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科羅拉多大峽谷什麼地質

科羅拉多大峽谷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5 21:58:12

1. 科羅拉多大峽谷怎麼形成的

科羅拉多大峽谷成因的細節依然廣受爭議。據地質學家韋恩·萊尼說:「至今,地質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定峽谷的准確形成年代以及沖積的細節過程。」關於大峽谷的形成原因,也無任何權威性理論。大峽谷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很大,既有20億年前形成的毗濕奴片岩(Vishnu Schist,位於 Inner Gorge 底部),又有2.3億年前形成的凱巴灰岩(Kaibab Limestone,位於岸上)。當最初的北美大陸海岸線反復向前推進或後退時,許多岩層便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但也有例外,其中包括在沙漠中以沙丘形式沉積的可可西諾砂岩(Cococino Sandstone),以及 Supai 岩層的某些部分。大峽谷之所以如此之深、其岩層(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形成)如此高聳,可能要歸功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科羅拉多高原將近1500至3000米的抬高。這一抬高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傾斜度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岩石的能力。科羅拉多河盆地(大峽谷是它的一部分)已有4000萬年歷史,但大峽谷本身的歷史或許還不到600萬年(大部分侵蝕是在最近200萬年內才發生的)。所有這些侵蝕的結果就是——造就了地球上最完全的地質寶庫之一。在冰河時期,相對較潮濕的氣候使古科羅拉多河水系的總水量有所增加,從而加快了其下切河道的速度。530萬年前,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被打開,使得古科羅拉多河河床位置降低。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下切侵蝕比例的增加。從那時起至120萬年前,古科羅拉多河下切到了與現在相差無幾的深度。如今呈階梯狀的岩壁是由差別侵蝕造成的。大峽谷 100萬年前,該地區的火山活動(大多數在峽谷的西部區域附近)產生了大量火山灰與熔岩(甚至曾將河道完全阻塞),隨後沉積形成火山岩——這是峽谷中的最為年輕的岩石。

2. 科羅拉多大峽谷屬於什麼地形

科羅拉多大峽谷(Colorado,the Grand Canyon) 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公里。「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名。成因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保護帽,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活動。

3.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特點是什麼

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

它的寬度在6千米至25千米之間,峽谷兩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大峽穀穀底寬度在200-29000米之間。

大峽谷山石多為紅色,科羅拉多大峽谷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岩層,層次清晰,色調各異,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

更為奇特的是,這里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秘。

這時的大峽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繽紛、蒼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峽谷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氣勢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

峽谷岩壁的水平岩層清晰明了,這是億萬年前的地質沉積物,如同樹木的年輪一樣,為人們認識地質變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大峽谷除去它雄偉壯觀的一面,還有很多千回百轉的通幽曲徑;兩崖壁立千仞,夾持一線青天的景色在令人驚嘆之餘,也會讓人覺得前面似乎就有當關之勇夫。

另外的一些由水流沖擊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狀千奇百態,色彩通紅如火,每一處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

(3)科羅拉多大峽谷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一、形成原因:

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舍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迴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

而最後流經亞利桑那州多岩的凱巴布高原時,更出現驚人之筆,形成了這個大峽谷奇觀,而成為這條水系所有峽谷中的「峽谷之王」。

大峽谷以小科羅拉多河為起點,是全長2190千米的科羅拉多河強烈的侵蝕切割形成的19個主要峽谷中最長最寬最深的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

科羅拉多高原的「桌狀高地」,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

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

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

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

其中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行動。

二、地理位置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是世界上的大峽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

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總面積接近3000平方千米。大峽谷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2133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面積2724平方千米。

4.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資料是什麼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資料: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大峽谷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2133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面積為2724平方千米。1919年,威爾遜總統將大峽谷地區辟為「大峽谷國家公園」。

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千米。「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有此名,在大峽谷中,有75種哺乳動物、5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5種魚類和超過300種的鳥類生存。整個國家公園是許多動物的樂園。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岩層,層次清晰,色調各異,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

更為奇特的是,這里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秘。

5.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質變遷

峽谷成因的細節依然廣受爭議。據地質學家韋恩·萊尼說:「至今,地質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定峽谷的准確形成年代以及沖積的細節過程。」關於大峽谷的形成原因,也無任何權威性理論。大峽谷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很大,既有20億年前形成的毗濕奴片岩(Vishnu Schist,位於 Inner Gorge 底部),又有2.3億年前形成的凱巴灰岩(Kaibab Limestone,位於岸上)。當最初的北美大陸海岸線反復向前推進或後退時,許多岩層便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但也有例外,其中包括在沙漠中以沙丘形式沉積的可可西諾砂岩(Cococino Sandstone),以及 Supai 岩層的某些部分。大峽谷之所以如此之深、其岩層(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形成)如此高聳,可能要歸功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科羅拉多高原將近1500至3000米的抬高。這一抬高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傾斜度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岩石的能力。科羅拉多河盆地(大峽谷是它的一部分)已有4000萬年歷史,但大峽谷本身的歷史或許還不到600萬年(大部分侵蝕是在最近200萬年內才發生的)。所有這些侵蝕的結果就是——造就了地球上最完全的地質寶庫之一。在冰河時期,相對較潮濕的氣候使古科羅拉多河水系的總水量有所增加,從而加快了其下切河道的速度。530萬年前,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被打開,使得古科羅拉多河河床位置降低。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下切侵蝕比例的增加。從那時起至120萬年前,古科羅拉多河下切到了與現在相差無幾的深度。如今呈階梯狀的岩壁是由差別侵蝕造成的。大峽谷 100萬年前,該地區的火山活動(大多數在峽谷的西部區域附近)產生了大量火山灰與熔岩(甚至曾將河道完全阻塞),隨後沉積形成火山岩——這是峽谷中的最為年輕的岩石。

6. 科羅拉多大峽谷形成主要經歷的地質過程

科羅拉多大峽谷形成主要經歷的地質過程依次是:外力搬運的物質在溫暖的淺海、版沿岸海灘或是沼澤權地中沉積下來,固結成岩形成的沉積岩在板塊活動引起的造山運動以及地殼運動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從而形成了科羅拉多高原。這一抬高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侵蝕的能力,最終形成科羅拉多大峽谷。

7. 為什麼有人說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一個地質博物館

有人說,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一個館藏豐富的地質博物館。從谷底向上,分布內著各個地質時期的岩層容。最早的是13億年前的片岩和麻岩,還有砂岩、頁岩、石灰岩、板岩和火成岩。不同時期的各種遠古生物,在各個岩層里也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從單細胞植物到石化了的木頭,從魚類到蜥蜴之類的爬行動物,應有盡有。同時,由於岩層中還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因此它們會隨著陽光的強弱、天氣的陰晴、季節的不同而產生無窮的變化,使整個大峽谷顯得五彩繽紛、氣象萬千。

8.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大約距今6億年前,科羅拉多大峽谷地區還是一片平原,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被海版水淹沒著。到了距今二三億年權時,強烈的地殼運動使那個地區的地殼慢慢地上升,經過漫長的年代終於形成為高原——科羅拉多高原。在海水淹沒的時期,科羅拉多高原地區沉積了砂岩、頁岩、泥岩和石炭岩等各種岩層。大約在1200萬年前,科羅拉多河開始了緩慢的侵蝕作用,逐漸塑造了今日大峽谷的壯麗景觀。由於河流的侵蝕,現在河谷水面和原來的高原面之間的高差達到了1700米。河流切穿了所有的岩層,含有與岩層年代一致的各種代表性生物化石,從原始的單細胞植物到巨大的晰蜴類動物,在峽谷的谷壁上都能清晰地找到。像這樣能清楚顯示地質歷史的岩層,在現今世界上還是少見的。

9.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形式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造成的.
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10. 說出科羅拉多大峽谷景觀形成的地質作用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造成的.
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