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在地質構造中屬於什麼地貌

在地質構造中屬於什麼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26 07:00:10

A. 地質構造 構造地貌 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地質構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簡稱構造。它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有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之分。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之分。原生構造指岩石或岩層受內力或外力作用而產生的原始狀態和面貌,如層理(沉積岩中的成層構造)等。次生結構指各原生結構的變形和變位,如次生的褶皺、斷層、裂谷、俯沖帶等。地質構造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岩石圈板塊構造,小的如礦物晶粒的變形等。
http://course.jnu.e.cn/cxgc/ykdl/04/lianjie/digouzao.htm

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面山、背斜脊、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如水平岩層地區的構造階梯,傾斜岩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面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

http://ke..com/view/248946.htm

B. 什麼是地質構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地質構造地貌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力作用雕琢的結果,如單面山和豬回背脊,背斜答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還有一些是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階梯狀斷層、地塹、地壘等。

C. 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叫做什麼

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D. 地貌、地質構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環抱。區內地勢低平,沼澤濕地發育。地形標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帶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殘山、殘丘零星分布。區內可見三級階梯狀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區內沼澤、濕地遍布,河流縱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濕地分布區。

二、地質構造

1.構造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盆地發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別由走向NE的湯原凹陷、軍川隆起、富錦隆起、綏濱凹陷和前進凹陷5個構造單元組成。湯原、綏濱和前進凹陷,自侏羅紀以來持續沉降,沉積物巨厚,其中湯原凹陷沉積厚度達7000m以上,其餘兩個凹陷沉積厚度也達2500m。富錦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到新生代才開始接受沉積,蓋層小於1000m,而軍川隆起則大部分時期遭受剝蝕,僅在白堊紀和第四紀接受沉積。第四紀以來,盆地繼續繼承性沉降,綏濱和前進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較大,降幅達300m;而隆起區沉降幅度小於100m。

盆地東部和西部邊緣分別為錫霍特深斷裂帶和伊通-依蘭斷裂帶控制。東部邊緣為錫霍特深斷裂,沿烏蘇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區內長200km,寬數千米,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沿斷裂帶有多期火山噴發,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動;西部邊緣為伊通-依蘭斷裂帶,由依蘭進入區內,過湯原抵黑龍江邊,在黑龍江省內長500km,寬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斷裂帶北端有火山噴發,並有強地震發生。

敦化-密山深斷裂穿過盆地,呈NE向伸展,經完達山西麓,抵撫遠,在黑龍江省內長350km,最寬處70km,為岩石圈斷裂,沿斷裂帶火山密集,且有強地震發生。古近紀後期,一些斷裂仍有活動,引發了青龍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噴發。上述3條主幹深大斷裂,控制著三江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並有可能成為地下熱源的導熱通道。

2.地層

區內地層較為簡單,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紀才開始沉積,主要為火山盆地沉積,至侏羅紀轉為裂谷沉積,前第四系地層見表2-2-2。第四紀地層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層

(據楊湘奎等,2008)

下更新統:河湖相沉積,岩性為灰綠色、黃綠色中粗砂、砂礫石、含粘土砂礫石,埋深80~130m。地層厚40~180m,最厚可達200m,僅在小興安嶺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統:為河湖相沉積,岩性為棕黃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質粘土,淺灰色、灰白色粉細砂、中細砂、含礫中粗砂、砂礫石、礫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達100m。該時期湖泊發育鼎盛,湖相沉積范圍最大。

上更新統:盆地沉降減弱,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岩性為黃褐—土黃色粉砂質粘土、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帶為洪積相砂礫石沉積。

全新統:主要為河、湖沼澤相沉積,沖積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及主要支流兩側,岩性為灰黃色砂礫石、礫卵石層,厚5~10m;湖沼沉積,分布於閉流窪地與古河道中,為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粉砂質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積。

三、盆地發展史

侏羅紀中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形成作用的加強,在東北地區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爾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平原化的產物。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阿穆爾裂谷開始形成,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中白堊世後,盆地內火山噴發作用增強,轉為陸相碎屑和火山沉積。

新生代,盆地繼續沉降。古近紀,錫霍特深斷裂帶、撓力河斷裂帶和西部的伊通-依蘭斷裂帶繼續發育,盆地不斷擴大和加深。新近紀,撓力河斷裂和伊通-依蘭斷裂再次活動,沿山前地帶斷陷,並伴隨有玄武岩噴發,形成玄武岩台地,檯面微具起伏;小興安嶺和完達山繼續抬升,到現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為坳陷沉積,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積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轉為平原化沉積,以河湖相及沼澤相沉積為主。中更新世,由於三江平原整體穩定沉降,沉積范圍廣。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達到極盛時期,平原邊緣的山麓地帶被水淹沒,廣泛沉積了湖相粘土層。這一時期,黑龍江、松花江分別切穿了嘉蔭峽谷和依蘭峽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圍山區抬升,盆地繼續沉積,平原邊緣沖洪積扇開始發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區整體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澤濕地發育。受晚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影響,區內冰緣作用十分強烈,形成各類典型的冰緣地貌。在山區廣泛發育冰緣寬谷或冰緣河谷,在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積物被埋藏。

全新世,氣候逐漸變暖,降水增加,水系發育,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十分發育。20世紀50年代初,北大荒未開發前,沼澤占平原總面積的2/3以上,約34000km2

E.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岩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我們稱之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使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它們是由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

褶皺背斜岩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彩圖1-2-5)。

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以及我國華山北坡大斷崖等。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地質找礦、采礦、工程建設等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設方面,如隧道工程通過斷層時必須採取相應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發生崩塌;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

F. 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最常見的4種地質構造:水平、傾斜、褶皺、斷裂。

1.水平構造:原始水平岩層在地殼垂直運動影響下未經褶皺變動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產狀者。第三系紅層中常見。 如下圖廣東韶關仁化的丹霞山,屬於典型的水平構造。

另外,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雅丹地貌也存有典型的水平構造。如敦煌雅丹地貌的水平岩層,這就屬於典型的河湖沉積相。

在委內瑞拉、巴西和蓋亞那三國交界處有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群,就是羅賴馬山,也是南美洲北部帕卡賴馬(Pacaraima)山脈的最高峰。這些桌山、方山,(山頂非常平坦的意思),也屬於水平構造。天使瀑布是電影《飛屋環游記》中的「仙境瀑布」(Paradise Falls)的原型,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瀑布。

另外,南非開普敦市的桌山(Mountain Table),狀如平桌,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餐桌」,是開普敦的地標。

2.傾斜構造:是指岩層經構造變動後岩層層面與水平面間具有一定的夾角(5度-85度)。當單斜構造上部的岩層較堅硬或軟硬相間時,在差異剝蝕作用下常形成單面山和豬背脊等典型地貌。

3.褶皺構造:岩層的連續彎曲。褶曲的基本類型:背斜和向斜。後期會重點介紹背斜和向斜的區別、特徵和影響。

4.斷裂構造:岩石受應力作用而發生變形,當應力超過一定強度時,岩石便發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發生錯動,使岩層的連續性完整性受到破壞。主要分為節理和斷層。節理:指岩石破裂後無顯著位移的裂隙。在空間上表現為面狀。如山丘上常見的破裂石塊、石縫、「一線天」等都與節理構造有關。

斷層:指岩層或岩體沿斷裂面發生較大位移的構造。如裂谷、斷崖等。

常見地貌類型

1、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我國黃土集中分布范圍: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從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地理上稱為黃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
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3、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廣東福建丹霞山為典型。

4、雅丹地貌

G. 什麼是地質構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構造地貌的概念:由地球內動力地質作用直接形成的或受地質體、專地質構造控制形成的地貌,稱為屬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

H. 通俗的說,什麼是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區別(高一地理)

地質構造指的是斷層,背斜,向斜等
構造地貌指的是山嶺,谷地等

I. 地質構造,地貌類型,構造地貌,地形,地勢各指的什麼有什麼區別

地質構造:指地殼運動,褶皺、斷裂、火山爆發等等。地貌類型版:指在內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權地表形態,即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種類型。構造地貌:指在內力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向斜、火山等等。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具體形態,類型有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體趨勢,如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