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耕地質量日是什麼時候
1. 中國土地日的起源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之本。只有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才能使之處於永續利用的良好狀態,為人類造福。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這是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
20世紀80年初期,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各項建設佔用土地大量增加、亂占濫用耕地現象日趨嚴重,土地供需矛盾異常突出,土地問題形勢日益嚴峻。
1985年發生的亂占濫用耕地、導致耕地大量減少的嚴重現象,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198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要求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
1986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並正式頒布。《土地管理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規范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法律。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土地管理工作進入了法制軌道的新階段,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土地管理無法可依和多頭管理的局面,對城鄉土地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耕地保護再次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式,耕地面積銳減,加之耕地質量差且後備資源不足,人地矛盾日趨尖銳。土地問題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1991年5月24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五周年前夕,為了強化全社會的土地意識,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經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決定,每年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
2. 耕地質量的等級劃分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3. 全國耕地質量中低等耕地面積有多少
我國耕地總體質量如何?優等耕地主要分布在哪裡?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的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人們印象之中擁有黑土地的東北耕地質量等別不是優等呢?鄖文聚表示,東北黑土肥沃,這只是從土壤角度看問題。「東北黑土,一攥就出油,但由於光、水條件,一年只能一熟,這是先天不足。不管用什麼技術,一季水稻畝產就是一噸多,玉米也是一噸多。這只能是單產冠軍、一季冠軍,耕地質量等別是建立在周年產量上的,一年三熟的南方更具優勢。」
從等積溫線、等降水量線看,我國耕地質量從東南向西北降低。「好地」恰好分布在工業化、城市化最快的地區,我國耕地保護壓力可想而知。加強耕地保護,必須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強化耕地保護意識、土地用途管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堅決防止耕地佔補平衡中補充耕地數量不到位、補充耕地質量不到位的問題,堅決防止佔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現象。
中國的耕地越來越少了。
4. 中國的耕地質量
好地在黑龍江
5. 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什麼時候開始啊。
一、依據《土地調查條例》
利用更高解析度的遙感影像
計劃將於2017年啟動,2019年12月日完成。
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全面查清全國城鄉范圍內的每塊土地的利用現狀和權屬狀況
獲取國土資源管理專題數據,專題分析自然生態狀況、建設用地等,調查評價耕地質量等別。
二、主要任務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含城鎮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2.不動產權籍調查
3.基本農田調查
4.專項調查
5.土地調查資料庫建設
其中:國家部署地方開展不動產權籍調查,其它四項工作由國家組織地方開展,建設四級資料庫,並全國匯總。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鎮以外)
解析度:採用優於1米和2米的衛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於1:5000比例尺為主
(林區或牧區採用1:10000比例尺、沙漠無人區採用1:50000比例尺)
調查分類標准: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二調標准)
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利用類型、范圍、面積、分布等狀況。
同時,開展耕地細化調查,查清蓄滯洪區內耕地、內陸灘塗上耕地、林區內開墾耕地的位置、范圍、面積和分布等狀況。
(城鎮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解析度:採用優於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為主,
結合城鎮地籍調查成果,調查城鎮內部的土地利用狀況,查清全國城鎮內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礦倉儲用地、空閑地等各類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狀況。
2.不動產權籍調查(部署地方開展)
利用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土地徵收等成果資料,查清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人、界線、面積等信息,建立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資料庫;
以不動產權籍調查相關技術規范為依據,充分利用已有不動產權籍成果,以宗地、宗海為基礎,組織開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動產權籍調查,為不動產登記提供基礎和依據。
3.基本農田調查
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等資料,將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准基本農田的范圍界線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
查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准基本農田范圍內土地的利用類型、分布、面積等狀況,建立基本農田專題數據。
4.專項調查
(1)批而未用土地調查
依據國土資源綜合信息監管平台備案的建設用地審批數據及往年批準的建設用地文件,對照高解析度正射影像數據,將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圍界線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圍內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布、面積等狀況,建立批而未用土地專項調查數據。
(2)城市開發邊界調查
依據城市開發邊界有關資料,將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界線落實至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查清城市開發邊界范圍內土地的利用類型、分布、面積等狀況,建立城市開發邊界專項調查數據。
(3)開發區邊界調查
依據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批准界線等資料,將開發區范圍界線落實至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查清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利用類型、分布、面積等狀況,建立開發區專項調查數據。
(4)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價
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開展所有現狀耕地質量等別全面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縣級、省級和國家級耕地質量等別資料庫。
5.土地調查資料庫建設
依據土地調查成果,採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利用二次調查資料庫,重新建設縣、市、省、國家四級土地調查資料庫,統一數據標准,確保數據一致。
三、技術路線和方法(新特點)
1、地類一致性初判
第三次土地調查要充分依據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年度變更調查成果開展。
國家組織專業隊伍,以正射影像數據與上一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對耕地等重點地類進行地類一致性判定,
區分提取影像與資料庫地類一致部分和不一致部分。在此基礎上開展實地調查和舉證工作。
2、城鎮內部空閑地提取
以高解析度正射影像數據(航片)與上一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對照影像提取城市和建制鎮范圍內無建設痕跡或未使用的部分。對提取的城鎮內部空閑地須地方進行核查確認、調查與舉證。
3、採用新技術開展調查工作
採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3S一體化技術手段和移動互聯技術,開展外業實地調查核實和數據建庫工作。
對與國家地類一致性初判結果不一致的和重點地類變化圖斑,地方應使用外業移動終端設備生成包括圖斑實地GPS坐標、實地照片、視頻、拍攝方位角及拍攝時間等綜合信息的加密舉證數據包,報送省級審核,省級採用互聯網技術替代外業審核。
調查成果質量檢查:
充分利用3S一體化和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技術,採用省級審查和國家確認相結合的方法,以地方利用外業移動終端設備現場採集的包括圖斑實地GPS坐標、實地照片、視頻、拍攝方位角及拍攝時間等綜合信息的加密舉證數據包為基礎,結合最新遙感影像,對地方報送的調查成果質量進行審核,以提高工作效率,縮短核查周期。
對內業綜合確認有疑問的和重點地類圖斑,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外業移動終端設備開展外業實地核查,國家利用無線VPDN加密專網對外業核查全過程進行實時在線動態監管,確保核查結果的真實、可靠。根據國家審核確認結果與省級開展對接整改工作,形成最終調查成果。
四、專題分析
①土地利用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其他有關資料,對土地的利用狀況、權屬狀況進行分析。重點對耕地、基本農田、各類建設用地等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歷年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轄區內不同區域類型的土地利用狀況、城鄉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進行分析;評價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程度,預測變化趨勢,對土地利用挖潛、節約集約利用提出建議等。
②生態狀況分析
利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和數字高程模型等資料進行綜合處理,調查國家重大生態建設區范圍內的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狀況,國家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的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狀況,統計匯總出土地的利用類型、分布、面積、坡度等數據。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自然生態環境與土地利用保護相關的其他資料成果,結合有關政策文件,對本地區自然生態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建議和對策等。
6. 中國耕地面積2019
DC
7.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怎麼劃分
烏木色的海,你容納眩目的夢,
那裡有風帆、槳手、桅檣和彩旗;
喧鬧的港口,在那裡我的靈魂
大口地痛飲哈哈芳香、色彩和音響;
船隻在黃金和閃光綢中行進,
張開它們巨大的手臂來親吻
8.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的劃分是: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劃分。
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得出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
1、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
2、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後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3、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8)中國耕地質量日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我國耕地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
1、東北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陝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3、黃淮海區。該區位於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4、黃土高原區。該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陝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5、長江中下游區。該區位於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總耕地面積3.30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1%。
6、西南區。該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漵浦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西川和雲南大部、貴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廣西北部,總耕地面積2.9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0%。
7、華南區。該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東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總耕地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
8、甘新區。該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總耕地面積0.9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1%。
9、青藏區。該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肅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總耕地面積0.1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
9. 耕地質量分多少個等級
耕地質量分15個等級。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質量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物的適宜性、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
(9)中國耕地質量日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中國耕地現狀: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9年12月24日發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顯示 ,中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偏低。
調查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0等,等別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
全國耕地低於平均等別的10至15等地佔調查與評定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生產能力大於1000公斤/畝的耕地僅佔6.09%。中國耕地質量總體明顯偏低。
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耕地質量
10. 耕地質量等級劃分為多少級
通過耕源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表示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