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陽朔地質構造屬於什麼
㈠ 陽朔屬於哪一個省
陽朔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東鄰恭城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接永福縣、臨桂區,北與靈川縣、雁山區接壤。
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0.83萬人,轄6鎮3鄉,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等11個民族。
(1)廣西陽朔地質構造屬於什麼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天籟·蝴蝶泉
天籟·蝴蝶泉是國家AAA級景區,位於陽朔十里畫廊精華地段。以山、水、石、洞,懸空吊橋,泉水瀑布及原汁原味原生態的侗、苗風情而得名,在景區里可與著名的101侗寨寨主及苗王的後裔親密接觸,與侗哥苗妹歡聚一堂,還可以親身體會做寨主苗王的滋味。
圖騰古道
圖騰古道位於陽朔著名的「十里畫廊」中的位置。距離桂林不算遠,景區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圖騰柱、古老的弓弩、讓人聽不懂念念有詞充滿野性誘惑的肢體語言等原始生活場景,再現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獵和甑皮文化的歷史風貌。
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十里畫廊景區末端。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如果是開著車賞月山,那個石拱的形狀會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 ,繼而又變成下弦月。
㈡ 陽朔的簡介是什麼
以風景秀麗著稱的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0萬人,轄6鎮3
鄉,有漢、壯、瑤、回等11個民族。 品評中國的山川美景,千古以來,一致的公論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所謂陽朔山水,是指北起興安,南抵陽朔,灕江兩岸綿延一百多公里的山光水色 陽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唐詩中一句說得好:城廓並無二里大,人家都在萬山中.」山擁江城,像一朵盛放的蓮花. 陽朔的山案,以多勝,以奇勝,以秀勝.連綿數十里的山峰,如筍拔地,各不相倚,有若星羅棋布,中間穿繞著一條蜿蜓而下的百里沼江,不禁使人興起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的詠嘆. 陽朔的山峰千姿百態,書童山近看像古代的書童,在倚山讀書;畫山布滿各種顏色的石紋,遠望有如色彩繽紛的壁畫;西郎山瀟灑挺拔,無異儒雅的君子.諸山形態畢肖,處處引人游趣.其他勝景還有月亮山,冠岩,碧蓮峰,榕蔭古渡,屏風山等. 北面的興坪古鎮可說是灕江山水的會萃中心.這里山重水曲.古樹蔥龍,在山嵐籠罩下,江面隱約可見捕魚竹筏,飄然往來.如此美景,難怪人說:「陽朔山水在興坪.」 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境內有山峰兩萬多座,大小河流16條,灕江流經陽朔境內69千米是灕江風景最佳處。這里有傳說的壯族歌仙劉三姐拋綉球定情的千年古榕,有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的月洞奇觀,有被譽為「小灕江」之稱的過龍河,此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縣城碧蓮峰下的摩崖石刻以及縣城中古樸的街道和建築等。 整個陽朔恰似一座魂麗多彩的大公園, 全縣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 有各種奇特的山峰兩萬多座, 蜿蜒於萬山叢中的大小河流16條, 其中舉世聞名的灕江流經陽朔境內69公里, 是灕江風景的黃金地段; 有世界奇觀的蓮花岩,洞內有恰似108朵婷婷玉立的岩溶雲盆; 有傳說中壯族歌仙劉三姐拋綉球定情的千年古榕; 有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的月洞奇觀, 以及被譽為「小灕江」之稱的遇龍河。此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人文景觀, 諸如縣城碧蓮峰下古道石刻摩崖及縣城古樸的街道、建築等構成了陽朔獨特的風光、風貌、風俗和風物, 成為馳名中國外的風景旅遊勝地。 縣內主要景點有: 漁村 、 遇龍河 、 月亮山 、 大榕樹 、 世外桃源、 西街 等。 「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屬地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奇特的山峰2萬多座,大小河流16條,自然景點110多處,總稱:「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其中灕江流經陽朔縣境56公里,兩岸奇峰林立、岸邊翠竹叢叢,奇峰和翠竹倒影在澄碧江面上,形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長卷。更有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豐富的文化遺產、古建築、古橋梁、名人紀念地、摩崖石刻點綴於山水之間,為山光水色又添神奇色彩。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自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陽朔共接待中外遊客1800萬人次,其中外賓500多萬人次,共有150多位外國元首到過陽朔,1998年7月,美國總統柯林頓游覽灕江到達陽朔,並在中途訪問了漁村,考察了漁村的古建築。「九五」期間,陽朔確立了「旅遊立縣」的發展戰略。 陽朔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區,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9度,日照146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40毫米,無霜期302天。 陽朔縣 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年產量為13萬噸。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為陽朔四大特產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聞名海內外,1997年總產量達1.6萬噸,1995年在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同類產品最高獎棗銀獎;1998年獲全國柚類評比「金杯獎」199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沙田柚之鄉」。縣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鉛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礦種。陽朔人心靈手巧,近幾年來,開發製作出大量的旅遊工藝品,如書畫、畫扇、大理石、滑石工藝品,還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裝、仿古陶器、綉球等工藝精品,暢銷國內外旅遊市場。 陽朔縣 城距桂林市僅64公里,有二級公路相連,南至柳州、南寧、北海,東南可達梧州、廣州;水路上至桂林,下達平樂、梧州、廣州,可常年通航;鐵路可依託桂林通往全國各地;民航可依託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與國內、國際大中城市相通。陽朔人民勤勞善良,經過多年的努力,建成縣內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有90%的鄉鎮修通了柏油路;程式控制電話裝機達萬門,將實了現村村通電話的目標;電力線路已並入廣西大電網,電力供應充足。如果斷電,還有各個街道的發電機運作所以無須擔心。 陽朔的街道很多,尤其是小巷子。陽朔的街道有:神山路(北門厄),城中路,城北路,城西路,西街,東街,疊翠路,蟠桃路,濱江路,芙蓉路,府前路,抗戰路(丁厄),石馬路(石馬圓盤),武警路,鳳明路一隊,二隊(鳳明村),寶泉路,大村門開發區,龍岳路,荊風路,觀蓮路,東嶺開發區,
㈢ 陽朔在古代屬於什麼國家
中國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陽朔為屬荊州零陵郡。東漢,屬荊州零陵郡,為始安侯國地。
南朝宋泰始年間(466-471年),改始安郡為始建國,熙平縣屬其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縣治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陽朔"為縣名。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與陽朔同屬桂州轄地。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歸義縣並入陽朔縣,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縣治在今白沙鎮的舊縣村南側。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改桂州為靜江府。陽朔屬靜江府所轄。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桂林府,陽朔縣屬桂林府。
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
民國2年(1913年)廢府設道。陽朔屬桂林道,桂林道後改為灕江道。15年(1926年)灕江道廢,陽朔直屬廣西省。19年(1930年)屬廣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專區)。34年(1945年)屬廣西省第八區(桂林專區)。38年(1949年)8月屬十一(平樂)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陽朔縣,屬桂林專區。1968年4月陽朔縣屬桂林地區。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歸桂林市管轄,成為市轄縣,縣治不變。
㈣ 桂林的地質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經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來自雨水,也有地熱水和來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徑流,稱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類(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區,由於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種地貌形態總稱: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發育了各種奇特的石灰岩溶蝕地貌。我國對喀斯特地貌研究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經》中就有「伏流」的記載。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在廣西、貴州和雲南一帶的石灰岩地區考察了100多個岩洞,對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成因進行分類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記》,被人們稱為喀斯特方面的經典著作。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表和地下兩種基本類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溝、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叢、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態。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水沿著石灰岩地面流動,順著節理、裂隙進行溶蝕,形成寬淺不一的溶蝕溝槽,稱為溶溝。溶溝一般寬可從十幾厘米到幾米,深可達1米以上,長度不等,溶溝之間突起的脊、柱稱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從數十厘米到數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還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溶蝕而成。發育在厚層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間有平行的垂直溶溝、溝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國雲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著岩層裂隙垂直向下溶蝕,並有塌陷發生,成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稱之為落水洞。按其形態特徵可分為裂隙狀落水洞、豎井狀落水洞和漏斗狀落水洞等。圖1溶溝與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徑為7—10米左右,深度為10—30米左右,最深可達百米以上。在被溶蝕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見到一種平面輪廓為圓形、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數米至十幾米的漏斗狀凹地,稱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積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為溶蝕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發育初期的產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環作用的結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發育,落水洞和溶蝕窪等負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達30多個。漏斗再進一步溶蝕擴大就成為溶蝕窪地。溶蝕窪地底部如果被紅土和其它風化物覆蓋,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積水成為喀斯特湖。溶蝕窪地底部平坦,其直徑超過百米,甚至可達1—2公里。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展形成寬坦的盆地,寬度可達數百米至數公里,長度達幾十公里,稱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學者J.司威治最早稱這種地形為坡立谷,原意為可耕種的平地,現已成國際通用術語。盆地的邊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殘留的棕黃色粘土、紅色粘土及河流沖積物所覆蓋。一些溶蝕殘丘、孤峰、峰林常常聳立在盆地邊緣或排列在河谷兩側,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這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在石灰岩地區,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滲,使河床無水而成為干谷。有時河流從某一陡坎的洞中湧出,從地下流出地面,然後流一段之後又從落水洞流入地下,這種上下游封閉的河谷稱為盲谷,河流轉入地下稱為伏流,如貴陽市西南紅水河支流漣水,在地表時隱時現,出現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邊緣廣泛發育著峰林地貌,主要由峰叢,峰林、孤峰和溶丘組成,它們多發育在岩性較純、厚度較大並多節理、斷層的地區。峰叢主要發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邊緣地區,其特點是基座相連,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當喀斯特地貌進一步發展,則形成基座分離的陡峭山峰,遠望如林,稱為峰林,我國廣西的桂林、陽朔等地為典型代表。喀斯特發育的晚期階段,是多數峰林已被溶成殘丘平地,只有少數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聳立在平原之中,稱為孤峰,相對高度可達50—100米,如桂林的獨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區,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十分復雜,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層層面、節理和斷層裂隙等進行溶蝕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層中順著細窄的縫隙流動緩慢,溶蝕很慢,隨著裂隙擴大,地下水循環流動加速,不僅溶蝕作用加強,而且機械侵蝕作用也隨之加強,並產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規模大小差別懸殊,形態各異。根據洞穴的剖面形態可分為:水平狀、管道狀、階梯狀、袋狀、多層狀和大廳狀等。這些形態各異的溶洞的形成是與地下水的動態和地質構造有關的。例如,在垂直循環帶中發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規模較小,以管道狀、袋狀等形態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環帶中,溶洞內經常充滿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發展,在斷裂破碎帶或節理交錯帶上常發育成廳堂狀,如桂林的七星岩為廊道式溶洞。受岩層產狀和地質構造影響,溶洞可能呈現傾斜狀。如果地殼間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階段性下降,則可能出現多層狀、階梯狀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廣西上林三里肖發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蝕基準面以下還發現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處的華烏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為大理岩,洞底為地下河。我國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礦區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發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化學、生物的沉積和物理風化碎屑物的堆積以及崩塌堆積等過程。①化學堆積:主要是溶洞內CaCO3的淀積,飽含碳酸氫鈣的水溶液沿岩層縫隙滲入洞內,由於壓力降低和溫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澱,由於沉積條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種奇形怪狀。從洞頂壁自上而下增長的形如乳房似的懸垂體稱為鍾乳石;滴落於洞底自下而上不斷增長的CaCO3沉積物,形似竹筍,故名石筍;鍾乳石和石筍從上下兩個方向相對生長連結成柱狀,稱為石柱,如貴州鎮寧犀牛洞內的石柱高達27米之多。當水溶液順洞壁漫流時使CaCO3沿洞壁沉澱形成帷幕狀堆積,稱為石幔或石簾,高度可達數十米,表面具灣曲流紋,形如瀑布飛流,氣勢磅礴。②碎屑堆積:包括河流沉積、湖泊沉積和崩塌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內河流相砂、礫石沉積。還有的洞與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質帶入洞內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極薄層理粘土、粉砂沉積。在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魚化石,說明當時的溶洞是與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頂和洞壁崩落下來的稜角狀石塊,常與洞底的石灰華、風化粘土等混雜並膠結成礫岩。③生物堆積:有些溶洞中常見有較多的動物遺骨,它們是被流水從洞外沖到洞內堆積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鳥類和蝙蝠也常棲息在洞內,形成鳥糞堆積,有些哺乳動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後堆積在洞內。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類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湖北長陽人、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發現的,在洞中除了人類化石之外還有很多文化遺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跡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區有: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兩廣和雲貴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觀奇異多姿,具有供觀賞、探險和科學考察
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早已聞名於世,近年來有些新發現的大型溶洞也已開辟為旅遊聖地,如北京的上方山雲水洞、石花洞、貴州的織綿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區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在一些平原地區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礦和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場所,如我國任丘的古潛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區在工程上也帶來很多問題,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庫漏水,地表缺水等問題。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這一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布的地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後來南斯拉夫學者司維治對這里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形成原因等。
來源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830790100b9z2.html
㈤ 「桂林山水」屬於什麼地貌
桂林山水屬於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版酸鹽岩、石權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世界自然遺產。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圍很廣,項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桂林山水中,又以灕江流經陽朔的那一段最為美麗,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譽。
㈥ 桂林的地形屬於什麼地貌
桂林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
㈦ 陽朔屬於什麼地貌為什麼山峰都是單獨的很小一座的
當然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咯,
由於石灰岩是一種可溶性的岩體,在廣西水熱氣候條專件下,使它發育成多種多樣的屬喀斯特地貌。其中以桂林、陽朔一帶的峰林——槽谷類型為代表,山峰秀麗,岩洞深幽,江流清澈,形成著名的桂林--灕江風景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㈧ 陽朔屬於桂林嗎
陽朔是桂林的一個縣。桂林下轄五區十二縣,陽朔是其中一個
來桂林旅遊陽朔旅遊需要幫忙,可以聯系
㈨ 廣西的地形地勢屬於什麼
廣西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類。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海拔400~800米的低山次之,山地約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39.7%;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佔10.3%;海拔200米以下地貌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地,佔26.9%;水面僅佔3.4%。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珠江、長江、紅河、濱海四大水系。
(9)廣西陽朔地質構造屬於什麼擴展閱讀:
廣西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2、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臨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時間短、天氣乾暖。
3、水文
廣西境內河流大多隨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中部以及兩側支流的樹枝狀水系。集雨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3.4萬千米,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144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