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素描的內容要素有哪些
A. 地質數描圖怎樣畫
地質素描地質素描,是以野外地質物象為對象,用素描技法描繪出地質客觀實體的空間形態及相互關系。如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岩石礦物等內容。往往用許多文字還表達不清的地質現象,而一張素描圖卻表達得十分清楚,這對提高工效和工作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素描工作分為外業和內業兩部份,第一步先要對井巷現場地質情況進行收集,包括岩性、產狀、構造、位置關系等,第二步進行內業整理,對外業工作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上圖,按一定比例繪制地質情況,必要時附上文字說明,如有條件,對一些地質特殊地段還可採用井下攝影技術。
一、透視法在野外素描中的應用
按近高遠低、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前遠後、近彎遠直的透視法原理,將地質景觀反映到素描圖面上
二、塊面的應用法
為了將復雜的地貌形態反映到面上,就需要先簡單的幾何體將類似的地形形態逐塊進行勾繪,構成與素描對象近似的塊面,以及各部分相對大小和結合關系,組成景物的整體關系。塊斷面是構面形體的基本單位,不論地景形態多麼復雜多變,但均可劃分成理想的幾何形體,有利於分析、對比和素描。
三、素描圖中線條的運用
(一)、輪廓線條:它概括了物象外形特點,相當於逆光照片中物體周邊線.
(二)、塊面分割線條:表現物象表面起伏變化的線。在輪廓像中反映物體次級形態的一種線條,使物體具有立體質感,以表示物體的(豎面、平面、斜面、波狀面和弧形面)五大塊面。
(三)、陰影線條:用於反映物體明暗差別的線條或點。
運用線條時根據五大塊面,可選用水平線、直立線、斜線、弧線和曲線分別表示地形、物體形態的變化。在素描中,運用各種線條要注意其反映物具體部位特徵:弧線、曲線一般附合物體起伏變化特徵,線條宜均勻柔滑,如緩山坡地形。陡坡、陡崖用直豎線,線條一般平行,不要相互斜交呈網。
四、野外常用的幾種地質素描圖
(一)、剖面素描:野外地質工作者經常在穿越主要地質路線時勾繪地質隨手剖面,以反映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地層、構造、侵入岩形態及穿插關系等),但多是和平常的剖面測制圖相同,沒有反映路線所通過的地形地貌和在不同高程上地質現象的變化,缺乏立體感。剖面素描應畫出地貌形態特徵,和不同高程上的地質現象,並勾連其地質構造,標注產狀要素和岩性花紋。
(二)地景素描:主要是對地貌景觀的大視域描繪,以此反映地質作用或不同性質的岩石形成的特有地形地貌特徵。描繪時要認真觀察地貌特徵,進行塊面勾繪,用透視原理及恰當的線條反映出明暗和地形陡緩變化關系。(三)、具有代表意義的地質現象素描。此素描選取范圍不宜過大,一般常用於露頭素描。用精細的描繪手法,將其地質構造特徵較真實形象的反映出來,也可稱作特寫(圖Ⅵ-8、9、10)
五、地質素描步驟
地質素描圖從取景到成圖,要有一個過程和步驟,首先要目的明確,就是畫這一張圖時要明確它要表現什麼主要地質內容(如地貌特徵、褶皺構造、接觸關系等),取景時要將主要反映的地質現象放置在圖的中心突出部位,同時考慮圖面布局的合理美觀。其素描圖主要步驟可分為以下五個:
(一)、取景:確定控制點(滅點、最低點、最高點)、視平線、景觀范圍。
盡管范圍,初學者常用「取景框」取景框用硬紙板或塑料片,中間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窗框,中間拉十字線,在圖紙上也畫上同樣的十字線,邊框上應刻上尺寸,當選好取景范圍時,將突出的景觀輪廓線在邊框上和十字線的相交點確定在圖上,以免相互比例和位置關系的失調。
(二)、勾畫大體輪廓線及主要地質界線
先畫出大體輪廓再畫局部,先畫主要再畫次要,由簡單到復雜,由直線到曲線。輪廓線和主要地質界線,首先用直線進行大致勾繪,再著意其位置和相互比例進行准確描繪。
(三)、畫細部輪廓線和次級地質界線:在大塊面上進一步畫次級和小塊面,然後再按物體形態特徵將大體輪廓線勾成形態曲線,並將次級界線進行形態勾繪,即成為一幅白描圖。
(四)、畫明暗以增加質感,突出地址特徵,檢查整飾全圖:在白描圖上按小塊面和明暗交界線畫出明暗,有些還要畫陰影。從而使物象具有質感,也突出了地質體的形態特徵。
(五)、標明內容要素:圖名、比例尺方位、主要地名、地質產狀要素、地質代號、作者、日期。
B. 大壩基坑地質素描工作回憶
張占標
基坑地質素描工作,是大壩施工詳圖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它包括大壩基坑開挖過程中的地質觀察,基坑最終基岩面上的破碎帶和斷層軟弱帶的技術處理,基坑平面素描圖的實測,基坑驗收和編寫總結報告等五個部分。
1.基坑開挖過程中的地質觀察
我調基坑地質組比較晚,沒有趕上一期基坑的素描工作。據當年甘存緒介紹和查找有關資料,三門峽大壩基坑開挖是從1957年2月開始的,比大壩正式開工典禮還早兩個多月。也就是說三門峽大壩的基坑素描地質工作,是從1957年2月開始的。
一期基坑地處黃河左岸。這里島嶼多,自然地形比較高,而壩體建築物是溢流壩和護坦、隔牆,要求基坑的最終基岩面比較低。這樣一來,要整個炸掉人門島,削平梳妝台,開挖工程量很大,直到1958年3月,都在放炮開挖、運輸清碴和修築圍堰,沒有竣工基岩面交工。這段時期,基坑組有3人,除組長甘存緒外,還有人事關系屬水電部門的小郭和小李。主要工作是跟隨開挖施工進行地質觀察和收集資料,重點是對構造裂隙、裂隙密集帶、破碎帶和斷層進行跟蹤觀察。同時還和技術處的質檢人員一起,監督開挖放炮打眼的直徑、深度和裝葯量,都要嚴格按開挖規范操作;指導專業開挖隊對基坑中軟弱帶和基坑邊坡等有關問題的技術處理。工作不是很緊張,但天天都在機械轟鳴、塵土飛揚的施工現場觀測記錄破碎帶、斷層的變化和岩石的風化情況,還要采標本,取岩樣等,也很勞累。
二期基坑的素描工作是我和甘存緒兩人完成的。二期基坑在黃河右岸,是電站壩體、廠房和尾水渠的基礎部位。這里集中發育著1號、37號斷層和10多條構造破碎帶,在地形上正是人門、神門、鬼門三河匯流的河床地段,有一處不規則天然深槽,被稱為「龍宮」。槽壁光滑矗立,槽內積滿淤泥。與一期基坑相比,開挖量小了,清淤工程量卻很大,而且由於這種地形的影響機械和車輛用不上,只能靠鐵索吊運和人力A抬。為趕工程進度,工程局在1958年年底冒著寒冬,搞了人工清淤大會戰,上至局長、書記,下至普通幹部和工人,輪流到「龍宮」參加勞動,全靠人工用鐵杴挖、用鎬刨、用布兜A、用竹筐抗,每天都有近千人的隊伍,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清出了幾條道路,用上了汽車,才加快了進度,直到1959年2月才轉入基坑基礎軟弱帶的技術處理。這段時期,我和甘存緒天天在彩旗招展、人聲鼎沸的清淤大軍人流里,對照壩址區地質圖,觀察斷層、破碎帶的變化情況,檢查以往水上鑽探資料的准確程度,指導專業隊伍對斷層、破碎帶和地下水的技術處理,還對龍宮的直立岩壁,光禿岩丘進行拍照、素描和描述。
2.基坑基礎軟弱帶的技術處理
在我們素描的整個一二期基坑范圍內,作為大壩主要建築物基礎的岩石,全都是閃長玢岩。它是一種淺灰綠色、堅硬、耐風化、飽和極限抗壓強度1200~1800kg/cm2的塊狀結晶火成岩,是大壩的天然良基,但也發育著構造裂隙、裂隙密集帶、破碎帶和斷層所構成的基礎軟弱帶。因為這些斷層和破碎帶是對壩基產生危害影響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基礎開挖、素描和驗收過程中,進一步查清其分布規律和帶內產物的性狀,並監督施工單位嚴格按規范進行技術處理,始終是我們基坑地質組的工作重點。
在素描和驗收中,我們對這些基礎軟弱帶的處理,主要採取了兩種辦法。第一種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設計圖紙規定的辦法:對軟弱帶進行加深開挖,其深度與軟弱帶的寬度相等,然後對軟弱帶的兩壁各挖去0.5m,再以2:1的坡度與基坑的基岩面相接。
第二種辦法是我們與工程局質量檢查部門一起制定的根據軟弱帶內構造岩的岩性而採取的加深開挖的處理辦法,即不管軟弱帶的寬度,也不管軟弱帶兩壁與基坑基岩面相接的坡度,只要帶內的構造岩岩性不好,就往下挖,一直挖到構造塊狀岩為主時為止。
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採用哪種辦法,我們都是根據帶內產物的具體情況,壩體結構物基礎對該部位的要求和施工處理的難易程度,經與技術處質量管理人員和開挖單位負責人具體協商確定,而且大都爭得了現場前蘇聯專家的同意。
1)一期基坑的軟弱帶處理
一期基坑主要是溢流壩和護坦的基礎部位,壩體結構物對基礎的要求,主要是抗滑和防沖防淘。這一地段的具體情況是,根據溢流壩標高低的要求,已普遍從原基岩面下挖了10~20m,基坑中的斷層和破碎帶內的產物大都呈現為新鮮或表面呈黃褐色的構造塊狀岩,而且最終基岩面大都是平坦的,所以這里的基礎軟弱帶也大都是採取第一種辦法處理的。有的下挖深度比規定深度還少了一些。但帶內同時還有對防沖防掏不利的碎屑岩、未膠結角礫岩或粘土岩時,則按構造岩的分類處理原則再加深開挖。在進行這些處理時,全都是按照規范要求,採用風鎬、洋鎬和撬杠處理的。
對於第二類破碎帶造成的軟弱帶,因為它沒有明顯的邊界線,又是以構造塊狀岩為主的充填物,經過10m的開挖後雖已岩質堅硬,但有的岩塊用錘敲擊仍發啞音。遇到這種情況,則採用第二種辦法,加深開挖,直到這種構造塊狀岩接合緊密為止。
對第三類破碎帶造成的軟弱帶,因其主要是由方解石脈或方解石石英共生岩脈構成,岩脈本身是完整堅硬的,只在岩脈兩側伴有0.2~0.3m的灰白色碎屑岩。對其處理的辦法,也只是用鑿子沿岩脈兩側各挖0.2~0.3m深的小槽就行了。
2)二期基坑的軟弱帶處理
二期基坑是電站壩體、廠房和尾水渠的基礎部位。壩體對基礎的要求,主要是承重、抗滑和傳力。而這一地段的實際情況是斷層、破碎帶的集中發育區。截流抽水後,有一深達10m,面積達11000m2的深槽。槽內的最終基岩面,對壩體要求來說,已經很低。清淤後,開挖隊對坑內的基礎軟弱帶,仍採用第一種辦法處理,遇到邊坡銜接難以施工的問題。因為由1號、37號斷層和47號、89號、90號、91號、93號破碎帶所造成的基礎軟弱帶,已被沖刷成岩壁堅硬完整、光滑陡立的深溝,無法進行2:1的邊坡施工,只好改用第二種辦法處理,在清淤後的斷層、破碎帶所造成的深溝內繼續深挖,有的挖2~3m,有的挖4~5m,最深的挖了6m,都挖到了達到要求的構造塊狀岩。對於由第二類、第三類破碎帶所造成的軟弱帶的處理,仍採用了與一期基坑相同的處理辦法。
在進行二期基坑深槽內軟弱帶深溝技術處理過程中,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清淤後,開始對軟弱帶深溝進行處理時,施工隊遇到由於溝深壁陡,邊坡難以施工的問題,我們和技術處的質檢人員商議改用第二種辦法加深開挖處理。這時一個剛從列寧格勒來的年輕地質專家,和我們一樣認為其帶壁堅硬完整,無需再用爆破的辦法加大徒勞開挖工程量,但也不同意我們繼續深挖,直到構造塊狀岩為止的方案,提出了一個在軟弱帶兩壁打成排的風鑽孔,再用粗鋼筋「扒鋸子」的辦法。開挖單位首先反對,認為深溝的寬度變化很大,「鋸子」沒法預制,現場不能加工。我們和技檢處的人也不同意,認為鋼筋的拉力,對地質應力來說沒有意義,而且太瑣碎、太費事,對趕工期也不利。因為當時國家有正確對待外國專家建議的嚴格要求,我們只好三條線向各自的上級匯報。開挖隊向謝副局長作了匯報,技術處向汪胡禎總工作了匯報,我們向賈工作了匯報。最後由汪胡禎和賈福海兩位總工出面,去找前蘇聯專家組長協商,才否定了「扒鋸子」方案,仍按我們的意見採用深挖方案處理。後來聽說,那個年輕地質專家是個新來工地實習的研究生,此事之後就沒有再在工地見到他。
3)地下水的處理
一期基坑中的斷層、破碎帶內有幾處地下水出露點,水量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超過0.2L/s;二期基坑深槽因地勢較低,有10多處出水點,多呈點滴狀,泉流狀需要泵排水的只有3處,整個基坑內地下水的滲出總量約有0.5~1L/s。其處理方法是:水量小的,先用水玻璃堵死,再澆築混凝土;用水玻璃堵不住的,用水管將水引流基坑外,待澆混凝土凝固後,再把管子堵死。這項工作我們沒有親自做過,基坑中的地下水處理,都是由澆築隊結合混凝土澆築進行的。
3.基坑地質素描圖的測制
基坑地質素描圖,是在基坑開挖到最終基岩面時,由地質人員現場測制的一張竣工基坑綜合地質圖。它既要反映壩基最終基岩面的裂隙、破碎帶和斷層的發育程度、分布規律、產狀要素、充填物、捕虜體及地下水出露點的情況,又要反映以往各勘探階段的坑、孔位置等,既是基坑驗收的必備圖件,又是勘探單位向設計部門提供的最新地質資料。其測制過程大體分以下三個步驟:
1)野外平面素描圖的實測
當開挖單位將基坑開挖至設計高程,並將基岩面按驗收標准清理干凈後,由地質組測制基坑平面地質素描圖。其作業過程是:先用皮尺和紅漆對照著澆築塊設計圖紙,畫好邊長2m的方格網,然後用竹尺和米格紙,採用1:100的大比例尺和總隊規定的標准圖例,在本次申請驗收的基坑內一塊一塊地把基岩面的裂隙、軟弱帶、捕虜體、地下水出露點和勘探坑、孔位置等都填在圖上。同時將裂隙、斷層、破碎帶的編號、產狀要素等記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或記錄本上。
方竹尺邊長2m,每10cm刻一個刻度,移動一次可畫4m2。畫完一塊,兩人平抬竹尺向下一塊移動,直到將本次驗收范圍的基岩面畫完為止。素描范圍的大小,往往是根據壩體結構物的基礎塊段和有無混凝土澆築條件來確定,有時幾十個澆築塊基礎要一次畫完,大到幾百平方米;有時十幾個澆築塊,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一般我們不管素描范圍的大小,只要達到驗收標准我們都及時把素描圖畫完。
2)平面素描圖的內業整理
野外畫好的素描圖,要及時進行內業整理。其內容包括:①把野外記錄表格或記錄本的記錄資料都填到圖上,對特大裂隙、裂隙密集帶、斷層、破碎帶要統一編號,過去沒有出現過的,要按順序予以新的編號,如有分支,可在其編號的右下角加a、b、c等字樣;②將本次畫完的斷層、破碎帶與以往畫完的相鄰素描圖對接,如接不起來,應持圖去現場找原因;③根據開挖單位提交的開挖竣工圖,本次實測的平面素描圖和開挖過程中收集的有關資料,按規范要求編制相應數量的縱、橫剖面圖,並把各剖面線的位置和編號標在平面素描圖上;④將本次素描范圍的各澆築塊編號標到圖上,還要將圖例和本次素描圖在總澆築塊圖中的位置也標出來。
3)編寫工程地質結論書
在進行平面素描圖內業整理和編制縱、橫剖面圖的基礎上,寫出本次基坑素描范圍的工程地質結論書。這是一篇與平面素描圖、縱橫剖面圖相對應的、短小精乾的文字資料,要求簡潔明了。論述的重點是基坑最終基岩面的質量。內容包括:岩石、地質構造、破碎帶、斷層、地下水處理和結論。在結論中要重點說明那些由斷層、破碎帶所造成的基岩軟弱帶,經過相應的技術處理,已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等。
寫到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說明一下,就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並不是每做一次基坑平面素描,就跟著做一次縱、橫剖面圖和寫一次工程地質結論書。基坑平面素描圖是根據基坑開挖的進度,基坑中斷層、破碎帶的處理情況和澆築施工的需要來確定的。而寫工程地質結論和加編縱橫剖面圖,是按壩體結構物基礎澆築的段塊劃分進行的。前者是為基坑驗收准備圖件,後者是為設計部門提供新的地質資料。所以,如果沒有設計部門的特殊要求,我們是作完一壩體結構物單元的基坑素描後,才進行平面圖對接,加編縱、橫剖面圖和編寫工程地質結論書,並送總隊技術主管進行審核、簽批、清繪、翻譯俄文、藍曬復制等,最後送交工程局機要處轉送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因為甘存緒是工地三人質量檢查小組成員,現場工作比較忙,這些送審的事情多是由我辦的。記得剛開始是由陳祺江審批,由李松花或汪玉珍進行清繪。1959年3月以後,隊上的地質人員分別去了新疆和內蒙,但賈福海主任工程師仍在隊上。一方面是因二期基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同時他在這時正在進行第四紀三門系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所以陳祺江去新疆以後,基坑工作就由賈主任工程師直接管理了。
4.基坑驗收
基坑驗收是為確保大壩的基礎質量,而採取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為了做好這一工作,三門峽工程局成立了以副局長為首、各有關單位領導參加的驗收委員會和現場質量檢查小組,具體工作由技術處的金喜卿、丁寶琦和地質總隊的甘存緒三人負責。金、丁負責開挖放炮等施工技術操作和松動岩石、軟弱帶的處理檢查,還負責起草驗收情況說明書和簽發驗收合格證書;甘負責基坑素描和編寫工程地質結論書。任務雖有分工,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分工合作,互相幫助,都把現場實測基坑素描圖作為最後一次全面的質量檢查,一起作好基坑的素描和驗收工作。
基坑驗收的一般程序,是先由開挖單位進行自檢、清底、並用高壓風水槍將基岩面沖洗干凈,提交開挖竣工圖和提出驗收申請;再由地質組實測基坑地質平面素描圖,現場質檢小組結合地質素描圖的測制,進行最後的全面質量檢查,並寫出驗收情況說明書;最後由驗收委員會驗收,並簽發驗收合格證。由此可見,地質素描和基坑驗收,既是同時又是統一進行的。地質素描是基坑驗收的最關鍵環節。
一期基坑的素描和驗收,是從1958年3月開始的。當時,左岸基坑圍堰基本完成,靈寶砂石廠和混凝土拌和樓相繼投產,開挖隊選擇運輸條件較好、地處基坑最南端的隔牆基坑,進行清底、自檢、並提出驗收申請,隨後地質組實測了大壩基坑的第一張平面素描圖,經驗收委員會驗收後,1958年3月18日,由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和工程局黨委第二書記張海峰,親手打開混凝土吊運大罐,在大壩隔牆基礎地段澆築了第一罐混凝土。自此以後,地質組在開挖隊和技術處有關人員的大力幫助下,緊張進行素描,直到1958年7月,全部完成隔牆、隔墩、梳齒、護坦等部位的基坑素描工作。這一時期,素描工乾的相當艱苦,一方面是素描剛開始,操作方法尚不熟練;另一方面,開挖隊經過1年多的施工,已有大面積的基坑准備竣工,所以素描工作必須緊張作業,否則就不能及時進行驗收,就會影響澆築施工,時間非常緊迫。在這種情況下,地質組在壩址分隊大力支持下,分成兩組、三組搞突擊素描,白天畫不完,有時晚上接著干,終於加快了速度保證了驗收和澆築進度。
二期基坑1959年2月清淤、清底結束,開挖隊先在電站廠房基坑部位,按澆築設計圖紙逐塊進行光面鑿毛、軟弱帶深挖處理,然後沖洗、自檢和申請驗收。我和甘存緒兩人畫素描圖,丁和金進行質量檢查和驗收。工作也很緊張,但我們的素描技術已經熟練。往往是我們兩人在一起,先用皮尺畫好方格網,然後一人一塊圖板,分成兩組,自己移動竹尺,自測產狀要素,並將測得的數據直接標到圖上,不再填表格。老丁和小金見我們兩人太忙,在檢查完松動岩塊和軟弱帶處理情況後,就來幫我們畫方格網或移動竹尺。後來還把技術處的測量人員叫來,用水準儀在高差大、拉皮尺難的「龍宮」邊緣和軟弱帶深溝地段,幫我們測點放線畫方格網,使我們大大提高了素描速度。到1959年6月,全部完成二期基坑的素描驗收任務。前後兩期共提交了基坑地質素描圖45份。
5.基坑地質素描總結報告的編寫與丟失
1959年6月,隨著二期基坑最後一張素描圖的畫完,三門峽隊所承擔的大壩地質勘探任務全部勝利完成。其隊伍早在年初,就分兩隊分赴新疆和內蒙去組建治沙隊。隊伍撤離時,地質部所屬領導離隊較晚,賈主任工程師和張洪生副總隊長,是在5月底或6月初回北京的,夏其發工程師是在水庫勘探工作全部結束後,於8月份回北京的,會興鎮隊部只留下王相坎(組長)和馮文福(幹事)、何宇弟(會計)三人留守小組,看管房屋和已封存的地質資料,管理尚未遷走的隨隊家屬。我和甘存緒住在史家灘,開始著手編寫基坑地質素描總結報告。
基坑地質素描總結報告,是在賈福海主任工程師的直接指導下編寫的。他在主持出版前八卷總報告時,就考慮要把拌和樓滑坡報告列為第九卷,基坑總結報告列為第十卷。早在年初,他和陳祺江到工地來檢查二期基坑軟弱帶深挖處理情況時,來到我們在史家灘的辦公室,讓我們在進行二期基坑外業工作的同時,著手考慮基坑素描總結報告的編寫問題,並就報告的指導思想、論述重點、文字章節和圖件精簡縮編等方面談了原則意見。
基坑素描總結報告的編寫,從7月初開始,我和甘存緒先按賈工要把重點放在基礎軟弱帶的處理與評價上的要求,擬了個提綱,然後甘存緒起草文字初稿,我縮編整理圖件。初稿寫出後,我修改謄清,他審查圖件,計劃兩個月完成。寫完後,他回廣西休探親假,我帶著資料和王相坎一起回北京向賈總匯報。
國慶節後,甘存緒也回到了北京。我倆根據賈總的初審意見,由我執筆對總結報告作了補充、修改,但圖件未找到清繪人員。這時賈總奉派援助越南,忙於出國准備,基抗報告的事就暫時停了下來。報告、圖件和原始資料仍放在我從三門峽帶回的兩個帆布箱里,由我保管。
1962年底,賈總回國後,又讓我們對報告進行整理。這時,甘存緒已調回廣西,我和張洪生、汪玉珍隨綜合隊與北京隊合並到西郊八里庄。我和汪玉珍被抽出來,在張隊長的領導下,對三門峽基坑總結報告和圖件,按出版要求,又進行了整理和清繪,並送到水文局賈總辦公室,由賈總進行最後審查。這時賈總再次被派援越,這份整理好,也審查完的報告,又被擱置起來。後來聽張洪生隊長說,賈總那次出國前,向他交待了拌和樓滑坡和基坑報告出版的事,因為離前八卷報告的出版已有好幾年,與出版社的賬務早已結清,他想讓水文一大隊出點錢,怎奈當時地質隊強調計劃管理,「打油的錢不能買醋」,再加上兩隊合並後的領導班子矛盾重重,幾年也未列上計劃,直到「文革」前也未辦成。
「文革」後期,有一次去部里開會遇到賈總,又談起三門峽基坑報告的事。他說出國前,基坑素描和拌和樓滑坡的兩份報告都放在他的辦公室,文革中賈工的辦公室被他人佔用了,回國後就沒有找到。這兩份報告是我們在大壩施工階段的勘察成果,缺了它們我們的總報告就少了一塊,就不完整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2004.9.16於北京望京
參考文獻
1.三門峽基坑素描、驗收地質工作初步總結
2.三門峽大壩基礎閃長玢岩中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和對這些軟弱帶的處理
3.「萬里黃河第一壩」一書中有關基礎開挖、驗收的回憶文章
C. 地質編錄的內容是什麼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D. 地質觀察點的觀察、描述內容及記錄格式
地質觀察點是野外地質路線上進行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其布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點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
(2)下列位置必須布設地質觀察點:地層分界線上、不同岩石接觸處、岩相變化處、構造點、蝕變帶、礦化及礦點、重要化石點、標志層、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取樣點、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等。
(3)按實際地質情況,適當布設岩性控制點,一般岩性控制點不超過總地質點數的30%,切忌機械地等距離布點。
3.4.1地質觀察點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1)用手持GPS定點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圖上進行定點,註明點號,描述記錄觀察點的地理位置、坐標。在一個工作區范圍內,點號必須按順序統一連續編號。若有數個作業組在同一工作區同時工作,則必須在野外工作前統一分配觀察點號,決不允許在同一工作區內有重號現象發生。
(2)觀察研究觀察點岩石露頭,確定露頭類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較差或差等),這將決定該觀察點視野范圍及資料的可靠程度。
(3)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層特徵、古生物特徵(化石)及地質體的岩石學特徵及各類岩石間的接觸關系。
(4)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褶皺、節理、斷層等構造的特徵。
(5)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礦化現象、蝕變帶及礦體特徵。
(6)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的特徵。
(7)測量各種產狀要素和有關數據(礦物顆粒大小、礫石大小、岩層厚度、斷層帶的出露寬度、礦層或礦脈的長度和寬度等)。
(8)經過上述觀察研究後,進行詳細的文字記錄和描述。
(9)繪制地質素描圖或勾繪信手剖面圖或作必要的地質攝影。
(10)採集各類標本、樣品。
在野外進行地質觀察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地搜集資料,對觀察內容的取捨不應帶有主觀的隨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避免盲目性。還必須多做沿途點間的路線觀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現象在點間的變化情況。
3.4.2常見地質觀察點的觀察和描述內容
常見地質觀察點主要有:岩性點、界線點、構造點、礦體(礦化)點、地貌點、第四紀地質點及水文地質點等。對觀察點描述的內容不能限於一個點,而應包括觀察點及其附近一定范圍之內的所有地質現象。觀察點的類型不同,描述的內容應有所側重。
Ⅰ.岩性點(界線點)的觀察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如下:
(1)關於岩石的顏色。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顏色之後)。
(2)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其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3)結構、構造的描述。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灰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等。
沉積岩: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物成分、膠結類型、層理構造等特徵。
變質岩:結構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如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4)蝕變、礦化的描述。蝕變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等;礦化描述主要指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5)岩層(岩體)空間特徵觀察描述。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岩相劃分情況;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化石產出情況等。
(6)接觸關系觀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①接觸帶類型: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兩種類型;②接觸關系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觸帶特徵及變化;④接觸帶產狀變化。
Ⅱ.岩性觀察描述實例
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肉紅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石英約佔25%,鉀長石佔30%~35%,斜長石佔30%~35%,黑雲母約佔10%。長石呈板狀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為他形粒狀,大小在2.5~3.5mm 之間;黑雲母呈棕黑色,片狀,大小約3mm。未見礦化蝕變。
伊丁橄欖玄武岩:灰綠色、暗紫色,斑狀結構、杏仁狀構造。礦物成分:斑晶為伊丁石化的橄欖石,斑晶約佔15%,少數被綠泥石和褐鐵礦交代。基質為隱晶質斜長石、輝石,粗玄(間粒)結構(顯微鏡下可見,在較自形的長板條狀斜長石微晶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個細小的伊丁橄欖石和水雲母化的斜長石及磁鐵礦顆粒)。氣孔呈渾圓或不規則狀,多被白色的次生礦物——方解石礦物充填,成杏仁體。整個岩石遭受後期碳酸鹽化作用強烈。
復成分礫岩: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礫石成分復雜,大多為岩屑,有變質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崗岩等,含量超過70%。礫石粒徑2~60m m,少量達100~150m m。磨圓度差,次稜角狀-次圓狀;大小混雜,分選性差;基底式膠結,膠結物為泥質、鈣質,抗風化能力弱,礫石易於剝落,岩石表面坑坑窪窪。岩層厚度20~40cm。結合古地理分析,推測為湖泊邊緣河湖相快速堆積。未見礦化蝕變。詳細命名為:紫紅色中厚層狀復成分礫岩。
Ⅲ.構造點的觀察描述
(1)褶皺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褶皺要素: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組成褶皺的岩性、新老關系等。幾何形態: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空間關系等。
(2)斷裂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構造岩的描述內容: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岩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變形特徵等。
斷裂構造的描述內容: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斷層面產狀及斷層破碎帶寬度的確定;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斷層其他特徵:地形地貌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3)節理的觀察描述內容。包括: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節理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形式(有重點地觀察);節理的產狀,等。
Ⅳ.礦化點(礦體)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礦化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A.礦石、礦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位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時)。
(2)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最多不得超過三種。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參與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3%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金礦石;0.3×10-6≤A u≤1×10-6時,定為金礦化。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礦石、礦化描述內容及順序
礦石岩石: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礦石的次生變化:有條件時,可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 →黃鐵礦 →黃銅礦 →褐鐵礦、孔雀石。
C.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上的變化情況;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V.礦石觀察描述實例
透輝石矽卡岩磁黃鐵礦、黃銅礦石:古銅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黃銅礦(2%~5%)、磁黃鐵礦(20%~25%)、黃鐵礦(3%);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綠泥石等。
礦物共生組合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
黃銅礦呈他形粒狀,星點狀分布於磁黃鐵礦之間,少量呈細脈狀;磁黃鐵礦多呈團塊狀、粒狀集合產出,上部以塊狀為主,下部以團塊狀為主。
金屬礦物礦化不均勻,上部較富,下部較貧。礦石中可見黃鐵礦、黃銅礦細脈穿插磁黃鐵礦,故推測其生成順序: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局部見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綠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礦體與上盤岩石界線不清楚,成漸變過渡關系。
Ⅵ.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m×400m;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鐵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3.4.3野外記錄描述必須遵守的原則
野外工作中,必須將觀察研究的各種地質、礦產情況及時用文字或地質素描圖或照片等記錄描述在野外記錄本上。野外路線觀察記錄是第一性的原始資料,是開展綜合研究、編寫地質報告的重要基礎資料。野外記錄本是極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資料,必須認真、細致地記錄,嚴密妥善地保管。
對於地質路線觀察記錄,首先應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還應注意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記錄描述的內容原則上應包括所見到的全部地質現象,對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對一般的或多次見到的地質現象,前面已描述過的內容可以簡略一些,著重記錄其出現的特殊性或其變化情況,做到文字准確充實、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野外記錄中還可適當記述觀察者對客觀現象的分析、判斷、推理和綜合歸納的內容。在觀察描述時還應作必要的地質素描圖、信手剖面圖等。對礦點(礦體)應作大比例尺的地質草圖,適當採集標本和樣品。每條路線結束,應做路線小結。
野外記錄本上不允許隨便塗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務記入其中。當記錄內容需要修改時,絕不允許將其任意擦掉或塗改,而只能將原內容劃去而另加批註。必須保持野外記錄本的整潔、美觀,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鉛筆書寫,不允許用圓珠筆或鋼筆記錄。
3.4.4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本右頁為橫條格,用於文字記錄;左頁為厘米格,用於繪制素描圖、剖面圖或貼照片等。
首先在右頁上部填寫時間、天氣、地點。在右頁兩側向內縮進1cm,各劃一條直線。左側線外記小標題如路線、任務等;兩直線中間記具體內容;右側線外記採集到的標本、樣品號。然後,按下列順序和格式進行記錄:
路線:××——××——××
任務:
1.觀察認識×××岩及×××岩特徵。觀察××岩脈、××脈特徵及其穿插關系。
2.××岩區或×××地層分布區地質填圖;調查××岩體與××圍岩接觸關系;追索××標志層;××地層剖面觀察分層等等。
人員:××記錄,×××掌圖,××測量產狀,××采樣(標本)。
(此間必須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處山間小路。
坐標:X: 2029.430,Y: 29887.063。
露頭: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點性:界線點:C1g/Z(或岩性點、構造點,要考慮岩層上下、斷盤上下)。
描述:點北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夾變質砂層……無礦化蝕變。產狀:140°∠40°。點南為下石炭統官山嶺組(C1g)灰白色巨厚層狀石英礫岩……無礦化蝕變。產狀:135°∠56°。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構造:在不整合以北約5m 震旦系(Z)中見一寬約2m的構造破碎帶,岩石破碎呈透鏡狀定向排列,流劈理構造極發育,地貌上形成負地形——沖溝。推測為逆沖斷層。未見礦化蝕變。產狀:296°∠63°。
褶皺:……
礦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紀地質等地質情況描述……
標本:直接記在右側線外
B001—1(陳列標本)
GP001—1(光譜樣)
b001—1(薄片)
樣品:H001—1(化學樣)
(此間必須空行)
點間:
(1)D001→NE 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2)50m→NE 1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在130m 處量測岩層產狀165°∠38°。
(3)150m至D002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無礦化蝕變。
(此間必須空行)
路線小結的內容(另起一頁)
(1)目的:地質填圖(掃面)、專項地質礦產調查或地質認識實習,以及達到與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線長度、觀察點總數、不同性質觀察點數、樣品種類和個數。
(3)地質成果:各種岩性和岩石組合的特徵及其岩石填圖單位的歸屬、接觸關系、構造、礦化、蝕變等特徵方面及其變化情況的綜合分析;本次實習主要寫對本路線中所見到的地質現象認識上的收獲,包括對地質現象特徵的識別以及與地質作用的因果關系。
(4)建議:如能否作為控制岩石填圖單位的剖面和採集配套樣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說明有關影響路線地質調查質量方面的天氣、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況。
3.4.5幾點說明
(1)在野外必須用H—3H 型鉛筆書寫和繪圖。經過室內整理後,要將每天記錄的數據(點號、方位、產狀、礦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筆著墨。標本要塗上油漆條,寫編號,樣品要整理,並填寫標本簽、樣單。
(2)路線小結、次日的觀察記錄都應另起一頁。記錄本內不得記與野外地質調查無關的內容。
E. 常見的地質地貌素描圖類型
地質地貌素描按其內容最常見的有地層、地質構造、地貌等幾種類型。
1.地層素描圖
地層素描的對象是地層,表示地層層位關系、地層特徵等,如地層剖面素描圖。
2.地質構造素描圖
地質構造素描的主要對象是褶皺構造、斷層構造、節理構造及其他構造地質現象。對它們的素描應分別注意它們的特點。
(1)褶皺素描:在素描動筆前,應首先選擇「標志層」,選擇某個岩層作為標志層,將這個「標志層」的岩性特徵用素描技法表達出來。對「標志層」可著重描繪,將褶皺構造的形態特徵充分顯示出來。
(2)斷層素描:其步驟跟褶皺基本一樣,應先找出它的「標志層」,以此判斷斷層兩盤的相對動向,確定斷層類型。
(3)節理素描:繪圖時主要應把幾組不同方向的節理表現清楚,注意各組間的交角大小和各組節理的寬度大小符合實際和透視原理。
3.地貌素描圖
地貌素描是一類視野較大的素描,從地貌角度考慮,主要表現地貌的基本特徵,也可將地貌與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的關系表達出來,或表現風化、流水侵蝕、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與地貌的關系。
在野外所見到的各種典型地質地貌現象,大小不一,小的如一塊標本或一個露頭上的原生的沉積構造、次生的構造變形(斷層構造和褶皺構造)、剝蝕風化等現象;較大的如一個山包或者較大范圍內的地質構造特徵或內外動力地質現象(如冰蝕地形、河流階地、喀斯特地貌)等,均可用地質素描將其表現出來。素描圖的原理就是繪畫的原理,不過,地質地貌素描則要考慮地質、地貌的內容,反映出地質構造、地貌形態的特徵。地質地貌素描與照相有一定的類似,但照相是純直觀的反映,而地質地貌素描則可突出地質和地貌內容的重點,作者能夠有所取捨。照相需要條件,地質地貌素描則可隨時進行。因而地質工作者應當學習地質地貌素描的方法,使之成為進行地質調查的手段之一。
F. 野外地質素描圖的繪制方法
地質素描是從地質觀點出發,運用透視原理和繪畫技巧來表達地質現象或地質作用的畫幅。地質素描類似於照相,但照相是純直觀的反映,而地質素描則可突出地質客觀實體的空間形態及相互關系,作者可以有所取捨。照相需要條件,地質素描則可隨時隨地進行,一般就在野外記錄本上用鉛筆或鋼筆畫。往往用許多文字還表達不清的地質現象,而一張素描圖卻表達得十分清楚,這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地質工作者應當學習地質素描的方法,將其作為地質調查的手段。
3.3.1地質素描的種類
地質素描按其內容,最常見的有下列幾種類型:
(1)地層素描。素描對象是地層,表示地層層位關系、產狀特徵、構造特徵、接觸關系等,如路線剖面素描圖(信手剖面圖)。
(2)典型地質現象素描。在動筆素描前,應首先觀察典型地質現象的「標志性形態特徵」,以及如何表達的素描技法。實際素描時,對「標志性形態特徵」可著重描繪,以求將典型地質現象充分顯示出來,如褶皺、斷層中的「標志層」;斷層破碎帶中的角礫岩特徵、地貌特徵;幾組不同方向的節理的交角大小和各組節理的寬度大小;各類接觸關系中的接觸面(帶)的特徵等(圖3.23)。
(3)地貌素描。地貌素描是一類視野頗大的素描,從地質角度考慮,主要是表現地貌特徵與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的關系,或表現風化、水流侵蝕、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與地貌的關系。
圖3.23 倒轉地層
(北京坨里,據藍淇鋒等,1979)
3.3.2地質素描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1)選定素描對象的范圍,確定景物在畫框內的位置。安排主要對象和次要對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對位置關系,並在圖框內勾畫出范圍(圖3.24)。
圖3.24 素描步驟(1):確定控制點、基準線
(李治堂等,2007)
(2)勾畫大體輪廓線及主要地質界線。主要是抓住外形輪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階地、地質體界線等。先畫出大體輪廓,再畫局部;先畫主要,再畫次要;由簡單到復雜;先近後遠,近處畫得細致、清晰、濃重,遠處畫得粗略、輕淡、隱約。盡量按透視原理來運筆(圖3.25)。
(3)畫細部輪廓線和次級地質界線,並添加陰影線。突出地質體的形態特徵以及景物形象的立體感,使其逼真如實。適當畫些背景或襯托物,用以美化畫面(圖3.26)。
(4)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畫面的內容,如村莊、地質體符號或其他說明等。最後寫上圖名、地名、方位、測量數據、比例尺及其他必要的說明(圖3.27,圖3.28)。
圖3.25 素描步驟(2):勾畫大體輪廓線及主要地質界線
(李治堂等,2007)
圖3.26 素描步驟(3):勾畫細部輪廓線和次級地質界線
(李治堂等,2007)
圖3.27 素描步驟(4):描繪明暗質感、整飾全圖
(李治堂等,2007)
圖3.28 侵入接觸關系素描圖
(贛州市月光塘村,謝文偉繪制)
G. 地質素描圖有什麼作用
地質素描是以野外地質物象為對象,用素描技法描繪出地質客觀實體的空間形態及相互關內系。如地貌景觀、地質容構造、岩石礦物等內容。往往用許多文字還表達不清的地質現象,而一張素描圖卻表達得十分清楚,這對提高工效和工作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就是它的作用啦!
H. 地質素描的圖需要畫哪些內容
一樓的同志不懂就不要亂回答,地質素描圖是有專門的規定的,煤層和岩層,還有穿層都是不一樣的,具體畫法《煤礦地質規程》中都有明確規定,你可以找來看看。
I. 煤巷的地質素描圖怎麼畫
素描圖要求表達其中的主要要素,也就是要求重點突出,所選比例尺一定要合適,考慮地質現象的距離和紙張大小,對於重要的地質要素需要描述清楚其周圍、與之相接
J. 怎麼寫地質預報地質素描圖怎麼畫跪求地質方面的大俠說下詳細的步驟和方法,內容!
素描圖要求表達其中的主要要素,也就是要求重點突出,所選比例尺一定要合適,考慮地質回現象的距離和紙張大小,答對於重要的地質要素需要描述清楚其周圍、與之相接各要素的情況。還得填寫好比例尺。
你所謂的地質預報是指什麼? 礦產預測嗎? 要是的話問題涉及的內容就多了,建議你查閱礦產勘查相關資料及書籍,如趙鵬大院士的《礦產勘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