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地質綜合剖面圖
Ⅰ 怎樣看地質剖面圖
看地質剖面圖的話,主要看高度等高線就是同一個高度。
Ⅱ 怎樣畫地質剖面圖
其實不難,首先根據這十個點進行直接插值生成高程圖,或者加入斷層等地質要素,再插值生成構造圖,然後再作剖面圖。
Ⅲ 工程地質剖面圖怎麼看
現在勘測單位的工程地質圖一般都沒有提供圖例,豎井左邊的數字是黃海標高,右邊的數字是深度。
Ⅳ 關於工程地質剖面圖數據的意思
1、②-1、②-3A:-1和-3A是②的下標,是小字,表示第②層土體的亞層,你可以理解成第②層土體裡面夾有很多的薄層,1和3A是這么多薄層的編號;
2、N是指標准貫入試驗的錘擊數,N=18就是標准貫入試驗的錘擊數是18擊;
3、-23.17和31.40:-23.17是該線所畫位置的絕對海拔高程,31.40是所畫的該線從地面向下的深度;
4、qc=5.67,qc上面有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值,qc表示雙橋靜力觸探試驗錐尖阻力。qc=5.67表示在地面下21.30m-26.20m的土層所做的靜力觸探試驗的平均錐尖阻力為5.67Mpa;
5、frb=25.43Mpa表示該層岩石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為25.43Mpa;
6、qc(MPa)[fs=qc/100]:fs是雙橋靜力觸探試驗的側摩阻力,qc錐尖阻力的單位為Mpa,側摩阻力等於錐尖阻力除以100;它左邊(-51.77)60.00是與第3條是一個意思,只是這里的標高所在的位置是鑽孔的底部;
7、6,12,18,24與上部雙橋靜力觸探試驗的側摩阻力對應,從上側的雙橋靜力觸探試驗的虛線向下做垂線,與該線的交點所在的數值,就是虛線所在的這個點的側摩阻力數值;
8、17.8m左右兩側的黑粗線與上部的鑽孔位置相對應,表示圖中所畫的兩個鑽孔在地面上的距離為17.8m
9、水位(深度/標高),表示地下水位的深度,以及地下水位的海拔標高。例如在第一幅圖裡面1.18/7.05就表示,水位的深度是地面以下1.18m,海拔標高是+7.05m。(對於這個數據我感覺可能是寫反了,應該是海拔1.18m,位於地面以下7.05m),因為沒有表頭,不知道它在最左邊的標尺是指的深度還是高程。
Ⅳ 地質學中的剖面圖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把一個物體從上到下切開,然後看他的剖面。
地質學中作的剖面圖大多是為了觀察地層從最深處到地面(或是觀察頂點)的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才製作的。
沒什麼,這東西。
再就是有一些作圖規范之類的。
Ⅵ 地質構造綜合解釋
圖5-12e為XB04-1剖面基於DCT法的歐拉反褶積向上延拓0~20km斷裂軌跡追蹤圖劃分的斷裂和結晶基底(圖5-12d)的合成圖。圖中看出,利用XB04-1線重力資料反演出斷裂帶13條。其中F21為得耳布爾深斷裂,該斷裂為超殼斷裂,走向北東,傾向北西。
另外,從拉布達林盆地重力場特徵及斷裂的性質看,F13、F16和F19也為較深大斷裂,它們可能對拉布達林盆地起著控盆作用。
通過XB04-1剖面磁異常對比分析,將本測線分為五個異常區,推斷出3條深大斷裂,12條一般斷裂。
圖5-13e為XB04-2剖面採用同樣方法得到的合成圖。從中看出,利用XB04-2剖面重力資料反演的斷裂帶15條。其中F1為海拉爾東南緣斷裂,該斷裂走向北東;F10為海拉爾盆地北緣斷裂;F'2為拉布達林東南緣斷裂,該斷裂走向北東;F'5為得耳布爾深斷裂,該斷裂為超殼斷裂,走向北東,在該剖面中的傾向表現為南東。
另外,從海拉爾盆地及拉布達林盆地重力場特徵及斷裂的性質看,F4、F6、F8、F9、F10和F'2也為較深大斷裂,這些斷裂可能與海拉爾盆地和拉布達林盆地的形成有關。
通過XB04-2剖面磁異常對比分析,將本測線分為兩個異常區,推斷出2條深大斷裂,4條一般斷裂。
Ⅶ 【求助】地質剖面圖怎樣看啊
主要的就是這些內容西藏農民(站內聯系TA)先找點普通地質方面的書學習一下阿里巴巴版zwl(站內聯系TA)對地質,權我是門外漢,但鑽井得會he200512(站內聯系TA)暈啊~ :rol:geology1657(站內聯系TA)按剖面前進方向與比例大小,把剖面圖擺到地質圖上,對照看一下,看兩次就全會了。hxk321510(站內聯系TA)地質剖面圖上的信息主要有:剖面名稱、比例尺、岩性、地層產狀、傾向、傾角、地形線、高程、導線方向等。如果本剖面有斷層等也會表現出來。萬水千山(站內聯系TA)讀圖步驟可概括為:線圖外,後圖內;先地形,後地層;先地層,後構造。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式和各項規格內容。從圖名和圖符代號,了解圖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從比例尺大小可以折算圖幅的面積,同時了解反映地質構造現象的詳細程度。出版年月和引用資料,可以了解圖幅的編制時間並便於查閱原始資料。圖例的分析是讀圖的基礎,通過圖例可以搞清楚圖幅內採用的各種符號,出露的地層和岩石類型,它們的生成順序和時代即地層間又無間斷等等。
Ⅷ 綜合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為了解區內地殼結構、構造,依據區內重、磁及少量的地震、大地電磁測探等資料,對哈拉湖-金塔,湟源-金昌-北大山,合作-白銀3條橫剖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研究,資料來源於前地質礦產部中國地質科學院,甘肅省地質勘查局及蘭州地震局等單位。各剖面的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一、哈拉湖-金塔綜合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按該剖面(圖1-7)地球物理特徵,可分為:
1.中祁連-北祁連構造區
該區為一由南向北增大,跨度大的梯級帶,磁場以低、負值為主,夾有由中基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岩引起的局部磁異常,反映了該區地殼厚度由南往北減小,為一無—弱磁性區。在中祁連北緣斷裂附近存在一向北傾的低阻異常,相應有低速層的顯示,表明該區段構造、岩漿活動強烈,在深部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的岩漿房。
地殼結構為上、中、下3層,其中上地殼厚21~23km,中地殼厚19~22km,下地殼厚22~31km,地殼總厚度66~73km,由南往北減小,其特點是各分層厚度,特別是下地殼厚度比較大,變化亦較大。由於南、北雙向的擠壓,下地殼物質塑性向下流動堆積,形成了大的山根;淺部脆性岩層向南、北兩側逆沖,形成「V」形山體,山脈整體構造抬升,形成了目前的祁連山脈。
2.阿拉善地塊(西部)
該區為一重力緩梯級帶和高磁異常帶,高磁異常主要由前長城系引起,是阿拉善地塊西延部分,似楔入於北山和祁連兩構造帶之間,向南俯沖於祁連造山帶之下。
地殼結構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上地殼厚19km,中地殼厚18~20km,下地殼厚14~18km,地殼總厚度49~56km,呈一由南往北減小的慢坡。
二、湟源-金昌-北大山綜合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按該剖面(圖1-8)地球物理的特徵,可分為:
1.中祁連-北祁連構造區
位於龍首山南緣斷裂(F4)以南,重力呈一由南往北增大梯級帶,反映了地殼厚度由南往北減小。磁場基本為負異常,僅在河西堡附近由寒武系及基性岩類引起的磁異常。
區內電性結構較復雜,在MT26-28點間存在向北傾的低阻異常,其特徵與上述哈拉湖-金塔剖面中低阻異常相似,表明該區段構造岩漿活動強烈,在深部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的岩漿房。
地殼結構分為上、中、下3層,上地殼厚12~19km,中地殼厚18~20km,下地殼厚27~32km,地殼總厚度56~64km,由南往北減小,往南仍有變厚的趨勢。
圖1-7哈拉湖—金塔綜合地球物理剖面
圖1-8湟源—金昌—北大山綜合地球物理剖面
圖1-9合作-蘭州-白銀綜合地球物理剖面
2.阿拉善地塊(南部)
位於龍首山南緣斷裂(F4)以北,包括龍首山隆起帶,潮水斷陷盆地及北大山隆起帶(南部)3個次級構造單元,重力呈一梯級帶,磁場較復雜,在北大山地區出現由加里東期中酸性岩和元古界深變質岩系引起的高磁異常。地殼結構分為上、中、下3層,其中上地殼厚9~11km,中地殼厚15~20km,下地殼厚21~25km,地殼總厚度由南部的56km,往北減小到45km,在龍首山地區地殼厚度變化大,呈一向南西傾的緩坡。
在龍首山地區出現數條向南陡傾的滑脫面,並在深8km左右出現多處高阻(大於104Ω·m)異常,相應的有磁異常的顯示,推測這些高阻異常是由地幔物質上涌所引起,表明該區曾發生過地幔上隆,地殼變薄乃至破裂,地幔物質上涌,形成古裂谷。在南北兩板塊雙向擠壓時,阿拉善地塊南緣地殼重新活化、褶皺,形成了龍首山隆斷帶,古裂谷消失,上地幔變為一向北上升的幔坡,深部超基性岩隨其構造侵位於淺部,因此,可以認為金川含礦超基性岩來源於上地幔,金川銅鎳礦床是在地幔物質上涌過程中形成的幔源岩漿礦床,與幔源岩漿房大,礦源物質豐富有關。
三、合作-白銀綜合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按該剖面(圖1-9)地球物理的特徵,可分為:
1.秦嶺造山帶(北部)
位於秦嶺北緣斷裂(F1)以南,磁場較為平靜,重力呈一由南向北增大的梯級帶。地殼結構分為上、中、下3層,其中上地殼厚15km,中地殼厚12km,下地殼厚25km,地殼總厚度51~52km,由南往北減小。
電性結構較簡單,變化較小。在上、中地殼之間存在一滑脫面。秦嶺向北俯沖時,受到祁連的阻擋,導致秦嶺上地殼向北仰沖,古生界向北逆沖於北部中新生界之上;中、下地殼向北俯沖,祁連造山帶似楔入於秦嶺地區。
2.祁連造山帶(東部)
位於秦嶺北緣斷裂(F1)和北祁連北緣斷裂(F4)之間。磁場以負為主,夾有由中基性火山岩引起的弱異常,重力場總體較平穩。電性結構比較復雜,有數條由南向北上翹的電性構造層,導致元古宇由南向北逆沖推覆於古生代之上。於711號點深60km處電阻率大於104Ω·m,可能是元古宇—太古宇的反映,表明華北陸塊向南俯沖,插入於祁連造山帶之下。
在白銀地區深7km處有一高阻體,相應為一低緩磁異常,據地震測深資料在20~30km間有一高速層(7.5km/s),可以認為該高阻、高速異常可能是偏基性岩漿房的反映,白銀廠銅、多金屬含礦岩體可能與該偏基性的岩漿房有關。
地殼結構分為上、中、下3層,其中上地殼厚13~15km,中地殼厚16km左右,下地殼厚21~23km,地殼總厚度51~55km,由南往北逐漸減小。
四、區內地殼結構基本特徵
區內地殼結構按地震波場特徵,層狀結構比較明顯,總體可分為上、中、下3層,綜合上述各剖面的成果,區內各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構造基本特徵概述如下:
1.祁連造山帶
地殼厚度從總體看,由南往北,由西往東逐漸減小,其中南北向的變化比東西向的變化大;主幹斷裂主要為NW、NWW向,反映了區內地殼結構、構造演化主要受南、北兩板塊構造動力相互作用的制約,東、西部的地殼結構、構造存在一定的差異,西部的地殼分層厚度相對東部比較大,變化亦大。
地殼厚度與地形呈鏡像關系,表明祁連山存在正常山根,地殼已基本達到重力均衡。由於它處於南、北兩板塊的雙向擠壓下,雙向擠壓力大於重力均衡作用,祁連山迄今仍在緩慢抬升。
2.阿拉善地塊(南部)
呈一狹長的南凸弧形,向西楔入於北山構造帶和祁連造山帶之間,似為青藏高原的北界。在其南緣地殼厚度變化大,呈一向南西傾的幔坡變異帶,插入祁連山之下,沿幔坡變異帶分布有基性、超基性岩,包括金川含礦岩體。
金川含礦超基性岩是在古裂谷、地幔物質上涌形成的,在南、北兩板塊雙向擠壓時,裂谷消亡,隨著伴生的斷裂,超基性岩構造侵位於地殼淺部。
3.秦嶺造山帶(北部)
地殼厚度總體由南往北,由西往東減小。秦嶺造山帶向北俯沖時,受到祁連造山帶的阻擋,其上地殼沿上、中地殼間的滑動面向北仰沖,中、下地殼向北俯沖,似把祁連夾於秦嶺上、中地殼之間。
Ⅸ 工程地質剖面圖如何看懂
樁下面的數字應該是樁的埋深,剖面線上的數字是坡降吧?
看不到圖,具體也說不上了!
你仔細看圖例呀!
Ⅹ 地質剖面圖 地下水位如何解讀
這圖你看不明白?鑽井深13.2m,意思就是鑽井最底處距離地面13.2m,所以鑽井最底處高程是236.02m。同理專,地下水位7.8m,意思就是距離屬地面7.8m,地面高程是249.22m,所以7.8m水位對應的高程就是249.22-7.8=241.42m。