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出現的地質基礎有哪些條件
❶ 中國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既受制於自然環境,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往往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1]
中文名
地質災害
外文名
Geological disasters
特點
突然,廣泛,區域,不可避免等
簡稱
地災
類型
滑坡、泥石流
快速
導航
基本特點
基本分類
分級標准
成因分析
危險性評估
防治知識
應用
速報制度
防禦
相關條例
中國地質災害
瑞士的地質災害
期刊
信息化建設
定義
簡稱地災。[2] 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岩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並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2]
地質災害的背景
影響或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和總體條件。它與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既存在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指的是造成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地質災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的更高層次的基礎條件。地質災害背景由兩個系列組成:[2]
①以地球動力活動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核心的社會經濟背景。地質災害背景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具體災害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但從宏觀上控制了一個地區一種或多種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和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研究地質災害背景條件是進行地質災害宏觀評價的重要內容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的界定
根據2003年11月19日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基本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備自然演化和人為誘發的雙重性,它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屬於人為災害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就不僅是指預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層次的社會意識上更表現為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約束公眾的行為,自覺地保護地質環境,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目的。
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縫等,它們是比較公認的原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且通常被認為是突發性的。
地質環境災害是指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變異引起的危害,如區域性地而沉降、海水入侵、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石山地區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區域性地質構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區的頻繁洪災等,這些問題通常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且緩慢發生的,地質界常稱其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當然,不能簡單地把洪水歸類於地質災害。但長時期、大范圍且爆發頻繁的洪災是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的,是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或防洪治水方略與地質環境演變方向比較長期的不相適應的結果。利用考古資料恢復長江荊江河段近5000 a來洪水位的上升過程,發現近2000 a來是荊江洪水位相對荊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時期,累計上升13.6 m,特別是近500 a來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視速率達20~27 mm,/a。近500 a來的荊江走堤廈其堤基的決口破壞歷史研究表明,在兩岸干堤地基的滲漏、管涌、潰決、軟上地基變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質問題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漬決占絕對優勢,干早期則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這反映了荊江高水位與其地質環境已不相適應的關系。
❷ 產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質條件及人為要素有哪些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之上的鬆散土體,在外動力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突發性地面變形破壞,其結果多形成圓錐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變形破壞的主要類型,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激發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除降雨、洪水、乾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與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而後者往往規模大、突發性強、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發現於碳酸鹽岩分布區,其形成受到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1. 可溶岩及岩溶發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質基礎,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則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區,部分發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區。
溶穴的發育和分布受岩溶發育條件的制約,一般主要沿構造斷裂破碎帶、褶皺軸部張裂隙發育帶、質純層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與非可溶岩接觸地帶分布。岩溶的發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開啟程度,是決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體結構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穩定;另一方面為容納陷落物質和地下水的強烈運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條件。一般情況下,岩溶越發育,溶穴的開啟性越好,洞穴的規模越大,則岩溶地面塌陷也越嚴重。
2. 覆蓋層厚度、結構和性質
鬆散破碎的蓋層是塌陷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由基岩構造成的塌陷體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頂板陷落而成的塌陷為基岩塌陷。塌陷體物質主要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層塌陷。據南方十省區統計,土層塌陷占塌陷總數的96.7%。
3. 地下水運動
地下水運動是塌陷產生的動力條件——主要動力。地下水的流動及其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動力因素,地下水徑流集中和強烈的地帶,最易產生塌陷,這些地帶有:
(1)岩溶地下水的主徑流帶;
(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帶;
(3)地下水位埋藏淺、變幅大的地帶(地段);
(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段;
(5)雙層(上為孔隙、下為岩溶)含水介質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劇變化的地段;
(6)地下水與地表水轉移密切的地段。
地下水位急劇變化帶是塌陷產生的敏感區,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產生塌陷的主要觸發因素。
水動力條件發生急劇變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庫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滲漏、嚴重乾旱、礦井排水、強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載、人為排放的酸鹼廢液對可溶岩的強烈溶蝕等均可誘發岩溶地面塌陷。
❸ 地面塌陷的原因
據有關部門人士介紹,此次發生地陷與地質條件有關,但具體的情況還要版進一步了解,預計這權兩天內可以得知結果。目前發生坍陷的現場已貼出告示,讓有影響的周邊居民進行轉移。
據了解,廣州市在此次發生地陷的荔灣區、江高等板塊是灰岩地質條件,即底下是石灰岩、上面是沙層等土質層,厚度不到10米。如果這種地質板塊,受到水位變動等的影響,就比較容易發生地質事故。
據了解,廣州市今後計劃建立地質監測網路,看水位變化是否會對相關板塊造成影響,然後作出預警。此外,由於地陷不是突然發生的地質事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預兆的,比如房屋會出現裂縫等。市民要留意這些預兆的變化及時報告。
今年汛期防災嚴峻
此前,市地質調查院根據近年來的氣候特點和市工程建設活動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分析,預測今年汛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仍十分嚴峻。5月1日至9月30日為重點防範時期,其中汛期(4~9月)重點防治因台風暴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同時,市地質調查院在分析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和災害損失程度的基礎上,列出了6個地區建議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❹ 為什麼開采地下水易造成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受淺層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響,表層的土體失水嚴重,就會形成干縮裂隙以及回地面不均勻的沉降,在這種答情況下,一旦遇到較大的降水過程,降水滲入地下,沿著裂隙流動,對地層形成沖刷、潛蝕,就會使裂隙加寬、上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露出地表,就形成了地裂縫。
大量的開發使用地下水資源,在集中開採的地區就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導致地層岩土力學平衡被破壞,粘性土層開始壓密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甚至發生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同時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面與地表之間形成了一個空間,在沒有支撐的條件下,地面向下陷落,造成了地面塌陷。
❺ 地面塌陷調查評價成果資料整理
地面塌陷調查工作完成後,要對所取得的各類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編寫報告。
地面塌陷成果資料包括地面調查資料、工程地質測繪資料、鑽探物探資料和監測資料。
地面調查資料整理內容有:地形地貌資料(重點岩溶地貌資料、地下河或溶洞的地表標志資料),第四系地層岩性資料,地下水的儲量、開采量、補給量資料,基岩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其與區域地質構造的關系資料,第四紀地質發展史和新構造運動情況資料,水文氣象資料,建築物破壞、地表開裂資料,人類經濟活動情況和經濟發展趨勢等資料。同時提交地面塌陷調查報告,評價地面塌陷危害等級,提出防治方案。
工程地質測繪資料包括:設計書,測繪方法,使用儀器,工程進度,地形圖,宏觀地形地貌和微觀地形地貌資料,岩性工程地質圖,開展抽、滲水試驗、滲透系數、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和岩溶水徑流圖等資料。
勘探與測試資料包括:勘探點線的布置,鑽孔編錄和鑽孔柱狀圖資料,物探方法、儀器及成果(平剖面圖及物探解譯)資料,第四紀地層資料,隱伏斷裂資料,抽注水試驗資料,地下水基本特徵資料和岩溶率資料。
監測資料整理的內容包括:地質雷達、淺層地震、電磁波、聲波透視(CT)監測資料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資料等。
地面塌陷勘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序言,所處地貌單元,第四紀地層岩性及發展史,新構造運動,水文地質條件,經濟發展現狀及經濟發展趨勢,地面塌陷歷史及成因機制,地面塌陷危險性評價(評價方法、危害等級及分區),地面塌陷易損性評價(承災體分類及價值、地面塌陷災害易損性分區),地面塌陷破壞損失評價,地面塌陷防治方案。附圖包括:地形圖,地貌圖,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基岩工程地質圖,鑽孔柱狀圖,地質剖面圖,重要斷裂橫剖面圖,物探平剖面圖,基岩等高線圖和地面沉降危害分區圖等。附件包括調查報告、工程地質測繪報告、勘探與試驗報告和監測報告。
❻ 產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質條件及人為要素有哪些
一、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之上的鬆散土體,在外動力或人為回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突發性地答面變形破壞,其結果多形成圓錐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變形破壞的主要類型,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
二、地質條件及人為因素:
1、產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質條件:
激發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降雨、洪水、乾旱、地震等。
2、人為因素:
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
❼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質作用主要有哪些
不良地質作用是指抄由外力產襲生的對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質作用主要有:
1.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
2.地基土的凍漲:由季節性凍土在地下水的影響下,冬季結冰夏季融化,溶洞交替引起土體的膨脹和隆起,形成凍漲現象
3.地基土的融陷:或土體因溫度升高而解凍,土體軟化造成上部基礎下陷,形成融陷現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與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❽ 濟寧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全面些)
濟寧市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濟寧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濟寧市位於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 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僅佔全區面積的25%左右。因此,濟寧境內以自然因素影響為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甚發育。而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則是目前濟寧市主要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因此,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是境內地質災害的主要引發因素,具體包括地下采空、地下水開采、開山採石、修築公路等。
濟寧境內地質災害類型
濟寧境內目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地裂縫。
(一)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主要由地下煤礦體開采活動引發。由於地下煤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乃至陷落的現象。濟寧市采空塌陷始於1970年,截至2000年底,塌陷深度大於1米的采空塌陷面積達88.3平方公里,采空區塌陷率為6.8%,最大下沉深度9.20 米。其中常年積水的塌陷面積約29.4平方公里,平均積水深度4.0米左右。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破壞耕地、破壞地表建築物、破壞礦區公路和鐵路、影響礦區水環境、影響礦區土壤環境、破壞其他設施。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位於隱伏灰岩區,上覆第四系鬆散層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伏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在水動力條件下易發生岩溶塌陷。尤其是在岩溶發育的灰岩與上覆第四系砂層直接接觸地帶,在具備水動力條件下更易發生岩溶塌陷。目前濟寧市境內已發生岩溶塌陷3處,規模較小,分別位於曲阜市息陬一南辛、防山和泗水縣泉林-石漏一帶,毀壞房屋3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萬元。
(二)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指巨厚鬆散沉積物分布區由於人為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上部重力和自重作用下,失水後的含水層空隙被壓縮變密,造成地面垂直下降的地質現象。濟寧市地面沉降分布於濟寧市城區,發現於1988年。從區域上看,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累計沉降量大於60毫米的沉降范圍大致在地下水位標高小於 12米的范圍內。地面沉降引發了房裂、地裂縫、供水機井井管上升等不良現象,給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設施等帶來不利影響和危害, 並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三)崩塌、滑坡
濟寧市境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一般規模較小,但危害程度較大, 且主要是由開山採石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
(四)地裂縫
濟寧市地裂縫大多伴生於采空塌陷,自然條件(主要由於天氣乾旱) 下形成的地裂縫僅分布在南四湖和京杭大運河兩側附近地帶。
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濟寧境內前期由於採石和築路形成的不穩定斜坡較多,大規模的開山採石嚴重破壞地質環境的同時,為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不對其進行制止或規范,由此而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將呈增多的趨勢。
(一)采空塌陷發展趨勢
采空塌陷明顯受煤層埋深、厚度、產狀、開采方式及頂板地層岩性、 破碎程度、地質構造等因素控制。一般講煤層埋藏較淺、采層厚度大、頂板岩層為碎屑結構或破碎地層易產生采空塌陷。濟寧地區煤系地層屬石炭二迭系,可採煤層2至3層,煤層厚度大,一般4至12米,最厚達18.77米, 埋深200至1000米不等,開采深度大多為100至600米,嶧山斷裂、孫氏店斷裂等大的斷裂構造近南北向穿過煤田區,各井田間還發育了較多的次級斷裂構造,具備采空塌陷的有利條件,尤其在斷裂構造附近采空塌陷的機率和程度相對較大。
隨著煤礦的大規模開采,采空塌陷將不可避免,其塌陷面積和深度將呈現逐年加劇的趨勢。預測未來幾年內采空塌陷將以每年近7平方公里的速率擴展。
(二)岩溶塌陷發展趨勢
濟寧地區隱伏灰岩分布面積較廣。但從上覆第四系厚度看,嘉祥北部、曲阜東南、淚水北部及東部泉林一帶第四系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部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育的內在條件。前期已發生的3處岩溶塌陷均分有子上述地帶,其中一處是在泉林一帶進行岩溶水抽水試驗過程中發生的。以上地段為岩溶塌陷易發區,在水動力條件具備時潛在岩溶塌陷的可能。尤其在第四系砂(礫)層與灰岩直接接觸地帶(如泉林一帶)更易發生岩溶塌陷。該地段均分布有較大的岩溶水水源地,如嘉祥城北水源地、曲阜北興水源地、泗水五里廟水源地及泗水泉林水源地等,水源地的開採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岩溶塌陷的發生與發展。
(三)地面沉降發展趨勢
濟寧市城區位於汶泗河沖積扇前緣,地勢平坦,構造上屬濟寧凹陷, 第四系鬆散層厚度較大,一般為220至300米,易於壓縮的粘土層相對較厚, 在長期平采地下水的情況下,大范圍的地面沉降在所難免。從區域上,地面沉降的分布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隨地下水位的持續降低。地面沉降量隨之加大,沉降范圍隨之擴大,同一地點地面沉降的速率和沉降幅度與地下水位的下降呈明顯的同步變化,地面沉降嚴格受地下水開採的控制。只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壓縮地層,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引發地面沉降。
按目前濟寧市發展狀況和2010年遠景規劃,隨著城市工業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地下水的需求量將逐年增加。如不對城區地下水開采加以控制,地下水位仍將持續下降,沉降面積將迅速擴大。據預測2010年 濟寧市城區最大沉降量將達到460毫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發展趨勢
崩塌、滑坡、泥石流屬突發性重力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濟寧市境內主要為平原區,山區面積僅為25%左右,且屬低山丘陵區,山體自然坡度一般小於20度,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不甚發育,主要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如開山採石、築路等,災害類型以崩塌為主
❾ 自來水泄露導致地面塌陷屬於地質災害嗎
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地下一定范圍內的岩土體壓縮、位移等活動,引起的地面下沉、塌落、開裂,對工程設施、城鄉環境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現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除共同表現為地殼表面形態發生嚴重破壞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相似特徵:在形成條件方面,雖然都受多種動力條件控制,但過量抽取地下水經常是它們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分布特徵方面,城鎮、工廠、礦區、鐵路沿線是這些災害的多發區。採用地下開採的礦山,由於采空區上覆岩土體冒落或變形而在地表發生大面積並行破壞並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現象和過程稱為礦區地面變形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是地下采礦最容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之一,並且地面變形范圍往往超出地下對應采空區的范圍,危害極大。一是破壞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塌陷的地質災害對礦區周邊的農田破壞十分嚴重,造成土地絕產或減收,甚至在部分礦區,形成無地可耕,無處可遷的局面;二是損壞地表建構築物。礦山地表塌陷災害的范圍廣,具有突發性、累進性和不均勻性等特點,對於各種地面建構築物的危害極大。因此,在城鎮建構築物、道路設施以及水體下的三下礦體資源通常禁止開發,即便開發,也必須進行安全與環境設計和評價,避免產生地表沉陷,造成各種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害,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和交通安全。對此,礦山安全法第19條對礦山企業提出了相應要求,即礦山企業對使用機械、電氣設備,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和礦山閉坑後可能引起的危害,應當採取預防措施。因此,礦山企業不僅應當建立、健全對地面陷落區、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的檢查和維護制度,防範可能發生的危險,而且對關閉礦山後可能引起的危害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1)減輕塌陷災害。在礦山的生產時期,採取充填開采技術和減震的采礦方法等技術型措施預防采空後的塌陷。充填開采主要是利用廢石、尾砂等實施空區的充填,減少空區的體積;減災開采主要是從回採技術上預防或減輕采空區塌陷的方法,包括順序優化開采、條帶開采和離層高壓注漿開采等,減少塌方量;(2)以廢治害。利用開採的尾礦、矸石等填埋塌陷區,治理塌陷災害。具體而言,在用尾礦、矸石等填埋前,先將塌陷區的表土剝離另放,然後充填矸石等至目標標高以下0.5m處,再覆蓋表土至原標高,使地形得以復原,保持原有土質和肥力,減少廢料污染,消除塌陷坑危害;(3)治理地裂縫,消除隱患。針對已經閉坑的礦區地裂縫,採用充填和灌漿相結合的治理措施,消除地裂縫的危害;(4)地面塌陷區的整治與利用。即採用「挖深墊淺」的方法,將較深的塌陷區再深挖,使其適合於水產養殖場地,而挖出的泥土墊到淺的沉陷區,改造成為農業用地。
❿ 為什麼開采地下水易造成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地下水,是貯存於包氣帶以下地層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專中的水。廣泛埋藏於地表以屬下的各種狀態的水,統稱為地下水。超量開采地下水,一般可能會導致三種問題:一是引起水位的下降;二是產生區域性的地面沉降;三是可能會引起水質的變化。」沿海地區如果地下水開采過量,還會引起海水侵蝕、地下水咸化等更嚴重的危害。
受淺層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響,表層的土體失水嚴重,就會形成干縮裂隙以及地面不均勻的沉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較大的降水過程,降水滲入地下,沿著裂隙流動,對地層形成沖刷、潛蝕,就會使裂隙加寬、上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露出地表,就形成了地裂縫。
大量的開發使用地下水資源,在集中開採的地區就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導致地層岩土力學平衡被破壞,粘性土層開始壓密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甚至發生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同時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面與地表之間形成了一個空間,在沒有支撐的條件下,地面向下陷落,造成了地面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