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溶洞的地質叫什麼地貌
A. 溶洞屬於什麼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地區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於我國西部碳酸鹽岩露出地區
B. 溶洞地貌是什麼它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岩溶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有時並加以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狀,有洞穴、石芽、石溝、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種地貌地區,往往奇峰林立。
我國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有這種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現的奇峰異洞就是這樣形成的。
舊稱喀斯特,源於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地名。
地表水在運動過程中對所經過的沉積物或岩石有著重要的侵蝕作用,既包括水動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運,又包括水對岩石或沉積物的化學溶蝕作用,還包括碎屑物在搬運過程中的磨蝕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岩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學侵蝕作用的寫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斯拉夫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獁猛洞,位於肯塔基州境內,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連起來的總長度達250km。洞里寬的地方象廣場,窄的地方象長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個洞平面上迂迴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層。雨季,整個洞內都有流水,成為地下河流在坡折處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區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還有積水很深的潭,不妨稱無底潭。
中國是個多溶洞的國家,尤以廣西境內的溶洞著稱,如桂林的七星岩、蘆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雲水洞,深612m,有七個「大廳」被一條窄長的「走廊」相連,洞的盡頭是一個碩大的石筍,美名十八羅漢,石筍背後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規模。周口店的龍骨洞,洞雖不大,卻是我們老祖宗的棲身地
C. 溶洞是不是喀斯特地貌
溶洞不一定是喀斯特地貌,因為這個跟水動力地質作用和岩石的岩性有關!!
D. 地質學描述溶洞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版碳的作用能權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
E. 形成該溶洞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地殼運動B.流水溶蝕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D.岩漿活
A.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表現,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內;
B.喀斯特地容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圖中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於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故正確;
C.風力侵蝕形成風蝕蘑菇,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D.岩漿活動是內力作用的表現,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F. 很多天坑溶洞的地質叫什麼地質地貌
喀斯特地貌,典型表現是岩蝕地貌
G. 岩溶溶洞形成一般是在哪個地質時代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見註解1)以後準平原(見註解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老第三紀時(見註解3),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至今在晉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一窪地地貌。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復雜多樣。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緯25°40′。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
註解1:燕山運動(又稱老阿爾卑斯階段)是晚三疊世到白堊世時期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 。從2億1千萬年左右開始,到6500萬年前結束,在地史上主要屬於侏羅紀末到古近紀初這段時期。在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褶皺隆起,成為綿亘的山脈,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質學家把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總的叫做燕山運動。
註解2:準平原是濕潤氣候條件下,地表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態。
註解3:第三紀是新生代的第一紀也是最老的一個紀(距今6500萬年~距今260萬年),第三紀分為早第三紀(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30萬年前)和晚第三紀(距今2330萬年—距今164萬年又稱新第三紀)。
H. 北京溶洞屬於什麼地質作用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專水和二氧屬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所形成的地貌成為卡斯特地貌。
具體作用:包括水動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運,又包括水對岩石或沉積物的化學溶蝕作用,還包括碎屑物在搬運過程中的磨蝕作用。
I. 溶洞屬於什麼地貌
一、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二、喀斯特地貌包括: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與溶溝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溝槽狀溶蝕部分和溝間突起部分。溶溝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蝕、侵蝕而成,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為蝕余產物,熱帶厚層純石灰岩上發育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稱為石林。2、岩溶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蝕而成。呈碟形或倒錐形窪地,寬數十米,深數米至10幾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3、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於較陡的坡地兩側和盆地、窪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蝕的產物、寬度很少超過10 m,深可達數米至數百米。重慶及川南地區稱之為」天坑」,一般稱豎井。4、溶蝕窪地通常由岩溶漏斗擴大或合並而成,面積小於10 km2,具封閉性。5、岩溶盆地與岩溶平原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種大型岩溶窪地,邊緣略陡並發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蓋殘留紅土。多分市於地殼相對穩定地區。雲南硯山、羅平及貴州文順。岩溶盆地繼續擴大即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蓋紅土並發育孤峰殘丘。廣西黎塘、貴縣均為典則岩溶平原。6、峰叢、峰林與孤峰峰從是同一基座而峰頂分離的碳酸鹽岩山蜂,常與窪地組合成峰叢—窪地地貌。峰林為分散碳酸鹽岩山峰,通常由峰叢發展而成,但因受構造影響而形態多變,在水平岩層上多呈圓柱形或錐形,在大傾角岩層上多呈單斜式。孤峰是峰林發育晚期殘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於岩溶盆地底部或岩溶平原上。(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與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運動時發生溶蝕。形成各種形態的管道和洞穴,並相互溝通或合並,形成統一的地下水位,地殼上升,地下水位將隨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轉交為干溶洞:其頂部裂隙滲出的地下水中含碳酸鈣,可因溫度升高.壓力減小與水分蒸發而沉澱,形成自洞頂向下增長的石鍾乳,自石鍾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鈣沉澱形成自下而上長的石筍。石鍾乳與石筍相接則形成石柱。2、暗湖:是與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儲存和調節地下水。
三、按喀斯特地貌演化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J. 有溶洞的地質是曾經火山嗎
需要查來明。 要查明溶洞分布自范圍、類型情況(大小、有無水、是否在發育中、充填物)、岩層的穩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況(有無長期補給來源、雨季水量有無增長)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中國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