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中交代是什麼

地質學中交代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6 04:31:27

⑴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⑵ 地質學中的「揭露」是什麼意思

非專業人士的我推薦網路

⑶ 地質補堪是什麼

地質補勘就是指一個項目,經過初步勘察、詳細勘察或者是一次性勘察並提版交合格的地質報告後權,後面還需進行的勘察,但它針對前一次做的補充工作,一般有3種情況需要補充勘察。
第一種情況是在場地施工開挖時(基坑或基槽開挖後),又遇到岩土條件與原地質報告查明的地質情況有差異或者發現必須查明的異常情況時,為保證工程施工的安全及進度要求,針對該情況進行地質補充勘察,也有的叫施工勘察。
第二種情況是在前一次提交的地質報告中已交代,由於當時的地質勘察期間遇到局部無法施工的情況(如部分因原建築未拆,部分地段因爭議無法進行地質工作等等),當條件具備後,針對局部地段進行補充勘察,作為對原提交勘察報告的一個補充資料。
第三種情況是場地條件復雜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按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第四章4.1.2節也宜進行補充勘察(施工勘察)。
簡單回答,希望你明白並滿意哈。

⑷ 地質學中的穿插關系律是怎麼一回事

後生成的地質體穿插早生成的地質體,這里的地質體一般是侵入體。主要揭示地質事件發生的相對時間。

⑸ 地質學的三大原理

只聽說過《地質學原理》

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的主要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初版共3卷,分別於1830年1月、1832年1月和1833年 5月出版。第四版分為4卷,1834年5月出版。其中第一卷論述地質學發展史和地質現象古今變化的原理;第二卷論述無機界現時正在進行的各種地質變化;第三卷論述有機界在自然選擇、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馴養、培植等條件下所引起的變化;第四卷為地質學的基本內容。從1838年開始,萊伊爾把第四卷即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抽出來並加以擴充,以《地質學綱要》 (Elements of Geology)的書名出版單行本。這本書在1851年又經過重編,定名為《普通地質學教科書》(Manual of Elementary Geology),1865年又改為《地質學綱要》。到 1872年,《地質學原理》共出版十一版。在書中,萊伊爾提出地球的變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質作用的過程是緩慢的、漸進的。地球的過去,只能通過現今的地質作用來認識。現在是了解過去的鑰匙。他的這種觀點被稱為「均變論」。《地質學原理》對當時和以後的地質科學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地質學原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地質學綱要》在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為《地學淺釋》。徐韋曼譯的《地質學原理》中譯本於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⑹ 地質學中相的定義

沉積相:地史學、地層學中常把反映沉積環境的原生岩性和生物群的綜合特徵,稱版為沉積相。
生物相:反權映一定沉積環境的生物群的生態特徵,稱為「生物相」。
岩相:指沉積岩相。為反映一定沉積環境的岩性特徵,包括所有物理的化學的(礦物和岩石的)以及生物的特徵。
礁相:以造礁生物為特徵的生物相,稱為「礁相」。
殼相:以含有豐富的具有厚重外殼的底棲生物為特徵的生物相,稱為「殼相」。
筆石相:指以含有豐富筆石而很少底棲生物為特徵的生物相。

⑺ 地質學中pzg表示什麼岩石

三大岩石: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就其成岩物質礦物來說,雖有變化,但變化不大,他們的很多組成元素是相同的

⑻ 地質學中,以古示今的概念是什麼

將今論古是英國地質學家提出的,"既以古論今"或"將今論古"的思考原則,他認為古代地質歷史中發生的地質作用現在也同樣存在,而且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特性。

⑼ 「交代」和「交待」有什麼不同在語文答題中說「交代(交待)了事情的......時,用哪個呢

一、「交代」和「交待」的不同具體如下:
(一)「交代」主要有4個意思:
1、把自己經管的事情交給接替的人。例如:
(1)你把工作交代一下,明天就到團里報到。
(2)趕快把手頭的幾件事情交代給老劉,明天上午出發。
2、把自己的意圖或囑咐告訴別人。例如:
(1)他一再交代我們要注意大橋的施工質量。
(2)主任臨走交代,讓咱們今晚加班。
(3)放學時,老師反復交代,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3、說明或解釋。例如:
(1)要先跟他們把政策交代清楚。
(2)小說主人公命運的結局,作者未作進一步的交代。
4、坦白自己的錯誤或罪行。例如:
(1)你要如實交代犯罪的經過。
(2)必須老實交代,不能有所隱瞞。
(二)「交待」則多用於一種詼諧的說法,表示某種不如意的完結。例如:
(1)我今天開車,就不喝酒了,否則這條命就交待在盤山公路上了。
(2)如果飛機出了事兒,我這條命可就交待了。
過去,曾有「交代」跟「交待」混用的情況,但是現在則需按照所要表達的意思來分別使用。
二、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交代」的用法較多,而「交待」主要有一種用法。因此,除了表示詼諧意味的「完結」外,表示其他意思都宜使用「交代」。所以本題中說「交代(交待)了事情的......時,應用「交代」。

⑽ 岩漿自交代作用是什麼意思地質類的,謝謝。

岩漿岩中礦物結晶是分先後的,有的礦物結晶早,這樣岩漿是一種固液混合狀態,固體之外的液體與已經結晶的固體礦體再次反映,兩者物質交換,這種交代作用為岩漿自交代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