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匹配耕地質量等別符號
㈠ 13等耕地質量等別畝產小麥多少斤
現在小麥正常畝產抄700-800斤左右。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新月沃土(Levant)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1)怎麼匹配耕地質量等別符號擴展閱讀:
小麥是三大穀物之一,幾乎全作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中國是世界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2010年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位居第二的糧食作物(6.51億噸),僅次於玉米(8.44億噸)。
2017年,中國農科院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賈繼增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染色體級別的D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制,並首次獲得小麥D基因組一個完整的整合圖譜。
2018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徵。這一成果5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自然》上。
㈡ 等級折算系數的制定
本研究以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資料為基礎,採用分層抽樣法分析全省農用地糧食生產能力與農用地利用等指數之間的關系,建立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與標准糧產量的關系模型。
(一)樣本的分層抽樣選取
1.分層抽樣的概念
分層抽樣也稱分類抽樣,這種抽樣組織形式是先將總體各單位按一定的標志加以分層,而後在各層中按隨機原則抽取若干樣本單位,由各層的樣本單位組成一個樣本。設總體含有N個單位,將總體劃分為K層,第i層總體單位數為Ni(i=1,2,…,K);則有N1+N2+…+NK=N。從各層總體Ni中隨機抽取樣本單位數ni,那麼,樣本n=n1+n2+…+nk。
2.樣本選取的原則
(1)採用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數據的原則。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是分縣(市)由下至上開展的,各基層縣(市)農用地分等成果中包含有詳盡的各縣(市)耕地高、中、低產量樣點調查數據。這些樣本資料庫覆蓋全省范圍,樣本數據為一手的實地調查數據,且樣本數據已經過主管部門的現場預檢,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更重要的是,這些樣本資料庫的內容和標准與本次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研究的標準是一致的。因此,本研究的樣本資料庫將直接採用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當中的各地糧食生產能力樣本資料庫進行分析研究,使本研究成果與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保持一致性,以方便日後成果的應用。
(2)以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中劃分的七大耕作制度二級區作為本研究樣本分層抽樣的標志。全省七大耕作制度二級區的劃分反映了全省農用地利用等指數和糧食生產水平在空間上的分布差異。因此,可直接採用全省耕作制度二級區的劃分標准作為分層抽樣的主要標志。
(3)代表性原則。首先,各層內選取的縣(市)樣本應盡可能均勻覆蓋於各二級區空間范圍內,並且能夠代表本二級區范圍內土地利用等指數和標准糧產量好、中、差的水平;其次,各縣(市)內部選取的最終樣點數據需能夠反映該縣(市)糧食生產能力高、中、低的水平。
(4)差異性原則。層內樣本單位標志值的差異性要求相對小些,層間差異性要求相對大一些。
3.樣本的分層抽樣選取
本研究以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劃分的七個耕作制度二級區作為樣本抽樣的分層標志。全省七大耕作制度二級區具體包括粵北山地丘陵區、潮汕平原區、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粵東沿海丘陵台地區、粵中南丘陵地區、雷州半島丘陵台地區和粵西南丘陵地區 7 個耕作二級區。最終分層抽樣的樣本結果見表 8-1、表 8-2、圖 8-2。
表 8-1 廣東省二級區樣本分布情況表
續表
表 8-2 各農用地利用等別樣本分布情況表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圖-28 算東省耕地等級折廣樣點縣市分布圖(二)樣本的整理與剔除
1.建立樣本信息基礎資料庫
經過抽樣和篩選,課題組選定了 92 個代表樣點縣(市),從 92 個樣點縣(市)的農用地分等成果數據中收集了約 40000 條樣本數據。利用資料庫軟體將每個樣本數據中的縣(市、區)、省耕作二級區、單元編號、樣點面積、地類代碼、指定作物產量、標准糧折算系數、標准糧產量、各指定作物自然質量等指數、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數、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等自然屬性、土地質量、等別信息數據錄入歸庫。由於廣東省各縣(市、區)的農用地分等成果是由不同單位於不同時間陸續完成的,匯總上來的數據可能由於多種原因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在信息錄入建庫以後還要進一步對每個樣本信息數據進行統一的標准化處理,最終建立耕地折算系數測算樣本信息基礎資料庫,資料庫總記錄近百萬條。
2.剔除異常樣本數據
初始樣本信息資料庫中存在一些異常樣點,採用反映樣本數據變異性的指標標准差Si來將異常樣點剔除。採用的剔除標准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即認為超出 ±2Si之外的變異是不可接受的,需要加以剔除。剔除過程中,採用分層剔除異常樣本的方法,即先以每個省二級區作為一個樣本總體,對超出合理變異區間的異常樣本進行剔除,然後再匯總到總樣本庫中進行再次檢驗剔除。經過剔除異常樣點數據後,最終納入分析的有效樣本數量為 11836 條。(三)樣本分層抽樣統計量
1.均值
各層子樣本均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式中:
——子樣本的均值;
ni——子樣本數;
yij——第i層第j個樣本。
樣本總體均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式中:
——總體均值的估計值;
N——總體分層數;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第i層子樣本的均值。2.標准差
各層樣本標准差的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式中:
Si——第i層的標准差,其餘符號意義同前。
總體標准差的估計量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式中:
Sy——總體標准差的估計量;
k——總樣本數量,其餘符號意義同前。
3.樣本統計量計算
表8-3 按省二級區分層的樣本統計量表
表 8-4 各農用地利用等別的樣本統計量表
比較全省利用等別的樣本數量分布以及各利用等別的面積分布(圖 8-3),可以發現,全省樣本數量在各利用等別的分布與各等別面積大小、規律是基本一致的,這種一致是符合分層抽樣要求的。
圖8-3 廣東省有效樣本數量分布與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對比圖
(四)模型建立
利用樣本資料庫的數據,以樣本單元的利用等指數作為解釋變數,以標准糧產量作為被解釋變數,對兩者進行回歸建模分析。分析表明,在多種試算模型當中,以線性模型最具解釋力,在實際檢驗中也最符合實際。具體建立的線性模型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東卷)
式中:
y——標准糧產量,單位:千克 / 畝;
x——利用等指數。
樣本數據散點分布如圖 8-4 所示:
圖8-4 樣點「利用等指數-標准糧產量」散點分布圖
從模型統計可見,線性模型的相關系數 r = 0.7887,表明全省標准糧產量水平與全省農用地利用等指數呈現顯著相關的趨勢;模型的判定系數 R2=0.6220,表示標准糧產量(y)變化的62.20% 可由農用地利用等指數(x)的變化來解釋,即如果由利用等指數預測標准糧產量水平,可靠性可以達到 62.20%。
對模型中的 x 求取一階導數,dy/dx=0.2416,擬合直線的斜率為 0.2416,即從理論上講,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利用等指數,相當於標准糧產量每畝提高 0.2416 千克。由此可預測出單位利用等指數的提高所帶來的糧食增產潛力的大小。同樣,也可依據該線性模型計算得出不同利用等耕地所對應的理論糧食生產能力大小。
㈢ 高標准基本農田的對應等級
高標准基本農田的對應等級,《規劃》要求經整治的基本農田平均提高1個等級,可見「高版標准」與耕權地質量等級直接掛鉤。「陶瓷標志牌_陶瓷標識牌_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_藝品苑陶瓷」,既然如此,有人會問:高標准基本農田究竟是幾等地?耕地質量分等定級成果讓所有耕地有了全國統一、可比的標准,但也顯示出我國耕地質量區域分布不均衡、決定因素復雜等特徵。優等地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佔30%,中、低等地佔67.3%;等別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個省份,等別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等22個省區。在這種耕地質量國情下,很難一刀切出一個全國通用、對應某個等級的「高標准」,通常建成後的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
㈣ 耕地質量等別 凈增減耕地什麼意思
耕地質量等級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專物的適宜性、屬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簡稱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簡稱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㈤ 什麼是耕地等別
從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的《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是我國首部耕地質量等回級國家標准,為答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指標和方法。該標准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對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進行評價,將耕地質量劃分為10個耕地質量等級。一等地耕地質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質量最低。標准根據不同區域耕地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徵,將全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華南區、甘新區、青藏區等9大區域,各區域評價指標由13個基礎性指標和6個區域補充性指標組成。
㈥ 耕地質量等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什麼樣的文章啊
㈦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資料庫包括哪些內容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的工作對象是指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災害損毀、農業回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答、耕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活動,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等發生變化的耕地。耕地質量等別監測的工作對象是指耕地質量等別漸變區域的耕地,也可理解為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和宏觀經濟政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