劃分時代則發現在中生代中有將近 50% 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在三疊紀,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下古生代幾乎全部集中在奧陶紀,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勻的 ( 據竇立榮等,2002) 。

表 8 -9 中國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表 8 -10 中國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此外,從中國大油氣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國油氣資源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從表中可知: 我國大油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海域,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紀和白堊紀,12 個大油田的探明儲量約占石油總探明儲量的 50% ;而我國大氣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和第三紀,10 個大氣田的探明儲量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 40% 。盡管表中數值不一定十分准確,但大油氣田在我國油氣儲量中所佔比重是舉足輕重的。

總之,深刻地認識油氣資源在沉積盆地中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可以客觀地判斷和評價世界和我國油氣資源的潛力,為制定我國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戰略提供切實的依據。進一步了解不同盆地類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分布和豐度上的差異,可以優選不同的盆地、含油氣系統和區帶首先進行勘探,以達到減少勘探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國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國 10 大氣田

G. 我國儲油氣層類型及分布分別是什麼

儲油氣層是由骨架顆粒、基質、膠結物以及未被固結部分佔據的網狀孔隙系統所組成。儲油氣層中的孔隙不僅具有儲存油氣的能力,而且是油氣流動的通道。

我國儲油氣層岩石類型主要包括碎屑岩、碳酸鹽岩、岩漿岩及變質岩三大類。

1.碎屑岩(礫岩、砂岩、泥岩、火山碎屑岩)油氣儲層碎屑岩是以陸相碎屑岩為主。

1)按時代分布中國各地質時代地層,由震旦繫到古生界及中新生界均有油氣產出或顯示,說明含油氣層系分布廣泛,但碎屑岩儲層以中、新生界為主,還分布於部分上古生代地層中。

石炭系碎屑岩是我國重要的油氣產層,在塔里木、准噶爾和渤海灣盆地產油,四川及鄂爾多斯盆地產氣;二疊系碎屑岩在鄂爾多斯盆地和冀中拗陷蘇橋地區產氣和凝析油,在准噶爾和二連盆地也產油;三疊系在鄂爾多斯、塔里木、准噶爾、四川和吐哈盆地有油氣產出;侏羅系在吐哈、准噶爾、塔里木、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渤海灣、松遼等盆地產油,中下侏羅統為煤系地層,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產氣也產油;白堊系在松遼和二連盆地是主要含油氣區,塔里木和酒泉盆地也有油產出;下第三系在渤海灣、柴達木、酒泉、准噶爾、塔里木以及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盆地均有油產出;第四系在柴達木盆地東部凹陷澀北、鹽湖地區的湖相、河流相中已形成相當規模的氣田。

2)碎屑岩儲層的砂體類型在陸相盆地中,主要砂體類型有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灘壩及沖積扇等。不同拗陷所發育的含油砂體有一定差別。松遼盆地大慶油田有大型河流三角洲、東營凹陷勝坨油田、黃驊拗陷也以河流三角洲為主要含油砂體,其次有近岸水下扇、濁流、灘壩等砂體。黃驊拗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則以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為主要含油砂體,也有河流、三角洲、灘壩等砂體。遼河拗陷以扇三角洲和濁流砂體為主要含油砂體。東濮凹陷以三角洲、濁流及灘壩為主要含油砂體。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羅系以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為主要含油砂體。准噶爾盆地克拉瑪依油田則以洪(沖)積扇為主要含油砂體。

3)按粒度劃分碎屑岩儲油氣層按粒度可分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從成分上來看還含有部分火山碎屑岩(表2—1)。

(1)礫岩。

又稱粗碎屑岩,主要由大於2mm的粗碎屑顆粒(礫石和角礫)組成的岩石,礫石和角礫主要由岩屑組成。由礫岩組成的儲油氣層主要為濟陽坳陷沾化凹陷沙四段沖積相礫岩和東濮凹陷沙三段濁積相礫岩,還有準噶爾盆地克拉瑪依油田西北緣三疊系砂礫岩油氣田。

(2)砂岩。

又稱中碎屑岩,主要由砂級顆粒組成的岩石,約占沉積岩的二分之一,僅次於粘土岩,我國碎屑岩油氣儲層80%以上由砂岩組成。

砂岩碎屑組分以石英為主,其次為長石及各種岩屑。按粒度分為巨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細砂岩;按雜基含量分為凈砂岩和雜砂岩;按碎屑成分分為石英砂岩、長石砂岩和岩屑砂岩類。

①石英砂岩類:碎屑組分中石英含量大於50%,長石和岩屑含量均小於25%,可分為石英砂岩(石英佔90%以上)、長石質石英砂岩和岩屑質石英砂岩;復雜類型是長石岩屑質石英砂岩。該類砂岩膠結物大多為硅質,次為鈣質、鐵質和海綠石等。主要被石英膠結的典型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狀砂岩,幾乎全部呈石英次生加大(或自生)膠結,稱沉積石英岩,多形成於海洋環境,或海陸交互相環境,屬高成熟砂岩類。我國二疊、石炭系含氣盆地砂岩均屬於此種類型。

表2—2 碳酸鹽岩油氣層和岩石類型

3.岩漿岩及變質岩油氣儲層特殊岩類油氣層主要指岩漿岩及變質岩等,岩漿岩岩石類型有輝綠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紋岩、脈岩等,變質岩岩石類型有千枚岩、板岩、片麻岩、混合岩、變粒岩、變質石英砂岩等。近年來我國在准噶爾、渤海灣等盆地,蘇北、四川雅安等地區油氣勘探中於變質岩及火山岩中也發現了油氣聚集帶,見表2—3。

H.  區域油氣地質特徵

一、油氣產出來概貌

從油氣產能來自說,塔北油氣田(藏)的合理穩定原油產量多在50~100t/d上下,應屬中—高產;凝析氣田(藏)的氣產量(穩定)16×104~81×104m3,亦屬中—高產。

從資源結構來說,在塔北地區(不含塔中)已找到控制儲量級別以上的原油(含凝析油)儲量與天然氣儲量之比約為2.4:1,可以說是油、氣並重,以油為主。

二、油氣田(藏)分布

塔北已發現的油氣田(藏)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上,包括雅克拉斷凸及亞南斷裂的下盤、阿克庫勒凸起、哈拉哈塘凹陷、東河塘,它們一般沿斷裂帶成排成帶分布,分布的地質時代很廣,目前已在9個層位發現了油氣田(藏),陸相以新生界、海相以中生界和石炭系的儲量最多、產量最高。

I.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石油、天然氣、地下水三者比較,天然氣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適合密度大的水儲存於地層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水的密度重於石油和天然氣,使得兩者積聚於上層,而背斜向上彎曲,形成一個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氣散逸至空氣中的「儲油儲氣罐」。

J. 油氣資源在地質時間上分布有什麼規律

你好,古生代的後期和中生代。
煤的形成:

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埋在地下後,經過長時期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據研究,幾乎所有的植物遺體,只要具備了成煤的條件,都可以轉化成煤。不過,低等植物遺體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圍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廣、規模大、利用廣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遺體(主要是古代的蕨類、松柏類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遺體)形成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最有利於成煤的地質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這是因為,在這幾個時期內,地球上的氣候非常溫暖潮濕,地球表面到處長滿了高大的綠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窪地帶和有水的環境里,封印木、鱗木等古代蕨類植物生長得特別茂盛。

當時,高大的樹木倒下以後,就會被水淹沒了,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絕的情況。在缺氧的環境里,植物體不會很快地分解、腐爛。隨著倒木數量的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植物遺體的堆積層。這些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分解,又不斷地化合,漸漸形成了泥炭層,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於地殼的運動,泥炭層下沉了。泥炭層被泥沙、岩石等沉積物覆蓋起來。這時,泥炭層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層又受到地熱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泥炭層開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先是脫水,被壓緊,從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漸增加,氧的含量逐漸減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漸降低。完成這幾個過程以後,泥炭就變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繼續不斷地受到增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就會引起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進一步變化,褐煤就逐漸變成了煙煤或無煙煤了。

開灤、陽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類植物。大同的武寧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蘇鐵、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撫順和雲南的小龍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石油的形成: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儲油氣構造

一個良好的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