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發展史怎麼想

地質發展史怎麼想

發布時間: 2021-02-26 03:51:24

『壹』 地質構造發展簡史

根據遙感地質解譯結果和已知資料的綜合分析,區內地質發展史可劃分出前華力西期(新元古代)、華力西期(晚古生代)、燕山期—喜馬拉雅期(中生代中、晚期—新生代)三大階段。

1.前華力西期構造

新元古代早期,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增生塊體回降,沉積了一套准地槽型海相碎屑岩夾陸相中基性火山岩,即青白口系加疙瘩組。晚期海槽繼續回落過程中在額爾古納河流域,沉積了一套類復理石建造相當於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並與下伏加疙瘩組保持連續沉積。該套岩系具有冒地槽性質,屬深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夾酸性火山岩-沉積建造。地質作用以斷裂隆升和岩漿侵入為主導。

區內早—中寒武世由於受早加里東運動的影響,缺失中下寒武統的沉積。早中奧陶世時主要沉積了一套海相復理石建造——島弧型基性、中基性火山岩。

2.華力西期構造

早石炭世發生的華力西中期構造運動使區內地殼明顯抬升,大量的華力西中期花崗質岩漿廣泛侵位,形成喜桂圖旗中華力西地槽褶皺帶的額爾古納褶皺隆起地塊,構成了區內達賴溝-金林北東向中生代火山沉積岩系和花崗質侵入岩的基底主體部分。同期的華力西中期地槽褶皺帶與西伯利亞板塊再一次拼接,在區內局部地域接受了一套海相泥質及火山-復理石沉積建造(C1h)。

受華力西中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新元古代岩系遭到變質,導致加疙瘩組和額爾古納河組變形變質,並受岩漿侵入作用的影響,形成大小不一的塊體。

3.燕山期—喜馬拉雅期構造

1)中生代地質構造運動發展階段

區內進入中生代以後地質構造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地殼開始重新活動。晚侏羅世開始的燕山運動,斷裂和岩漿噴溢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北東向大興安嶺火山岩(侵入岩)帶,即區內達賴溝—金林北東向分布的中上侏羅統(J2-3t、J3s、J3y)。早白堊世局部地段出現斷陷盆地,並開始接受河湖相沉積,即下白堊統大磨拐河組(K1d)。

2)火山作用與旋迴

遙感解譯結果表明,區內火山岩主要存在於中生界中、上侏羅統塔木蘭溝組、吉祥峰組、上庫力組和伊力克得組地層內。因此,說明區內在中、晚侏羅世時只少量存在有四期亞旋迴火山活動的遺跡。

(1)塔木蘭溝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發生於中晚侏羅世,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漿溢出為主,並交替出現少量酸性火山岩漿噴發。在噴溢旋迴中形成一套厚度大於2000 m的玄武質夾少量安山質火山熔岩、碎屑岩及超淺成玢岩脈。呈灰黑色緻密堅硬的玢岩脈,以順層或斜穿形式密布於火山岩地層內,致使地表常常形成凸凹相間的微突起地貌景觀,亦TM圖像上顯示的柏葉狀圖斑紋理。

(2)吉祥峰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在區內活動甚微,僅在南部青年嶺東存在一處面積約6 km2的次火山岩。其岩性為鹼性流紋岩、英安岩等。

(3)上庫力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是晚侏羅世後期火山活動最強烈的一次。它以中心式噴發及裂隙式溢出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漿為主要特點。在強烈的火山噴發中除形成了一套巨厚(>1500 m)火山碎屑和熔岩外,在個別地段還形成並保留有部分火山穹隆和凹陷,即火山機構群遺跡。在地表上常常存在有串珠狀或孤立的錐體山或同心放射狀溝谷(火山錐、火山口)如金林西、達賴溝東南等地。在TM圖像上顯示出的大小不一的環形影像。

(4)伊力克得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是晚侏羅世末期區內最後一次火山活動。它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漿寧靜噴溢為主,形成厚度大於200 m的玄武質火山熔岩、鉀質粗安-粗面岩,間夾碎屑岩等組成的一套岩系。

3)新生代地質構造發展階段

區內進入新生代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甚微,只在莫爾道嘎河下游入河口處的平安島一帶,發育有一級階地。

區內進入全新世後植被發育、各種哺乳動物繁衍,此時在溝谷低窪處接受湖積、洪積、沖積、坡積和殘積等類型的陸相沉積。

總之,通過該幅遙感地質填圖在基礎地質和找礦等方面有如下認識:

(1)按影像岩石譜系單位、影像構造-岩石單位劃分方案,將區內侵入岩劃分出 2 個片麻岩體,7個侵入體單元,並歸並為2個序列(彩圖5-2)。

(2)依據地質解譯結果,在區內東南部達賴溝—金林一帶解譯圈定出一處火山窪陷構造盆地。

(3)在進行野外驗證時在北阿布打溝腦青白口系厚層硅質板岩內,發現一條走向北西、寬1.5~2.0 m的蝕變構造破碎帶,Au最高含量達到3.0×10-6

(4)通過1∶25萬遙感地質解譯編圖總結認為,在1∶20萬區調空白區內先期開展遙感地質解譯編圖,成果可作為指導1∶25萬地面地質填圖的主要依據,亦可以為野外路線調查減少一定的工作量。

(5)根據區內青白口系加疙瘩組和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的分布特點,以及結合其他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它們是捕虜塊體無根漂浮於晚石炭世侵入岩序列之上。

(6)根據區域構造展布與已知礦產分布特點的綜合分析,認為區內北東向斷裂為控岩、導礦構造,而北西向展布的次級構造應屬於控礦或容礦構造,據此,在今後的礦產勘查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貳』 地質發展史

本區位於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帶的東段。在古太古代(3000Ma前),中朝准地台西起內蒙古大青山,向東經山西陽高、河北懷安、遵化、遷安,經本區再向東進入遼寧新金一帶,最先出現了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為主的遷西群堆積,其中已測得了3500M a左右的Sm-Nd法同位素年齡。在古太古代晚期,中朝准地台出現了初始陸核,並開始了陸殼和洋殼的分異。在距今3000Ma左右,包括本區在內的華北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構造-變質熱事件,造成了遷西群的強烈變質和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可見混合花崗岩。這次構造-變質熱事件產生的構造形跡主要是短軸褶皺——穹窿。新太古代末期,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本區所在的山海關台拱區主要就是由新太古代花崗岩組成的,整體為一個花崗岩穹窿。

本區缺失古-中元古界,其原因與台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形成於新太古代晚期,導致了當時沿斷裂的海底中基性熔岩噴發,從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碎屑岩系和火山岩系;東盤即台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並為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區地殼整體下降,海侵范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

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0~570Ma的震旦紀,整個中朝准地台上升成陸,沒有接受沉積。在本區表現為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長龍山組之上。

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中朝准地台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在早寒武世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從晚奧陶世開始,整個中朝准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陸,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因此,本區和中朝准地台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

進入晚石炭世,中朝准地台又開始緩慢沉降。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由於遭受了晚奧陶世—早石炭世的長期風化剝蝕,在古風化面上富集了大量的鐵鋁質礦物;當海水再次入侵時,富含鐵鋁質礦物的碎屑岩最先沉積在凹凸不平的風化面上,結果在本溪組底部形成了以殘積型為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根據古風化殼中含有較多鋁土礦可知,在晚奧陶世—早石炭世,中朝准地台位於低緯度(N10°~20°)地區,以後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運動才到達現今的位置。

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中朝准地台的主體到早二疊世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至晚二疊世海水全部退出華北地區,轉變為陸地環境。早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境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本區明顯減弱。在本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下花園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為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為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髫髻山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為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並產生新斷裂。本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羅世為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本區形成上侏羅統張家口組火山岩。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強烈的區域逆沖構造變形和規模不大的中性中深成岩漿侵入活動。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本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

在早白堊世,本區及鄰區進入了重要的伸展構造活動時期,區域構造應力場轉換成大致為北西-南東向伸展的應力狀態,發生了強烈的伸展構造作用和大規模的岩漿活動 在鄰區形成了構造帶主要呈北東向的伸展斷裂系統與伴生斷陷盆地,產生了強烈的中酸性火山噴發活動。在本區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性、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了燕塞湖石英正長岩岩株、後石湖山花崗岩岩株(118Ma)和響山花崗岩岩基(110Ma),它們侵入於張家口組及更老的地層中 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見圖2-1,圖2-3)。

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直到現在,華北地區構造運動呈減弱趨勢,全區總體上升遭受剝蝕,局部地區出現裂谷系和斷陷盆地。在本區地殼上升運動明顯,並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於東南部,全區缺失白堊紀-新近紀的沉積,在古近紀-第四紀早期發育了海拔高度大約為600m、450m、300m的三級夷平面,在第四紀形成了多級河流階地、海蝕階地和其他古海蝕地貌。

由此可見,侏羅紀燕山運動,特別是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Ⅲ幕,對本區的地質演化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運動奠定了本區現今構造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後的地質作用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已。

『叄』 地質發展簡史

本區位於華北地台燕山台褶帶的東段,地質發展歷史與華北地台發展史基本一致,曾經歷過基底形成、蓋層演化、構造變形改造等幾個重要階段。

從區域地質背景來看,華北地台結晶基底的形成,經歷了太古代及早元古代這一漫長的地槽發展階段,呂梁運動造成地槽褶皺回返,形成了華北地台的統一結晶基底。本區雖然未見有大面積太古界及早元古界變質岩系的出露,但是尚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綏中花崗岩。

自呂梁運動以後,華北地台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蓋層發展階段,但在中、新元古代(特別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還是比較明顯的,地台北部的燕山地區發育北東東向的狹長海槽,並有隆起帶相間。本區缺失中元古界,其原因與台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為基底型斷裂,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該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海相地層。東盤即台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並為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台整體下降,海侵范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濱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和景兒峪組。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億~5.7億年的震旦紀,華北地台主體部分上升成陸,因此在實習區沒有接受沉積。

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華北地台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早寒武世華北地台再度下降,在本區表現為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上。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本區地殼又開始上升,曾一度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呈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中奧陶世晚期,整個華北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陸,轉入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的地史時期,因此,實習區和華北地台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並形成廣泛分布的古風化殼。在古風化殼上形成了殘積型為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

中石炭世,華北地台又開始緩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華北地台的主體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轉為陸地環境。早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實習區明顯減弱。在實習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北票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為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為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蘭旗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為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並產生新斷裂。實習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羅世為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實習區形成上侏羅統孫家梁組火山岩。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區域性的強烈構造變形和大規模岩體侵入。在實習區表現為大規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響山花崗岩基和後湖山花崗岩株,它們侵入於孫家梁組及更老的地層中。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

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實習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全區總體上升遭受剝蝕,局部地區出現裂谷系和斷陷盆地。實習區地殼上升運動明顯,並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於東南部,全區缺失白堊紀—新近紀的沉積,在古近紀—第四紀早期發育了海拔大約為600m、450m、300m的三級夷平面,在第四紀形成了多級河流階地和溶洞。

由此可見,侏羅紀燕山運動,特別是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Ⅲ幕,對實習區的地質演化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運動奠定了實習區現今構造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後的地質作用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已。

『肆』 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

其實這道題並不難
分析:圖中展示的是一套斷層-褶皺-不整合的地層(地層代號的版角標我看不清楚),古生界沉積了權奧陶、石炭、二疊三個系的地層,奧陶與石炭之間缺失志留系地層,但新老地層產狀基本一致,是平行不整合。發育斷層,右側斷盤上升,為逆斷層,斷層的年代晚於二疊紀早於侏羅紀,右側斷盤底部為花崗岩侵入體,為熱事件,缺失奧陶系地層,石炭-二疊系地層發生褶皺,為逆沖推覆。二疊系之上缺失三疊系地層、下-中侏羅統地層,為角度不整合,之上沉積了上侏羅統地層(我看著好像是),之後又缺失下白堊統地層,形成平行不整合,後又沉積了一套上白堊統地層,中生界地層與上覆第四系地層又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簡單歸納這一地區的地質發展簡史:
早古生界,區內沉積了一套奧陶系地層,之後抬升為陸,缺失志留系沉積,之後下降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地層。二疊紀之後區內經歷熱事件,花崗岩體侵位,造成斷層發育並使右側斷盤抬升,形成逆沖斷層和右側斷盤的背斜褶皺,該區抬升成陸並接受風化剝蝕,至晚侏羅世下降接受沉積,後又抬升,至晚白堊世,該區又接受沉積,形成上白堊統地層,之後又抬升成陸,遭受剝蝕,至第四紀下降接受沉積。

『伍』 地質發展歷史的重大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 世界的地質發展歷史主要有三段,分別是:

一(遠古~1450)

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採集和製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災害並與之斗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這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和地質現象的認識是直觀的,解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岩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製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岩石製成。舊石器晚期,出現於山頂洞文化時的鑽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岩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

二地質學的奠基時期

(1450~1750)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使近代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是自然科學脫離神學走上獨立的開端。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研究地球,並給予地球歷史以理性的解釋。這一切都為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展科學地質學的建立,必須沖破神學的束縛。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物質世界自然發展的結果。法國的R.笛卡爾(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體是由以旋轉運動為固有性質的原始粒子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這種旋渦運動使太陽系生成。1749年,法國的<ag.-l.l.c.de布豐提出地球起源於太陽和彗星碰撞的災變說。1779年布豐用冷卻灼熱鐵球所需時間來推算地球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比聖經上所提的大10倍。布豐還明確地將上帝創世的7日改為地球史上的7個「紀」,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發展歷史。其後,德國的I.康德和法國的P.S.H.de拉普拉斯先後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闡明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是逐漸冷凝生成的。


三地質學的形成時期

(1750~1840)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國大革命以啟蒙運動為先導,把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在歐洲科學考察和旅行探險盛行。地學研究從對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轉變為以野外觀察分析為主,地殼成為直接觀察研究的對象。具有近代意義的geology(地質學)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德呂克於1793年提出的。他認為,首要的是把地質學從博物學中分出來,地質學要把地球所呈現的現象與其原因結合起來研究。

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首開先河的是16世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岩溶地區的100多個岩溶洞穴,並對鍾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歐洲的地學野外考察開始於18世紀下半葉。這是地質研究方法的一大進步。野外的研究使人們注意到廣大地區地形與構造的關系,真正開始解釋區域地質的歷史。這一時期,著名的地質旅行家有法國的J.-.蓋塔爾和N.德馬雷、英國的R.J.米切爾、瑞士的H.B.de索敘爾、德國的J.G.萊曼和P.S.帕拉斯等。蓋塔爾對火山地質、礦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繪制的法國岩礦圖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礦產資源、岩石組成的地圖,因而被譽為「地質調查之父」。米切爾對地表岩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層褶皺後,頂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德馬雷對法國、義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發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並得出<a玄武岩是<a火成岩的結論。索敘爾是系統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他對岩層的構造、岩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觀察,發表了《阿爾卑斯旅行》(1779~1796),為後來阿爾卑斯構造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帕拉斯曾率隊到俄國東部地區進行為期6年的考察探險,又對俄國南部、烏拉爾以及中亞阿爾泰山地區進行了考察。他在《山脈構造的討論》(1777)一書中,將山脈構造劃分為山脈的原生帶、山脈的鈣質帶和山脈的堆積帶3部分,並指出從山脈的中央到外側,岩層年代逐漸變新,傾角愈來愈緩。

『陸』 地質學史的發展歷史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在古代人類在利用石器,製造陶器,開發銅、鐵、鉛、錫等金屬礦產時,已經開始初步使用地球物質;在興修農田水利時,已經在了解土壤性質,在觀察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時,已經在探索地殼變動的原因,所以,地質學的經驗和知識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以至西漢,對於地質作用及地殼中的物質的科學記載和解釋已有萌芽。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五世紀)和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四世紀) 等已注意到了地震、火山以及海陸變遷的現象。大約在戰國時期成書的我國古籍《山海經》、《禹貢》和《管子》等對於礦物、岩石和土壤以及鐵、銅、金、銀等礦產都有較為豐富的記載。《管子》一書並已注意到了礦產的共生關系。我國漢代已經開始用煤炭煉鐵,發現了陝北的油苗,提出了地圓學說等;公元四世紀,我國已有滄海變桑田的海陸變遷思想。歐洲的中世紀(五世紀到十五世紀) 地質學的思想沒有得到發展,但是波斯學者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卻對礦物的形式和分類、山脈的隆起和侵蝕、沉積作用等發表了較為正確的見解。他大致與我國宋代的沈括(1031-1095) 同時,沈括於1086-1093年間提出了華北平原的沉積和西北黃土地區侵蝕切割的關系,論述了化石的成因和太行山的升高等地質現象,並根據化石推斷了古氣候,發現了磁偏角,考察了陝北的石油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礦物學和岩石學的知識有了發展。義大利的達芬(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對化石作了正確的解釋,認為它們是被沉積物掩埋的生物殘骸。薩克遜人阿格里柯拉(George Agriccla,1494-1555)對礦物學和金屬礦脈做了大量研究,他根據礦物外部特徵,如晶形劈開、硬度、重量、顏色、光澤等的描述,為礦物學樹立了典範。他的名著《金屬礦》被認為是總結了當時地質學、礦物學和采礦學及冶金學的巨著。他被譽為「 冶金學之父」。但是,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地質學思想仍在宗教的嚴重束縛之下。當時,教會主張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 年由上帝創造的,而諾亞洪水(即所謂的全世界洪水泛濫)則發生在公元前2349 年,現存的地表形態都是洪水災變所形成的。這種思想鉗制地質學的發展達一百多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在此期間,地質學和其他科學一樣,在同宗教思想的斗爭中逐步得到發展,丹麥學者斯台諾Nicolans Steno,1638-1687),義大利學者瓦利斯內里(Antonio Vallisneri,1661-1730) 對於層狀岩石和褶皺構造進行了研究,認為岩層是一層一層沉積的,斯台諾提出了著名的「 疊覆律」,即新岩層沉積在老岩層之後,位於下面的岩層比位於上面的岩層沉積時間為早,他還提出了晶體的「 面角恆定律」。這兩個定律是地層學和礦物學研究的基礎。1760 年義大利學者阿爾杜伊(G.Ovanrii1713-1790) 根據岩石的結晶和固結程度,將地層劃分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德、俄等國的學者也採用了相同的術語。後來德國地質學家魏爾納(Abraham G. Werner,1749-1817)將位於第一系之上的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過渡層。魏爾納是水成論者,認為地殼中所有的岩石,包括玄武岩和花崗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澱和結晶而成的,火山是煤層的燃燒,魏爾納對地質學的貢獻是第一次對礦物和岩石進行了分類,創造了鑒定方法等1785年(乾隆五十年)蘇格蘭學者郝屯(James Hutton,1726-1797) 發表《地球的學說》,提出了火成論,認為玄武岩和花崗岩不是水成的,是由地球內部火成岩漿冷凝而成,片岩、片麻岩等則是受地球內部熱力影響而變質的水成岩。他指出了火成岩岩脈穿插水成地層以及水成地層被火成岩接觸時烤焦的現象。郝屯還認為沉積物是大陸岩石被風化和侵蝕的產物,它們被流水帶入海洋形成水成岩石,然後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開始新的侵蝕0 沉積旋迴;地形不是「洪水泛濫」 以後一成不變,它們在地質作用下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球的存在是極其長久的,既看不到它的開始,也看不到它的終結。地質作用的規律和強度,在地質歷史時期是一樣的,「 今天是過去的鑰匙」。他的這些觀點被稱為均變論。火成學派的觀點受到了水成學派的強烈反對1812年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根據對巴黎盆地的第三紀地層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災變論,他認為地層中所表現的古生物的突變現象是超自然的巨大災變的結果,而新的生物群在每次大災變之後又被創造出來。他的這種觀點受到當時的學者拉馬克(Larmarck J.B.1744-1829)的批判。拉馬克也在同一地區研究無脊椎動物體系,認為環境對生物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二人對古生物學的貢獻,使得根據不同的化石特點對比和劃分不同時代的地層有了可能。英國地質學者史密斯(W.Smith1769-1839)也在這時根據地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特徵對比了英國不同地區的地層,於1815年(嘉慶二十年) 編制出了第一張《英國地圖》。 1830年,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發表《地質學原理》一書,使得均變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地質學的一條基本原理,一直影響到現在。地質學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已被介紹到我國,並且出版了一些地質譯著圖書,但由於當時清政府沒有注意培養地質科學人材,所以我國的地質事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真正開始是在辛亥革命之後,1912年設置地質機構,以推動地質工作的進展,接著相繼成立了地質調查所和研究所,在國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但是,地質學的迅速發展則是在 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地質工作部門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地質院校成批地培養了地質科技人材,在全國普遍開展了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編制了各種比例尺的區域性和全國性的以及亞洲的地質圖件,而且在礦產資源勘探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對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的需要;在地質學的各個分支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柒』 地質發展史(字)

結合區域構造環境和區內地層與沉積相、構造類型與構造特徵等資料,分析本區構造發展歷史。

『捌』 地質工作的基本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確定了「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的方針,地質學和地質事業贏得「建設的尖兵」的地位而備受重視,從而開始其大發展的歷程。

(一)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委員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負責統一規劃全國地質工作,並適當集中全國地質學家解決國家建設的迫切地質問題。同年11月,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四個問題:中央地質機構的組織;中央與地方地質機構的聯系;地質教育;1951年的工作計劃。會議明確提出,應人力物力集中解決煤、鐵、石油和有色金屬的資源問題。並建議地方地質機構應受當地人民政府及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雙重領導。

1951年,300多名地質工作者組成84個地質隊分赴全國各地區調查,其中東北地區仍為工作重點。至1952年,全國地質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個項目在內的地質工作計劃,對50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做了地質調查並繪制出圖件,鑽探進尺總計達到3萬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何長工等為副部長,以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使地質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地質部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隨即撤銷。在成立地質部的同期,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也先後相應地加強了各自的地質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強調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接著成立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和東北地質學院;各大學地質系擴大招生;建立專科學校;幾年後又建立成都地質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與地質相關的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也建立了。從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區,後來是各省先後建立地質局,組織勘探隊。至此,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基本完備。

(二)地質工作的大轉變

1952年11月,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地質工作開始大轉變。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1953年地質勘查計劃,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第一次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地質工作納入了國家計劃的軌道(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共有四項:第一,保證五年內開始新建企業的設計所必需的礦產儲量;第二,加強對某些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和地區上分布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進行部分的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並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准備資源條件;第四,加強水利資源和綜合流域開發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發電工程所需的地質資源,並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水力資源開發做好准備工作。為此,五年內計劃探明可供設計的煤的礦產儲量202.7億噸,鐵的礦產儲量24.7億噸,計劃完成地質勘探鑽探工作量923萬米,提供地質勘探工作經費16.7億元(夏國治,程裕淇,1990)。

為了順利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地質部將60%的技術力量保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的重點勘探任務,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進行普查。「一五」計劃開局之年,77%以上的地質人員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員密切配合。

「一五」計劃期間,共完成了74種礦產的勘查,有64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與1949年相比,銅的儲量增加了14倍,鉬的儲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儲量雖然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長了32.5倍,而且還開始了200萬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質普查(夏國治,程裕淇,1990)。

(三)地質普查的全面展開

從1954年開始,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展開,為此,地質部成立了普查委員會,組織了44個普查隊共2000多人,在20個省(區、市)的120多個縣的范圍內展開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質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長至20%。到1956年,地質部所屬各地質隊均已將二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質部根據國務院決定開始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5年春節前後,地質部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會同燃料工業部分別在准噶爾、柴達木、六盤山、四川等地進行大面積的石油普查,並強調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探尋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地質部還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石油普查,並抽調技術骨幹充實各石油普查大隊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規模進一步擴大,地質部派出14個大隊與地球物理探礦等隊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達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鄂爾多斯、貴州、廣西等面積達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區。

1957年,地質部做出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定,將找油的重點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各盆地。「一五」計劃結束時,找到的可能儲油構造累計達256個,有的已經鑽探出原油,為大慶等油田的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夏國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氣資源外,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礦產普查也大規模地展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幾十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礦區被發現。

(四)地質工作的曲折發展

1958~1965年地質工作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地質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完成了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3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出版了1:30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及其說明書;在礦產勘查方面,全國共發現各種礦產的礦點10萬多個,探明有相應儲量的礦種93種;在工程地質方面,地質部與水電部共同完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及壩區施工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探任務,完成了長江三峽初步設計所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計劃,也使這一時期的地質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質部門的23種主要礦產儲量的年計劃指標不斷加碼,分別超過國家批准計劃的1倍,有的甚至達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續了這種躍進的勢頭。與此同時,地質工作出現了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講必要的程序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象。這些都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損害。

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1961年至1963年,國民經濟進入連續3年的調整時期。地質部也從1961年起,總結「大躍進」期間地質工作的經驗教訓,部署調整工作,並組織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內部工作關系進行大討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地質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秩序,並開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領域。

這期間,地質部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重點礦種和礦區的勘查工作。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會同石油工業部在大慶長垣組織石油勘探會戰,同時開展外圍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鉻礦資源。三是集中力量組織長江中下游各省協作,重點加強銅、鐵礦等礦產的勘查工作。②加強三線戰略後方的地質工作。地質部門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對二線、三線地區和戰略後方的地質勘查工作做了相應的加強。③加強與發展農業有關的地質工作。④加強地質科學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質科研機構,出版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學專著和論文報告,「以任務帶學科」,強化了為國民經濟服務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學術氛圍活躍,大地構造學領域的地質力學、多旋迴學說、地窪學說、斷塊學說、地殼鑲嵌波浪運動說等學派之間展開了爭鳴。⑤開辟了新的地質工作領域。如海洋地質工作、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找礦勘探工作、地震地質工作以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質考察、核爆試驗場工程選址等(夏國治,程裕淇,1990)。

(五)地質工作的艱難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工作像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一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作者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地質工作艱難地前行。

一方面,地質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主要表現:地質教育事業損失慘重,北京地質學院先遷湖南石門,再遷湖北江陵,最後落戶武漢,遷徙過程中人才流失、物資毀損,地質院校停止招生達五六年之久;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合並撤銷,研究機構下放管理,給地質工作帶來巨大損失;探礦機械、地質儀器等工廠長期處於半停滯狀態;地質工作隊伍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全國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由1966年末佔地質職工隊伍總數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雖然絕對數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急劇下降,造成隊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給地質工作帶來了長期難於解決的負擔(夏國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這樣嚴重的困難局面之中,地質工作仍然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以及開闢地質工作新領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質工作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先後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過半數的省市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圖件。在礦產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氣勘查取得多處突破,分別在隴東、蘇北、任丘以及南黃海、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地或構造見油、見氣,確證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或構造鑽獲日產千噸的高產油井,發現古潛山型油氣藏;鐵礦勘查也獲重要進展,基本摸清了中國貧、富鐵礦的類型、特點、分布規律、儲量及潛在儲量、冶選性能等;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取得許多新的發現,陸續發現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礦、銅礦、稀土礦、鉑族礦、鉻礦等以及新的鹽礦、重晶石礦、天然鹼礦和許多非金屬礦產的新品種。在水文地質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質普查隊伍實行「工改兵」的制度,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普查部隊完成了350萬平方千米普查面積中工作條件最艱苦的190萬平方千米的任務。在開拓新的地質工作領域方面,地熱地質勘查、航空地質和航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將計算機應用於地質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編制出版1:4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中國地質礦產圖集,1:300萬中國海上及海域地質圖等,以及稀有元素礦床類型及其成礦特徵的系統總結、三峽工程、寶成鐵路沿線環境工程地質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對外交往方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中的會員國地位,對中國學術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夏國治,程裕淇,1990)。

(六)地質工作迎來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地質工作真正轉移到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要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調整。為了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197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原國家地質總局,恢復建立地質部,為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1982年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各省(區、市)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及建材系統下屬的地質隊伍也相繼收回改為相關部委為主的雙重領導。

地質工作隊伍的表彰和激勵。地質部門先後三次評功授獎,表彰勞動模範、找礦有功單位和人員以及模範政治工作者等;為調動知識分子鑽研技術的積極性,地質部門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知識分子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與此同時,地質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截至1985年底,地質部門隊伍41.8萬人,技術人員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為20%,隊伍素質得到改善(夏國治,程裕淇,1990)。

學術交流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地質科研工作得到加強。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舉行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報告會,會上為40名從事地質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質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這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發展到4萬多人。按照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地質部門將科技工作重點放在為解決經濟建設和地質工作的關鍵性項目上,調整不同層次科研機構的分工協調以及地質隊、科研機構和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礦產的普查方面。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萬地質調查完成了全國應測面積的88%,完成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922萬平方千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礎地質成果:出版了《中國地層》、《亞洲地質》、《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構造體系圖》等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和圖集。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發現了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600多處,其中預計可達大中型礦床的約300處。有97種礦產新增了探明儲量,平均每年擴大規模的礦區135個。在南海珠江口、東海獲得日產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獲得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為海洋石油鑽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開了新局面(夏國治,程裕淇,1990)。

『玖』 分析地質發展簡史

分析什麼 構造? 不整合 斷層 背斜向斜
各種岩性 還有火山岩

『拾』 什麼是地質歷史

地質歷史就是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回用和演變的答歷史。
一般把地質歷史分為:
太古代(地球誕生—距今25億年)
元古代(距今25億年—距今5.4億年)
古生代(距今5.4億年—距今2.5億年)
中生代(距今2.5億年—距今6500萬年)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天)
有時候也把距今39億年以前稱為冥古代。
每一代所形成的地層成為屆,例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層,就叫古生屆,而中生代生成的地層則叫中生屆。
每個代又可分為很多紀,例如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侏羅紀就是著名的《侏羅紀公園》中所說那個侏羅紀,是恐龍繁盛的時代,而新生代中,我們目前生活的時代叫第四紀。
每個紀形成的地層稱為系,例如侏羅紀形成的地層稱為侏羅系,在這個地層中常常能找到恐龍化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