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地質報告怎麼寫
Ⅰ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怎麼寫呀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 報告的編製程序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 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 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 地質地貌概況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
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 (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 (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質地貌條件較復雜,或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報告中應附地質地貌圖或不良地質現象分布圖;如場地小且地質地貌條件簡單又無不良地質現象,則在前述鑽孔位置平面圖上加地質地貌界線即可。當然,倘若地質地貌單一,則可免繪界線。 2.2 地基岩土分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 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報告著重論述的問題,是進行工程地質評價的基礎。下面介紹分層的原則和分層敘述的內容。 (1)分層原則。土層按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和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岩層按岩性、風化程度、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夾層處理,厚度小而反復出現可作互層處理。
(2)分層編號方法。常見三種編號法:第一,從上至下連續編號,即①、②、③„„層。這種方法一目瞭然,但在分層太多而有的層位分布不連續時,編號太多顯得冗繁;第二,土層、岩層分別連續編號,如土層Ⅰ-1、Ⅰ-2、Ⅰ-3„„;岩層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類和土層成因類型分別編號。如某工地填土1;沖積粘土2-1、沖積粉質粘土2-2,沖積細砂2-3;殘積可塑狀粉質粘土3-1、殘積硬塑狀粉質粘土3-2;強風化花崗岩4-1,中風化花崗岩4-2,微風花崗岩4-3。第二、三種編法有了分類的概念,但由於是復合編號,故而在報告中敘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數分層是採用第一種方法,並已逐步地加以完善。總之,地基岩土分層編號、編排方法應根據勘察的實際情況,以簡單明了,敘述方便為原則。此外,詳勘和初勘,在同一場地的分層和編號應盡量一致,以便參照對比。 (3)分層敘述內容。對每一層岩土,要敘述如下的內容: 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較普遍」、「廣泛」、「較廣泛」、「局限」、「僅見於」等用語。對於分布較普遍和較廣泛的層位,要說明缺失的孔段;對於分布局限的層位,則要說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埋藏條件:包括層頂埋藏深度、標高、厚度。如場地較大,分層埋深和厚度變化較大,則應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狀態:土層,要敘述顏色、成分、飽和度、稠度、密實度、分選性等;岩層,要敘述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發育情況、風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發育情況,要描述裂隙的產狀、密度、張閉性質、充填情況;關於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區分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外,還應描述岩心的形狀,即區分出長柱狀、短柱狀、餅狀、碎塊狀等。 ④取樣和實驗數據:應敘述取樣個數、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盡量列表表示土工實驗結果,文中可只敘述決定土層力學強度的主要指標,例如填土的壓縮模量、淤泥和淤泥質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數、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紅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對敘述的每一物理力學指標,應有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還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設計部門選用。 ⑤原位測試情況:包括試驗類別、次數和主要數據。也應敘述其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經數理統計後的修正值。⑥承載力:據土工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資料分別查算承載力標准值,然後綜合判定,提供承載力標准值的建議值。 2.3 地下水簡述
地下水是決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重要因素。報告中必須論及:地下水類型,含水層分布狀況、埋深、岩性、厚度,靜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層間和含水層與附近地表水體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條件,水位季節變化,含水層滲透系數,以及地下水對混凝土的侵蝕性等。對於小場地或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勘察場地,論述的內容可以簡化。有的內容,如水位季節變化,並非在較短的工程勘察期間能夠查明,可通過調查訪問和搜集區域水文資料獲得。地下水對混凝土的侵蝕性,要結合場地的地質環境,根據水質分析資料判定。應列出據以判定的主要水質指標,即pH、HCO-3、SO2-4、侵蝕CO2的分析結果。 2.4 場地穩定性 場地穩定性評價主要是選址和初勘階段的任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1)場地所處的地質構造部位,有無活動斷層通過,附近有無發震斷層。 (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3)場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緩程度,是否臨江河湖海,或臨近陡崖深谷。
(4)場地及其附近有無不良地質現象,其發展趨勢如何。 (5)地層產狀,節理裂隙產狀,地基土中有無軟弱層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對基礎有無不良影響。報告對場地穩定性作出評價的同時,應對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增強建築物穩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議。 2.5 其他專門要求論述的問題 對於設計部門提出的一些專門問題,報告應予以論述,如飽和砂土的震動液化、基坑排水量計算、動力機器基礎地基剛度的測定、樁基承載力計算、軟弱地基處理、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等等。 2.6 結論與建議 結論是勘察報告的精華,它不是前文已論述的重復歸納,而是簡明扼要的評價和建議。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1)對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的評價。 (2)結合建築物的類型及荷載要求,論述各層地基岩土作為基礎持力層
的可能性和適宜性。 (3)選擇持力層,建議基礎形式和埋深。若採用樁基礎,應建議樁型、樁徑、樁長、樁周土摩擦力和樁端土承載力標准值。 (4)地下水對基礎施工的影響和防護措施。 (5)基礎施工中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6)建築是否作抗震設防。 (7)其它需要專門說明的問題。 以上7個方面的內容,並非所有的勘察報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羅列。由於場地和地基岩土的差異、建築類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項目的勘察報告反映的側重點當然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簡述和結論與建議等四項,是每個勘察報告必須敘述的內容。總之,要根據勘察項目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報告內容齊全、重點突出、條理通順、文字簡練、論據充實、結論明確、簡明扼要、合理適用。
3 圖表編制要點
3.1 主要圖件 (1)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表示的主要內容:①建築平面輪廓;②鑽孔類別、編號、深度和孔口標高;應區分出技術孔、鑒別孔、抽水試驗孔、取水樣孔、地下水動態觀測孔、專門試驗孔(如孔隙水壓力測試孔);③剖面線和編號:剖面線應沿建築周邊,中軸線、柱列線、建築群布設;較大的工地,應布設縱橫剖面線;④地質界線和地貌界線;⑤不良地質現象、特徵性地貌點;⑥測量用的坐標點、水準點或特徵地物;⑦地理方位。對於較小的場地,一般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項內容。 標注地理方位的最大優點在於文中敘述有關位置時方便。此圖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築平面圖上補充內容而成。比例尺一般採用(1∶200)~(1∶1000)。 (2)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鑽孔柱狀圖的內容主要有地層代號、岩土分層序號、層頂深度、層頂標高、層厚、地質柱狀圖、鑽孔結構、岩心採取率、岩土取樣深度和樣號、原位測試深度和相關數據。在地質柱狀圖上,第四系與下伏基岩應表示出不整合接觸關系。在柱狀圖的上方,應標明鑽孔編號、坐標、孔口標高、地下水靜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狀圖比例尺一般採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質剖面圖。此圖是作為地基基礎設計的主要圖件。其質量好壞的關鍵在於:剖面線的布設是否恰當;地基岩土分層是否正確;分層界線,尤其是透鏡體層、岩性漸變線的勾連是否合理;剖面線縱橫比例尺的選擇是否恰當。關於剖面線的布設和地基岩土分層原則,此前
已論及,不再贅述。倘若分層正確,一般來說分層線的連接就會自然平順,而不致將產狀平緩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統的土層畫成陡斜狀,或出現新老層位之間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現象。 同一層位間的相變,要用岩性漸變線表示清楚。透鏡狀分層和同一層位中的透鏡狀夾層,在不同的剖面線上要互相照應,顯示其分布范圍。剖面比例尺的選擇,應盡量使縱、橫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實反映地層產狀。一般橫比例尺採用(1∶200)~(1∶500),縱比例尺採用(1∶100)~(1∶200)。在剖面圖上,必須標上剖面線號,如6-6′或F-F′。剖面各孔柱,應標明分層深度、鑽孔孔深和岩性花紋,以及岩土取樣位置及原位測試位置和相關數據(如標貫錘擊數、分層承載力建議值)。在剖面圖旁側,應用垂直線比例尺標注標高,孔口高程須與標注的標高一致。剖面上鄰孔間的距離用數字寫明,並附上岩性圖例。 (4)專門性圖件。常見的有表層軟弱土等厚線圖,軟弱夾層底板等深線圖,基岩頂面等深線圖、強風化、中風化或微風化岩頂面等深線圖,硬塑或堅硬土等深線圖等。不言而喻,這些圖件對於地基基礎設計各有用途。有的圖件還可以反映隱伏的地質條件,如中風化頂面等深線圖,可以反映隱伏的斷層;等深線上呈線狀伸展的溝部,往往是斷層通過地段。專門性圖件並非每一勘察報告都作,視勘察要求、反映重點而定。 3.2 主要附表、插表 (1)岩土試驗成果表。按岩、土分別分層,按孔號、樣號順序編制。每一分層之後列出統計值,如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測試成果表。分層按孔號、試驗深度編制,要列統計值,並查算分層承載力標准值。 (3)鑽孔抽水試驗成果表。按孔號、試段深度編制,列出靜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單位涌水量、水溫和水樣編號。 (4)樁基力學參數表。如果建議採用樁基礎,應按選用的樁型列出分層樁周摩擦力,並考慮樁的入土深度確定樁端土承載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層復雜時,應編制地基岩土劃分及其埋藏條件表。4 努力提高報告的編寫能力 4.1 要具備牢固的地質地貌和工程理論地質基礎 理論方面,主要是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工程地質方面,主要是土質學、土力學、工程地質分析、工程動力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在丘陵山區,要注意地質構造的觀察分析;在平原地區,要著重於第四系成因類型、岩性組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時常了解和掌握國際國內的有關岩土勘察方面的新技術新知識,以便不斷更新和提高個人的理論知識。 4.2 要熟悉和掌握有關的規范規程 規范規程既是經驗的總結,又是技術的指南,具有很強的勘察工作指導性。對於國家的、行業的、省和地方的有關規范規程,必須熟悉掌握,並在具體勘察工作中認真執行。 4.3 要了解工作區的地質情況 對於勘察地段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應盡可能地搜集並熟悉。對於鄰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質勘察資料,也要盡可能了解,
以便在勘察工作中發揮其參考作用。 4.4 要掌握工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礎施工的技術要點 只要明確了工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礎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質評價才能有的放矢、正確客觀,提出的建議才能合理適用。 4.5 要切實保證第一手資料的質量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終成果。一份高質量的勘察報告,必須來自於高質量的第一手原始資料。由此可知,現場勘察和實驗資料的質量好壞,對報告的編寫影響極大。因此,必須認真抓好第一手資料的質量,而鑽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資料的重點。為此,報告的編寫者,必須常到現場掌握有關的勘察情況,最好是參與現場的地質編錄工作。 4.6 提高綜合知識技能 除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提高綜合知識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數理統計知識、文字表達能力、編圖技巧、綜合分析能力(特別是現場地質編錄的綜合判定能力)。俗話說:熟能生巧、觸類旁通。只要多干多學,善於思考,並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提高,就能逐步地編寫好每一份勘察報告。
Ⅱ 如何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Ⅲ 勘查地質報告的編寫
按照DZ/T 0033—2002《固體礦產勘查/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的要求編制勘查地質報告。
表A.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Ⅳ 怎樣寫出一份漂亮的地質勘查報告
怎樣寫出一份漂亮的地質勘查報告
一份標准地質勘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以下內容不涉及的,可以不寫):
00 封皮及扉頁
01 前言
02 目錄
03 項目概況:
目的任務、位置與交通、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以往工作評述、本次勘查工作情況、對以往資料的利用情況。
04 勘探工作及質量評述:
勘探類型、手段方法、工程網度、工程布置、工程質量評述、測繪工作及質量評述、采樣化驗及質量評述……等等
05 區域地質、礦區地質
地層、構造、岩漿岩、變質作用、礦產。
06 礦床地質特徵
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品位、礦石組分、結構、構造、蝕變特徵與分帶、圍岩與夾石、礦化階段、成礦規律、找礦標志。
07 礦物加工技術
礦樣的制備、選礦試驗方法、流程、結果、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08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礦坑井巷圍岩穩定性、環境地質。
09 儲量計算:
工業指標、儲量計算方法、參數確定、礦體圈定及儲量計算邊界的確定、儲量級別劃分、儲量計算結果、伴生元素的儲量計算。
10 技術經濟評價:
地質資源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礦山建設方案、礦床經濟評價。
11 結論:
對本次勘查工作的評述、本次勘查工作主要結論、經驗教訓和問題、建議。
Ⅳ 地質報告怎麼寫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寫
Ⅵ 地質勘探方面畢業論文該怎麼寫
上地大數字圖書,論文應有盡有
Ⅶ 如何寫好一篇土木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閑著沒事回答下問題。
普通新手剛開始寫報告,最好能有個本公司臨近場區的報告當參考,把自己這個項目的情況和數據替換進報告裡面,多做做這種工作就能對勘察報告有個總體的概念。
過了最新手的階段後,就需要針對每個項目進行研究。主要考慮下面一些東西:
場區有沒有特殊岩土,比如山西有濕陷性黃土、湖北雲南廣西部分地區有膨脹土、池塘淤泥的軟土、很深的填土等等,特殊性岩土要進行特殊分析,參考相關規范。
考慮建築物的情況,比如有深基坑,需要做剪切試驗,報告需要提供上部土層的粘聚力和內摩擦角,要是只是建個單層廠房就不需要提供這些。比如高層建築物,提供建議的基礎形式,和樁基設計數據。寫每個報告就需要找到這個項目的特殊點難點。
勘察實際鑽探過程中要監督好施工質量,現在人心都浮躁,沒人監督,工人們不會按方案來給你做的,標貫孔一次都不打標貫,完全瞎編,取土孔不按要求的位置取土,在同一位置取2個土給你說是不同深度的,也是發生過的。
其實我覺得編寫報告最難的還是土層劃分,土層分好了報告算是完成了一半。其他的都是數據分析編寫正文的硬性工作。至於土層劃分,需要在前期野外鑽探過程中就要想怎麼劃分土層。
其他的就是多研究規范,多看看別的大神寫的勘察報告。
Ⅷ 地質報告的編寫
獨立勘查地質學家的「產品」就是地質報告,它的讀者包括勘查公司經理、律師、會計師、投資者及相關人士,其用於准確地公開披露信息。本節以加拿大2-A報告為例介紹。
2-A報告全稱為國家政策2-A報告(National Policy 2-A)。現在已為NI43-101條款要求的報告取代,不過兩者並無本質差異。2-A報告包括探礦地的報告、開發項目的報告和擴大生產項目的報告。這里只介紹探礦地的報告。報告有規范的章節和規定的用詞,以達到准確表達信息的目的。
第一章 概論。要把探礦地和項目的關鍵因素講清楚,使讀者能清晰地把握項目的全貌。
第二章 導論。
項目的名稱、礦床類型、位置、工作階段,以及擁有探礦權公司的名稱及公司簡況和編制本報告的目的。
勾勒出本報告的范疇。列出相關的重要問題,例如與本項目有關的協議、公司的資產狀況等。
要詳細地介紹信息和資料的來源。包括有多少獨立勘查地質學家參與了野外工作、工作的時間和野外工作天數等。公司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討論的情況。要說明提供編制報告的資料基礎,列出編寫本報告資料的清單。在編制報告過程中的重要情況必須說明,例如,獨立勘查地質學家是否自己采樣並單獨送樣分析等。
地質報告的單位。採用公制還是英制,美元、加元還是人民幣,在地質報告中要說明並統一。
第三章 對探礦權的說明。內容有探礦權區的名稱、數量、相關探礦權證的有效期、探礦權區的地理坐標和面積、各探礦權人所佔的權益比例、各探礦權人履行探礦權人義務的情況。合資勘查時,要說明合資協議中的主要條款,包括權益分割、掙股期和掙股投入、未來開發期的安排等。對於不同國家,還要敘述項目所在國的礦業法規、礦業政策、財稅制度等。
第四章 探礦區的條件。探礦權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基礎設施、氣候、植被、勞動力供給、學校、醫院、食宿等。還要說明老礦山的情況,包括老硐、露天采坑、尾礦等。
第五章 前人工作。所有前人做的有用的技術工作,都要提及。對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測量,對采樣、鑽探、資源量估算、選冶研究、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研究等,按由現在到過去的時間順序敘述。
第六章 地質與礦化。獨立勘查地質學家撰寫2-A報告的時間有限,因此他們要利用地質調查所提供的地質圖和勘查公司地質學家的部分資料。考慮到地質報告讀者的多樣性,在這一章中,要避免使用過多、過於專業的技術術語和行話。
區域地質。用區域地質圖來說明與礦化有關的構造、地層、岩漿岩,以及成礦事件的特點等。
礦區地質。重點要描述與礦化有關的岩石類型和礦物組合,礦體的圍岩、頂底板和與礦化有關的圍岩蝕變,以及導礦和破壞礦體的褶皺、斷裂構造等。
礦化。礦化的類型、特徵、分布,礦化的走向延伸、寬度、連續性,品位和采樣方法、分析方法、分析靈敏度。不能只報道好的分析品位。承擔分析的商業實驗室改變分析方法、和標樣的對比、標樣和分析樣的相關性、檢查的比例等,都必須加以說明。論述礦石和礦化品位的可靠性,是商業性礦產勘查報告的重點。
第七章 勘查潛力。在勘查階段,不要求計算資源量/儲量。只在開發項目的2-A地質報告中,才由獨立勘查地質學家,按照行業協會制定的資源量/儲量規范,計算資源量/儲量,或對其他人計算的資源量/儲量做出評估和審查。在勘查階段,只需根據重要的見礦工程,結合對成礦地質條件的分析,對探礦權區的勘查潛力做出評述。
第八章 結論與推薦。在本章,獨立勘查地質學家需對客戶公司的探礦權做出結論,判斷是否值得進一步投資勘查;向投資者、投資機構、證券交易所做出推薦。
第九章 勘查計劃和預算。在本書第三章中曾經提到,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上市,甲類初級勘查公司擁有找礦潛力的探礦權區。該區已做過地質測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測量,有進一步勘查價值,要有可以安排至少50萬加元的首期勘查預算。獨立勘查地質學家在2-A地質報告的第九章中,就要附上某初級勘查公司建議的勘查預算(表6-1)。
表6-1 某初級勘查公司的建議勘查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