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岩層發生褶皺會出現什麼樣的地貌形態
『壹』 褶皺和斷層的基本形態及其形成地貌的成因
斷層山又稱「斷塊山」。岩層在斷裂後,岩層的位置會相互錯開,岩層的這種變化叫做斷層。岩層斷裂後抬升,形成山脈,叫斷層山。一般山坡較陡,如中國陝西的華山,台灣島上的台東山脈是大型斷層山,廬山、泰山也是斷裂抬升形成的山地。褶皺山folded mountain
地表岩層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構造作用力而形成岩層彎曲的褶皺構造山地。新構造運動作用下形成高大的褶皺構造山系是褶皺地貌中最大的類型。
褶皺構造山可以按構造成因分為:靜態褶皺構造山地和動態褶皺構造山地。靜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山地。由於侵蝕作用的增強與時間長短的區別,又可分為:①原生構造地貌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②原生構造地貌基本被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不一致的,稱為逆地貌。③逆地貌面經侵蝕破壞,使地貌形態再一次與構造一致的,稱為再順地貌。逆地貌類型主要有:單斜構造基礎上發育的單面山;發育於背斜軸部或節理較發育處的背斜谷;發育於向斜構造上的向斜山。動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新生代以後的新構造活動形成的隆起或凹陷構造形成的山地地貌。多在水平擠壓力的作用下,地表褶皺隆起而形成山地。如中國西部的一系列橫向山地。板塊碰撞是其動力作用的基礎。
褶皺構造山地常呈弧形分布,延伸數百千米以上。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與受力作用方式關系密切。某一方向的水平擠壓作用,使弧形頂部向前進方向突出。有些弧形山地不僅地層彎曲,而且常有層間滑動或剪切斷層錯動,使外弧層背著弧頂方向移動,內弧層向弧頂方向移動,因而在褶皺構造山的外側形成剪切斷層,一端是左旋運動,一端是右旋運動。中國寧夏南部褶皺山地的弧形頂突向東北,層面傾向西南,第三紀地層向東北推擠或仰沖斷層為壓性、壓扭性,西北段為左旋水平運動。寧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與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關系。
『貳』 岩層褶皺前後節理不同的原因
地質來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源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有褶皺、節理、斷層。
特徵: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叄』 野外和地質圖上確定褶皺的存在
研究某一地區褶皺構造,首先應分析研究區內已有小比例尺地質圖,航、衛片特徵及其他有關資料。選擇露頭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帶進行橫穿區域構造走向的剖面觀察,了解全區的地層層序與總體構造特徵。如區域構造走向及變化,背、向斜發育特點,研究區構造在區域構造中的位置以及與區域構造的關系,以便指導對區內構造的詳細研究。
1.查明層序,確定標志層,野外填圖與構造詳查
查明地層層序是研究褶皺和區域構造的基礎,根據古生物化石與岩性特徵、沉積特徵,選擇標志層是關鍵。所謂標志層是指岩性、厚度穩定,厚度較小,並有易於識別的特殊標志(如岩性、化石等),區域上分布廣泛,橫向變化小的岩層。它們是野外地質填圖與研究的重點對象。野外填圖是露頭區褶皺研究最直接的重要手段,通過地質填圖,可以了解褶皺的地面形態、規模大小、組成地層及分布規律。
油氣田勘探中的構造詳查和細測可以進一步研究局部構造形態,通過較為精密的測量儀器,精確地測出標志層的標高、產狀,繪制出構造等高線圖,以准確地反映褶皺形態、規模及高點位置。
2.觀察分析褶皺的出露形態
褶皺的地面出露形態不僅與褶皺本身形態、產狀和規模大小有關,而且還受到地形特徵的影響,即地形效應。如圖4-24所示的一個簡單褶皺,在不同方向上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態很不相同。因此,地面或其他任何剖面上褶皺的出露形態都不一定是褶皺形態的真實反映。應當盡可能地從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出露形態綜合觀察分析,才能夠正確判斷褶皺形態。
圖4-24 同一褶皺在不同方位的切面上出露形態示意圖
在露頭不好的情況下,某些地形可以幫助識別褶皺的存在,褶皺兩翼往往是傾斜岩層組成的單面山,緩坡方向為岩層的傾斜方向;褶皺核部侵蝕常較強烈,往往形成橫谷或河流及泉水出露。軸面和樞紐產狀是確定褶皺形態和產狀的基本要素,對於露頭良好的小褶皺,有時可以從露頭上直接量得該褶皺的軸面和樞紐產狀。但對露頭不完整、規模較大的褶皺來說,往往需要系統地測量兩翼同一岩層的產狀,用幾何作圖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確定其軸面和樞紐產狀。
轉折端的研究有助於褶皺形態的確定,因為平面上轉折端的形態與剖面上的形態往往一致,或者是近似的。而且,無論褶皺兩翼岩層層序正常與否,在轉折端處岩層層序總是正常的。據此,有利於建立正常的岩層層序。
褶皺在地質圖上的分布是褶皺在地面出露形象的平面投影。在地質圖上分析褶皺,也要注意地形的影響,地質圖的比例尺越大,地形影響越大。一般來說,地面起伏小、軸面近直立、樞紐傾伏較緩的對稱褶皺,地質圖上各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點的連線,可以代表褶皺的軸跡,其方向大致反映樞紐傾伏方向。但是,對於歪斜傾伏褶皺,尤其是斜卧褶皺和變形較復雜的褶皺,或地形復雜、起伏較大時,兩翼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點的聯線與樞紐的方向不一致。圖4-25表示一個斜卧褶皺,從地面(假設無起伏)上看,岩層出露界線轉折端的聯線是南北向的,而樞紐的真實傾伏方向卻正東。兩者方位相差90°。
圖4-25 斜卧褶皺立體示意圖
A—為岩層露頭線轉折端點連線;B—箭頭所指為樞紐傾伏方向
3.編制褶皺橫剖面圖
褶皺通常具有復雜的立體形態,僅從地面或平面圖上觀察分析其形態是不夠的。地質工作者通常利用褶皺的橫剖面(即鉛直剖面)配合平面地質圖,表示褶皺在剖面上的形態特徵和在一定深度內的變化。某些方法的成果,如地震勘探,首先得到的就是沿一定方向部署的剖面圖。
在編制剖面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褶皺形態的某些變化規律,推測其深部的可能變化。例如,等厚褶皺岩層曲率向深部有變化,但整個褶皺不可能延伸很深;相似褶皺在一定深度范圍內,褶皺形態可能不變。
另外,利用附近不同高程的天然剖面,可以直接觀察褶皺向深處的變化趨勢,推測其更深部的形態。例如,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向斜,在太平山(高程303m)山頂剖面上為一正常向斜構造,而在周口河附近(高程80m)的剖面上卻變為扇形向斜(圖4-26)。這種觀察要求剖面相距要近,否則,就會將褶皺縱向上的變化誤認為是在不同深度的變化。
圖4-26 周口店太平山向斜不同高程剖面圖
對於樞紐傾伏方向與傾伏角變化復雜的褶皺,可以按樞紐傾伏特點劃分不同的區段,以詳細反映褶皺形態變化。在確有必要時,還可以編制褶皺的縱剖面圖(平行軸跡)。把縱、橫剖(截)面及平面圖綜合起來,就能充分反映褶皺在三維空間內的整體形態及在不同區段內形態變化。
『肆』 岩層的褶皺現象有哪幾種形式
人臉上的皺紋是飽經風霜的見證,地球上的褶皺是地球經歷億萬年動盪留下的痕跡。大家知道,一塊堅硬的鋼板,只要施加足夠大的外力,也會彎曲甚至斷裂。所以,即使由堅硬岩層組成的地殼,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發生扭曲褶皺。
堅硬的岩層具有彈性,當它受到地殼運動的強烈擠壓、拉張的扭曲時,會把內力慢慢地在岩層里聚集起來,就像我們拉張彈弓一樣。年長日久,這個力越聚越大,最後終於超過了岩層本身的強度,使得岩層承受不了而發生變曲甚至斷裂。地質學上把這種岩層由於受到水平方向力的擠壓而發生波狀彎曲但未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的現象稱為摺皺。
褶皺有多種形式,最基本的是向斜和背斜兩種。
向斜褶皺是指岩層「大波紋」中向下彎曲的部分。向斜中間部分的岩層時代較新,兩側愈變愈老。背斜褶皺是指岩層「大波紋」中間上隆起的部分。背斜中間部分的岩層時代較老,兩側愈變愈新。在一般情況下,背斜形成山峰,向斜形成谷地。但有時往往相反。因為褶皺形成後,如果地殼再次經歷強烈的動盪,那麼這些褶皺會再次受到擠壓甚至倒置,或者向斜被抬升、背斜被降低,因此出現了十分復雜的地質情況。凡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現象,稱為「地形倒置」,或「負地形」。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山脈都是由地殼褶皺運動形成的。從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到亞洲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東西向褶皺帶,其中包括高加索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褶皺構造常常與大型油田聯系在一起。有時,大的背斜能形成穹窿狀構造,就像把地殼「擠」出一座圓形倉庫,它的內部成了良好的「儲油罐」。世界上許多油田開采者都在抽取這種「油罐」中的石油,我國的大慶油田就是其中之一。
『伍』 火山、地震產生於什麼地貌 發生於什麼地質構造類型,是褶皺還是斷層,及產生的原因.
多發生於地震帶 位於板塊交界處 火山地區地質構造多岩漿岩 地震主要是發生於斷層 主要是活動比較頻繁 經過數千萬年的長期累積 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謝謝 望採納
『陸』 褶皺構造地質特徵的遙感分析
(一)確定背斜與向斜構造的遙感標志
在遙感圖像上判斷背斜與向斜構造的解譯標志主要如下:
1.岩層三角面的產狀標志
背斜構造兩翼岩層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對,兩翼單面山順向坡向外傾,順向坡水系向外流且對稱分布;向斜構造兩翼岩層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兩翼單面山順向坡朝里傾,順向坡水系向內流且對稱分布。
2.轉折端標志
背斜構造具有外傾轉折端及撒開狀水系,河流在通過背斜轉折端時多呈繞行的弧形彎曲形態;向斜構造具有內傾轉折端及收斂狀水系。
3.橫切褶皺軸的河谷地帶的地層條紋條帶的形態標志
當河流橫切背斜構造核部時,岩層條帶呈紡錘形;當河流橫切向斜構造核部時,岩層條帶呈啞鈴形(圖8-5)。
4.褶皺內部節理、裂隙的組合模式的標志
背斜構造核部多形成縱向或橫向張節理,翼部形成扭性節理(「X」節理);向斜構造核部發育扭性節理、翼部發育橫張節理。
(二)褶皺橫剖面形態類型的遙感分析
在遙感圖像上通過影像特徵分析兩翼岩層的產狀及兩翼同一岩層單元條帶出露寬度的變化可以推斷褶皺的緊閉程度及褶皺軸面的產狀,從而確定褶皺的形態類型。一般,在遙感圖像上如果褶皺兩翼地形切割大致相同,則岩層單元露頭的寬度與岩層的厚度成正比,與褶皺兩翼的傾角成反比。正常褶皺和倒轉褶皺的解譯標志如下:
1.正常褶皺
圖8-5 正常背斜、向斜的三角面形態及岩層條帶彎曲形態
指兩翼岩層向相反方向傾斜的褶皺,包括直立褶皺和斜歪褶皺。正常褶皺的影像特徵是沿褶皺軸線對稱分布的岩層三角面山脊點尖端指向和傾向坡坡向相對或相背。直立褶皺,其兩翼岩層三角面的形態相同或相似,同一岩層單元在褶皺兩翼的出露寬度也大致相同(圖8-6a及圖版52);軸面傾斜的斜歪褶皺,其兩翼岩層三角面的形態明顯不同,一翼緩,一翼陡。產狀平緩的翼,岩層三角面尖而長,陡翼上岩層三角面寬而短,直立翼則完全無岩層三角面而表現為直線狀影像。斜歪褶皺兩翼同一岩層單元出露寬度不同,陡翼窄、緩翼寬(圖8-6c)。
圖8-6 褶皺(背斜)橫剖面形態類型
2.倒轉褶皺
倒轉褶皺兩翼岩層向同一方向傾斜,圖像上兩翼岩層三角面尖端及單面山的順向坡指向同一方向。不對稱的倒轉褶皺可根據褶皺兩翼岩層出露寬度和岩層三角面形態的差異判斷(圖8-6c);同斜褶皺(圖8-6d)其兩翼岩層三角面不僅尖端指向一致,而且形態也一致,且同一岩層單元在兩翼的出露寬度也大致相同。同斜褶皺很容易誤判為單斜構造,應用遙感圖像來判定倒轉,同斜褶皺的存在,是十分困難和多解的。這時要充分利用遙感圖像視域廣闊的特點,沿影像標志追索,利用轉折端和岩層影像的對稱重復出現來確定倒轉褶皺的存在。
(三)遙感圖像上褶皺構造組合特徵
一個地區的褶皺大都不是孤立產出,而是反映區域構造特點的各種組合型式,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成因聯系。利用小比例尺遙感圖像來分析和對比不同地區褶皺構造的組合形態特徵,這是常規地質調查工作難於進行的。根據褶皺群體在遙感圖像上的影像特徵,褶皺組合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緊密型褶皺組合(圖8-7a)
緊密型褶皺在遙感圖像上表現為有規律重復出現的緊密條帶狀圖案,它們由一系列互相平行、定向排列、延伸很長而又呈緊密的線狀褶皺及復式褶皺組成。這些褶皺翼部產狀很陡,甚至直立或倒轉,其轉折端多呈尖棱狀,有時出現分支褶皺。緊密型褶皺在地貌上常表現為大致平行的長條狀水系,水系為嚴格受構造控制的平行水系,組成高山深谷地貌(圖版51)。如我國秦嶺、大巴山褶皺帶,賀蘭山、橫斷山褶皺帶都是比較典型的緊密型褶皺帶。緊密型褶皺反映區域上受強烈水平擠壓的構造活動地帶,如地槽褶皺帶、會聚型板塊縫合帶等。
2.寬展型褶皺組合(圖8-7b)
寬展型褶皺在圖像上表現為疏密相間的平行條帶狀圖案。它們是由一系列平行的發育程度和形態特徵明顯不同的背斜和向斜相間排列組合而成。寬展型褶皺按其剖面形態可分為隔檔式與隔槽式兩種類型。隔檔式褶皺的圖形是擠壓緊密的線狀背斜與開闊平緩的向斜相間排列(圖版52);隔槽式褶皺的圖形是擠壓緊密的線狀向斜與開闊的背斜相間排列。寬展型褶皺在地貌上常常表現為一組大致平行的直線狀山脊,山體之間距離較大,地勢相對平緩,多數情況下表現為順地形(背斜山、向斜谷)。寬展型褶皺的水系也多受構造控制,主流基本平行於褶皺軸方向。寬展型褶皺的成因與沉積蓋層順基底滑脫面剪切滑動或與基底斷塊活動有關。如我國四川盆地東部,貴州、廣西等地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蓋層中常發育這類褶皺(圖8-7)。
3.平緩型褶皺組合
圖8-7 褶皺組合形態
平緩型褶皺在遙感圖像上表現為單個出現或零散分布的橢圓形、同心圓形等環帶狀影像(圖版53)。平緩型褶皺有短軸背向斜、穹窿和構造盆地等。短軸背、向斜的圖形為橢圓形,短軸背斜的地貌表現多為長條形高地,有時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軸背斜或向斜沿一定方向組成雁列式褶皺;穹窿和構造盆地多呈圓形的同心環狀圖形,穹窿在地貌上常形成緩緩隆起的孤立高地,其上發育放射狀水系,穿越穹窿的河流多呈深切的河曲。構造盆地在地貌上常為盆狀負地形,發育向心狀水系。平緩型褶皺多發育在構造活動較弱的地台區。
4.彎轉型褶皺組合(圖8-7d)
包括帚狀褶皺、弧形褶皺、「S」型褶皺等。它們在遙感圖像上形成特殊的組合圖形,其特點是平面上都具有明顯的彎轉形態,一般規模不大;多發育在剛性地塊周圍或大的扭動構造兩側,系受壓扭或扭應力場作用所致。
(四)疊加褶皺構造的遙感分析
識別疊加褶皺的主要途徑是追蹤影像標志層,分析早期褶皺軸線的變形特徵,研究分析復雜的影紋圖形特徵。在高級變質岩區主要靠辨認呈斷續分布的細線紋所代表的面理和線理的變形、彎曲、有規律交切等特徵來識別疊加褶皺。疊加褶皺的圖形特徵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有以下三種:
1.穹窿-盆地型式
第一期軸向近水平的一組正常背、向斜與第二期軸向近水平的正常背、向斜大角度相交時,形成「橫跨褶皺」。這時,第二期褶皺運動使第一期褶皺樞紐強烈起伏,在兩期背形褶皺疊加處形成穹狀構造,而在兩期向斜褶皺疊加處形成盆狀構造。圖版54是邵陽幅陸地衛星圖像,該區中部為一軸向近東西的早期背斜,核部由震旦系組成,在疊加了後期軸向北東的褶皺後,形成多個軸向近北東的穹窿構造,而後期北東向褶皺的樞紐在靠近基底背斜時一致向上仰起,明顯受基底褶皺的控制。
2.鉤狀褶皺型式
早期褶皺的兩翼岩層和褶皺軸面作為一個褶皺層再次被彎曲,出現兩個轉折端,形成鈞狀褶皺,這種疊加作用常發育在大型剪切帶旁側,在變質岩區這種鉤狀褶皺常與大型韌性剪切帶有關。圖版47是一個發育在東西向扭性斷裂旁側的鉤狀褶皺。
圖8-8 疊加褶皺的新月型-蘑菇狀干涉圖形
3.新月型-蘑菇狀褶皺型式
當第一期的等斜或平卧褶皺被第二期與之軸向呈大角度相交的背斜或向斜疊加時,由於後期剝蝕深度的不同,在遙感圖像上可以看到從新月型到蘑茹型的圖形樣式(圖8-8及圖版48)。這種疊加褶皺型式在平卧褶皺推覆體受到兩次褶皺變形的地區及高級變質岩區非常普遍。
『柒』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岩層或岩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稱為地質版構造。地質構造主要有水平構權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四種。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
要區分這兩個定義,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陸架、海溝等。因此構造地貌是指由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所控制的地表形態,側重於地表形態。而地質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是指岩層或岩體的變形與變位(或形態位置)。
地質構造——岩層或岩體(對象)——形態位置
構造地貌——地表(對象)——地貌
褶皺和斷層是地質構造,褶皺使岩層發生彎曲,使岩層形態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於岩層彎曲,導致地表也彎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這就是構造地貌。
斷層是地質構造中的斷裂構造,是指岩層的斷層,斷層後使岩體的形態呈地塹、地壘狀態,都屬於地質構造。而岩層的斷裂後形成的地塹導致地球表面形態下陷,成谷地形態,這是構造地貌。
『捌』 褶皺會形成什麼樣的地表形態
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回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答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從形態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因此,從地形的原始形態看,向斜成為谷地。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岩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岩層新老關系來確定一個褶皺是背斜還是向斜,而不能單憑地表形態來判斷。
『玖』 褶皺和斷層地形分別有什麼特點
褶皺是在地殼運動的水平擠壓力作用下,使岩層發生彎曲,叫做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狀彎曲變形,就叫做褶皺。岩層褶曲構造的基本形態是背斜和向斜,新形成的褶曲,背斜是山嶺,向斜是山谷。背斜的特點是岩層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一般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谷地,它在地質構造上屬背斜構造,在地形上稱為山谷。向斜的特點是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向斜槽部受到擠壓作用,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以及由於來自背斜頂部侵蝕物的堆積,反而常常形成山嶺。它在地質構造上稱向斜構造,在地形上稱山嶺。岩層所形成的一系列褶曲,在地質構造上,稱為褶皺構造。褶皺所形成的地形,稱為山脈,也稱褶皺山系。因此,褶皺常常造成巨大的山系。
地壘和地塹示意圖
『拾』 什麼是地質構造 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
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
向斜
。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第一、
地質作用
與地質構造的區別。地質作用是過程,地質構造是結果。正是由於地質作用才產生的各種不同形態的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分為
內動力地質作用
和
外動力地質作用
。
內應力
地質作用的表現:褶皺、斷層。外應力地質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固結成岩
,地貌表現形式如:沙漠中風蘑菇蝕、
黃土高原
千溝萬壑、
沖積平原
。
第二、地質構造對工程的影響。
褶皺構造
核部
岩石破碎
、裂隙發育,強度低,滲透性較大。
閘壩
、電站、隧洞等選址時應盡量避開這種地段。選址還應考慮庫區的斷裂情況,較
大斷層
如伸到庫外,可能會產生庫區滲漏現象。
第三、地質構造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
原生構造
與
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
構造地質學
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第四、地質構造造成了不同的
地形地貌
。豐富多彩的地質構造,才讓我們的山川河流各有各的風采。每個地方的地質構造都是不同的,同時三種基本類型又都具有,但是其中又是某種類型的構造佔主要的,從而使得每個地方的地形是主要某種類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