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中MS等值線是什麼意思
『壹』 地質學中的「V」字形法則是指什麼
是指在抄地形等高線圖上判斷岩層襲界線與岩層產狀的一種方法,概括起來說包括「相反相同(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相同方向彎曲,但露頭線的彎曲度總比等高線的彎曲度要小),相同大於相反(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岩層傾角大於地形坡角,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相反方向彎曲),相同小於相同(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岩層傾角小於地形坡角,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相同方向彎曲,但露頭線的彎曲度總是大於等高線的彎曲度)」
『貳』 地質學中顯微鏡觀察的貝殼線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中顯微鏡觀察的貝殼線是地質構造過程的展示架,能夠很清楚地看到
『叄』 地質學裡面的「超復」是什麼意思
是地層超覆
地層超覆
strata
overlap
當海水或湖水覆蓋面逐漸擴大,在新的淹沒回高地沉積了新的沉積物答叫超覆現象,或稱地
層不整合。
http://ke..com/view/1456627.htm
『肆』 地質中js,ms是什麼意思
ms代表泥岩,js代表礦物碧玉。砂岩的符號是ss。
『伍』 地質學裡面的燕山期是什麼意思
答案比較長,不好意思,否則講不太清楚.
先說一下燕山運動--燕山運動是地質構造史的一次大規模造山活動。
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大多是巍峨險峻的高山,或者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如果計算起來,全國山區面積要佔到全國總面積的2/3左右。你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國的山特別多呢?
這是因為近1億多年以來,地殼運動在我國進行得特別強烈。最顯著的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一億三四千萬年前開始,到7000萬年前左右告一段落。這時候在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褶皺隆起,成為綿亘的山脈,北京附近的燕山,就是典型的代表。科學家把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總的叫做燕山運動。今天我國地勢起伏的大體輪廓,就是在燕山運動中初步奠定的。再一個時期是近3000萬年以來,我國又成為地球上一個地殼運動強烈的地帶,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從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馬拉雅山,我國許多地方都表現出地殼的活動增強了,特別是西部地區,隆起上升的現象很顯著,許多在燕山運動中已經形成的山嶽再次被抬升,這種變動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停止下來。
山嶽從地面凸起以後,如果穩定下來,不再上升,由於風、水、陽光、生物等自然力的破壞,時間久了,會逐漸被削低甚至被夷平,所以世界上有許多從古老的大山變來的低丘和平地,這種地方一般是地球歷史近期中地殼比較穩定的部分。而我國許多地區的情況恰恰相反,地殼的活動性在這個階段仍然很強,用地質的時間觀念來看,許多山嶽形成還不久,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升高,所以我國的山自然就特別高、特別多了。
地殼為什麼會運動呢?現今流行的說法是,地幔里具有塑性的物質因為各處冷熱不均而發生對流,帶動了上面的岩石圈層。現查明這個岩石圈層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許多被很深很大的裂縫分割開來的板狀塊體相互嵌合在一起,由於組成「板塊」的岩石比下邊的地慢里的物質輕,所以它們有點像冰山浮在水上一樣「浮」在地幔上,地幔里的物質動起來了,它們當然也要跟著動。按照這種說法,我國西南邊界一帶,正好是兩個板塊碰在一起的地方,它們互相擠壓,地殼褶皺隆起,這就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影響到我國群山崛起。
地理資料上是這么簡單介紹的:
在侏羅紀(距今19 500萬年至13 700萬年)與白堊紀(距今13 700萬年至6 700萬年)發生了被稱為燕山運動的造山運動,與現今山西高原原本連為一體的今華北平原地區轉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片大平原,而山西高原則陸續抬升,形成了東低西高的局面。 燕山運動時期即稱為燕山期。
更為詳細准確的資料還是建議去買書細加研究。
『陸』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柒』 界,系,統,階在地質學中是什麼單位
年代地層單位,用來描述地層,例如:中上元古界
『捌』 地質構造等值線圖應該怎麼看從中能的到什麼信息對油氣井的生產有什麼指導意義
用等高線反映某一特定岩層的頂面或底面起伏形態的地質圖叫做構造等值線圖。這種圖件可以定量地、醒目地反映出地下的構造,特別是褶皺構造形態,不僅是油氣田,也是煤田以及其他一些層狀礦床勘探和開發的重要圖件。
『玖』 地質學中的「MaB.P.」是什麼意思
百萬年前
還見過有kaB.P.的寫法
估計是拉丁文縮寫,類似B.C. A.D. A.M. P.M.
『拾』 ansys求解結果顯示時的「等效應力場分布等值線圖」 具體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求來解完後使用
Main Menu>General Postproc>Plot Results>Contour Plot>Nodal Solu
PLNSOL, s, EQV,
來查看節點自的應力效果
具體的意思你可以看看應力在材料力學中的理解,可以理解為應力的一種合力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