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質圖圖例怎麼畫
① 如何為用cad畫地質圖的岩石圖例
1、根據實測資料編制 (1) 確定剖面線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線均勻分布) A盡量沿遠勘探線布置 B盡可能通過主要石門、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層(煤岩層)的總體走向 (2) 選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編圖資料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柱狀圖 B剖面線切過的井巷實測剖面圖 C礦井地形地質圖 D採掘工程平面圖 E其它綜合性圖件 (4) 設計圖面、畫高程網 (5) 投繪平面與剖面對應線 A坐標線 ±0水平切面 剖面圖 B准線 (6) 繪地形剖面圖 (7) 投繪鑽孔柱狀圖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 B臨近剖面線的鑽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鑽孔用虛線表示 ②一般採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斷層投影 (8) 投繪巷道 A剖面線切過的巷道 B剖面線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繪)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虛線表示) ① 與剖面線平行的巷道(長度。坡度不變) ② 與剖面線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長度縮短 Ⅱ傾斜巷道 長度縮短、坡度增大 (9) 投繪煤岩層和構造點 A剖面線切過的煤岩層和斷層 B剖面線附近的煤岩層和斷層 ① 走向延長法 ② 輔助剖面法 (10) 對比連接 (11) 審核清繪 2、根據水平地質切面圖編制 (1)已知兩個水平切面 (2)已知一個水平切面 3、根據煤層頂底板等高線編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點 插入法 走向延長法 斷層面等高線法
② 如何看地質地形圖
首先是讀框外的內容:包括閱讀圖名、比例尺、圖例和地層柱狀圖。通過這一步,我們就可以了解圖幅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和制圖精度。特別是可了解本區有哪些時代的地層、岩石類型、岩性特點、地層接觸關系,即對地質圖幅有一總體的概念。
第二步是讀圖框內的內容 在深入分析圖的各個細節之前,首先要大致將地質圖的內容通讀一遍。在通讀時,先根據地形等高線、水系及標高點的分布情況,了解本區的地形特點、山脈、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構造的關系,然後對照圖例了解各時代地層的分布和產狀,主要褶皺和斷層構造的分布方向,岩漿岩體的分布和產狀等,查明本區總的地質構造輪廓。在這基礎上,便可對地層、褶皺、斷層、岩漿岩、變質岩及礦產等方面的細節,逐一按步進行詳細分析。
第三步是綜合歸納和提出問題 地質圖中的地質構造不是孤立的東西。這些地質現象是這個地區歷史演變發展的結果,實質上說是這個地區所經受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們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通過對地質現象逐一的分析之後。應該進一步找出這些地質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它們是怎樣演變發展成現在所見的情況,即綜合本區的地質發展概況。最後提出問題。
(2)地形地質圖圖例怎麼畫擴展閱讀
大部分地質圖上都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斷層的產狀要素和斷層類型;在沒有用符號表示斷層產狀及類型的地質圖上,也畫出了斷層線。此時,首先要注意斷層的大致傾向及傾角,然後判斷兩盤相對位移方向。關於斷層的存在,我們還可以撇開斷層符號來檢驗。
當地質圖上某一地層界線沿走向突然中斷,說明該處有傾向斷層或斜交斷層存在;如圖面上沿地層傾向發現地層有不正常的缺失(這從與地層柱狀圖的比較可以鑒別),或不對稱的重復出現,則往往有走向斷層存在。
在上述褶皺、斷層構造判讀時,參閱所附圖切地質剖面圖是有益的,但本次實習應側重於根據地質圖面的判讀。
③ 地質作者原圖的編圖步驟
(1)選擇地理底圖,設計全面布局
A.地理底圖的選擇
地理底圖是地質圖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選擇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圖來編製作者原圖。地理底圖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質要素發生的環境,但不能幹擾地質要素的表示,整個地形地質圖的圖面要層次分明、清晰易讀。為了准確突出表示地質內容,對地層、岩石構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應正確反映其特徵、類型;對谷、坡形態及地形變換處應准確詳盡表示。而對居民點、交通則可做綜合取捨,但對於新近修建的地物標志要利用遙感技術和實地調繪的手段進行補充。此外,圖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設計全面布局
根據地質作者原圖的內容和要求,設計其布局,准確、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質圖、綜合地層表、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圖例、圖切剖面圖、角圖、接圖表等。
(2)擬定地質體
選擇擬在作者原圖中要表現的地質體,一般有以下要求:
(a)選定要表現的地質體在圖面上的直徑需大於2mm。
(b)選定要表現的線狀地質體在圖面上的寬度需大於1mm(但不能合並不整合接觸和不同時代的地質體)。
(c)對於特殊的含礦層、標志層可擴大表示,但其頂界線或底界線必須准確無誤。
(d)在圖中,寬小於(含等於)2mm,面積小於4cm2的第四系地層可捨去。
(e)在圖中,長度小於5mm的小型斷層可捨去。
(3)編制平面地質圖
按第四系界線→斷層線→地層分界線→產狀→地貌→地層單元代號的順序,從實際材料圖中將以上內容轉繪到地理底圖上,檢查完整無誤後,放置在作者原圖的平面地質圖的位置。
(4)編制圖切地質剖面圖
根據測區地質情況和復雜程度,編制一條或多條圖切地質剖面圖,並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下方。
(5)編制綜合地層表(綜合地層柱狀圖)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出露特徵和層序特徵,分別編制綜合地層表或綜合地層柱狀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
(6)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岩性和組合特徵及其橫向變化,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並加以文字注記說明,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
(7)編制角圖
通過對測區地質的綜合整理分析,結合測區地質體的發育狀況,編制符合並能反映測區地質特色的角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圖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綜合地層表的下方。
(8)編繪圖例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中出現的線條、代號、符號、岩性花紋等進行統計分類,編繪出圖例,並按規范要求的順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岩石地層單元說明的下方。
(9)著色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中的地質要素進行著色。
選擇色標:按照國標規范的要求進行著色,不同時代的地質體有其基本的色調,而同時代地層由老到新,其顏色由濃變淡。
上色:按先淡後濃和全面統一的原則上色,即以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為序,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統一著色。
(10)線條繪制
對於不同顏色線條,先繪制斷層,後繪制其他地質界線;先繪制主線,後繪制輔助線條。不同地質線條繪制順序為:第四系界線→其他地質界線→產狀→岩性花紋→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代號→圖切剖面線及起止點字母→剖面圖標高、地名等。
(11)繪制其他信息
包括圖名、圖幅編號、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制圖單位、責任表及責任人員等。
④ 地質圖圖例的大小應該是多少
一般來說都是1.2cm和8cm,這是正常的長寬比例,
⑤ 急求 CAD繪制地質圖剖面圖的方法 詳細點的
1、根據實測資料編制
(1) 確定剖面線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線均勻分布)
A盡量沿遠勘探線布置
B盡可能通過主要石門、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層(煤岩層)的總體走向
(2) 選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編圖資料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柱狀圖
B剖面線切過的井巷實測剖面圖
C礦井地形地質圖
D採掘工程平面圖
E其它綜合性圖件
(4) 設計圖面、畫高程網
(5) 投繪平面與剖面對應線
A坐標線
±0水平切面 剖面圖
B准線
(6) 繪地形剖面圖
(7) 投繪鑽孔柱狀圖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
B臨近剖面線的鑽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鑽孔用虛線表示
②一般採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斷層投影
(8) 投繪巷道
A剖面線切過的巷道
B剖面線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繪)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虛線表示)
① 與剖面線平行的巷道(長度。坡度不變)
② 與剖面線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長度縮短
Ⅱ傾斜巷道 長度縮短、坡度增大
(9) 投繪煤岩層和構造點
A剖面線切過的煤岩層和斷層
B剖面線附近的煤岩層和斷層
① 走向延長法
② 輔助剖面法
(10) 對比連接
(11) 審核清繪
2、根據水平地質切面圖編制
(1)已知兩個水平切面
(2)已知一個水平切面
3、根據煤層頂底板等高線編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點 插入法 走向延長法 斷層面等高線法
⑥ 好心人 地質界線具體該怎麼畫啊 可以詳細說下嗎
地質界線:您發表在美術欄?不知道是地質工作用,還是畫畫用、
現就地回質工作說點意見:
1、地質界答線平面上要「V」字形法則,就是依傾角和地形高底不同,連成彎曲線,不對隨意連成直線。
2、總體控制的用實線,推測的用虛線。第四紀內不畫地質界線。基本用黑色。
3、線型依據國家圖例GB 958-89區域地質圖圖例,整合,不整合,構造等,嚴格按要求做圖。
4、地質界線是基礎,如有工程等後期線必須在地質界線上部。
5、剖面上有工程網度控制的,用直線連,包括儲量計算圖。深部推測的,自己愛怎麼連就怎麼連。
6、像畫畫一樣的,畫漂亮來!
⑦ 怎樣畫地質剖面圖
其實不難,首先根據這十個點進行直接插值生成高程圖,或者加入斷層等地質要素,再插值生成構造圖,然後再作剖面圖。
⑧ coreldraw如何畫地質圖
准備工作:
1、安裝CorelDRAW9和GeoCorelDRAW
注意:使用其他高級版本CorelDRAW可能會導致與GeoCorelDRAW不兼容
2、打開GeoCorelDRAW 會看到此窗口
⑨ 跪求地質柱狀圖的岩層圖列符號
以前畫過剖面圖,用的圖例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區域地質圖圖例》這本書,我不確定你是否是找這方面的,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⑩ 工程地質圖圖例
粉質粘土和片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