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歷史時期最早出現的症狀是什麼
A. 什麼叫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代時期
地質時期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回最老的地層同位素答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另:
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 地質發展歷史的重大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世界的地質發展歷史主要有三段,分別是:
一(遠古~1450)
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採集和製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災害並與之斗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這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和地質現象的認識是直觀的,解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岩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製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岩石製成。舊石器晚期,出現於山頂洞文化時的鑽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岩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
二地質學的奠基時期
(1450~1750)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使近代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是自然科學脫離神學走上獨立的開端。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研究地球,並給予地球歷史以理性的解釋。這一切都為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展科學地質學的建立,必須沖破神學的束縛。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物質世界自然發展的結果。法國的R.笛卡爾(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體是由以旋轉運動為固有性質的原始粒子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這種旋渦運動使太陽系生成。1749年,法國的<ag.-l.l.c.de布豐提出地球起源於太陽和彗星碰撞的災變說。1779年布豐用冷卻灼熱鐵球所需時間來推算地球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比聖經上所提的大10倍。布豐還明確地將上帝創世的7日改為地球史上的7個「紀」,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發展歷史。其後,德國的I.康德和法國的P.S.H.de拉普拉斯先後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闡明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是逐漸冷凝生成的。
三地質學的形成時期
(1750~1840)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國大革命以啟蒙運動為先導,把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在歐洲科學考察和旅行探險盛行。地學研究從對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轉變為以野外觀察分析為主,地殼成為直接觀察研究的對象。具有近代意義的geology(地質學)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德呂克於1793年提出的。他認為,首要的是把地質學從博物學中分出來,地質學要把地球所呈現的現象與其原因結合起來研究。
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首開先河的是16世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岩溶地區的100多個岩溶洞穴,並對鍾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歐洲的地學野外考察開始於18世紀下半葉。這是地質研究方法的一大進步。野外的研究使人們注意到廣大地區地形與構造的關系,真正開始解釋區域地質的歷史。這一時期,著名的地質旅行家有法國的J.-.蓋塔爾和N.德馬雷、英國的R.J.米切爾、瑞士的H.B.de索敘爾、德國的J.G.萊曼和P.S.帕拉斯等。蓋塔爾對火山地質、礦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繪制的法國岩礦圖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礦產資源、岩石組成的地圖,因而被譽為「地質調查之父」。米切爾對地表岩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層褶皺後,頂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德馬雷對法國、義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發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並得出<a玄武岩是<a火成岩的結論。索敘爾是系統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他對岩層的構造、岩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觀察,發表了《阿爾卑斯旅行》(1779~1796),為後來阿爾卑斯構造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帕拉斯曾率隊到俄國東部地區進行為期6年的考察探險,又對俄國南部、烏拉爾以及中亞阿爾泰山地區進行了考察。他在《山脈構造的討論》(1777)一書中,將山脈構造劃分為山脈的原生帶、山脈的鈣質帶和山脈的堆積帶3部分,並指出從山脈的中央到外側,岩層年代逐漸變新,傾角愈來愈緩。
C. 地球上歷史地質時代是怎樣劃分的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地質歷史時期劃分單位分為四級:宙、代、紀、世
1.太古宙(4600——2500百萬年),以下單位略
分為始太古代(4600——3600百萬年)
古太古代(3600——3200百萬年)
中太古代(3200——2800百萬年)
新太古代(2800——2500百萬年)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進一步劃分.
2.元古宙(2500——540百萬年)
分為古元古代(2500——1800百萬年)
中元古代(1800——1000百萬年)
新元古代(1000——540百萬年)
新元古代末期為震旦紀(650——540百萬年),震旦紀僅為國內使用.
3.顯生宙(540百萬年——0)
分為早古生代(540——408百萬年)
分為寒武紀(540——495百萬年),寒武紀分為三個世: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奧陶紀(495——438百萬年),奧陶紀分為三個世: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志留紀(438——408百萬年),志留紀分為三個世:早志留世、中志留世、晚志留世
晚古生代(408——251百萬年)
分為泥盆紀(408——355百萬年),泥盆紀分為三個世: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石炭紀(355——295百萬年),石炭紀分為三個世: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晚石炭世
二疊紀(295——251百萬年),二疊紀分為兩個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
中生代(251——65百萬年)
分為三疊紀(251——203百萬年),三疊紀分為三個世:早三疊世、中三疊世、晚三疊世
侏羅紀(203——137百萬年),侏羅紀分為三個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
白堊紀(137——65百萬年),白堊紀分為兩個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
新生代(65——0百萬年)
分為古近紀(65——24百萬年)
分為古新世(65——58百萬年)
始新世(58——37百萬年)
漸新世(37——24百萬年)
新近紀(24——2.5百萬年)
分為中新世(24——5百萬年)
上新世(5——2.5百萬年)
第四紀(2.5——0百萬年)
分為更新世(2.5——0.01百萬年)
全新世(0.01百萬年——0)
D. 地質歷史時期
http://ke..com/view/67540.htm?fr=ala0
各個時期都有詳細介紹版。權
E. 什麼是地質歷史
地質歷史就是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回用和演變的答歷史。
一般把地質歷史分為:
太古代(地球誕生—距今25億年)
元古代(距今25億年—距今5.4億年)
古生代(距今5.4億年—距今2.5億年)
中生代(距今2.5億年—距今6500萬年)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天)
有時候也把距今39億年以前稱為冥古代。
每一代所形成的地層成為屆,例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層,就叫古生屆,而中生代生成的地層則叫中生屆。
每個代又可分為很多紀,例如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侏羅紀就是著名的《侏羅紀公園》中所說那個侏羅紀,是恐龍繁盛的時代,而新生代中,我們目前生活的時代叫第四紀。
每個紀形成的地層稱為系,例如侏羅紀形成的地層稱為侏羅系,在這個地層中常常能找到恐龍化石。
F. 地質歷史從古至今經歷了什麼樣的地質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2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G. 簡述地質時期生物的演化發展歷史
地質時期生物的演化發展簡史大概是:
原始的藍細菌、藻類→埃迪卡拉動物版群→小殼動權物群→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爆發,三葉蟲等原始節肢動物繁盛→半索動物出現、魚類出現、腔腸動物繁盛、海洋節肢動物開始衰落、頭足類、腕足類出現→泥盆紀植物登陸,之後節肢動物登陸、魚類登陸→兩棲動物及原始爬行動物出現→爬行動物繁盛,海洋中魚類繁盛,陸地蕨類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龍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龍絕滅,爬行動物衰落,菊石絕滅,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出現→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類出現
H. 地質年代最早的是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蘄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
I. 在地質歷史時期出現最早的
恐龍是出現於抄二億四千五百萬年襲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路棲爬行動物。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J. 地質歷史上生物演化的特徵和路線
特徵:
科學家對地質時代的劃分主要依據生物進化的幾個重大發展階段。冥古宙、太古宙、遠
古宙構成地球歷史90%,也統稱為隱生宙,因為這時的生物證據是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命物質和可鑒別的菌藻類化石,以及沒
有硬體的動物痕跡化石。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
是保存太古宇中的原核單細胞細菌。
在地球上還沒有發現冥古宙形成的岩石,最古老的岩石形成於太
古宙的早期。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在遠古宙的晚期,以在澳大利亞南部伊迪卡拉山發現的伊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這個動物群中的動物都沒有硬體(骨骼或殼體),其動物形態
有3種主要類型,(1)圓盤狀,類似現代海洋中的水母;(2)筆狀,與現代的海筆或軟體珊瑚相似;(3)蠕蟲狀。這個動物群與寒武紀以後出現的動物有什麼關系還很不清楚。
自寒武紀開始大具硬體的動物保存為化石。古生代意指古老生命時代,包括寒武紀到二登紀的地質時代。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主,如腕足動物、三葉蟲、筆石、菊石、四射珊瑚。魚類在泥盆紀得到大發展,泥盆紀也稱為魚類時代。古生代後期,脊椎動物向陸地挺進,藏類植
物佔領陸地。中生代爬行動物盛極.宙代百萬年前顯斷生代一時,裸子植物大發展。恐龍在侏羅紀、白堅紀佔領地球的各個角落,因而這兩個紀又稱為恐龍的時代。新生代是哺乳動物和
被子植物大發展時期,人類出現在更新世,第四紀也是人類的時代。
路線:
1、前寒武紀時代(地球形成)
2、寒武紀至二疊紀(海洋生態系統(寒武紀),陸地生態系統(泥盆紀爬行動物產生),森林生態系統(石炭紀)產生。)
3、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時代)
4、第三紀(遠古巨型生物,比如古巨蜥,巨齒鯊)
5、第四代(新生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